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初一年级历史期末考试题(2)
非选择题:(本题有4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评卷人 得 分
一、(15分)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365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1. 根据上述材料同答,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1分)为什么?(2分)请说出 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变化。(3分)
材料二 (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魏书•高帝纪下》
22.材料反映的是历史上哪次改革?(2分)依据材料概括改革的措施。(3分)这次改革有什么作用?(2分)
23.一次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哪些因素?请你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说出一点即可。(2分)
评卷人 得 分
二、(15分)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统一的重要时期,秦始皇和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4.根据材料一所示,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是什么?(6分)
材料二 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诸侯国月份越小。武帝还找借口,一次就削去当时半数的侯国。
——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5.汉武帝时期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2分)
26.有人说:“秦始皇、汉武帝对待儒学的态度截然相反,但目的是相同的。”秦始皇、汉武帝对待儒学的态度分别是什么?(4分)有何共同目的?(3分)
三、(15分)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并不断发展时期。匈奴和西域各族是当时交往的主要民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7.材料一中的两幅图分别反映了西汉时期哪一重大历史事件?(4分)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材料二 “骞始开通西域道也”。
---引子《汉书•张骞传》
28.“骞”指的是谁?(1分)“西域”狭义上是指今天我国什么地方?(1分)该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标志是什么?(2分)
29.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我国民族交往的方式有哪些?(3分)
四、(15分)一部中华文明史,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部中华各民族相互了解,彼此融入,共同进步的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示意图》
30.仔细观察右图,分析这时期人口迁徙的特点是什么?(2分)当时造成人口迁徙的原因是什么??(2分)这时期的人口迁徙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何意义?(2分)
材料二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31.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时期的江南景象?(3分)这种状况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何影响?(3分)
32.分析两则材料反映的现象,它们之间有何内在联系?(3分)
以上学习啦小编分享了2015初一年级历史期末考试题,你喜欢吗?还想了解相关的资料,请关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