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高考 > 答题技巧 >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时间: 欣欣2 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分析

  在文科综合考试中,非选择题在学科总分里占52%的比重。此类试题也是学生们“谈之色变”的题型,在每年的高考中失分率很高,出现了“题目不见难,得分不见高”和“一看感觉会,答时难下笔”的怪现象。分析其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还是学生们不很了解试题的设答类型与解答技巧。

  通常,非选择题则较全面地落实各项能力要求的综合测试,各项能力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的设答类型大致可理解为四类,这在2010年福建省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历史科试题第38题中表现的极具代表性:一是“根据材料回答”。如该题第(1)问“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纪年法的特点。”;二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如该题第(2)问“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提出“孔子纪年”的时代背景和真实意图。”;三是“比较分析材料……”。如该题第(3)问“在对待“孔子纪年”的问题上,材料三中苏舆和宋教仁的观点有何不同?指出材料四确立的纪年法并分析其历史意义。”;四是“综合上述材料”或是“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的分析、启示、借鉴、经验教训、看法与建议类型的综合性试题。如该题第(4)问“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采用公元纪年,但近年来有学者以提高民族自信心为由,倡议改用“黄帝纪年”。你是否赞同这一倡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上述的四种分类,大致概括了历史高考非选择题的所有类型,体现了落实《考试大纲》的考核目标能力要求,全面考查考生学科能力的测试目的。明白了试题的类型,我们才好 “对症下药”。那么,针对这些不同类型的试题,我们该如何做答呢?

  第一类“根据材料回答”类,一般答案就来自材料,关键是分析材料,找出试题设问与材料中一致的内容。(切记,答案一般不要照抄原文,高考阅卷明确规定照抄原文没分,一定要稍做改动和概括。)如2010年福建省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历史科试题第38题第(1)问,回答该题中的“特点”时,我们从材料中可以找到“汉武帝建元元年”、“唐贞观七年”、“清雍正七年”和“历朝数十、阅帝数百、年号几千,记述既艰,考据不便,”等句,但我们不能直接照抄材料,而应据设问要求对其进行概括表述。如同材料中说了“苹果、香蕉、葡萄、西瓜等”,那么我们就说是“水果”;材料中说“牙膏、牙刷、毛巾、香皂”, 那么我们的结论就是“生活用品”。因此,材料中的“汉武帝建元元年”、“唐贞观七年”、“清雍正七年”等纪年方式的特点应概括为“以帝王为中心”和“长期使年号纪年”;材料中“历朝数十、阅帝数百、年号几千,记述既艰,考据不便,”可概括为“改元频繁,不便记述、考据”。

  第二类“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这就要求学生们在熟练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多加训练分析和概括总结能力。此类题中材料只是个引题,解答过程中可以不用过多考虑材料内容。如上述2010年福建省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历史科试题第38题第(2)问,考生只需要借助材料二清楚康有为所处时期或是“甲午战争后”这一时空提示,在回顾总结教材中有关内容即可。在这里,注重的是对教材相关内容的整合。

  第三类“比较分析材料……”,解此类题时一定要做到“材料”和所学知识两者的结合,侧重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即语言表述能力。强调使用简明、准确的学科术语完整地描述和阐述问题,分析问题和比较问题的学科综合能力。如2010年福建省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历史科试题第38题第(3)问,“在对待“孔子纪年”的问题上,材料三中苏舆和宋教仁的观点有何不同?指出材料四确立的纪年法并分析其历史意义。”这一问包含了三个答次,首先回答观点不同时,要求考生在充分、全面理解材料人物观点差异的前提下,经过思维比较再概括写出。分析历史意义时,又要求考生对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合理的迁移、归纳,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再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准确的描述与阐释。这类问题答案一般不能从材料中概括,而需要根据自己掌握的学科知识和理解、概括能力回答。

  第四类试题设问则要根据材料、所学内容、时事以及常识等,根据情况综合做答。侧重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即运用多种学科技能分析评论能力。是高考学科能力测试中最高能力考查目标。这类问题一般有开放性趋向,要求考生充分体现自己的创新思维过程,以展示考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2010年福建省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历史科试题第38题第(4)问“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采用公元纪年,但近年来有学者以提高民族自信心为由,倡议改用“黄帝纪年”。你是否赞同这一倡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此问为开放性试题,不论答哪种观点,只要理由充分即可。要求考生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步骤

  上述谈的是具体题型的分类与答法,但总的说来,非选择题在答题过程中可以细化为四步:审题、读材料、组织答案、验证。

  第一步,审题。先审题,而不是先看材料,这样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审题时既要审好单个的设问,还要看题与题之间的联系。审单个题时看清要求,特别是设问的时间(包括显性时间与隐性时间)与限定词。审联系时,既要看题与题之间的联系,又要审出材料与材料间的联系,以便在第二步中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如:2010年福建省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历史科试题第38题第(1)和(2)问中,分别有“根据材料一、二……”的设问,这就要求考生做题时将有关的材料或提问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准确无误解答。

  第二步,阅读材料。一般来说,可以分成粗读与粗读。粗读即快速浏览材料的时、事、人(国)、地、故(前因后果)等(特别要注意材料的出处)。细读则要结合第一步中的审题,找出和设问有关的重点信息与要素。

  第三步,精心组织答案,做到“三忌”和“三化”。“三忌”即:忌照抄材料,生搬教材;忌不用术语,乱写乱改;忌偏离材料,任意发挥。“三化”则是根据高考评卷“采点”与“采意”相结合的思想,做答时要做到“要点化”、“序号化”和“段落化”。

  第四步,验证。这是根据数学做题的方法步骤,引用借鉴而来的方法。考生将自己所做答案拟出标题,做逆向思考,类似与数学上的验算。其目的是,避免部分考生审题时出错,以致将原因答成影响、将主观原因答成客观,将积极影响错答为消极影响。

  当然,解题方法与技巧的训练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靠几个题就可以简单实现的。它必须是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与试卷讲评中有意识的不断引导,强调,在学生不断的经验积累下逐步实现的。


猜你感兴趣:

1.高考历史单选题的答题方法

2.2016年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

3.高二历史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4.高考历史选择题方法

5.新课改下高考历史答题技巧

5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