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答案大全 > 各学科答案 > 政治答案 >

2015考研政治真题和答案解析(4)

时间: 春燕2 政治答案

  34.【参考答案】(1)以上材料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同一性规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种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

  对于材料中所提到的"互联网到底是阿里巴巴的宝库,还是潘多拉的魔盒",是指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互联网有利影响和负面影响。我们应该看到互联网有利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同时由于使用不当,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只有辩证的看待互联网所带来的影响,我们才能正确的对待和使用互联网。

  (2)"蚂蚁"和"大象"正是矛盾双方,它们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同一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表现在:①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②由于矛盾双方互相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发展;③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动,造成事物的量变;②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材料中被比喻为"大象"的传统龙头企业以及互联网上的"小蚂蚁"企业,正是在其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发展。

  35.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让大猫小猫都有路走

  计划经济时期全靠国家管理市场,市场边角被忽略,很多小商品没人去生产,有些新的市场需求也没人去注意。非公有制经济的特点是只要市场有需求,它就会去满足。要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收到法律保护,就需要重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经济学家成思危讲过这样一则寓言:著名科学家牛顿养了两只猫。一只大猫一只小猫。他在墙上开了两个洞,一个大洞。一个小洞,有人笑话他说,你还是大科学家呢,开一个洞就够了,小猫也可以走大洞嘛。牛顿说不对,如果两个猫同时要出去,那大洞肯定被大猫占住了,小猫就无路可走。要真正解决小微企业的问题,就要建立真正为小微企业服务的小型银行,让大银行服务大企业,小银行服务小企业。因为从商业角度说,大银行本身就嫌平爱富,嫌小爱大。小微企业市场风险很大,交易成本也高。跟大企业签一个1亿元的合同,相当于跟小企业签20个500万的合同。现在居民和企业手中有大量存款,而小微企业却贷不到款。这就需要一条通道,这条通道就是社区银行等中小银行。发展民营的、小型的金融机构有利于解决好小微企业的融资困难。大企业是我国经济的脊梁,小微企业是血肉。没有大企业国民经济站不起来,但是如果小微企业垮了,那国民经济不成了骨头架子了吗?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关于大力扶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多项政策,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多次强调要加快发展民营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减负添力。2014年11月,在浙江考察时再次对民营银行长期致力于服务小微企业给与了充分肯定。为小微企业打开直接融资大门,是开创性的制度安排。一大批有巨大市场潜力的小微企业将会成长为支撑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参天大树。

  摘编自光明网(2013年11月15日)、新华网(2014年11月21日)

  (1)现阶段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应坚持"让大猫小猫都有路走"?(6分)

  (2)如何更好地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4分)

  35.【参考答案】(1)坚持"让大猫和小猫都有路走"说明发展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的重要性。大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大企业是我国经济的脊梁,小微企业是血肉。没有大企业,国民经济站不起来,相反,如果小微企业发展不起来,国民经济也难以持续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必须两者兼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

  (2)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公有制经济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有条件的私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6.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925年郭沫若在一篇文章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十月十五日丁祭过后的第二天,孔子和他的得意门生颜回、子路、子贡三位在上海的文庙里吃着冷肉的时候,有四位年轻的大班抬了一乘朱红漆的四轿,一直闯进庙来,里面走出一位脸如螃蟹,胡须满腮的西洋人来,原来这位胡子螃蟹脸就是马克思。

  孔子一见来的是马克思,他便禁不得惊喜着叫出:啊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呀!你来到敝庙来,有什么见教呢?

  马克思说:我是特为领教而来,我们的主义已经传到你们中国,我希望在你们中国能够实现,但是近来有些人说,我的主义和你的思想不同,所以在你的思想普遍着的中国,我的主义是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因此我便来直接领教你:究竟你的思想是怎么样?和我的主义怎样不同?

  孔子说:难得你今天亲自到了我这里来,太匆促了,不好请你演讲,至少请你作一番谈话罢。你的理想的世界是怎样的呢?

  马克思说:我的理想的世界,是我们生存在这里面,万人要能和一人一样自由平等地发展他们的才能,人人都各能尽力做事而不望报酬,人人都各能得生活的保障而无饥寒的忧虑,这就是我所谓"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社会。

  孔子说:你这个理想社会和我的大同世界竟是不谋而合,你请让我背一段我的旧文章给你听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不是和你的理想完全一致的吗?

  马克思说我的理想和有些空想家不同,我的理想不是虚构出来的,也并不是一步可以跳到的。我们先从历史上证明社会的产业有逐渐增值之可能,其次是逐渐增值的财产逐渐集中于少数人之手中,于是使社会生出贫乏病来,社会上的争斗便永无宁日。

  孔子说:我从前也早就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呀!

  孔子的话还没有十分钟落脚,马克思早反对起来了:不对,不对!你和我的见解终竟是两样,我是患寡且患不均,患贫且患不安的,你要晓得,寡了便不均起来,贫了便是不安的根本。所以我对于私产的集中虽是反对,对于产业的增值却不惟不敢反对,而且还极力提倡,所以我们一方面用莫大的力量去剥夺私人的财产,而同时也要以莫大的力量来增值社会的产业。

  孔子说:尊重物质本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思想,洪范八政食货为先,管子也说过"仓源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我的思想乃至我国的传统思想,根本和你一样,总要先把产业提高起来,然后才来均分。

  马克思到此才感叹起来:我不想在两千年前,在遥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的一个老同志!你我的见解完全一致的,怎么有人曾说我的思想和你的不合,和你们中国的国情不合,不能施行于中国呢?

  (1)"马克思进文庙"的历史背景是什么?(4分)

  (2)如何理解孔子与马克思对话中谈到的他们之间思想上的"不同"与"一致"?(6分)

  36.【参考答案】(1)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虽然对封建专制主义、伦理道德和封建迷信愚昧进行了批判,但是它的过度批判孔学,也体现了出了一定局限性。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中,有的人看问题很片面,坏就是绝对的坏,好就是绝对的好。这种缺乏科学批判精神、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和影响下,中国涌现出了一批青年革命民主主义者,其中的先进分子接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准备了思想和文化的条件。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2)共同点:孔子和马克思都主张建立一个人与人之间平等和睦自由的理想世界,都看到了"物质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吸取了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中有着朴素的共产主义思想以及以人为本的关怀。

  不同点:1)孔子的思想是为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服务的,马克思的思想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2)孔子所设想的理想世界是一种空想,而马克思为这个理想世界找到了一条现实的路径。马克思通过揭示"剩余价值理论"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增殖的不合理性,又通过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共产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3)孔子所说的"物质的重要性"是从纯粹的物质财富的数量的重要性上强调的,马克思强调的"物质的重要性"是强调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文化传入中国的,要使它能为中国人民广泛接受,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必须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这就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文化进行认真的清理,剔除糟粕,吸收精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而得以生长繁荣。

19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