高分网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二学习方法 > 初二语文 >

初二语文练习题及答案

时间: 如英2 初二语文

  初二语文练习题

  B.罅隙 ( xià ) 齑粉 ( jī ) 寒噤 ( jīn ) 默守成规 ( mò )

  C.徜徉 ( cháng ) 翕动 ( xi ) 羁绊 ( pàn ) 玲珑剔透 ( tī )

  D.秕谷 ( biě ) 琐屑 ( suǒ ) 参宿 ( sù ) 辩伪去妄 ( biàn )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1)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对已经作出的允诺决不能 。

  (2 ) 我珍惜阳光,因为它给我温暖;我珍惜绿叶,因为它给我生机;我珍惜星空,因为 它给我 。

  (3) 春天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灿烂!它把冬天 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发挥出来了。 A.食言 遐想 蕴藏 B.失言 幻想 蕴藏

  C.食言 遐想 珍藏 D.失言 幻想 珍藏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项是

  A. 听了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李衍达所作的“关于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的报告,对我的启发教育很大。

  B.我发现孩子们最不能忍受的不是生活的清苦,而是生活的无趣。

  C.他不但在诗词方面造诣很深,而且对书法、绘画也很有研究。

  D.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高低,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知识,关键看他做出突出的成绩。

  4.下面语句的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①不久,它从泥土里探出了小脑袋,渐渐地,种子变成了嫩芽。

  ②从此,它变得沉默,只有它知道它在努力,它在默默地汲取土壤牛的养料。

  ⑧虽然它经受着黑暗的恐惧,暴雨的侵袭,但是它依然努力地生长着。

  ④种子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并不那么顺利,周围的各种杂草都嘲笑它,排挤它,认为它只是一粒平凡的种子。

  ⑤当阳光洒在身上时,它更坚定了心中的信念——要开出一朵鲜艳的花。

  A.④②⑧①⑤ B.④⑧②①⑤ C.⑤④①②⑧ D.⑤②①④③

  二、 (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一般人常埋怨现在青年对于学问没有浓厚的兴趣。平心而论,这大半要归咎于我们“教 书人”,把学问仅看成“读书”。此外,与社会上一般人对于学问的性质和功用所存的误解也不无关系。近代西方学者常把纯理的学问和应用的学问分开,以为治应用的学问是有所为而为,治纯理的学问是无所为而为。他们怕学问全落到应用一条窄路上,尝设法替无所为而为的学问辩护,.说它虽“无用”,却可满足人类的求知欲。这种用心很可佩服,而措词却不甚正确。学问起于生活的需要,世间绝没有一种学问无用,不过“用”的意义有广狭之别。学得一种学问,就可以有一种技能,拿它来应用实际事业,如学得数学几何三角就可以去算帐、测量、建筑、·制造机械,这是最正常的“用’’字的狭义。学得一点知识技能,就能混得一种资格,可以谋一个职业,解决饭碗问题,这是功利主义的“用’’字狭义。但是学问的功用并不仅如此,我们甚至可以说,学问的最大功用并不在此。心理学者研究智力,有普通智力和特殊智力的分别;古人和今人品评人物,都有通才和专才的分别。学问的功用也可以说有“通”有“专”。治数学即应用于计算数量,这是学问的专用;治数学而变成一个思想缜密、性格和谐,善于立身处世的人,这是学问的通用。学问在实际上确有这种通用。就智慧说,学问是训练思想的工具;就性格说,学问是道德修养的途径。苏格拉底说得好:“知识即德行。”世间许多罪恶都起于愚昧,如果真正彻底明了一件事是好的,另一件事是坏的,一个人绝不会睁着眼睛往坏的方面走。

  现在所谓“知识分子”的毛病在于只看到学问的狭义的“用”,尤其是功利主义的“用”。 学问只是一种追求利禄的工具。我曾听到‘位教授在编成一部讲义之后,.心满意足地说: “一生吃着不尽了!”我又曾听到一位朋友劝导他的亲戚不让刚中学毕业的儿子去谋小事, 说: “你这种办法简直是吃稻种!”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发生成大量谷子, 预备“吃着不尽”。所以大学里“出路”最广的学系如经济系、机械系之类常是拥挤不堪,而哲学系、数学系、生物学系诸“冷门”就简直无人问津。;台学问根本不是为学问本身,而是为着它的出路销畅。在治学问时既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得到出路销畅后,当然是 “得鱼忘筌” (筌:捕鱼的竹器)了。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如何能期望青年学生对于学问有浓厚的兴趣呢?

  这种对于学问功用的狭窄而错误的观念,必须及早纠正。学问是为生活,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不过现代中国人的错误在把“生活”只看成口腹之养。 “谋生活”与“谋衣食”在流行语中是同一意义。这实在是错误得可怜可笑。人有肉体,有心灵。肉体有它的生活,心灵也应有它的生活。肉体需要营养,心灵也不能荒芜。肉体缺乏营养,必酿成饥饿病死;心灵缺乏营养, 自然也要干枯腐化。人为万物之灵,就在他有心灵或精神生活。所以衡量人的成就并不在他能否温饱,而在他有无丰富的精神生活。一个人到了只顾衣食饱暖而对于真善美毫不感兴趣时,他就只能算是一种“行尸走肉”;一个民族到了只顾体肤需要而不珍视精神生活的价值时,它也就必定逐渐没落了。

  5.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学问与生活 B.学问的秘诀 C.学问与做学问 D.学问的功用

  6.下面对文本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得一种学问,可以有一种技能,拿它来应用于实际事业。这是一种对学问的“用”

  的狭义的理解。

  B.作者引用苏格拉底所说的“知识即德行”是为了证明有德行的人必定知识丰富。

  C.作者认为,学问是为生活,而对于人来说,精神生活较之物质生活更为重要。

  D.作者说“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发生成大量谷子,预备‘吃着不尽’”。 这一句中“稻种”比喻的是“青年学生治学问”,“大量谷子”比喻的是“学问的出路销畅”。

  7.下列对文本的写作意图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A.告诉人们世间没有一种学问是无用的,要广泛学习,不断提高谋生的本领。

  B.告诉人们学问有“专用”与“通用”之分,学问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培养技能,还能

  够增长我们的智慧,也能塑造我们的性格。

  C.呼唤教书人要教会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学问的性质和用途,不要让他们丧失了对学问的

  兴趣。

  D.呼唤人们端正治学的态度与目的,在治学过程中,少一些功利主义思想,用学问来充

  实我们的精神生活。

  三、 (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①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②期猎,虽乐, 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③之。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丈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丈侯以讲④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

  之争。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

  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冬子,何谓仁君?”丈侯怒,任座趋出。次问

  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

  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注]①适:到……去。②虞人:管理山林的人。③罢:了结。 ④讲:和解。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 雨:下雨

  B.何谓仁君 谓:认为

  C.使乐羊伐中趾 伐:攻打,

  D.君将安之 安;哪里

  9.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加点的“以”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韩借师于魏以伐赵

  A.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B.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

  C.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

  D.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正确一项是

  A 魏文侯信守诺言,他与虞人相约打猎,虽然群臣因下雨而极力反对他去,但他还是起身前往赴约。

  B.魏文侯能搞好与邻国的关系,他采取与邻为善的外交政策,使魏与韩、赵关系和睦。

  C.魏文侯不仁义,他攻取中山后,将它封给了其子而没有封给其弟。

  D魏文侯不善听取群臣意见,任座说他不是仁君,他大怒,将任座趋赶了出去。

  四、 (20分)

  11.将上面文言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共6分)

  (1)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3分)

  (2)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3分)

  12.填空。 (共14分。每空2分。)

  (1)怀旧空吟闻笛赋,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己承天寺夜游》)

  (3)戍客望边邑, 。 (李白《关山月》)

  (4)读诗真好。我们可以从诗中感受到“气蒸云梦泽, ”的雄浑气势,可以领略到“ ,长河落日圆”的壮美风光,可以品味到“采菊东篱下, ”的那份恬淡闲适,可以体会到“ ,天涯若比邻”的真挚友情。

  五、 (20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第13—16题。

  父亲的秘密

  假期里,父亲和他八岁妁儿子去森林里游玩。他们往密林深处不停地走,不知不觉迷了路。四周的古树遮天蔽日,像一只巨大的笼子将他们困在中间。父亲背起疲惫的儿子,试图走出去。可是他无奈地发现, 自己能够做的,只是每隔一段时间,重新回到原地。

  那里有一个废弃的木屋。木屋里也许住过守林员,也许住过伐木工人,现在它空着,破烂不堪,仿佛随时可能倒塌。可它毕竟是一间屋子,这给他们父子俩带来了一些安全感。晚上他们挤在里面,生起一堆火。外面传来野兽的叫声,似乎距他们很遥远,又似乎近在咫尺。儿子呜呜地哭起来,他说我们会不会死在这里?父亲用力拍拍他的肩膀,说:“儿子别怕,我们会走出去的。”可是第二天,他们仍然围着木屋不停地画着圈子。让父亲稍感欣慰的是,木屋外面有一口水井,水井里面有干净的水。他小心地踩着井内壁的缝隙下去,用随身携带的军用水壶,打上一壶水。可是他们已经没有任何可吃的东西了,恐惧的乌云笼罩着他们。

  第三天,父亲放弃了那种徒劳的尝试。他对儿子说:“这里有木屋,有水井,这{艮可能是一些过路人的临时驿站。我们只要等在这里,就肯定会遇到人……你留在这里等我回来,我到附近找些吃的。”儿子问附近有什么吃的,父亲就笑了,说:“森林里还能饿死人吗?你难道忘了野生蘑菇很有营养吗?”他为儿子打上一壶水,然后一个人离开了木屋。他一边走,一边回头对儿子说:“守着屋子,千万不要乱走……等我回来,我们一起吃晚饭。”

  父亲并没有马上去寻找蘑菇。他把衣服撕成布条,系在木屋的树干上。忙完,仔细检查一番,调整了几个布条的位置。他想如果有人经过,就会发现这些布条,再发现小屋,再发现小屋里的他们,并将他们带出森林。他想这可能是他们唯一的机会了,他不敢有丝毫马虎。

  那天,父亲很晚才回来,他拣回了一小把蘑菇。虽然仍然走不出去,仍然没人发现他们,可是有了蘑菇,他们就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儿子问这蘑菇不会有毒吧?父亲说不会……在走出去之前,我们天天喝鲜蘑菇汤。儿子问这附近蘑菇多吗?父亲说不多,也不少。儿子说明天我也去拣。父亲说不行,你得守在这里,万一有人经过怎么办?我们的目的是走出森林,不是在这里吃蘑菇宴。父亲朝儿子做了一个鬼脸,儿子发现父亲的脸,有些浮肿。

  父亲出去的时间一天比一天长,拣回的蘑菇却一天比一天少。每一次回来,他都是筋疲力尽,脸色蜡黄,像大病初愈的样子。儿子问怎么了?父亲说没事,有些累。儿子害怕地哭起来,他说:“爸爸,我们是不是真的走不出去了?’’父亲说:“不会的,只要我们坚持住,就会有人发现我们……。”

  终于有人经过。是一位猎人,是父亲的布条把他引到了小屋。猎人把他们带出森林,他们再一次回到了城市。那以后,每次谈起这次经历,父子俩都心有余悸。

  家里的饭桌上,从此没有蘑菇。甚至,儿子说,哪怕在菜市场见到了蘑菇,他都想吐。

  可是时间会改变二切。十几年过去了,有一天,儿子回家时,竟提回一小袋蘑菇。他告诉父亲,这是真正的野生蘑菇,是近郊的农民在大山里采的,刚才在街边叫卖,他看着不错,就买来一袋。“十多年没吃蘑菇了吧?”儿子对父亲说:“我想您可能都忘记蘑菇是什么滋味了。”

  父亲笑笑,没说话。他似乎对蘑菇并不反感。

  父亲把蘑菇倒在水池里仔细清洗。突然,他低下头,从那些蘑菇里挑出两个,扔进旁边的垃圾桶里。儿子问:“爸,您干什么?”父亲说:“这两个蘑菇,有毒。”。

  有毒?儿子怔了一下,“您怎么知道?”父亲得意地笑了。他说:“还记得十五年前我们的那次历险吗?那几天,我可尝遍了世界上所有的蘑菇……”

  13.简要概括父子俩遇到的困难及采取的办法。(4分)

  14.文章结尾父亲说“那几天,我可尝遍了世界上所有的蘑菇……”,说说前文为此埋下了

  哪几处伏笔?(6分)

  15.结合文章内容,品一晶下面句子的作用。(4分)

  四周的古树遮天蔽日,像一只巨大的笼子将他们困在中间。

  16.请结合全文章内容,说说父亲的形象特点。其实父母的爱都是伟大的,你能由此联想到

  哪些伟大的父爱或母爱? (6分)

  六、 (5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50分)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古代先贤的生活,令你神往:他们或安贫乐道,或治国安邦……;在现实社会中,总有一些当今人士的生活,令你羡慕:他们或追逐梦想,或学业有成……;在大千世界中,总有一些理想的生活,令你追寻……人生旅途,五彩纷呈,人总在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请以“像 那样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550字,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校名。

46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