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答案大全 > 各学科答案 > 语文答案 >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时间: 文桦2 语文答案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很多,学生的学习方法固然也是很多的,做习题便是其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以下学习啦小编搜集整合了大学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欢迎参考阅读!
大学语文试题如下:

  六、简答题

  1 、契诃夫的《苦恼》中姚纳的苦恼是什么?小母马有何作用?

  2 、鲁讯《灯下漫笔》的一、两部分写作角度有何不同?

  3 、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

  4 、李斯《谏逐客书》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5 、梁启超《论毅力》是针对什么情况写的?

  6 、李大钊在《“今”》中所举屈原的《离骚》和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对表达作者观点有何助益?

  7 、培根的《论学问》分别讲了哪两个问题?

  8 、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为什么叫“后叙”?

  9 、柳宗元所写的“西山”的最显著特点是什么?《始得西山宴游记》的线索是什么?

  10、《文与可画??谷偃竹记》阐述了哪两个文艺主张?

  11、郁达夫《故都的秋》所写的北京秋天的“色”和“味”分别是什么?

  12、《爱尔克的灯光》中为什么要写姐姐?

  13、曹操《短歌行》的主题是什么?点题的句子是什么?

  14、李白《行路难》中的“长风破

  浪会有时”用的是谁的典故?

  15、李商隐《无题》诗抒情的特点是什么?

  16、郭沫若的《炉中煤》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7、《我用残损的手掌》中“无形的手掌”指什么?

  18、高尔基《鹰之歌》中的“鹰”、“蛇”象征什么?

  19、李煜《虞美人》的主题是什么?

  20、李清照的《声声慢》反映了哪些人的共同感受?

  21、辛弃疾《摸鱼儿》的主题是什么?

  22、九斤老太的口头禅说明了什么?

  23、老舍《断魂枪》中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展开的背景是什么?

  24、《米龙老爹》中一、三人称交互为用的特点有何表达作用?

  七、简析题

  1 、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一段话: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回答:

  A 、指出本段的论据类型和论证方法。

  B 、这段文字中的立论体现在哪里?

  C 、这段文字的双重比喻有何意义?

  2 、阅读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回答:

  A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B 、本文驳斥的对象是谁?立论原则是什么?

  C 、本文驳论的形式是什么?

  3 、阅读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回答:

  A 、鲁迅先生把中国历史划分为哪两种时代的循环,这种划分的目的何在?

  B 、鲁迅先生文章中的两部分着眼点有何不同?

  C 、中国固有精神文明的核心是什么?中国固有文明的实质是什么?

  4 、阅读《张中丞传后叙》中的一段: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回答:A 、文中的“城”指哪里?

  B 、本段运用的论据类型和论证方法是什么?

  C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5 、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一段文字:

  “自余为?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奚谷。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回答:

  A 、“是州”指哪里?本段写了什么内容?

  B 、本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C 、本段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6 、阅读茅盾《香市》中的这段文字:

  革命以后,据说为的要“破除迷信”,接连有两年不准举行“香市”。社庙的左屋被“公安分局”借去做了衙门,而庙前广场的一角也筑了篱笆,据说将造公园。社庙的左偏殿上又有什么“蚕种改良所”的招牌。

  请问答:A 、“革命”指什么时候,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本文写作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B 、“公安分局”的衙门、蚕种改良所分别指什么?

  C 、这段文字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7 、阅读《国殇》第一段: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木包兮击鸣鼓。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回答:A 、该段文字分几层?试概括层意。

  B 、该段文字描写战斗进程有何特点?

  C 、屈原写作本文的原因何在?

  8 、阅读《兵车行》(杜甫),请回答:

  A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B 、诗歌的叙事方式是什么?叙事次序安排有何特点?

  C 、诗歌对主题的揭示有何深刻性?

  9 、阅读《我用残损的手掌》中的一段文字: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请回答:

  A 、“那边”指哪里?“血和灰”、“阴暗”是什么意思?

  B 、“辽远的一角”指哪里?

  C 、该段

  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0、阅读高尔基《鹰之歌》中的一段文字:

  “在浪涛的狮吼声中,轰隆隆地响着颂赞那高傲的鸟的歌声,山岩被浪涛冲击得发抖,天空被那威严的歌声震撼得战栗了:

  我们歌颂勇士们的狂热的精神!“

  请回答:A 、“高傲的鸟”、“天空”象征什么?

  B 、“山岩”、“发抖”、“天空”、“战栗”说明了什么?

  C 、该段用了哪些修辞?

  11、阅读辛弃疾《摸鱼儿》一段:“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请回答:

  A 、“长门事”是借用了谁的典故?该典故说明了什么意思?

  B 、“闲愁最苦”是何意?

  C 、“斜阳正在”指什么?

  12、阅读老舍《断魂枪》一段文字:

  “生命是闹着玩,事事显出如此;从前我这么想过,现在我懂得了。”

  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

  回答:A 、这段文字是用什么写法刻划人物形象的?

  B 、沙子龙的镖局为何改了客栈?

  C 、沙子龙是怎样的一个人?

  13、阅读《答司马谏议书》一段文字: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上,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回答:A 、盘庚之迁的典故说明了什么?

  B 、该段文字的语言有何特色?

  C 、概括本文的主旨。

  14、阅读《论毅力》一段文字:

  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此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己。

  请回答:

  A 、概括本段意思。

  B 、该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C 、孔子话中“为山”之喻包含了什么成语?

  15、阅读《选择与安排》中的一段文字:

  用兵致胜的要诀在占领要塞,击破主力。要塞既下,主力既破,其余一切就望风披靡,不攻自下。古人所以有“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说法。如果虚耗兵力于无战略性的地点,等到自己的实力消耗尽了,敌人的要塞和主力还屹然未动,那还能希望打什么胜仗?做文章不能切中要害,错误正与此相同。

  请回答:

  A 、本段的含义是什么?

  B 、本段用了何种论证方法?

  C 、“要塞”指什么?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八、作文

  1 、说“众志成诚”

  2 、小议“挫折”

  3 、说“勤俭”

  4 、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以上作文均要求写成议论文,字数600 —1000字。

  大学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六、简答题

  1 、姚纳的苦恼有:丧子、心中的痛苦无人肯听其倾诉 小母马的作用有:一是将“人与人”

  的关系与“人与马”的关系对比,反映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二是运用将人与马相对应、相类比的暗示手法,暗示出社会下层人民如牛马一般的生活境况,从而暴露社会的黑暗。

  2 、鲁迅《灯下漫笔》第一部分主要是从民族心理的角度对历史进行剖析和反思,第二部分主要是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对当时的中国现状进行揭露。

  3 、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质的差别,从而说明“民不加多”的原因。

  4 、劝说秦王不要驱逐客卿

  5 、“百日维新”失败后处于逆境的同人

  6 、点题,点明“惜今”的具体内容

  7 、治学的目的、治学的方法

  8 、本文是韩愈读了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感到有所不足,用来补叙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人守卫睢阳的英勇事迹和其他轶事,因此名为“后叙”。

  9 、“特立”、“不与培?为类” “始得”

  10、“胸有成竹”、“心手相应”

  11、色是“清、静、悲凉”味是“深沉、幽远、严厉、萧索”

  12、暴露了封建家庭、封建礼教窒息青春和生命的罪恶,启发青年人:必须彻底挣脱封建家庭、封建礼教的束缚,才有希望、才有出路。

  13、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积极进取 “天下归心”

  14、宗悫

  15、回环往复、婉转深微

  16、爱国和无私奉献精神

  17、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

  18、“鹰”象征革命勇士:“蛇”象征满脑袋市侩哲学的庸俗小市民

  19、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20、反映了南渡初期许多离乡背井、骨肉分离的人的共同感受

  21、抒发作者对国运危迫、抗金形势衰弱的焦虑担忧和报国无门、有志难伸的郁闷悲愤

  22、(1 )说明九斤老太保守、落后,是一个看不惯任何新生事物的年老无知的农村妇女;

  (2 )从本质上说,它是农民在双重压迫和剥削下生活的贫困化和心情不断恶化的体现,是农民的抗议,它从侧面说明辛亥革命不彻底,农村需要一场真正的革命

  23、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一方面,古老的传统文明正在被西方现代物质文明所替代,另一方面,两种文明的冲突又是以民族压迫的方式进行的,被压迫民族的愚昧麻木和帝国主义的强大凶残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与对比。

  24、(1 )可避免叙述的呆板、单调(2 )可以全方位地叙述英雄形象

  七、简析题

  1 、(1 )论据类型:事实(历史、现实)论据论证方法:类比法(2 )周任有言曰:陈列就列,不能者止(3 )一方面将季氏比作虎?,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伐颛臾,就比如虎?从笼中跑出来伤人,颛臾被攻灭,就好比龟甲、美玉在柙子中被毁坏;另一方面,将冉有、季路比作虎?、龟玉的看护人、看管人。季氏攻伐颛臾,是冉有、季路的责任。

  2 、A 、主旨是:驳斥保守势力对新法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表明坚持改革,绝不向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B 、司马光 名实必须相副C 、驳论点

  3 、A 、鲁迅先生把历史划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交替和循环。划分的目的在于揭示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本质是主子和奴隶的阶级对立与主子对奴隶的阶级压迫。

  B 、第一部分从民族心理的角度对历史进行剖析和反思;第二部分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对现状进行抨击和揭露。

  C 、人有十等的封建等级制度 人吃人

  4 、A 、“睢阳”

  B 、论据类型:理论论据论证方法:类比法C 、赞美英雄、斥责小人

  5 、A 、“永州” 写平日游览众山的情景B 、排比、顶针、对偶C 、铺垫手法 突出由游览西山而得到精神解脱的写作意图。

  6 、A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即1924—1927年间的北伐战争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B 、军阀无所不在的反动统治 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C 、交代了重兴香市冷落的根本原因。

  7 、A 、三层,即1 —4 句为一层,5 —8 句为二层,9 、10句为三层,分别写了战斗开始时的情况、激战过程和战斗结果B 、作者按战斗开始、进行、结束的自然程序展开描写,描写了战斗的全过程,层次井然、场面真切。

  C 、以楚军将士的战斗精神和英雄气概来激励民心士气,以振兴楚国。

  8 、A 、表明对朝廷穷兵黩武开边政策的强烈谴责。

  B 、代人(役夫)述言 把本属事件展开过程中的咸阳道旁送别“行人”的场面置于一篇之首。

  C 、深刻性主要体现在:揭示了造成悲剧的总根源在于“武皇开边意未已”的好大喜功;结尾以白骨遍地、鬼声啾啾的虚幻场景与开头的写实场景相映衬,以凄凉衬喧闹,以鬼哭衬人哭,增加了谴责力量;不仅写了抓丁,而写了催租逼税;进一步把笔触深向社会心理现实,在更深层次上揭示了开边政策的残酷无情。

  9 、A 、敌占区(或沦陷区) 写出了沦陷区的沦亡景象B 、解放区C 、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对解放区的向往。

  10、A 、革命勇士 革命勇士搏击风云的战场B 、雄鹰之死的影响力,雄鹰的献身精神必将号召人们为争取自由解放而奋斗C 、拟人、反复、象征

  11、A 、陈皇后 暗喻忠良之士遭到谗害,不被理解信用,虽有思君爱国之心却无处倾诉B 、写出了作者遭受压抑、排斥的悲愤和苦闷。

  C 、南宋摇摇欲坠的衰微国势

  12、A 、心理描写B 、性格(与现实格格不入、孤傲、保守) 处境(走镖没有饭吃)

  C 、既没落保守,在狭小天地里自我叹惜、自我欣赏,又孤傲执着,具有顽强抗衡力量

  13、A 、坚持改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B 、寓刚于柔,比较委婉C 、第本题型第二大题之A

  14、A 、用孔孟名言,说明成败的关键在于有无毅力B 、对比论证,归纳论证C 、功亏一篑

  15、A 、做文章必须切中要害。

  B 、类比论证、归纳论证C 、文章主旨 选择与安排重要

  八、作文(略)

2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