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三学习方法 > 初三语文 >

九年级下册语文月考题

时间: 如英2 初三语文

  九年级下册语文月考题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到凤凰岛风景区游玩是一件十分qiè意的事:听那潺潺的流水声,如同欣赏一场美妙的音乐会;看那玲珑tī 透的怪石奇峰,好像在欣赏哪位能工巧匠的作品。徜徉在如诗如画的优美景色中,你永远也不会感觉到nì烦。

  ⑴根据文段中的拼音依次写出汉字。(3分)

  ⑵依次写出“区”字的笔顺。(1分)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

  B.初三年级学生会组织了“感动初三”征文比赛,晓萌的作品《瞬间》获得了一等奖。

  C.我不知道如何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但我仍然要坚定地走下去。

  D. 2022年冬奥会候选城市仅剩下阿拉木图和北京(和张家口合办)。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我们顺利地按照高老头的那张简图,找到了深山中的那位猎手。

  B.他这个人说话做事太果断,什么都不愿听取群众的意见。

  C.面对改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业的勇气和创新的锐气。

  D.国家级的报刊,更应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加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分,①—④每题1分,第⑤题4分)

  ①往者不可谏,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无败事。

  ③得道者多助,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雪上空留马行处。

  ⑤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他舍生取义生死观;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的诗句表现出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及乐观情怀。

  5.名著阅读。(6分)

  ⑴在_________的名著《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先后游历了四个国家,在______国看到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2分)

  ⑵阅读下面选段,完成后面题目。(4分)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①选段出自《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____》这篇文章,它与我们曾学过的《________________》课文,都共同揭示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与摧残。(2分)

  ②这篇文章记叙了作者少年时看迎神赛会发生的波折,请说说当时发生的波折。(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8分)

  继“蚁族”“啃老族”等之后社会上又出现了“低头族”,他们经常拿着手机或平板电脑低着头写微博、发短信、玩游戏等。为此,学校决定开展“抬头行动”的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8分)

  【任务一】请你分析下面材料,写出探究结果。(3分)

  材料一 首都师大心理咨询中心调查显示:77%的人每天开机12小时以上,33%的人24小时开机,65%的人表示“如果手机不在身边会有些焦虑”,超过九成的人离不开手机。其中,学生族和上班族是对手机最依赖的人群。

  材料二 70岁老汉吴民对来拜年的外孙女一家说:“这个春节,不需要你们给我钱,也不用买啥营养品,只要你们交出手机。”第二天,社区居委会就吴民“没收手机”一事对市民作问卷调查,其中60%的年轻人承认,给长辈拜年时,大多数时间在玩手机。

  探究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观察下面图片,请你向同学们说出做“低头族”的不良后果。(3分)

  不良后果: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三】敬远同学要参加学校举行的演讲比赛,他想写一段话作为演讲稿的结尾,请你帮他将文稿补充完整。(要求:与画线句子句式一致,字数相同)(2分)

  抬起你的头,你就能看到天空是那么的蔚蓝;抬起你的头,你就能听到①_________;抬起你的头,你就能感受到②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共60分)

  (一)阅读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一诗,完成第7题。(6分)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②,天上接行杯③。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④。

  【注】①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②下榻:指留宿处。③行杯:酒杯顺水而流。④回:回荡,摆动。

  7.⑴诗中最能体现李白“诗仙”这一特点的两句诗是: , 。(1分)

  ⑵请赏析三、四两句中“引”“衔”的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崔仁师①治狱》选段,完成8—11题。(14分)

  青州有谋反者,州县逮捕支党,收系满狱,诏②殿中侍御史安喜崔仁师覆按③之。仁师至,悉脱去杻械④,与饮食汤沐,宽慰之,止坐⑤其魁首⑥十余人,余皆释之。还报,敕使⑦将往决之。大理少卿孙伏伽谓仁师曰:“足下平反者多,人情谁不贪生,恐魁首见徒侣⑧得免,未肯甘心,深为足下忧之。”仁师曰:“凡治狱当以平恕⑨为本,岂可自规免罪⑩,知其冤而不为伸邪?万一暗短⑪,误有所纵,以一身易十囚之死⑫,亦所愿也。”伏伽惭而退。及敕使至,更⑬讯诸囚,皆曰:“崔公平恕,事无枉滥,请速就死。”无一人异辞者。

  【注】①崔仁师:唐朝人,籍贯为安喜(河北定县),贞观初年,任殿中侍御史。②诏:皇帝下诏书命令。③覆按:审查核实。④杻械:木枷和镣铐之类的刑具。⑤坐:定罪。⑥魁首:匪首。⑦敕使:皇帝的使者。⑧徒侣:同伴。⑨平恕:公正宽恕。⑩自规免罪:自己为了逃避责任。⑪暗短:愚昧浅陋,多用于谦词。⑫易:换取,交换。死:运用互文的修辞,意为“生”。⑬更:再。

  8.⑴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①悉脱去杻械 ( ) ②与饮食汤沐 ( )

  ③止坐其魁首十余人 ( ) ④凡治狱当以平恕为本( )

  ⑵下列选项中与“凡治狱当以平恕为本”中的“以”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B.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不以物喜(《岳阳楼记》) D.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恐 魁 首 见 徒 侣 得 免 。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岂可自规免罪,知其冤而不为伸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从本文看,崔仁师是个怎样的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焚风》一文,完成12—14题。(10分)

  ①2004年5月11 日中午,中国台湾岛的台东市突然刮起强风,气温飙升如烤箱,在短短20 分钟内,就达到了40.2℃,创下当地同时期百年高温纪录。

  ②这种神奇而反常的风,俗称“火烧风”,正式的名字叫做焚风。通常,我们见惯了和煦的春风、炎热的夏风、萧瑟的秋风,还有凛冽的冬风,而焚风,却不分时节地带来强烈的“温暖”,让人类为之喜忧参半。

  ③焚风一般发生在背风坡地区,焚风过后,背风坡地区的气温会比山前的迎风坡升高很多。焚风的成因与“湿绝热垂直递减率”和“干绝热垂直递减率”有关。

④我们熟悉的“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海拔每上升l00米时,气温会下降0.6℃。但在具体地区,因为空气湿度不同,所以温度变化规律要更复杂一些:当空气中的水汽饱和时,空气升降时产生水汽凝结,会遵循“湿绝热垂直递减率”,依然是海拔每上升100 米,降温0.6℃;当空气中的水汽未饱和时,空气升降时不产生水汽凝结,则遵循“干绝热垂直递减率”,海拔每上升100米,降温1℃。

  ⑤如右图所示,一股饱含水汽的湿润气流吹向山脉,当它遇到迎风坡时,便会随山的增高而逐步抬升,这时,气流会以每100米0.6℃的规律降温。随着高度的不断抬升,气流温度逐渐降低,最终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水,使气流本身携带的水分减少。而水汽凝结过程中会释放出热量,让气流的降温幅度渐渐减小,即气温垂直递减率变小。这股气流“卸掉”水分一身轻松地爬上山颠,准备在背风坡下沉时它已经变得比较干燥。遵循“干绝热垂直递减率”,它会按照每下降100米升温1℃左右的规律增温。当它到达背风坡山麓时,温度会比山前的迎风坡同一水平线上的空气高,而且更干燥,于是形成了焚风。有时,同一股气流“爬坡”又“下坡”之后,气流温度可提升10℃以上。

  ⑥在全球中纬度地区相对高度在800—1000 米的山地,都可能出现焚风,它所造成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在阿尔卑斯山北麓,当焚风猛然降临时,突然升温往往会使农作物的叶片焦枯,造成旱灾。强劲的焚风还会造成风灾,吹倒庄稼,拔起树木,刮走屋顶。焚风如果吹过水面,就容易引发船只事故;如果吹过沙漠,还会扬起沙尘,造成沙尘暴。

  ⑦但在高加索山脉南侧,焚风则有“温情”的一面。它能提前催熟玉米和水果,当地居民把这种焚风称作“玉米风”。而在北美洲的落基山脉东侧,春日的焚风能迅速融化冬天的厚重积雪,促进草场生长,因此当地人叫它“吃雪者”。但在高山地区,焚风造成的短时间内大面积融雪,也会使河谷洪水泛滥,冲垮河堤,毁坏农田。

  12.文中说焚风”让人类为之喜忧参半”,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焚风给人类带来的“喜”和“忧”。(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⑤段结合图示说明焚风形成过程,这是运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根据文意,补全“焚风形成示意图”中①—⑤处的具体内容。(每条不超过25字)(4分)

①湿润气 流沿迎风坡上升,每上升100米降温0.6℃。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气流到达山巅,变得比较干燥。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⑤段划线句子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哪些特点?请结合句子作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詹勇的《读书,为了遇见更好的世界》一文,完成15—17题。(10分)

  ①第十九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最新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算上电子书阅读量的2.48本,一共不到8本,成年国民人均每日读书时间不足14分钟,相当于鲁迅所说“喝咖啡的工夫”。读书的时间哪去了?

  ②一曰忙,二曰累,成了不少人对少读书、不读书的惯常回答。吹去一堆堆泛黄书籍上的灰尘,“忙”与“累”也有另一番场景。一些干部沉迷于觥筹交错、迎来送往,满身烟酒味,毫无书卷气;不少人心为物役,铁了心做“物质的短暂情人”,一些地方的“读书无用论”则夺下了孩子手里的课本。从社会层面看,将人与读书世界隔离开来的,往往是浮躁之气、功利之心。这种病象,也侵袭到阅读内部。不少书店和书市,唱主角的是七拼八凑的成功学、致富术、官场秘笈,这些文化垃圾倾倒在心灵家园,非但不能长精神,还要“长疾瘤”。

  ③宋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有人更是警告:当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好长时间没读书了,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话,那你就已经堕落了。有研究表明,爱阅读的人常有判断能力和自控能力,语言丰富、思维缜密;不阅读的人往往想法简单、语言贫乏,甚至细胞的分裂都比前者要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用知识祛除心中的黑暗,我们才能以更积极的姿态为人处世,涵养社会的底气和定力。因而,图书馆排队借书的队伍长了,信谣抢盐的人就会少些;平时科普工作深入细致了,市民们面对PX项目的心态就会平和些。

  ④阅读是一种向上的力量。书本其实就是精神生活的入口,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都是对生命的熔炼和升华。古往今来,以沉潜之心坐得住冷板凳者,总能激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思想活力,得到“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的智慧启发,滋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浩然之气。读书,正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更好的世界。

  ⑤“华北之大,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风雨如晦的岁月,学子们的呼喊曾经震撼世界。今天,市场经济的名利考验、网络时代的信息浪潮,让这一代读书人也面临“平静书桌”的问题。不同的是,它拷问的是怎样对待精神生活、如何安顿心灵家园。这一时代之问,需要我们用心去回答。 (选自2014年4月23日“人民网”)

  15.请简要分析本文①—④节的论证思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②段划线句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作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⑤段加点的“平静书桌”的问题指的是什么问题?(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一支金色的钢笔》一文,完成18—21题。(20分)

  ①这是我第五次在她的作业本上愤然留言:“请用钢笔写字!”

  ②她没有一次照做,一如既往地用铅笔打发着我布置的作业。我不明白,为何在她文静纯真的背后,深藏着那么让人不可捉摸的倔强。

  ③当我在她的作文本上再次写下那句老生常谈的话时,我决定对她进行点名批评。于是,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便有了这样的场景——我一面踱着步子解析优秀作文的词句,一面时不时地用余光安抚在角落默默流泪的她。

  ④她开始躲我,面色仓皇、神情狼狈,像春花躲着秋风一般,硬生生地要隔一个夏季。我并未从她的躲藏中找到一种老师该有的威严。相反,我内心有了一股悲戚的洪流。

  ⑤下午放学后的校园,多了几分静谧与冷清。我独自在窗明几净的走廓上散步,猜想到底该如何化解她心中的惊恐与不安。

  ⑥透过窗帘间的缝隙,我能看到,她和她的同桌正在喃喃地说些什么。那是一个皮肤黝黑的小男孩,家境十分拮据,经学校减免过的学费都得施上几个月才能勉强缴清。

  ⑦我心怀期待地看着他们在空旷的教室里窃窃私语。真怕他们的嬉笑里,有我的名字。正当我准备推门而入时,一幅永生难忘的画面瞬间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⑧她满目感激地收起手中的钢笔,微笑着说了声谢谢。他把书包摊开,接过那支破旧的钢笔,轻轻地将它搁到里面,那神色,如同手捧至宝一般。临行前,他略带豪情地说了一句:“放心吧,这次你是用钢笔写的,老师不会再批评你了!”[中国教&~育出#*%版网]

  ⑨夕阳的余晖透过愈渐宽大的窗帘缝隙,丝丝缕缕地照射在他们脸上。在那一场充满童真的友谊里,我无法找到自己介入的借口,只得暗自逃离。第二天,在宽大的办公桌上,我看到他俩紧紧挨在一起的作业本。同样的本子,同样的笔色,同样的日期。

  ⑩市里举行长跑比赛的时候,他不顾一切地报了名。接着,他毫无悬念成了代表学校参赛的选手。

  ⑪5000米的距离,对于台下这帮稚气未脱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一场艰苦的耐力战。他在人群中穿梭、奔跑,坚持不懈。我和看台上的老师们一起,情不自禁地为他加油并鼓掌欢呼。他如一支离弦的箭,在临近终点的时刻,依然冲劲十足。

  ⑫惊人的一幕出现了:他愣愣地站在终点附近的跑道上,看着后来的选手们牙关紧咬、奋力冲刺。人群中一片哗然。没有人明白,在冠军唾手可得的紧要关头,他为何选择了止步。

  ⑬当有两人陆续冲过终点后,他才狂喜高呼着奔向终点。毫无疑问,他受到了严厉的批评。要知道,他代表的是整个学校,而不仅仅是他个人。他的无人理解的行为,已然辜负了所有随行老师的希望。

  ⑭那是我第一次对他怒吼斥责,我以为,他是想用特立独行的方式来博得众人关注的目光。[www.z#zste&*p~.co@m]

  ⑮“你明明能跑第一,为什么要在终点前停下来?你知不知道这关乎整个学校的荣誉?”我一遍遍地责问,他则顷刻间泪流满面。[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⑯“老师……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奖品都不是钢笔!我……我只要钢笔。这样,我的同桌就不会再烦恼,也不会因为用铅笔写作业而受到批评了……”他呜呜地悲鸣,诉尽了他在一路奔跑中所受的委屈。

  ⑰我恍然觉察到自己的渺小与狼狈……

  ⑱校门口的喜报栏上,赫然写着他的名字和获得的奖品。我见过,那是一支精致却又恸哭不止的金色钢笔!面对这样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我内心充满了愧疚。(选文有删改)

  18.请结合文本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和“我”的情感脉络。(4分)

  19.小说题为“一支金色的钢笔”,请问“钢笔”在小说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你认为“金色”有哪几层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6分)

  ⑴文章第⑥段中划浪线的句子交代了小男孩的家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④段划横线的句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回答后面问题。(6分)

  【链接】

  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鲁迅《藤野先生》)

  仔细阅读文章第①—③段和“链接”材料,同样是教育学生,文章中的“我”和藤野先生各自有何特点?作者这样设计的用意各是什么?

  三、作文(60分)

  没有湿度,种子就不会发芽;没有阳光,向日葵就不会开花;没有水流,鱼类就不能生存;没有草原,马儿就难以长大。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一定的条件;离开粗茶淡饭,贵为宇宙精华的人——也会奄奄倒下。但人生又不是仅仅为了吃饭,一位作家就说过:人不能单靠吃米活着……人的生命不是一种简单的存在,那么,我们的生命还需要什么?

  22.请以“生命的需要”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⑴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选取感触最深的一点进行“我笔写我心”的表达。

  ⑵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⑶书写工整规范。(4分)

39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