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考试中考模拟试题
中考语文复习的内容涵盖面广,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考试中考模拟试题,欢迎阅读参考。
语文考试中考模拟试题
一、基础知识(共2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挟带(xié) 拂晓(fó) 相形见绌(chù) 垂涎欲滴(xián)
B.钥匙(yuè) 执著(zhuó) 锲而不舍(qiè) 一气呵成(hē)
C.解剖(pōu) 拮据(jū) 穿凿附会(záo) 断壁残垣(yuán)
D.胆怯(qiè) 混淆(xiáo) 束手无策(sù) 如法炮制(pá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2分)
A.决别 部署 抑扬顿挫 引颈受戮
B.销蚀 云霄 妇孺皆知 不可明状
c.拼搏 赃物 变换莫测 黯然失色
D.琐屑 坦露 突如其来 冥思遐想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引发欧洲国家恐慌,一些国家的农产品市场也遭到重创,据称,作为德国重要蔬菜供应地的法国,其黄瓜等蔬菜的销售量一泻千里。
B.《建党伟业》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风雨沧桑,正所谓开卷有益,观影之后,我们增长了知识,尤其对那段尘封的历史有了更为真切的感受。
C.为迎接中国——亚欧博览会这一规格高、规模大、影响广的重要展会,我市召开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会议,决定投资10亿元,力争让首府改头换面,发生巨大变化。
D.京沪高铁将于6月底正式开通,这对航空公司一些航班的运营造成了一定压力,虽然航空公司作了一些调整,双方暂时相安无事,但以后的竞争还是难以避免。
4.与下列课文有关内容的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赤壁》——《樊川诗集》——杜牧——唐代
B.《杨修之死》——《三国演义》——罗贯中——明代
C.《藤野先生》——散文——鲁迅——现代
D.《威尼斯商人》——戏剧——莎士比亚——英国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
B.温在来信上作出重要批示:祝大家进步、快乐、日子越过越好!
C.我轻轻地摇了摇头:“你……究竟想和我说什么呢?”
D.格物致知的目的就是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美韩两军演习区域靠近中国,毫无疑问是对中国安全的威胁,我国政府提出严正抗议。
B.今年3月,我国“抢购食盐”的原因是谣言称日本福岛核泄露污染我国海盐所造成的。
C.最近,市场上发现有害食品添加剂,有关部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销售食品时严格防止不出安全问题。
D.昨天的《右江日报》报道了有关我市中学生参加2011年全国作文大赛。
7.填空:(5分)
(1)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雪后美景,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的句子是 , 。
(3)九年的学习生活使同学们饱享含英咀华之芳,尽得奋进腾跃之勇,面对新的学习召唤,我们早已翘首以待,信心百倍,请用李白《行路难》中的诗句表达对未 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_____________ 。
(4)陶渊明《饮酒(其五)》中被王国维称为“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境界的诗句是: , 。
(5)请借用古诗文中的句子表达你心中理想的自然环境:_______,______
8.综合实践馆(8分)
2012年5月19日是第二个“中国旅游日”,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走进自然,品读名山大川,领略风土人情。
(1)观察“中国旅游日”标志,谈谈你对标志的理解。(写出一点即可)(2分)
(2)给你熟悉的旅游景点拟一条宣传标语。(2分)
(3)在某旅游景点,你看到一个男青年正在乱写乱刻,这是你走上前去,劝阻道:“
”
(2分)
(4)请你根据“旅”字的演变图示,选一个角度进行探究。(2分)
你探究的问题:
你探究的方法:
二.阅读理解(共45分)
(一)诗词鉴赏(6分,每个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清平乐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9词,又称长短句,极盛于 ,“清平乐”是 名。
10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作者写的应是 时节,表现了强烈的 之情。
11这首词的下片充满了奇妙的想象和美丽悠长的情味,请对此进行阐述。
答:
(二)比较阅读(10分)
【甲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C.属引凄异 属予作文以记之
D.予观夫巴陵胜状 高处不胜寒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吏呼一何怒
C.或王命急宣 而或长烟一空
D.满目萧然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14.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把山与水结合在一起些,不仅突出了山的险峻,还写出了四季的江水特点;乙文展现的洞庭湖则水波浩荡,气象万千,气势雄阔。
B.甲文引用渔歌,既突出了三峡的特点,又渲染了秋天峡谷萧瑟的气氛;乙文以“古仁人”的思想为依据,推出“先忧后乐”的名句。
C.甲文写三峡四季景色,详写夏秋,略写春冬;乙文写洞庭湖一阴一晴之景,通过对比,突出不同天气对人的心情的影响。
D.甲文行文简洁,很少流露出作者的主观感情;乙文只写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完全没有涉及作者范仲淹的情感立场。
15.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文: (2分)
⑵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文: (2分)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6分)
常羊学射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①于云梦,使虞人②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③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④矣。’”
【注释】①田:同“畋”,打猎。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③旃(zhān):红色曲柄的旗。④必:完全肯定。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⑴王引弓欲射。 引: ⑵ 如使置十叶焉 焉:
1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若欲闻射道乎? 译文:
18.从养叔的话中,你领悟出一个什么道理?(2分)
(四)课外说明文阅读(12分)
小心涂改液伤着你
①目前,涂改液已经成为使用率较高的学生文具。据调查,大中城市中小学生的使用比例在80%左右,而小学生的使用比例则高达95%以上。书写出现差错时,使用它能很快涂改错误,确实很方便,然而你是否意识到它散发出的十分刺鼻的气味对人体有害?
②为了弄清涂改液的化学成分,北京市三名中学生在一位化学教授的帮助下,先后两次对涂改液的成分进行了测定,发现涂改液中含有二氯甲烷、三氯乙烷和对二甲苯等物质。据专家介绍,它们非常容易挥发游离于空气中。一旦被人吸入,会引起慢性中毒,使血液组成发生变化,影响神经系统,使人头疼、恶心,吸入量过大,会危及生命。
③为了验证涂改液的危害程度,这三名中学生又找来六只小白鼠,分三组做了对比模拟实验。他们将蘸有不等量二氯甲烷、三氯乙烷和对二甲苯三种试剂的棉花,放入两组小白鼠的笼子边上。试剂用量大的一组,只5分钟小白鼠就惊慌、抽搐而死;剂量小的一组,每天试验5-8分钟,与剩下的一组对比观察。五天中,实验组小白鼠的惊慌不安日益严重,进食减少,动作迟缓,体重下降,与对比组小白鼠体重连日增加形成明显对比,停止试验15天,慢性中毒现象逐渐消失,一切恢复正常。
④最近,中国消费者协会对市场上销售的79种牌号的涂改液进行了检测实验。检测结果表明,全部样品均不同程度地含有各种有毒物质,并散发出刺鼻气味。实验证明,这类物质吸入人体内或粘在皮肤上,会危害人体健康,进入大气层后还会破坏臭氧层。因为涂改液必须具有易溶解、易干燥、易挥发的特点,所以尽管作为涂改液溶剂的卤代烃和苯系物对身体有害,但在未找到合适替代物之前还要沿用,因此,短时间内国内市场上的涂改液成分不会有大的改变。
⑤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加强自我保护,警惕慢性中毒,最好不再使用涂改液。
19.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2分)
20.第①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 说明方法,说明 。(3分)
21.请概括说明涂改液是怎样危害人体的。(2分)
22.第④段中“合适替代物”指什么?(2分)
23.第③段划线句子中“逐渐”一词可以删掉吗?为什么?(3分)
(五)课内记叙文阅读(11分)
爱 处 无 声
安 宁
自从我开始记事的时候,父亲就几乎不开口说话了。一声大病将他的听力完全毁掉。他自己又是个极自尊的男人,便唯有这样一年年沉默下去。
记得小时候,我走在他的身边,常有淘气的男孩子在后面跟着高喊“哑巴”。他当然听不见,照例大踏步地往前走。我被他的大手紧紧拉着,想停下来跟那些男孩子拼一架连时间都没有。那时候的我,总是莫名其妙地生出一种保护他的欲望。
后来我读了中学,他每隔两天就送我最爱吃的饭菜到宿舍传达室,留下字条,告诉我下次他再来时将换下的衣服放在楼下就好。他知道一开口就会给我丢面子,所以他宁肯不见我,只给我一张张面孔与他一样严肃冷淡的字条。我是很少给他写什么字条的,有什么事能自己做的,就尽量地不去依靠他。我不知道他是否心里难过。听朋友说,他们在叛逆的年龄,常常会和父母大声地吵闹,我有时候会羡慕他们这样的经历。其实读书时的我,与他们一样,想把郁积在心里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发泄出来;可是站在我对面的父亲,却是什么也听不见。即便他看见我皱了眉头,又能怎样呢?顶多是轻拍一下我的肩,剥个可以安神静气的香蕉递过来,仅此而已。
所以在我最不可一世也需要父亲来安慰的时候,我选择了与他一样的“失语”。我带着男孩子到家里来玩,将电视开得震天响,还关起门来在书房里疯狂地跳舞。那些没有礼貌的男孩子都会觉得抱歉,怕吵得父亲无法休息。我听了从来都是只有一句话:他要对我还有一点点的爱,为什么不说出来呢?那时候的我,一直是这样认为的,父亲对我的爱,远远没有对他自己的多。他躲在无人注意且不会被嘲弄的角落里,守着一颗敏感高傲的心,过自己的寂寞日子。他是自私的,他宁肯冷落我,也不会在我的同学面前用高得惊人的声音说一句关爱的话给我。而我,为什么不也自私地在他将棉衣盖在我身上的时候,假装睡着了翻身,将衣服抖到冰冷的地板上去?
这样不出声地与他较劲,持续了我整个的青春期,直到我后来工作了,彼此离得远,才慢慢地学会对他好。而父亲,也开始用写信的方式,将以前没有对我说的话,一点点地邮给我看。每有来信,同事们都惊奇地说,都什么时代了,怎样还有人给你这么执著地两周写一封信?我淡淡地笑称父亲不会发短信,也不会用电脑。其实,只有我自己才知道,那么聪明的父亲,他什么学不会?只是在与我交流上,他很执拗地选择了写信的方式。尽管每次我收到了他的信,都是用电子邮件或短信简短地回复给他。
我结婚的时候,他开心地写信祝我幸福,并寄来了礼物,他自己却以路远为由没有出席。结婚前一天,我躲开所有人,一个人一遍遍地看父亲寄来的礼物。那是一张他自己制作的光碟。他用DV断断续续地拍了一年的时间。春夏秋冬,每一个季节里,都有对我的思念,无声地录在他拍摄的故事里。上面的文字,很少,但我看得懂每一个镜头里的含义。我会说话时,他给我买的识字磁带;我开始读书时,他送我的漂亮背包;我从一年级到高中毕业得到的所有奖状和证书;被我揉皱了的小熊枕;为了学习,我忍病剪下来的长长的辫子;每年生日时,他帮我在门框上刻下的长大一岁的印痕;我在他怀里几欲挣脱掉的照片;他给我送饭时专用的保温盒;他打印出来的我写给他的所有的短信和邮件……那么多琐碎的旧物和细节,我以为他与我一样在时间的流逝里忘记了。没想到的是,他一样不差地记得那么清晰!
那盘碟,像一部无声电影,不需要任何语言,便能将所有的爱与温情,全部深深刻到人的心里去。
(选自《读者》有改动)
24、文中的“我”对父爱的理解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父亲寄来的DV上面的文字很少,为什么“我”会看懂每一个镜头的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文章运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文章第四段画波浪线部分的文字,真实地反映了处于青春期的“我”对父亲的态度。请针地这部分内容谈点感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50分)
28.从下面两道作文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题一:命题作文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令人愉悦,有的令人振奋,有的令人沉思,有的令人警醒……总有一种声音让你铭记在心。
请以“以一种声音”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二:半命题作文
请以“其实 就在我身边”为题,在横线上填上两个字的词,如“关爱”、“榜样”等,把题目补充完整后再作文。
要求:⑴诗歌除外,问题不限;⑵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相关的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⑶字数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