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答案大全 > 各学科答案 > 政治答案 >

2014年考研政治强化分析试题及答案(2)

时间: 春燕2 政治答案

  材料5

  在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技术工人的35%,中级技工占50%以上,初级技工占15%。目前我国城镇1 4亿职工中,技术工人只占一半,其中初级工占60%,中级工占35%,高级工仅占5%,而且年龄偏高,青黄不接。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1、材料2、材料3反映出的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如何认

  识这些特点?

  (2)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正确认识当代发达资 本 主 义国家经济和科技的优势。

  (3)上述材料4、材料5说明了什么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

  36. 分析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内容及其意义。

  37.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中共中央胡锦涛同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举行会谈。胡锦涛强调,实践证明,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了台海地区和平稳定,受到国际社会广泛欢迎和支持。推动两岸关系在新的起点上向前发展,需要我们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审视世界发展潮流,看清两岸关系发展趋势,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坚持正确方向,拓宽前进道路,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吴伯雄表示,双方政治互信的基础就是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多数台湾人民都感受到了两岸交流与协商带来的正面效应,从而更加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摘自《 人民日报 》( 2009年5月27日 01 版)

  材料2

  1979年元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两岸关系发展由此揭开新的历史篇章。《告台湾同胞书》明确提出,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告台湾同胞书》明确提出,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也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告台湾同胞书》明确倡议,通过商谈结束台湾海峡军事对峙状态,撤除阻隔两岸同胞交往的藩篱,推动自由往来,实现通航、通邮、通商,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标志着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摘自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8年12月31日)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在两岸同胞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1987年底,两岸同胞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同胞交往日益密切,两岸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形成互补互利的格局。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双方在此基础上举行首次“汪辜会谈”。2005年,国共两党领导人实现历史性会谈,达成“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今年3月,台湾局势发生积极变化,两岸关系迎来难得历史机遇。5月以来,本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两岸协商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得到恢复并取得重要成果,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迈出历史性步伐。双方妥善处理一系列问题,保持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势头,推动两岸关系展现出和平发展的前景。今天,两岸同胞往来之频繁、经济联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跃、共同利益之广泛是前所未有的。中国人民维护台海和平、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事业日益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支持,世界各国普遍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不断巩固和发展。

  ——摘自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8年12月31日)

  材料4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两岸关系历经风雨坎坷,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近代民族之艰难奋斗历程,展望未来民族之光明发展前景,我们应该登高望远、审时度势,本着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以更远大的目光、更丰富的智慧、更坚毅的勇气、更务实的思路,认真思考和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问题。

  ——摘自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8年12月31日)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3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2)材料4说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和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问题”,如何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问题?

  (3)分析一个中国原则的根据,并结合当前两岸政治、经济实际说明只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才能实现和平统一。

  38.材料

  1997年召开的中 共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治国基本方略,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2007年召开的中 共十七大,明确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对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请回答:

  1.“法治”与“法制”的区别。

  2.依法治国的含义及其主要任务。

  3. 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是什么?

19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