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荸荠和鬼子姜》习题答案
《荸荠和鬼子姜》
鬼子姜对我而言是全然陌生的名字,对于小时候的我,这个名字霸气、神秘、传奇,带着一种模模糊糊的诱惑。而荸荠不是。奶奶家附近有一片水泊地,生长着茂密的芦苇,也是适合荸荠生长的环境。老家的人管它叫“地力”,现在饭馆里一般叫作马蹄。在爷爷反复讲起的故事里,三年自然灾害中,粮食颗粒无收,河里的水草都被村里人捞上来吃了,爸爸和年幼的姑姑消化不了,全靠奶奶每天去村头的西泊湾挖地力,才让全家人安然无恙地度过了那几年。
地力这种神奇的植物,我未曾见过长在水泊地里的——据说是那几年被大家疯狂地采绝了种,但它仍在我童年的梦境中影影绰绰地存在着:它们应该是有着黑色的外皮吧?而鬼子姜,据同桌亮亮说,和姜长得相像,却又不是姜。亮亮说,村头就有一大片野生的呢,放学后可以一起去挖。
亮亮是个灵动的女生,黑里俏,小小的鼻头,经常上翘的嘴角带着一种轻快。那是我小学时期一次重要的友谊,亲密到去彼此的家中小住过。而鬼子姜,就是这段友谊开始的见证。别人那里必须有我好奇的东西,才能吸引我离开家,去往一个陌生的地方。
那时已经是秋天,植物的叶子泛黄,呈现萎靡萧瑟的景象,鬼子姜据说就长在村子南面向阳的土坡上。我们没带工具,就徒手挖,抠出了几个形状像姜的东西。我不知道它们可以用来干什么,那时老家也不兴用鬼子姜腌咸菜,于是继续挖下去的欲望很快就被抑制了。我只是确认一下它的样子,跟课本里画的并不相同,有足够的论据来反驳自然老师就够了。
上了这么多年学,三年级的自然课给我的印象最深,课上我们解剖过植物的种子,我还曾找隔壁的奶奶要来一只她家树上并未长成的柿子做研究道具。那是内向的我很稀罕地与成人世界主动沟通,有一种天地开阔的得意。更得意的是,当老师知道了荸荠不是鬼子姜之后,立即跟大家道了歉。我至今还记得他说自己讲错了时的神情,平静、从容、自如,甚至有点开心,仿佛有错并不尴尬,纠正了就好,没什么大不了的。那是后来的我一直羡慕的一种人生姿态。
他不是教学成绩最好的老师,也没有太多授课经验,那好像是他第一次教自然课,但他的课让我如此快乐。他还讲过如何区分牛奶、醋、清水和盐水,我至今能默下标准答案:先用眼看,白色的是牛奶,再用鼻子闻,有酸味的是醋,最后用舌头尝,有咸味儿的是盐水。他挤挤眼睛笑着说:注意,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用舌头尝的啊,万一是有毒有害物质就坏了。其实我们认识世界的步骤何尝不是如此呢,搞对了顺序才能辨别是非,同时保护自己。当我走向更远的世界,拥有更广阔的人生时,突然发现,最重要的东西,小学里已经教过了。
想起了这些往事,我随手查了一下,鬼子姜,又叫菊芋。照片上的鬼子姜开着黄色的鲜艳的花朵,这花朵似曾相识,好像小姨家的地头上就有一大片这样的植物。只是我从前未曾注意到罢了。
《荸荠和鬼子姜》习题
13.围绕“鬼子姜”,文本记叙了哪三件事?请简要概括。(6分)
14.依据上下文,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部分在文中的语意。(4分)
⑴鬼子姜对我而言是全然陌生的名字,对于小时候的我,这个名字霸气、神秘、传奇,带着一种模模糊糊的诱惑。
⑵那是后来的我一直羨慕的一种人生姿态。
15.文本题为“小学三年级的荸荠和鬼子姜”,为什么还要写老师教“我们”区分牛奶和醋等液体的事?(4分)
16.如何理解“最重要的东西,小学里已经教过了”。(4分)
《荸荠和鬼子姜》答案:
13.此题围绕以下要点回答。共6分,每点2分。
⑴自然老师告诉“我们”荸荠就是鬼子姜。
⑵“我”和亮亮徒手挖鬼子姜。
⑶自然老师知道荸荠不是鬼子姜后,向大家道歉。
14.此题围绕以下要点回答。共4分,每点2分。
⑴因对鬼子姜的陌生而产生的好奇。
⑵对待人生的风格、气度。
15.此题围绕以下要点回答。共4分,每点2分。
⑴虽然文本题为“小学三年级的荸荠和鬼子姜”,但实际是要表现自然课老师对“我”的教育和启发。
⑵写老师教“我们”区分牛奶和醋等液体的事,更加丰富了自然老师的性格特点,表现了老师幽默的一面。
16.此题围绕以下要点回答。共4分,每点2分。
⑴小学自然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导“我”面对错误应保持平静、从容、自如的心态,做到知错就改。
⑵小学自然老师启发“我”认识到••认识世界(事物)要遵循一定的顺序,才能既认清事物也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