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农业
教案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 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 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 “程序。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农业,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高二地理农业:
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地理(必修2)》(人教版),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一课时——季风水田农业。
农业是发展历史最悠久,也是受自然区位因素影响最大的国民经济生产部门,本节第一课时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代表,主要体现了自然因素的影响,让身处农村的学生了解农业十分有必要,体现了地理新课程的时代性、生活性。
本节内容是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的延伸和具体运用,教材用案例的形式说明典型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在本章中起着延伸、承接的作用,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还能够掌握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的一般方法,并可能运用该方法自主学习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本节内容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条件方面,教材大量提供地图(分布图、气候图、地形图、人口分布图)力图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密切关系,其他因素则以较短篇幅的文字描述;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方面则以文字描述为主,兼两幅景观图和“阅读”部分。教材文字内容不多,配置了更多的地图和景观图片,可见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视觉信息去推导、掌握本节主要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认知起点:学生为高一学生,有一定地理基础知识,但较为零散不能形成系统。
学习兴趣:本校学生大部分生活在农村,农业是他们所熟悉的,多联系生活很容易调动其学习兴趣。
学习障碍:高一学生知识面较窄;读图分析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低;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学习难度:对专业性术语如:商品率、机械化水平、小农经营等日常生活接触不多,理解可能感到吃力。
设计思想
由于本校是农村学校,学生又大部分来自农村,因此学习本章内容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基础好,课堂设计可以较好地切合新课程改革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热情的理念;再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多种媒体的信息传授,使学生能够改变传统接受知识的方式,利于掌握和记忆知识。通过课前布置学生调查探究、课堂让学生谈论所看到、听到和了解的水稻种植业生产情况,总结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运用读图分析法对季风水田农业形成条件的推导提高他们的读图能力和综合分析某地理现象形成的多种因素,这对学生将是终身有益;此外通过分析图3.11“我国水稻种植景观” 以求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主要农业区位因素。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喜欢地理,特别是身边的地理,让地理形成在他们的身体里。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结合当地、当时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
2、综合评价区位因素对季风水田农业的影响,认识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性。
3、分析当地水稻生产状况,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生产特点和分布及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小组课前深入生活的探究活动,并在课堂分析、表达、总结和归纳,学会地理野外调查的一般方法以及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2、通过对教材4张地图的分析,培养地图分析、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区域产业区位条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尊重自然规律的观念
2、理解科技对生产的巨大作用,科技可以改变农业区位因素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
教学准备:
1、把全班学生分为6组,进行探究式预习:
A组:回家观察、调查、了解水稻的生产过程,感受到什么?
B组:调查村里每户平均水稻种植面积,为什么?
C组:了解家里水稻产量及消费、销售情况,为什么?
D组:当地农村水稻种植过程中机械运用程度、科技含量调查,为什么?
E组:水田生产的灌溉情况,为什么?
F组:家庭种植作物比例构成,为什么?
2、把相关内容设计、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件展示习题,复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
1.《晏子使楚》中说:“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
2.我们泉州的“安溪铁观音”、武夷山的大红袍驰名中外,有些国外茶道爱好者曾经把茶种带回栽培,但效果很不好。(土壤)
3.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的气候都较寒冷,为何这两个地区的农业类型不同?(地形)
4.泉州市区周围形成大规模的蔬菜、乳、肉、禽、蛋的农业生产基地。(市场)
5.惠安的花生好吃。(光热、水分、土壤)
6.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计划地建立了一批商品农业生产基地(政策)。
二、引入新课
1、今天我们要进入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2、看图“三种粮食作物”,分辨三大粮食作物的外观特征。
3、提问:惠安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引入季风水田农业
三、季风水田种植业的特点
1、看课件或是P47“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图”,说出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
[学情预设]学生在这里是无法理解季风水田的分布的,仅仅带有初步感性认识,可在课堂最后让学生总结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在亚洲时得到解决。
[设计意图]尽管学生不可能一下理解其分布,但带着初步的印象有助于课堂的进行;另外在课堂的最后总结时又可以前后呼应,难题不攻自破。
2、承转:季风水田农业在我国大致分布在南方地区,我们惠安也有水稻的种植,下面请课外合作探究小组分别报告你们的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观察生活的习惯,在课堂上结合知识加以引导,今后学生能够养成带地理学科的眼光分析问题。
(1)①A组学生代表发言,描述观察、调查、了解水稻的生产过程
②提问:那你们在探究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情预设]A组学生兴趣浓厚地描述他们所见所闻,在探究中可以感受到水稻生产的复杂(需要大量劳动力)、需水量大、对光热要求高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感受,让其自己推导出水稻生产“精耕细作、需要大量劳动力、对光热水的要求高”。
(2)①B组学生代表发言汇报调查村里每户平均水稻种植面积的情况
②提问:那你们在探究中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当地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少
[设计意图]让学生推出“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小农经营”的结论
(3)①C组学生代表发言:家里水稻产量及消费、销售情况
②提问:那你们在探究中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水稻单产高,但自身消费多,用于销售却少
[设计意图] 让学生推出“单产高,商品率低”的结论,寻找原因是“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
[知识链接]商品率:商品率就是生产的产品中用于作为交换的占多少比率,比如共生产了4吨粮食,其中3吨出售(即用于交换),1吨自已消费,那么商品率=3/4=75%;农业生产的产量高、自身消费少、生产效率高、交通和市场条件好,商品率就高。
(4)①D组学生代表发言:当地农村水稻种植过程中机械运用程度、科技含量调查情况
②提问:那你们在探究中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得出“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的结论,原因“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但又发现与以前相比,电力灌溉、脱粒发展较快,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也逐渐增多,让学生认识到“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
(5)①E组学生代表发言:水田生产的灌溉情况
②提问:那你们在探究中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发现农村水稻生产灌溉问题严峻,水利设施不足。
[设计意图]学生思考:为什么水稻生产容易遇到灌溉问题(1、水稻需水量大;2、季风气候区水旱灾害频繁);从而得出季风水田农业另一特点—水利工程量大,但小农无力建设需要国家的帮助。
(6)①F组学生代表发言:家庭种植作物比例构成
[学情预设]学生发现当地种植水稻、小麦、花生、地瓜等作物、以水稻为主
②提问:为什么以水稻种植为主,不象北方以小麦为主?;为什么可以兼种这么多作物?
[设计意图]对该组学生要求较高,学生可通过询问农民了解到:因为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所以选择以水稻种植为主;南方光热条件好,惠安地区一年可以达到两熟甚至三熟,所以可以兼种许多作物。
3、每组再派一代表发言,总结各自得出的季风水田种植业的特点
4、教师总结:形成小农经营、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的根本原因是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
四、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和区位因素
1、(过渡)从刚才的分组探究活动中,大家掌握了水稻种植业的特点,那么你们能不能根据所得出的特点,在广袤的国土中寻找适宜水稻种植业发展的地域呢?
2、各小组再派一代表发言,分别得出水稻种植区的区位要求:光热水条件要好;劳动力丰富;最好是平原便于管理;分布在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的地方。
3、阅读“阅读”部分,了解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读47页图3.10“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方法:将地形图、气候图、人口分布图分别与水稻分布图对照,思考,分析原因。
[学情预设]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总结出水稻适宜分布的区位条件了,通过对图3.10的分析,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前面所学知识,加强理解记忆;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五、课堂总结
由学生完成课堂总结:为什么季风水田农业要分布在亚洲?
[设计意图]整堂课下来,学生已经对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有较深的理解,课堂总结交给学生,使课堂的目的得到实现,知识点前后呼应。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第一课时 季风水田农业
一、 特点
(一)、习性特点
1、对光热水需求量大
2、对劳动力需求量大
(二)、生产特点
1、 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
2、 小农经营
3、 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
4、 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
5、 水利工程量大
二、 区位因素及分布
(一)、区位因素
1、气候
2、地形
3、劳动力
4、市场
教学反思
本课打乱了教材顺序,进行大范围的重组,将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条件(区位因素)调到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后面,我认为一来更加符合人的逻辑思维过程,因为只有了解了一种产业才能理解它的分布以及形成条件,这样使学生有个循序渐进的学习体验;二来本地农村中学的学生对水稻种植比较了解,由生产特点入手容易激发其学习兴趣,容易掌握,整个课堂设计可以呈现由浅入深的流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