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高效教学方法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 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校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特质选择合适的地理教学方式,注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也就是说,教师要更新观念,结合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丰富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
地理课堂高效教学方法一:必须发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论,我们一般认为“自主学习”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
3.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如我们以《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部分内容为例,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掘和体现。
首先,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应该确定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学习目标:了解海洋资源的组成和一般特点,建立起立志开发我国海洋资源的目标等。在制定了这一节内容的学习目标后,我们的同学还应该略微的制定一下学习的进度时间(一般这样的自主学习在课堂进行,时间应定在一节课以内)。
在制定了学习目标以后,学生就可以开始投入学习了,学习的方法可以查询一些书籍资料的内容,也可以是通过网络查询与这部分内容有关的知识(我们可以把课堂搬到阅览室或互动多媒体教室进行),通过这两条途径,我们的学生应该能够获得了相当多的知识内容。当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还应该立足于课本,知识结构的体系还应在某种程度上依据于书本展开。
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应有着内在动力的支持,并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另外还应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这时我们的老师必须认真的从旁指导以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获得最大的效果。
地理课堂高效教学方法二:必须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方式:
地理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地理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
关于合作学习,新课程理论认为:
1.无论是什么方式的合作学习,都必须以学生扎扎实实的独立学习为基础,合作学习不是以尖子生做小老师,中下学生做听众的学习方式,而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人人贡献出思维成果,人人既是老师,又是学生。
2.教学中,合作学习可以是同桌议论,也可以是四人小组讨论,还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对象,三四个、七八个都行,只要有利于合作学习,应当有多种选择:内容简单的题目,可以同桌合作;难度大的问题,可以四人小组讨论,学习的内容不一样,应当选择相同学习内容的伙伴合作。
3.合作学习在安排上必须遵循“宁少勿滥、宁短勿长”的方针,做到可有可无的不安排,不适当的不安排,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时间可短些,有半数小组结束讨论时,应当及时打停,转入新的学习。
4.小组学习后,同伴讨论得出的结果,用于集体,每个学生都有所有权,在全班学习汇报时,应当由小组推选一位同学汇报,其他同学来补充。在评价时,教师应肯定的是这整个小组的学习成功,而不是某一个尖子生的成功。
如高中地理下册(必修)的许多内容多可以通过学生的合作调查学习来完成,尤其是《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这一章的中许多涉及工农业生产的内容,就可以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来完成。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的老师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去,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效益;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我们的教师自身素质得到长足的进步。校园网可以成为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平台。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共同实现资源的开发、资源的共享。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实行网络合作学习,完成小组作业及让电脑扮演同伴角色达到自我学习。如在地理学习中教师可以把教学所用的知识搜集好,做成网页的形式,让学生上网学习,讨论与教师交流,在网络上自主完成本节的学习。这种学习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搜集资料的能力、归纳能力与合作的精神。
地理课堂高效教学方法三:必须建构学生的探究学习模式:
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实现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新课程理论中关于探究性学习的阐述将其拓展到地理学的领域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1.地理探究性教学把地理教学活动的本质看成是“学生的发展过程”,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地理世界只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即是达到学生发展目的的手段与条件。因此,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不是盯着学生“地理课本知道了什么,知道了多少”,而始终着眼于学生“地理素质发展得怎么样”。所以,在课堂中,我们认为不是看教师讲得什么样,而是应该看学生学得怎么样。即增加学生紧张的交互活动时间和尽可能提高学生紧张的地理活动的品味,不断提高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智力加工的思维质量,只有通过这两方面的努力,才能真正体现一堂地理课的效益。这样,才体现了“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本质。
2.地理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法以“启发”式为方法论的指导思想,以野外实习、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为探究方式,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与探究,培养他们的探究创新能力,所以,探究性学习还须注重实践锻炼方法的运用。
3.积极探索地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体系。我们认为探究性学习更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是否掌握某个具体的知识当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
在地理探究式学习中我们往往训练学生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完成对一个地理问题、一件地理事件的思维过程,也通过野外实践来完成具体的探究活动。这种学习重视思维过程训练,淡化思维结果追求的做法,会逐渐使学生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种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探究性学习的评价趋向全程化、多元化和弹性化是势在必行的了。
高中地理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部分都有许多内容可以开展探究性学习,尤其是高中地理必修下册内容几乎是每章每节都可以开展,由于课时及学生学习压力的原因不可能都一一开展,我们的地理老师可以有选择的开展一些这样的探究学习模式,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很好的效果。
新课程改革下,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地理学习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新时期地理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使学生成为有用的“社会人”。
地理课堂高效教学方法(具体):
1.图表直观法
即利用课本中的各类景观图、曲线图、示意图等进行直接逐项比较,从而形成地理概念或地理特征。
例:如通过对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等四个大城市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图的比较,可以得出我国气温分布的主要特点:
(1)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很大——哈尔滨一月平均气温-20℃,广州一月均温约15℃,南北温差达35℃。
(2)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北的哈尔滨、北京1月平均温度在0℃以下。此线以南的武汉、广州1月平均温度都在0℃以上。
(3)夏季我国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图中四城市7月平均温度都在22℃以上,南北温差不大——哈尔滨22℃,广州28℃,南北温差仅6℃左右。
为了说明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这个气温分布特点,教科书上安排了两张冬季景观图:一张是我国最北的黑龙江省北部山区,大地披上银装,地面积雪很厚,冰天雪地,人们穿棉衣戴皮帽,扬鞭催马,在冰雪上行驶扒犁,说明冬季严寒;另一张是我国南方的海南岛,浓绿阔叶的椰子树呈现出热带风光,广阔的田野上,插秧机正在忙于插秧,说明这里的冬季温暖如春。通过这样的直观比较,能强化形象理解。
2.类比法
即学习某一地理事物时,引用已经学过的同类地理知识进行比较。
类比法根据对比各点的异同,又可分为同类同型比较和同类异型比较两种:同类同型比较,就是同类地理事物各点相同或相似,具有共同特征。
如北美洲地形与南美洲地形相比较;亚洲气候与北美洲气候相比较,都具有气候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的共同特征。同类异型比较,即是同类地理事物的对比各点不同,具有相异的特征。
3.借比法
就是把难以想象,比较抽象的地理事物,借助学生所熟知的一些事物进行比较的方法。如季风的成因,是教学中常常不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点。可借助露天游泳池和池边水泥地来说明陆地、海洋受热和散热不同而形成季风的道理。夏天,我们去露天游泳池游泳,赤脚站在水泥地上觉得脚下发烫,跳到水里觉得很凉快,这主要是固体、液体的热容量大小不同造成的。夏天,大陆增温快—→气温高—→热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反之,大洋增温慢—→气温低—→形成高气压。空气同流水一样,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我国夏季常出现由海洋吹向大陆的偏南风,这就是夏季风。同样道理,冬季常出现由亚洲内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叫冬季风。3212
4.演变法
即同一地理事物从发展过程中,作今与昔的自身比较的方法,又称历史比较法或自身比较法。其目的在于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过去和现在,从而推断其未来,明了其发展变化过程和规律。
利用演变比较法,分别对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经济主要指标、科技、国防等逐项进行比较,就能清楚地看出我国的“昨天”和“今天”。随着一大串大小数字的比较,在学生思想上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也随之增强。
实践证明,比较学习法在地理学习中是一种掌握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减少头绪,加深印象,深化理解的好方法。它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