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
《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语言,领会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综合运用对比、衬托、反语等多种表现手法的写作技巧。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反衬、反语手法的运用。
2、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欣赏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
2、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1860年10月18日,中华民族史册上遭遇灾难的一天,一座富丽堂皇的皇家宫苑被英法帝国洗劫一空,熊熊烈火将它化为灰烬,面对照片中的残垣断壁,你心中涌起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惋惜、愤怒都不足以表达我们此刻的心情。法国作家雨果站在世界正义的立场,用辛辣的笔墨强烈控诉了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今天,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位作家的正直、勇敢和凛然大义。
3、(出示课件)简要介绍作者:
雨果(1802-1885)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之一。他才华横溢,创作力经久不衰,文学生涯达半个世纪之久,人道主义是贯穿于他作品的主线。他的代表作品是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二、朗读,初步体会作者情感
1、听录音范读,学生初步体会作者情感。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恍(huǎng)若 琉璃(liú lí) 珐琅(fà láng)
朱鹭(lù) 晨曦(xī) 瞥(piē)见 箱箧(qiè)
三、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请从文中找一个词,概括雨果写这封信的目的。
2、请分别用一个词概括雨果对英法联军的评价。
3、这封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明确:
1、抗议。针对巴特勒来信中认为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的谬论,作者针锋相对地了自己的看法,即第7段中“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
2、强盗。如第5段中“这就是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和第7段中“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3、这封信表达了作者雨果对英法两个强盗对圆明园大规模劫掠行为的抗议之情。
四、合作交流
1、指导学生朗读第3段。
明确:第3段应该轻柔、舒缓,洋溢着赞美之情
2、学生分小组讨论。
(1)雨果是如何描绘圆明园的神奇壮丽的?
(2)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语言上有何特色?
讨论后学生回答:
(1)学生可能列举:
①“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②“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
③“请您用大理石……那就是这座名园”。
(2)作者用浪漫主义笔调,丰富奇妙的想像、华丽优美的词语,以及排比、比喻、夸张、对比、引用、衬托等修辞手法盛赞人世间这座空前绝后、令人神往的艺术建筑。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圆明园是神奇壮丽的,它是“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然而,却在英法联军的暴行之下仅剩下残垣断壁。面对巴特勒表功式的来信,雨果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二、深入探究
1、指导学生朗读第5段。
明确:第5段应该语气稍重,语速稍快,读出愤怒谴责之情。
2、学生深入探究:
(1)划出文中含有讽刺意味的语句,体会其中蕴涵的情感。
(2)“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这句话体现了雨果怎样的立场和态度?
学生自主探究,深入讨论后回答:
(1)学生可能会涉及到的语句:
①“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中“更彻底、更漂亮”运用反语,旨在说明破坏得更残酷、更丑恶、更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之情。
②“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一句中“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运用反语,讥讽英法两个强盗抢劫了大量财富,干出了历史上罕见的损坏人类文明的罪恶行径。“手挽手、笑嘻嘻”则生动形象地挖苦英法两个强盗狼狈为奸,得手后得意忘形、恬不知耻的丑态,表达作者的鄙视之情。
③“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一句中“赞誉”运用反语,进行讽刺,所谓“赞誉”其实是最有力的谴责和控诉。
(2)雨果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认为毁坏人类文明的是强盗政府,而不是英法两国人民。表达了作者对英法两国政府强盗行径的控诉和谴责。
三、品析写法
学生自读课文,深入思考:
1、作者为什么在信中先极力描绘圆明园的神奇壮丽,然后才写侵略者对其焚烧劫掠?
2、这封信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讨论后明确:
1、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以“美”衬“丑”,越是写圆明园的美,就越是突现出侵略者毁灭人类文明的丑恶行径,可恨之至。充分反映出作者对圆明园这一世界奇迹的无比热爱,对人类文明的热爱。
2、信中运用比喻、衬托、反语等多种修辞手法,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政治态度与爱憎感情。如:“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丰功伟绩!收获巨大”等等,讥讽有力,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四、拓展延伸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给国人留下了一道永远的伤疤。据媒体报道,2011年11月16日,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就加强国家文化中心建设提出九大建议,其中有关研究论证恢复重建圆明园的建议颇为引人注目。你认为重建有无必要?
学生可自由讨论,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简要提示:必要的重建能够还原历史,增强人们对于历史的认识。但对于圆明园来说,它所以出名,并不仅仅因为它曾经的富丽堂皇、溢彩流光,而在于它在民族历史中意义。正是火烧圆明园,让人们明悉了一个国家积贫积弱的可怕,激发了无数人救国报国的雄心和决心。现在所要重建的圆明园,到底是哪一个时间节点的圆明园?如果是被火烧前的圆明园,重建有何意义。对于许多人来说,那时的圆明园纵有万种风情,也更多是统治者的淫逸和贪婪。“长太息以掩气兮,哀民生之多艰”。那样一个圆明园,即使活着也已经死了。
五、教师总结
本文是雨果给巴特勒的一封书信。他在信中热情地赞颂了代表东方艺术和亚洲文明的圆明园,愤怒谴责了英法殖民主义者洗劫、焚毁圆明园的野蛮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同情,表现了不畏强暴、仗义执言的伟大气魄。他永远是中国人民伟大的朋友!今天,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世纪新人,要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国耻,奋发图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给巴特勒的信》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的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里收编的新篇目,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可供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教材内容分析,该文写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表现出对东方艺术、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教师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氛围中并为作者的强烈感情所感染。
2: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课是该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以战争为主题,学习这一单元,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本课则是愤怒谴责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学习这篇课文就要抓住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进而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本文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方法与过程目标:比较阅读,体味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情感态度目标: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4: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鉴于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重点为: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二、教学设想与学生情况分析:(教材处理)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其次,分解重点、难点。本文立场鲜明,“赞美圆明园”“谴责侵略者”两大板块内容互相独立,共同支撑着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学习这篇文章,不必拘泥于“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模式,可以将文章自然切分为两个独立整体比较鉴赏,在比较中感受侵略战争的罪恶,探究雨果的远见卓识。在形成鲜明的感受之后,再进行深层反思,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
三、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联系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这节课我将采用质疑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其中以诵读、讨论为重。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将贯穿课堂始终,再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
四、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在肯定个性化阅读的同时,告诉学生如何从集体中汲取智慧。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走近雨果 领略情怀
大家知道,范仲淹不曾登临岳阳楼,却凭借生花的妙笔著写了不朽的篇章,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现在也有这样一位法国作家,他不曾踏进过圆明园,却凭着超凡的想象力,描绘了这梦一般的奇迹,谴责了侵略者的强盗行径,显示了他那比天空更广阔的胸怀。这位作家就是雨果。让我们走近雨果。
二、导入原题 初步探究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雨果的这封《给巴特勒的信》,这封信的原题是《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的信》。初步探究,看看这个标题透露给我们哪些信息呢。
①“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指的是一件什么事呢?②“就……给巴特勒的信”,很显然是谈及对这一事件的观点或看法。
三、出示目标 了解任务
四、相互探讨 理清结构
请各用一个词完成对结构的把握(盛赞、怒斥)
五、研读主体 学会质疑
(一)研读开头 示范质疑
第一部分交代写信的原由,那么我想问问:
①雨果为什么要给巴特勒写信呢?
②巴特勒为什么要征求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意见呢?
③巴特勒认为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雨果这么认为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打着……旗号”“您认为……”“给予……赞誉”
④雨果的观点是什么呢?
(二)精品第三段,质疑内容
行文至此,作者没有直陈观点,而是宕开一笔,描绘圆明园的美。圆明园究竟有多美呢?先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这只是圆明园美景的冰山一角。请大家放声朗读第三段,看看高明的雨果是如何盛赞圆明园的?对于这一段的内容,大家可先探寻作者的写作思路,再根据自己的理解疑问。
①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用一个词概括——奇迹)
②为什么要拿巴特农神庙与圆明园对比?作者究竟更赞赏谁?
③作者如何描绘圆明园的?
——先概括后具体,依次介绍了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再概括 ④作者再次拿西方的四大名胜和圆明园相提并论,用意是什么?
⑤作者为什么要盛赞圆明园呢?(设一悬念)
⑥小结:圆明园好像一个美仑美幻的梦;
好像一座眼花缭乱的洞府;
好像神秘莫测的月宫;
好像一个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
(三)研读5——9段 质疑语言
这样富丽堂皇的圆明园,这样一个超人的民族想象力的杰作,这样一座东方艺术的典范,却被侵略者付之一炬。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只是大水法中的断壁残碑,碎石瓦砾了,无比痛惜之余,我们心中更多的是愤怒,是屈辱,那么作为参与国之一的法国人雨果是如何怒斥英法联军的?请大家浏览5~9段,找一找带有谴责性的词语。
——强盗、闯进、洗劫、放火、行窃、劫掠、漂亮、丰功伟绩……
这些谴责性的词语有没有差别呢?如果有,差别在哪里?
——直接谴责,形象描绘,运用反语谴责。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质疑语言,体会作者这样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
a.首先分析直接谴责和形象描绘的词句,质疑作者为什么会选用它,体会词语锻炼之美。 ①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英法联军)
——两个强盗 点明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本质,就是劫掠,就是获取在华的最大利益,让人看清掠夺者的丑恶面目。
——闯 写出了强盗们野蛮凶恶的气势
②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心满意足)
——生动形象地挖苦了两个强盗狼狈为奸,得手后得意忘形恬不知耻的丑态,表达作者鄙视之情。
b.作者正面呵斥还不够,为什么要用反语来谴责呢,反语究竟有什么作用呢,让我们来体会句子的修辞之美。
更彻底,更漂亮--运用反语,意在说明破坏得更残酷,更丑恶,更野蛮。表现了作者的强烈愤怒之情。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运用反语,讥讽了两个强盗抢劫了大量财富,干出了历史上罕见的损坏人类文明的罪恶行径。
文明对野蛮--运用反语。所谓“文明”其实是野蛮,就是对人类文明的破坏毁灭。所谓“野蛮”,正是人类文明之所在。
小结:正面怒斥,反语嘲讽,使表达的情感更强烈,更发人深思。
c.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在此之前着力赞美圆明园,体会作者用语的情感之美。
——①以美衬丑。越写圆明园的美,就越突出侵略者毁灭人类文明的丑恶行径可恨之至。 ②便于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显得委婉而有礼貌。
六、探究情怀 陶冶情操
通过对第二部分内容和语言的质疑,我们明白了作者精巧结构的用意之所在,也明白了作者谴词造句的精准妥贴,学习了一代文豪的不凡手笔。那么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他为什么不对政府的行为搽胭抹粉,却勇敢地站出来怒斥,体现了一代文豪怎样的胸襟和品格呢?
——雨果有着清醒的头脑,不迎合政府和当局。
他有正直的良知,不为英法远征中国之举捧场。
他有公正的立场,敢仗义执言,不顾个人安危。
他代表人类的良知,是非分明,爱憎鲜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是侵略行为,属强盗行径。但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政府的舆论所蒙蔽,容易被狭隘的民族感情所支配,而雨果却是站在人类立场上的。他的人格是高尚的,他是可敬,可佩,可赞之人。
七、总结全文 寄语学生
岁月抹不去历史的痕迹,民族的耻辱;时光冲不淡先辈的呐喊,良知的光耀。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铭记我们中国人的朋友----雨果,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胸怀博大的人,一个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人吧!
看了“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