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高考 > 答题技巧 >

十个例子教你掌握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2)

时间: 广达2 答题技巧

  例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后面问题。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在这首小令的上阙中,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析。

  答:

  【题型分析】这是一道鉴赏表达技巧型的题型。这种题型最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这首诗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②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③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技巧】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准确地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或技巧所表现地内容。

  第三步,分析作者选用这种手法或技巧的原因。

  第四步,这种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表现出怎样的旨趣。

  【技巧运用】

  第一步,准确地指出诗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作者在上阙中主要运用的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所表现的内容。远景的遥山、远水,勾起了女子无尽的回忆和思念,不堪相对;而眼前的杨柳、桃花也同样撩起了她深沉的愁绪:柳绵滚滚使她想起离人的漂泊,桃花灼灼亦使她自伤红颜薄命。景中见情,情寓景中。

  第三步,梳理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表现出怎样的旨趣。通过对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女主人孤寂清冷的心境和对离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作者在上阙中主要运用的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远景的遥山、远水,勾起了女子无尽的回忆和思念,不堪相对;而眼前的杨柳、桃花也同样撩起了她深沉的愁绪:柳绵滚滚使她想起离人的漂泊,桃花灼灼亦使她自伤红颜薄命。外面景物虽美,却易触发别情,而黄昏的雨点又送来一声声凄清冷寂的况味,一景一物,无不触发女主人公离别的联想,不言愁而愁意自见。

  例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两题

  看 叶

  罗与之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诗的最后一句“绿影扶疏意味长”中“意味长”包含哪两层意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

  答:

  【题型分析】这是一道理解诗句含义型的题型。这种题型最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某句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分析。

  ②某句包含了哪些意思?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答题技巧】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阐明诗句的表面意思,并发掘其深层含意。

  第二步,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和旨趣

  【技巧运用】

  第一步,阐明诗句的表明意思,并发掘其深层含意。一是指,这种错落有致、忽明忽暗的闲雅的景致多么意味深长;一是指绿叶不像鲜花那样生命短暂,它给人的美感是长久的。

  第二步,体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审美趣味。他欣赏的叶,是扶疏的绿影,是绿叶的生命活力,是叶的本质美。“看叶”, 绿影扶疏永茂,叶虽平淡,却活力长存,生生不息。这是一种历尽荣华、渐趋淡泊的人生感悟。不慕繁华、自甘淡泊,这是成熟的人生思考。

  第三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一是说,这张错落有致、忽明忽暗的闲雅的景致多么意味深长;一是指绿叶不像鲜花那样生命短暂。通过这一饱含哲理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历尽荣华、渐趋淡泊的人生感悟和不趋众人的审美趣味。

  例8、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梅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有人说本词是“咏梅之作”,请简要说明自己鉴赏后的见解。

  答:

  【题型分析】这是一道评价观点态度型的题型。这种题型最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的观点呢?

  ②有人认为本诗是表达什么的,有人认为则是表达什么的,你同意哪种看法?

  【答题技巧】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明确表明你的观点。

  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原由。

  【技巧运用】

  第一步,明确表明你的观点。本词是“咏梅之作”/本词是“怀人之作”。

  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是咏梅之作。词题是“梅”,词的内容句句或直接或间接写梅。上阙第一句是交代梅开之“时”,第二句写梅与“天淡”、“云来去”相融相洽。下阙虽写情也是因见梅而生情。

  是怀人之作。上阙写梅,写得极美,即下片中说的“胜绝”,这“胜绝”之景是为写人情而设,写“胜绝”是为了写“愁绝”,起反衬作用,获得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第三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见上文)。

  例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裴给事宅白牡丹

  裴 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古人写诗,经常运用对比手法。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对比的?

  答:

  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叹?

  答:

  【题型分析】这首诗歌的试题考查鉴赏表达手法和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态度。

  【答题技巧】看题目,从题目把握诗歌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题目常常是诗眼,或诗歌要表达的中心事件。透过它,我们很容易了解作者写作的对象,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技巧运用】这首诗题为“裴给事宅白牡丹”,但四句诗中没有直接出现“白牡丹”一语,只是在第二句写“争赏街西紫牡丹”,那么就要好好想一想,第三句中的“玉盘”是否就是“白牡丹”的喻体。回答是肯定的。这样,解答本题也就不是很难了。诗题中特别点出“裴给事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裴给事人格高洁而无人赏识的人生感叹。

  例1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

  【题型分析】这道题对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及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答题技巧】看作者。孟子说过“知人论世”,意思就是要通过了解作者来推测印证其创作。还有人说过“诗如其人”,说的就是诗歌就其特点来看,它就是诗人的内心情感的外露。因此作者的身世、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创作风格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其诗作,与诗作发生必然的联系。所以看作者,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对解读诗歌很有帮助。

  【技巧运用】(1)“望”字是全诗的统领,四句诗只写一个“望”字,紧紧围绕一个“望”字来写。北“望”燕云,不知命运如何;眼前“望”着大江东去,无力挽回颓势;向东西的四百州一“望”,不胜依恋之情。 (2)苏轼的“大江东去”表达的是词人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再的感慨,感情高亢壮阔,侧重怀古。“大江东去水悠悠”象征南宋的国运一去不复返了,表达的是词人作为俘虏的亡国之恨,感情沉痛,侧重现实。

11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