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答案大全 > 考试答案 > 中考试题及答案 >

枣庄市2016年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2)

时间: 春燕2 中考试题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16题。(8分)

  (A)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B)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的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C)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鲁迅《孔乙己》

  14.请仿照下面例句,概括孔乙己此时在选文中的形象。(2分)

  例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15.选文中,作者写掌柜反复提到“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有什么作用?(3分)

  16.选文采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从画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处加以赏析。(3分)

  我选( )处,赏析: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12分)

  你可知道,地球上的物种有多丰富

  [美]爱德华·威尔逊

  ①一直以来,如何弄清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总量和它们的全部特性,是现代生物学面临的一大难题。早在250年前,瑞典博物学家卡尔·林奈就将“双名法”(依照对生物种类的命名规则给生物命名的形式,每个物种的名字由两部分构成:属名和种加词)引入生物学,并且确立了鉴定所有生物物种的宏伟目标。

  ②但实际上,直到两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只能弄清庞大生物体系中极少的一部分。迄今为止,人类所发现的生物物种数量约为190万种,而据估计,所有已知和未知的生物加在一起,其真实的物种数量至少是目前人类所知数量的4倍,甚至更多。

  ③以真菌为例,目前已知的数量约为10万种,但据科学家估计,目前自然界中存在的真菌总数至少为150万种。目前已被记录过的线虫为2.5万种,而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线虫种类估计约有50万种。昆虫是地球上种类最多的物种,目前已发现的种类约为100万种,但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昆虫种类估计至少有400万种。

  ④蚂蚁的存在就是一个非常具有启示意义的例子,这种高度社会化的小虫子几乎占据了昆虫总数的1/3,而相较于其他昆虫,科学家对蚂蚁的研究可以算是非常透彻了,目前总共发现了大约1.2万种蚂蚁,但可以肯定的是,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蚂蚁种类,要比这个数字高出两三倍。在过去一次针对美洲大陆大头蚁的研究中,科学家一共发现了624种大头蚁,其中344种为新种类,而随着研究范围的扩大,我们有理由相信,还有更多的大头蚁新种类将会不断被发现。这也从侧面说明了: _______ 。

  ⑤随着生物分类学家不断深入微小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和真菌的世界,我们相信,人类发现的生物种类的数量将会快速增长,因为一些未知的物种可能由于地理分布上存在季节性和限制性的特点,过去一直未曾被人类发现。

  ⑥此外,我们还找到一些隐藏得很深的新物种,它们形成了一个遗传分化的群体,结构特征非常相近,以至于生物分类学家用传统分类方法根本无法对它们进行归类,只有通过对它们的DNA进行检测,才能进行分类。在这些分类范畴内,科学家还找到很多新种类的蚂蚁,它们或生活在悬崖峭壁的缝隙中,或生活在土壤深层,或极其罕见地以群居寄生虫的方式,生活在其他物种的巢穴中……

  ⑦一些体形较大的生物,尤其是哺乳类、鸟类和开花植物,全部种类貌似都被人类发现了,但我们不要被这种假象所误导。自林奈引入“双名法”之后,关于较大生物的研究一直是科学家和业余爱好者的关注焦点,相反,他们对那些种类庞杂的较小生物体却缺乏应有的关注度,对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

  ⑧对细菌和古生菌的分类研究,也面临着相同的窘境。迄今为止,人类已知的细菌种类约有1万种,但在生活中,我们在1克富含营养的土壤中就能得到5000种细菌,其中大部分是科学界完全不知道的,而1吨土壤中的细菌种类可达上百万种。据科学家对海洋生物做的普查报告预计,微生物占据了海洋生物总量的90%,其中仅细菌就达到了2000万种,如果我们再将病毒也列入统计范畴,那么整个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总量将呈指数级增长。

  ⑨或许有人会问,你说的这些都很有道理,可是有什么意义呢?很显然,深入了解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的目的,绝不只是统计数量增加那样简单,科学的真正目标与林奈最初所提出的目标完全一致,它们都是为了寻找并统计地球上的所有生物种类,从而带来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的价值是巨大且无可争议的,就像人类全面认识构成人体的每个器官、组织、微小细胞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一样,只有完整地了解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我们才能利用我们所掌握的知识,让它变成一座能为人类贡献新型药物和独特生理过程的宝藏,并通过它来改善环境,加快生物技术进步……

  ⑩更为重要的是,了解生物的生存环境,有助于帮助我们挽救目前人类生存的实体环境,因为维系前者是保护后者的根本所在,如果我们只是保留了实体环境,而不注重前者,那么最终二者都将被破坏。[来源:Z_xx_k.Com]

  ——选自《环球人文地理》2015年第2期

  17.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8.用一句话补充出第④段空缺处的内容。(3分)

  19.第⑧段中说,“对细菌和古生菌的分类研究,也面临着相同的窘境”,“窘境”在这里指什么?(2分)

  20.阅读⑨⑩两段,概括列出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目的有哪些。(3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1~24题。(12分)

  法布尔的忠告

  王充闾

  一个青年向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请教,说他每天都不知疲倦地把全部精力用在自己爱好的事业上,可是收效甚微,这是因为自己低能,还是成才之路太难走呢?法布尔赞许地说:“看来你是一位立志献身科学的有为青年。”

  青年的答复却是:“我不只是热爱科学,还很喜欢文学,我还爱好音乐和美术。就是这么多的兴趣和爱好,占用了我的全部时间。”

  “噢,是这么回事。”法布尔找到了这个青年事倍功半的症结所在。他从口袋里拿出一只放大镜,给青年示范,说:“把他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焦点去试试,就像这块透镜一样。”

  在人才学中,“聚焦成才”是一个重要的规律。它的含义是,要在认识自己的最佳才能,选准成才目标的前提下,集中精力去作重点突破。就像通过凸透镜把众多光束集中到一个焦点,从而引起燃烧一样,人的智慧和力量也可以在“聚集效应”作用下形成成才所需的必要能量。实践表明,“人的思维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那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都感到吃惊的成绩来。”(马克·吐温语)

  “聚焦”,这是治学的需要。任何一门学问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清代诗人曾世霖说:“学问尚精专,研摩贵纯一”,“专力则必精,分途恐两失”。一些青年人精力充沛,求知欲强,兴趣广泛,这是正常现象。但是,由于思想缺乏稳定性,往往控制不住自己,贪多旁骛,浅尝辄止,今天学习这个,明天钻研那个,造成注意力不断地转换,这是很难跨上成功的彼岸的。

  (A)古往今来,除了少数具有特殊才能的人物可以在众多领域同时做出杰出的贡献以外,绝大多数人的智力常态,都要靠“聚焦效应”来取得一定的成果。有些人可能在几个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才能,但并不等于在这些方面都能达到平均水准以上的高度,更不要说尖端水平了。目 _______ 标分散,四面出击, _______ 固有的某些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_______ 会暴露出更多的缺陷,以致捉襟见肘,穷于应付。

  (B)世路无穷,人生有限。每条事业与学问之路,又都是“漫漫其修远兮”,不付出毕生的精力去探求,很难窥其堂奥。而任何人都不是千手千眼佛和掌握“分身法”的孙悟空,面对着千支万派的学问,只能尝其一脔。如果撒网太宽,胃口过大,硬要去一手抓十个跳蚤,最终可能一个也抓不到。

  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有一首《怜愚》诗,讲的正是这种情况,语重心长,发人深省。

  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

  南思北想无安着,明镜催人白发多。

  当然,法布尔说的把精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并不意味着主攻方向之外绝不涉及其他事物。知识的偏枯,同样是治学的大忌。一切知识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应该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而不要目标分散,平均使用力量。专与博是相辅相成的。无博,专则孤立无依;无专,博则泛滥无归。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许多人的成才实践证明,在确定一项专业之后,再按照专业的需要去钻研与涉猎其他各种知识,这样,专中有博,博而能专,就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21.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22.填入文章空白处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2分)

  _______ 目标分散,四面出击, _______ 固有的某些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_______ 会暴露出更多的缺陷,以致捉襟见肘,穷于应付。

  A. 虽然 但是 不仅 B. 虽然 不但 就

  C. 由于 不仅 就 D. 由于 不但 而且

  23.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文章哪一处(A或B)最合适?请简述理由。(3分)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庄周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放在 _______ 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怜愚》一诗主要表达了什么内容?读了此诗,你有怎样的感想?(4分)

  三、写作(共50分)

  25.喜欢,是指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无论是你熟悉的人、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是经典的文学作品、有趣的学科课程、神奇的科学世界……都会带给你愉悦、幸福的美好感觉。请以“喜欢”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14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