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本文结构。
能力目标:
1.培养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
2.揣摩文章中重要的语句,加深阅读体验。
3.学习本文叙事与抒情水乳交融的写作手法。
德育目标:
1.领悟“地下森林”坚忍顽强、沉着谦逊的品质。
2.学会乐观地对待人生。
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领悟地下森林坚忍顽强、沉着谦逊的品质。
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得朗读,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概括地下森林的品质;一是提炼课文的主题思想。
2.质疑研讨法:
本文是一篇略读篇目,要求学生运用积累的阅读方法练习自己读文,力求能读懂、领会,诵读中主动质疑解难,师生互动探究文意,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扩大学生视野,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郑智化的《水手》。
生活中有许多身残志坚的例子,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位吗?
出示幻灯片——张海迪、海伦·凯勒的照片。
人有身残志坚的例子,在自然界中也有这样让人震撼的例子——地下森林。
二、明确目标
三、整体把握
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划分文章的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1~2)段:文章总起点明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现实作者亲眼看到的地下森林的状貌,突出其自豪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景仰”之情,并揭示出作者悟出的深刻的哲理。
结合朗读内容,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再次有感情的轮读课文
试从几方面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并做出解释。说说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一个怎样的主题。(此题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需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一是提炼课文的主题思想。)
(学生合作探讨)
试着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生长历程的煎熬。
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没寡言。
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任何时候都不悲伤或消沉。
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作者升华出的深刻主题,可以用课文倒数第二段中的话来回答:“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活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只要忍耐终究能获得转机,获得应有的荣耀和尊敬”。
3.细节研读21段至27段
思考:
(学生合作讨论完成)
①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
(阳光怎样“嫌弃”它?时间又怎样“公正”对待它?“几万年的代价”指什么?)
(阳光的“嫌弃”表现在:“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它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即使夏日的正午偶尔有几束光线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窥测,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阳光通常被视为最公平的,但这里表现出轻忽、冷漠和不公正。时间对地下森林却是另一种态度:给予地下森林的生命从无到有的机会,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也拟人化了,必须出爱心。“几万年的代价”是指:一、极言时间之长;二、在漫长的岁月里,生命陷于困顿以至窒息,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所以称为“代价”。)
②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
(试找出恰当的格言警句概括作者受到的“启迪”,并找出一两个事例来印证这一道理。)
(作者在课文的最后明白的说出自己所受到的“启迪”,用的文字较多,不是以格言警句的形式呈现的,现在要求学生用格言警句来概括,可以顺着作者的话去说,也可以根据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会另作概括,如:置之死地而后生;只要忍耐和努力,终究会获成功;一颗优秀的种子,在然后贫瘠的土地里都能生长……至于让学生举一两个事例,可以是自然界的,也可以是人类社会的。)
4.拓展延伸
将课文与下面的短文比较一下,想一想:同是写地下森林,表现手法和语言运用上有什么不同特点?由此可以看出文学思维和科学思维、描写和说明有说明不同?
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胡西北约50公里的深山中。
这里是一座死火山,海拔1000米左右。据科学家考察得知,这些火山口由东北向西南分布,在长40公里,宽5公里得狭长地带上共有10个。他们得直径在400只550米之间,深在100米至200米之间。其中以3号火山为最大,直径达550米,深达200米。
火山口底比较平坦,里面暗藏着火山溶洞。溶洞内气温反常,酷热有薄冰,严冬有清泉。
地下森林中蕴藏着丰富资源,有红松、黄花落叶松、紫椴、水曲柳、黄菠萝等名贵木材;有人参、黄芩、三七、五味子等名贵药材;有木耳、榛蘑、蕨菜等名贵山珍。
地下森林中有许多动物,鸟、蛇、兔、鼠等小动物穿行于树林草丛中,马鹿、野猪、黑熊等大动物也时隐时现,连罕见的国家保护动物青羊也经常出没其间。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文学作品和说明性文章在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课文充分应用想象,描写了几万年之前和几万年之中发生的事情,其中大都的作者的猜想,未必有事实依据,而且语言充满激情,应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显示了语言的艺术魅力;而本题所附的短文则是平实地写来,不带感情色彩,没有运用修辞方法,句式也没有什么变化,都是陈述句、判断句。)
教师总结:本文虽是咏物的,但是它的意义却远不止于此。我们可以把这里所述写的物当人来读、来理解。所以读这篇散文时,你会惋惜、你会不平、你会激动、你会亢奋、你会敬佩、你会赞叹!正如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地下森林断想》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文紧扣题目中的“断想”,从作者的“所见、所想、所感”三个方面来组织材料,从而引发出对顽强生命“绝不屈服、永远向上”的精神品格的赞美与讴歌,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二、说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火山爆发、地下森林等相关的资料。
2、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3、体会作品揭示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面对灾难的积极的态度。
三、说重点:
1.学习本文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的写作特色。
2.品味作品精炼、优美、富含哲理的语言,并学会运用。
3、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生命是一个抽象的话题,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和感悟生命的内涵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四、说教法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本文。
①课前让学生搜集地下森林和火山爆发的资料,指导学生充分的预习课文。
②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内容更形象直观,增大课堂容量。
③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方法的引导,为学生搭建一个开放的展示平台,让学生多角度的交流感悟
④从课堂走向生活,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和情感体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说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整体感知。
1、出示地下森林图片,播放《森林狂想曲》。
2、说作者:
张抗抗,浙江杭州人。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3.说基础知识:
瘠薄(jī 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沉湎(miǎ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孱(chán)弱:软弱无能。
浩瀚无垠:形容广大;繁多。
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愤懑(mèn):气愤,抑郁不平。
环节二:研读课文,揭示主题。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步骤:
(一)教师提问:文章的题目是《地下森林断想》,“断想”是什么意思?作者主要想像了哪几幅画面?
(二)梳理地下森林形成的漫长过程
1、找出表时间以及事物变化的关键词句,作上批注。
2、先自主归纳、整理成一段完整的话,再全班交流。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的理念,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再进行感情朗读,更能让学生感受地下森林形成过程的漫长与艰辛,并为其精神品质而感染。
环节三:说段意:
第一部分(1~2段):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
第一层(3~8段):写火山爆发。地貌面日全非,所有生命毁于—旦。
第二层(9~20段):这部分极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生长的艰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亲眼所见地下森林的状貌。表达作者景仰之情。并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
教师小结:从理清思路入手,我们可以看出本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作者去寻觅地下森林,其次凭想象叙写地下森林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最后写它的胜利。但我们可以感觉到文章处处流动着作者炽热的情感。
环节四:感悟精神品格,揭示本文的主题
这是本课的难点,我打算用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悟读课文,完成这一任务。
问题1:你认为地下森林具有怎样的“品格”?请结合文中相关的句段来谈一谈你的看法。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想让学生紧扣文本,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归纳出地下森林的品格。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揣摩13、20、24段。
问题2:同学们,你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在赞美地下森林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问题3、如何理解文章主题中的时代精神和作者个人思想烙印?
教师总结:
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__”结束不久,我们国家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
张抗抗是从那些大是大非的岁月中走过来的,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都有很沉重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从他们那一代人甚至几代知识分子和正直人们的骨子里散发出来,那是没办法克服的。张抗抗怀有远大志向而羁于田垄之间。自恃有才却长期被湮没,正如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
看了“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