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三学习方法 > 初三语文 >

九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题人教版

时间: 如英2 初三语文

  九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题人教版

  积累运用(共2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菜畦(qí) 字贴(tiè) 泥泞(nìng) 炽痛(chì)

  B 嗥鸣(háo) 简陋(lòu) 木屐(jī) 骊歌(lí)

  C 蝉蜕(duì) 磐石(bān) 嫉妒(jí) 确凿(záo)

  D 深邃(suì) 亘古(gèn) 胡骑(jì) 伫立(zhù)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 )

  A 目不窥园 气冲斗牛 义愤填膺

  B 截然不同 坚持不懈 慷慨淋漓

  C 迥乎不同 妇孺皆知 家喻户晓

  D 一泻千里 一拍既合 一反既往

  3.根据原文填空(2分)( )

  ______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______一面大的竹筛,下面______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__着,看鸟雀下来啄食……

  A.扫 支 扔 看

  B.扒 支 扔 看

  C.扫 支 撒 牵

  D.扒 支 撒 牵

  4.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

  A 闯不闯红灯,是衡量一个公民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B 春节晚会上,小沈阳和刘谦精彩的表演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 我家墙上挂着一副对联。

  D 他穿着一件灰色上衣,一顶蓝帽子。

  5.下面一则轶事,诗人的回答表现了什么?(2分) ( )

  一位著名的诗人在只容一个人通过的小路上,与一个怀有敌意的批评家相遇,那个批评家蛮横地说:“我从不给疯子让路!”诗人退到路边,说:“我恰恰相反。”

  A 表现了诗人的宽宏大量 B 表现了诗人的高雅风度

  C 表现了诗人的反击艺术 D 表现了诗人的自命清高

  6.根据原文或要求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②鸟向檐上飞,_____________________。(吴均《山中杂诗》)

  ③士别三日,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光《资治通鉴》)

  ④“扑朔迷离”这一成语出自《木兰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

  ⑤请从你的积累中,写出一组与“黄河”有关的古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思乡怀亲”是一永恒的主题。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岑参《逢入京使》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又袖龙钟泪不干”都体现了这一主题。

  7.仿写句子(3分)

  感谢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境;感谢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独立。

  感谢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共47分)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8题—12题(共15分)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8.《伤仲永》选自宋代文学家____________的《 》。(2分)

  9.解释加点词。(4分)

  ①伤仲永 伤: ②父异焉 异:

  ③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

  10.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余闻之/也久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

  ②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文:

  12.最后一段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本段讲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学完本文后,你想给班内聪明的同学说些什么?(3分)

  一、积累与运用

  1.请试着给加粗的字注音。

  弥( )高 硕( )果 校( )补 赫( )然

  迭( )起 卓( )越 澎( )湃( ) 锲( )而不舍

  炯( )炯目光 沥( )尽心血 目不窥( )园

  迥( )乎不同 潜( )心贯注 兀( )兀穷年

  2.你能根据拼音填写出相应的汉字吗?

  shuāi( )微 kānɡ( )kǎi( )淋漓

  气冲dǒu( )牛 qiè( )而不舍

  lì( )尽心血    jiǒnɡ( )乎不同

  shuò( )果 无xiá( )及此

  3.解释下列词语。

  ①气冲斗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迥乎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兀兀穷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词填空,并说说理由。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________(看 顾 谈 窥)园,足不下楼。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下列词语造句。

  ①锲而不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迥乎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慷慨淋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潜心贯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6.你认为“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一句中“深刻印象”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你谈谈“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中“之”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闻一多先生在钻研古代典籍时的情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知道“目不窥园”的来历吗?请你联系课文说说它在这儿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一月不梳头”出自杜甫诗句“百年深得醉,一月不梳头”,说明杜甫奔波一生,难得在成都草堂有较安定的生活,故疏懒得一月不梳头。你认为文中用这个典故,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你结合课文说说第7、8自然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10自然段“小声说”“声音越来越大”,是指声音的高低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你的理解谈谈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有哪些主要特点?有何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17题(共15分)

  母亲给我一片清凉

  ①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母亲要去给玉米喷药,喊我去,我不情愿的说:“我又不会喷药,让我去干什么?我还要看书呢。”

  ②“不是让你去喷药。因为喷壶太沉,我背不上肩,让你去帮我往肩上背喷壶。”母亲小声地说,“你可以带书去,坐在井边的树阴下看书。”

  ③我实在是不情愿,又想不出搪塞的理由,只好去了。

  ④天热得很,没有一丝风,玉米长得还不及膝,不留神就会踩折一棵,走在田间需要分外的小心。我帮母亲背上喷壶之后,便坐在树阴下,看她缓缓得在玉米行中移动。

  ⑤喷壶灌满至少有十多公斤重,每次回来,母亲的后背都湿透了,不知是汗水还是药水。

  ⑥“下次不要背这么多了。”我说。

  ⑦“傻丫头,来回跑一趟不易,太少了不值得。”母亲说。

  ⑧“我也试试吧。”我的语气明显缺乏诚意——我实在畏惧喷壶这种充满了怪味的东西。可是,我已经18岁了,目睹母亲的劳累而无动于衷,我又感到愧疚。

  ⑨“不用了,你不会。再说我已经沾了手,别染上你了。”母亲说,“你看你的书吧。”我暗暗舒了口气,如释重负。

  ⑩最后一壶喷完的时候,已经夕阳西下。

  ⑾“怎么样,热不热?”母亲边洗手边问。

  ⑿“还好,就是井边的蚊子太多。”我很随意地说。

  ⒀“起疙瘩了吧,回家赶紧用清凉油抹抹。”母亲说。

  ⒁ 我们就这样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闲话,回家以后,母亲吃过饭,躺在竹椅上,一睡就是一整夜。

  ⒂大千世界,父母对儿女的溺爱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富人家让儿女一掷千金;小康人家让儿女精吃细咽;而我的母亲,一个拙词讷言的农妇,对我的宠爱,是那个盛夏午后的清凉树阴。

  13.给文中的加点字注音,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4分)

  搪塞( ):

  拙词讷言( ):

  14.请用简洁的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

  15.第⑧段是__________描写,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作者此刻的矛盾心情。(3分)

  16.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下面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不用了,你不会。再说我已经沾了手,别染上你了。”母亲说,“你看你的书吧。”我暗暗舒了口气,如释重负。

  17.文中的母亲有着怎样的性格?读了本文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3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题—23题(共17分)

  ①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②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③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只要想想: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④可是他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⑤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⑥“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⑦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⑧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⑨“法兰西万岁!”

  ⑩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18.本文选自法国作家________的《 》。(2分)

  19.“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该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3分)

  20.第①段划波浪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请说说这句话的意义。(3分)

  21.第③段“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一句中,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3分)

  22.如何理解第⑤段“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脸色惨白”和“高大”? (4分)

  2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表现了小弗郞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写作(50分)

  2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题。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崇敬的人。这些人,可能是伟人、专家、学者、英雄,也可能是体育名星、影视名星,也可以是生活在你身边的普通人,那么你最崇敬的人物是谁?

  请以“崇敬”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除诗歌外),题目自拟。

  注:不能以话题为题。

4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