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三学习方法 > 初三语文 >

2016朝阳初三期末语文试题

时间: 如英2 初三语文

  2016朝阳初三期末语文试题

  一、基础·运用(共25分)

  (一)选择。(共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共7分)

  《战国策》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各国诸侯的事迹。战国时期,群雄割据,时局动荡。诸侯认识到人才是扩充实力的根本,于是 ① (变本加厉/费尽心思)地到处挖掘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谋臣策士走上了历史舞台。他们长于辞令,能言善辩,为了达到目的,言谈或夸饰铺陈,辞藻华丽;或针锋相对,语言犀利;或巧设寓言,善用比喻。阅读《战国策》,我们既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 ② (风云变幻/变幻无穷), 还可以欣赏到纵横之士说辞的强大魅力。

  1. 文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记载(zài) 游说(shuō) 长于辞令(zhǎnɡ)

  B.记载(zài) 游说(shuì) 长于辞令(chánɡ)

  C.记载(zǎi) 游说(shuì) 长于辞令(chánɡ)

  D.记载(zǎi) 游说(shuō) 长于辞令(zhǎnɡ)

  2. 对画线字“达”的间架结构和书写的说明,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达”字是左右结构,书写时先写“大”,再写“辶”。

  B.“达”字是左右结构,书写时先写“辶”,再写“大”。

  C.“达”字是半包围结构,书写时先写“大”,再写“辶”。

  D.“达”字是半包围结构,书写时先写“辶”,再写“大”。

  3.根据内容,在横线①②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①变本加厉 ②风云变幻 B.①费尽心思 ②变幻无穷

  C.①变本加厉 ②变幻无穷 D.①费尽心思 ②风云变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共6分)

  月亮,是古人心目中的宇宙精灵,《史记·天官书》云:“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神也。”古代天子在春天祭拜太阳,秋天祭拜月亮。人们不但在生活中崇拜月亮,在文学作品中也大量地描写、咏叹月亮。以李白为例,流传下来的九百多首诗中,竟有三百二十多首与月亮有关。

  古人为什么对月亮情有独钟呢?大致原因有四:一是月亮是离人类最近的天体,人们十分关注它;二是月亮有规律的形状变化,上弦、下弦、月亏、月满等,引来人们的好奇;三是月光的清和、明亮、素雅,符合中国人善良、平和、含蓄的性格;四是古代文人常常为了功名或生计,背井离乡,辛苦辗转, ,于是以月寄情,生发出许多感人的诗句,耐人寻味。

  4. 根据文段内容,在横线处填写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所以特别向往“圆”的事物 B.“圆”的事物特别让人向往

  C.因为月亮的美丽,令人亲近 D.只有美丽的月亮,令人亲近

  5. 结合文段内容,对画线句的表达效果,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写出月亮在夜空中活泼灵动的姿态。 B.表明月亮在古代人心目中如神明一般的地位。

  C.写出月亮清和、明亮、素雅的特点。 D.表明月亮有成为人们抒发情感的载体的特性。

  6. 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上初三的小明带着自制的月饼,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爷爷家过中秋。一进门,爷爷就乐呵呵地说:“我的乖孙儿来了,又长高了。”在这个场合下,小明该说什么呢?下列回答最恰当得体的一句是( )(2分)

  A.爷爷好。才几天不见啊,我哪能长那么快,您一定是老眼昏花了。

  B.爷爷,我在家量过,没长个儿。这是我做的月饼,您快来尝尝吧。

  C.妈妈,听到爷爷的话了吗?回家赶紧给我量量,看我长高了多少。

  D.那太好了。爷爷您想我了吧?这是送给您的月饼,是我亲手做的。

  (二)填空(共12分)

  7.默写(共6分)

  (1)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1分)

  (2)斯是陋室, 。(刘禹锡《陋室铭》)(1分)

  (3)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 , ”的诗句,借用典故,表达了他希望能够获得朝廷重用的意愿。(2分)

  (4)“十一”期间,莉莉随父母去甘肃、青海等地游览。浩瀚的沙漠,澄碧的湖泊,壮美的自然景观,让从小就生活在江南水乡的莉莉感到十分新奇。若选用一句古诗词作为她此行风光摄影集的标题,这句古诗词可以是: 。(2分)

  8.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完成填空。(6分)

  1.时桓、灵二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朝政日非,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巨鹿人张角乘势举事,四方百姓,裹黄巾从张角反者四五十万,声势浩大,进犯幽州。

  2.幽州太守出榜招兵。榜文行至涿县,引出一个英雄。那人素有大志,好结交天下豪杰,年已二十八矣。他见檄文,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慨然长叹。

  3.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如巨雷,势如奔马。告知原委。二人便入村店中饮酒。

  4.正饮间,见一大汉,入店坐下,唤酒保:“快斟酒来吃,我待赶入城去投军。”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二人便邀他同坐。

  5.大汉言乃河东解良人也。因怒杀倚势凌人的恶霸,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三人甚是投缘,遂同至庄上,共议大事。第二日,三人决意结为兄弟。

  6.三人誓曰:“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上面连环画的内容取材于古典小说《三国演义》。连环画中出现的三个人物,依次是:

  ① 、 ② 和 ③ 。这段故事情节,后人一般称之为“ ④ ”。此外,对连环画中提到的皇帝的行为及后果,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是这样总结的: ⑤ 。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9-13题。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乙】陈涉瓮牖绳枢①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②,蹑足③行伍之间,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④粮而景从…… 然秦以区区⑤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⑥,百有余年矣。然一夫作难而七庙隳⑦,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选自贾谊《过秦论》,有改动)

  注释:①瓮牖绳枢:居住的地方简陋,形容家里穷。②中人:平常的人。③蹑足:插足,参加。这里有“置身于……”的意思。④赢:担负。⑤区区:小。⑥序八州而朝同列:招致八州来归,而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⑦七庙隳:这里是国家灭亡的意思。

  9. 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今亡亦死 秦灭韩亡魏 B. 楚人怜之 可怜白发生

  C. 将数百之众 与臣而将四矣 D. 斩木为兵 兵甲已足

  10.“景”字在古汉语中有三种解释:①阳光。②景物,景象。③“影”的古字,影子。结合文意,“赢粮而景从”这句话应译为( )(2分)

  A. (人们)担着粮食,像追随太阳一样跟着(陈涉)。

  B. 到处是(人们)担着粮食追随(陈涉)的景象。

  C. (人们)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地跟着(陈涉)。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等死,死国可乎? 翻译:

  12. 乙文说陈涉是“迁徙之徒”,甲文中与之相照应的句子是: (2分)

  13. 若要分析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我们可以引用甲文的“ ① ”这句话,也可以引用乙文的“ ② ”这句话。(4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33分)

  (一)阅读《师表》,完成第14-17题。(共17分)

  师表

  凹凸

  ①月明如洗,弦音升起,二胡的曲调悠长如曳。已躺到土炕上的山里老小都知道,那是陈老师在拨弄心曲。

  ②陈老师有腿疾,高考落榜之后,被照顾到村里的小学校当代课教师,从此就白天教课,晚上弄弦,好像不能与人言说的种种话语,都说与了手中那把二胡。

  ③陈老师三岁那年,突然发起了高烧。父母开始以为是受了点风寒,很快会好。然而他久烧不退,父母就慌了,只好去医院问诊。医院在四十里外的一个小镇上,不通车辆,父母便把他放在一个背篓里,急切地赶路。终于到了医院。医生说,孩子若再晚来一步,就没救了,但究竟来得晚些,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命可保住,却落下残疾。

  ④长大之后,有人闲话道:你落到这个地步,都是父母给耽误了。他说,父母生育了我,是给了我第一条生命;把我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又给了我第二条生命——他们只是两个普通的农民,又生在这么一处僻地,没有回天之力,能够做到这个地步,就已经很了不起。所以,我没有权力怨,只是真心的感恩。

  ⑤陈老师上学的时候,成绩很好,高考落榜,也只是因为身体。村支书找到他:“你功课这么好,当个代课的先生怎么样?就是薪水有些少。”他说,能让我当这个代课的先生,已是乡亲们给予的恩德,而恩德不能以金钱衡量,很好。

  ⑥一个跛腿的先生走在校园里,学生们就常常在他身后学他的跛。他只是笑着摇摇头。不久,他居然说动了校长,教同学们列队、齐步走。他说的要领很准确,但是一示范,动作就歪斜了。学生们嬉笑着学他的歪斜。他依旧堆着微笑,说:“既然你们愿意这样走,走就是了。”走了几遭,学生们自己就停了,太累了。他说:“这就对了——你们本来长着健全的腿脚,却偏要走得歪斜,岂有不累?再说,即便我的腿是残的,也还努力追求往周正里走,你们有好腿,却不走周正,你们愧不愧?”学生们感到羞愧,再也不耍顽劣了。后来,学区里搞队列比赛,陈老师辅导的队列,不仅走得特别齐整,而且还带出虎虎的生气,拿了第一。听说是一个跛腿的老师训练的,别人都很惊异。

  ⑦陈老师虽然腿跛,但他的乒乓球打得出奇的好。不仅学生,即便是整个学区的老师也没人能打得过他。他的手像长着眼睛,总是把球控制在腿力所及的范围内。而且他的腕力劲狠,球一旦扣过去,就没有什么人能够轻易地把球救起来。问他这手上的功夫何来,他说,无他,只因为跛。见旁人不解,他说,其实人和自然万物是一样的——不长稻米的地方,必长大豆高粱,不长粮食的地方,必长冬虫夏草,总之都要长。还譬如动物,黄鼠狼眼盲却嘴尖,能咬得住木笼里的鸡;兔子腿短却善翻滚,能躲得过猎人的追。此消彼长,各有一技,都能生存得好。明白这个道理之后,身体的残疾就无所谓了。

  ⑧于是,放学后,我们就很愿意留下来看陈老师打球。从他的手起手落之间,我们看到了他的乐观与自尊,小小的心灵里就升起一种肃穆的东西,感到自己在渐渐地长大。

  ⑨学校的讲台上是有座椅的,但腿脚不好的陈老师却从来没有坐过,总是站着授课。他还特别勤于写板书,写的是标准的楷体,整齐好看。因为他的身子是斜的,长久地写字是很累的,我们便体恤地说:“老师,写明白了就行,没必要那么认真地写。”他问为什么,我们就说字写在黑板上,很快会被擦去,写得再好也是白费力气。他却回答:“昙花刚一开放就凋谢了,然而它依旧仔细地开,难道人还不如昙花?”

  ⑩他的话我们似懂非懂,但他认真的精神和不敷衍、不取巧的做事态度却影响了我们。在本子上我们也往好里写。后来,他教过的学生都能写一笔好字,被周围人看重。

  ⑪陈老师不但会拉二胡,写好看的板书,还识百草——山里有药草,他知道它们的药性。所以,他除了授课之外,还给村里人看病。邻居的女崽肚子胀得像一面小鼓,他看了看,开药,叫女崽煎服下去,二日之后就好了。二大伯腿上的风湿滞重,不能下炕,陈老师选了冬天的日子,把白糖水涂在他的膝盖上,然后把饿过的蜜蜂放出来,在上边叮咬。冬日一过,二大伯居然能走了。

  ⑫陈老师便多了一层神奇,问他怎么就识百草,他说,无他,因为寂寞。旁人又不解,他就解释,寂寞是个巨大的空洞,需要有东西填补。他就以看药书填补,渐渐地就多了这方面的知识。但乡亲们还是认为他天生就有过人之处,被他看好了的病人都会给他送重礼。他总是坚拒不受,笑着说,你们可千万别这样,我只是一枝小花朵,只能散发出那么一点点儿微香,不可能贡献得太多。

  ⑬但是,陈老师到底是得到了回报——多年后,代课教师被整体地辞退了,然而他很快就被县中医院聘为医师。他白天行医,傍晚到河畔公园拉琴,活得很自在。村里人得知,都说,上苍究竟是睁着眼的,对有德行的善人,始终就给他预备着幸福的日子。

  14.这是一篇小说。主人公陈老师的人生经历,可以概括为: ① ;高考时因身体残疾而落榜; ② ;被县中医院聘为医师。(4分)

  15.第⑥段,队列比赛中学生“不仅走得特别齐整,而且还带出虎虎的生气”。结合内容,分析学生有如此表现的原因。(4分)

  答:

  16. 陈老师为什么说“身体的残疾就无所谓了”?结合第⑦段内容,下面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陈老师觉得自然万物都是一样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B.陈老师认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能有一技之长就很好。

  C.对于不能改变的事实想得太多,陈老师觉得会徒增烦恼。

  17.最后,陈老师能“活得很自在”,村里人认为是“善有善报”。有读者认为是“天道酬勤”,还有读者认为是因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说明。(不超过120字)(5分)

  答: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第18-21题。(共16分)

  甲

  ①《红楼梦》第三回讲到了林妹妹初进荣国府,处处小心,光是为了坐到哪个位置,她就颇费了一番思量。比如到舅母王夫人处,黛玉“只向东边的椅子上坐了。”到吃饭的时候,凤姐让黛玉坐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黛玉也十分推让。

  ②林妹妹之所以在“坐到哪里”这个问题上这么谨慎,是怕在这个极其讲究礼仪的家庭里行差踏错,让人笑话。在古代,中国人是非常讲究座次的排定的。

  ③首先我们要弄明白的是,南、北、东、西四个方位哪个为尊,哪个为卑。我国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堂”一般不住人,是举行吉凶大礼的地方,这种时候最尊贵的座位是南向,就是坐北朝南。例如,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都是坐在北边、朝南的位置上,因此,古人常说“南面称帝”。其次是西向,再次是东向,最后是北向。而“室”一般为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所以在室内举行活动时,一般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例如,汉明帝为表达对老师桓荣的尊敬,与他交谈时,就安排桓荣坐在靠西边、面朝东的位置。后来,人们把塾师也称为“西席”。

  ④但是,左与右,谁为尊,谁为卑的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周朝规定,诸侯朝见天子,宴饮时以左为尊;用兵打仗,则右边为尊。左右尊卑,要视乎场合而定。到了战国、秦、西汉的时候,“右”似乎成了尊位,《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就有“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的记载。然而到了东汉、魏、晋、南北朝,左右位次的排序又有了新的变化,以“左”为大。例如赤壁之战,孙权“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同为都督,周瑜尊于程普。这种情况直到元朝,才恢复了官职的“右”尊。明朝建立以后,又再次变为“左”尊,自此后的500多年,“左尊右卑”一直延续到今天。

  ⑤所以,现在在传统戏剧舞台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远道而来的客人坐在左边,而主人总是在右侧陪坐。于是也就出现了《红楼梦》里,黛玉被请到左边席面上的描写了。

  乙

  ①中国是礼仪之邦,“礼”通行于社会各个层面,自古就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之说。如此丰富而成体系的“礼”,究竟要表达怎样的理念?

  ②我们先来看经典中的两段名句。一是《孝经》所说:“礼者,敬而已矣。”意思是说,所谓“礼”,不过是一个“敬”字罢了。二是《礼记》开篇就提出“毋不敬”。由此可见,礼的核心思想是敬,对人、对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都要有一种恭敬心,这是立身的根基。

  ③ ?从原始社会起,人们就懂得只有依靠集体力量才能战胜恶劣环境的道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从部落走向国家,分工合作,不断推动文明进步。既然人注定要与他人一起生活,就有一个彼此如何相处的问题。是恃强凌弱、以多欺寡,还是互相尊重、互相帮助?《论语》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孟子也说:“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儒家把“仁”作为最高境界的道德,认为内心有仁爱,举止必然恭敬。

  ④人是情感的动物,而情感需要交流。内心对他人有仁爱,只有借着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才能让对方感受得到。例如拜揖、礼让等肢体动作,敬称、答谢等文字语言,仪式、席位等场景安排……《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礼”,是把自己放在谦卑的位置,而把对方放在受尊敬的位置。即使是背负肩挑的小贩,也有做人的尊严,同样应该得到他人的尊重。可见,中国人所说的“爱”,是排除身份等级的普遍之爱,“敬”,也是对所有人的“敬”。

  ⑤中国自古就以道德立国,道德与“礼”不可分离,甚至可以通过“礼”来观察德性。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心存仁爱,敬而有礼。中华民族是最善良、最文明的民族之一。

  18. 甲乙两文都和“礼”有关,但从内容侧重点看,甲文主要围绕 ① 来说明,乙文主要围绕 ② 来议论。(4分)

  19. “鸿门宴”是著名的历史典故。项羽为人自负,对刘邦抢先到达咸阳非常不满,率大军入驻鸿门,准备消灭刘邦。为平息项羽的愤怒,刘邦赴鸿门谢罪。项羽设下酒宴,宴席间充满杀机。结合“鸿门宴”的典故,根据甲文第③段的内容,请你判断,在右侧座位图中,项羽坐在何 处。(4分)

  答:项羽坐在____处。

  (北)

  (西) (东)

  (南)

  20. 阅读乙文,结合上下文,在第③段横线处填写一个问句。(3分)

  答:

  21. 乙文第④段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请你从甲文中找出一个例子,并简要分析。(5分)

  答:

  四、作文(共50分)

  (一)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10分)

  22. 春节家宴,亲朋欢聚,小明却和爸爸却发生了争执。为了能更清楚地观看节目,小明想坐在正对电视机的座位上,爸爸说这个位置应该给家族里最年长者坐。小明不高兴地说:“都什么年代了,人人平等,还讲什么尊卑!再说,你们都爱聊天,不看电视,我坐那里正好。”作为同龄人,请你根据前面两篇关于“礼”的文章,针对小明的话,写一段文字,表明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语言通顺,字数在150-200之间)

  (二)根据题目,按要求写作。(40分)

  23.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 让我愉悦

  题目二:在想象的世界里,后羿具有射日的神力,孙悟空能七十二变,超人能在天地间自由飞翔……假如有一天,你也拥有了一种超乎寻常的能力,你的生活将会怎样呢?请以“奇妙的一天”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所选抄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目一,须将题目补充完整。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3)字数在6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