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课文知识点归纳
最后一课课文知识点归纳:文学常识
最后一课课文知识点归纳:需掌握词语。
最后一课课文知识点归纳:课文内容
2、主旨: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文章以“我”
的见闻感受为线索),表现了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3.结构。
A.四个阶段:
①第一个阶段(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感受。
②第二个阶段(7—10)开端。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③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
④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B.三部分:
①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感受。
②第二部分,7至23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上了难忘的最后一节法语课。
③第三部分24至29自然段,写韩麦尔先生悲壮地宣告“最后一课”结束。
4、小说主人公:小弗朗士
小弗朗士在文中的作用:第一,线索,贯穿故事情节。第二,深化文章主题。
5、人物形象
小弗朗士:由一个幼稚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变成了热爱学习热爱祖国的孩子。
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恪尽职守的严师,也是一位深深眷恋祖国和祖国语言的爱国志士。
6、小说写法:以小见大
最后一课课文知识点归纳:解析与小弗朗士有关的具体问题
1.“我”为什么想别去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一是迟到会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批评。二是怕老师检查功课,自己完成得很不好。
2.“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说明了小弗郎士的不爱学习、贪玩、天真、幼稚。
3.第一部分中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写出了小弗郎士的不爱学习、贪玩、天真、幼稚的心理状态,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做了铺垫。
4.今天上课前教室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第一,教室里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第二,严厉的先生变得温和,而且穿上了郑重日子才穿戴的衣帽;第三,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种种不平常的现象,渲染出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
5.韩麦尔先生的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韩麦尔什么样的心情?
第一个“最后”的含义是,韩麦尔先生的教学生涯,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要被迫结束;表达了无比沉痛和愤慨的心情。第二个“最后”的含义是,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的儿童,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不能再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今天的最后一节法语课,将是多么重要,多么宝贵!它深沉,含蓄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祖国的语言无比珍视,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无限依恋的感情。这种爱与恨交织着的复杂、深沉、浓烈的感情,通过两个“最后”,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6.小弗郎士听了两个“最后”,思想上有哪些变化?
小弗郎士听了,震动极大。在这严肃、庄重、悲愤的气氛中,小弗郎士埋藏在心底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之所以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韩麦尔先生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与巨大反响。
7.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
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兰西人,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不能再在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的地方教祖国的语言。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表达了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深切的同情与理解、尊敬与热爱。
8.小弗郎士觉得“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为什么?
韩麦尔先生真挚、深沉、语重心长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小弗郎士,使他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为珍惜最后一节法语课的行动,专心,积极,因此他认为“挺容易”,“全都懂”。
9.这一节中有“字帖”“金甲虫”“鸽子”等描写,体会一下这些描写的表现力量。
韩麦尔先生有意地把字帖上全部写上了法兰西、阿尔萨斯,意思是阿尔萨斯永远属于法兰西,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之情,这些字帖因此成了飘扬在孩子们心上的国旗。
很容易使人“分神”的金甲虫来“光顾”,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多么专心致志!体现了他们对祖国、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10.“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表现“我”对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人们用德语的愤恨与讽刺(嘲讽、蔑视),写出了对祖国的热爱。
11.“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的崇高、伟大。很好地抒发了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最后一课课文知识点归纳:韩麦尔先生相关问题
1.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们法语教师,更是一们对祖国充满热爱的爱国志士,请找出具体表现。
①韩麦尔先生穿上礼服上课,体现了他对这节课的重视与纪念,来表现他对将要失去国土的敬意。
②对小弗郎士等人没有学好法语的批评、自责: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
③对祖国、对祖国语言的热爱: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④做字帖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⑤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
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他出于民族责任感,沉痛地总结了教训:1学生不努力2父母不关心3教师不尽责。总结过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珍视这最后一课。说学生可怜,是说老师没教好,学生没学好,快要做亡国奴时,还学不好祖国语言,只会给敌人轻蔑。失去民族尊严。
3.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高度赞美法国语言。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脸色惨白? (钟声 号声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钟声显示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这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民族的语言,自己的祖国告别,这两点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脸色惨白”是他内心痛苦已极的表现。 写出了韩麦尔先生面临即将失去国土和祖国语言时的极端悲痛,表现出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附:“惨白”不能换“苍白”,因为惨白带感情色彩,多指白得厉害,可怕,而苍白多指病容。 )
5.“我”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高大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的崇高、伟大。很好地抒发了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6.文中“转、拿、使、写”这些动词和“法兰西万岁”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表达了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集中体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和不屈意志。
7.找出表现他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简要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写大字”“呆住”“做手势”,“脸色惨白”、“他哽住了”。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国土沦丧的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心,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痛苦之中。因为内心激动,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因而“哽住了”。
8.文章结尾动作描写的作用。
①这些动作逼真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复杂的心理。
②这些动作形象而鲜明刻画了陷入了国土沦丧的痛苦中的韩麦尔先生的爱国者形象。
③这些动作表达感情更加深沉、真切,给读者心灵以强烈的震撼。
④无声胜有声,给读者无限的回味空间,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9.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最后一课课文知识点归纳:归纳写作特点
一是巧妙的叙述视角。作品的主题十分严肃,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作品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是“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小主人公在这堂课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受到了感动。
二是生动的人物、场景、细节、心理描写。小说精心运用了大量描写,表现人们在最后一课上的种种反应,其中着墨最重的是韩麦尔先生。
最后一课课文知识点归纳:问题探究
1、作者是怎样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的?
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叙述的。
2、小说的情节是怎样安排组织的?
小说是从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安排情节的。
从纵向看,作者以一个孩子逃学上学的小事把一个巨大的事件完整有机地组织起来。小弗郎士的行踪,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
从横向看,教室是一个绾起故事各条人物线索的总枢纽。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小镇上的居民们,都在同一时间汇聚到了同一个地点。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就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了。
4.如何理解小说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
注意这句话中的“又”字。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战乱频仍,变故迭起,人心惶惶。“最近两年来,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来的”。阿尔萨斯地区的百姓在这两年里,经历了太多的事情:法国战败、征发人员、调集物资……一切的坏消息都是在这块布告牌上发布的。这块布告牌简直成了一张法国社会状况的记录表!因此,小弗郎士一见到有许多人围在布告牌前,就立刻意识到“又出了什么事”了。
“又出了什么事啦”这一句,还通过孩子的疑惑的眼光,在小说一开始的时候就埋下了伏笔,预示着将要发生的一件大事。因此,后来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上的情节才显得水到渠成。
看了“最后一课课文知识点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