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模拟考试试卷试题(2)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周公诫子》一文,完成16—17题。
①成王封伯禽于鲁。②周公诚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③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④然二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⑤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以浅者,智。⑥夫此六者,皆谦德也。⑦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⑧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14、对下面加点的词浯,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相天子 相:辅佐。 B、一饭三吐哺 哺:口屮含嚼的食物。
C、由此德也 由:由于,因为。 D、守以畏者 畏:威,威严。
15、对下面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王封伯禽于鲁 于:到。
B、骈死于槽枥之间 于:在。
C、吾,文王之子 之:的。
D、当之郡,道经吕邑 之:到。
16、对下面的文宇,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以鲁国骄士 译文:不要以为(受封于)鲁国就可以怠慢人才。
B、一沐三握发 译文:一次沐浴,要三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己散的头发,接待宾客。
C、博闻强记 译文:见闻广溥,记忆力强。
D、可不慎欤 译文:能不慎重吗?
17、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交代周公诫子的背景,突现诫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接着周公诫子的话。
B、“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是诫子部分的总起,也是这段话的中心句或论点句。可视为选文的“起”句。
C、第③-⑧句用了举例、正反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来阐说观点,增强了说服力。末尾句起到了总结问题的作用,并以反问呼应首句,加强了肯定的语气。
D、选文言简意赅,说理逐层深入,给人不可置疑的感觉,读来使人心悦诚服。另外文中的一些词语如“握发吐脯”“博闻强记”等词语也脍炙人口。
第Ⅱ卷(共99分)
注意事项:
答第Ⅱ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目所指示区域内作答
四、(14分)
18.按要求默写填空。(5分)
1同学在你的毕业纪念册上写下“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你可以引用李白的《行路难》中的“ ”回赠他,表达你美好的祝愿。
2唐代诗人杜牧在其七言绝句《泊秦淮》中透过歌舞升平,讥讽统治者荒淫误国的诗句是:“ , 。”
3 ,铁石犹存死后心。(于谦《咏煤炭》)
4气蒸云梦泽,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5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六则》)
19.阅读下面两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9分)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对上面的诗词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悠悠:闲静的样子。 B、烟波:烟霭笼罩江面。
C、雨疏风骤:雨点疏落,风势猛烈。 D、卷帘人:指前来卷帘的女主人。
2《黄鹤楼》中“晴川历历汉阳树”一句的意思是
。(2分)
3判断下面对这两首诗词分析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A、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
B、《黄鹤楼》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七八句写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
C、《如梦令》中“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里女主人是明知故问,表现了她活泼好逗的性格。二字叠句“知否”把女主人的活泼多情表现了出来。( )。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用反复(叠句)、设问、借代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创造性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早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 )。
五、(22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20—26题。
乡土情结
柯灵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2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为自己的一生定音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3“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创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④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飘洋过海,谋生异域。仅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清王朝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倒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输将,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⑤“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 20.文章开头引用王维诗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
21.从文屮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 (4分)
答:
22.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4分)
答:
23.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若结合乡土情结来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
B、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C、既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D、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24.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另写-个句子。(3分)
例句: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已,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仿句:
25.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本文以不会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开门见山;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喜容笑脸……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C、“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D、“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E、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笔法生动具体,细致入微,读来发人深思,回味悠长。
六、(63分)
26.下面两题,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l)十五六岁,正值花季。我们率真,我们自信,我们积极进取,我们充满希望。在与亲人、同学、老师的交往中,在获取知识、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开始明白,生活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也有忧伤。我们学会了理解和分享,懂得了感恩和担当……在这个年龄,我们正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篇章。
请以“在我们这个年龄”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见闻,也可以写你的思考、感晤。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文中的人名(地名、单位一律用“××”代替。③不得抄袭。④作文题目居中,上下各空一行。⑤全文不少于500字,最多写满格。
(2)请阅读赵师秀的《约客》,根据提示作文。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提示: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约见朋友的事情,给了我们很多人生启示,请你站在诗人或朋友、或诗人与朋友等角度,选择最适合你的切入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文中的人名、地名、单位名一律用“××”代替。
②书写工整不得抄袭。③作文题目居中,上下各空一行。
④全文不少于500字,最多写满格。
以上是由小编分享的初三语文模拟考试试卷试题全部内容,希望对你的考试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