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科学习方法 > 地理学习方法 >

初三地理复习知识点

时间: 如英2 地理学习方法

  ①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球体。

  ②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与纬度

  (1)纬线的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纬线的特点:A.形状 :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 B.长度 :长短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C.方向:指示东西方向。

  (3)纬度的划分:赤道(0°纬线)以北为北纬,习惯上用“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南北纬各划分90°;南北极分别为90°S和90°N。

  (4)低、中、高纬的划分:

  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

  (5)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北纬北半球,南纬南半球。

  3.经线和经度

  (1)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也叫子午线。

  (2)经线的特点:A.形状:半圆状; B.长度:相等; C.方向:指示南北方向。

  (3)经度的划分:从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为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为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4)经线圈: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组成经线圈的经线度数之和等于180°,且两条经线中一条为东经,另一条则为西经。(0度和180度除外)

  (5)几条特殊经线:

  A、180°、0°的经线圈是东、西经的分界线;

  B、20°W、160°E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界线;20°W以东,过0度经线到160°E为东半球;20°W以西,过180度到160°E为西半球。

  东西半球的判断:

  (切记:经度在0°--20°在东半球;160°——180°在西半球。经度在20°—160,东经度在东半球,西经度在西半球)

  C、所有的经线相交于南北两极,所有的纬线互相平行。

  4.经纬网定位

  (1)经纬网是地球仪或者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网。

  (2)经纬网的判读步骤:

  A:一般经纬网的判读:

  步骤一:分清经线和纬线 步骤二:确定经纬度

  确定纬度的方法:1、赤道以北是北纬,字母代号是N;赤道以南是南纬,字母代号是S

  2、纬度数向南增加为南纬,向北增加为北纬

  确定经度的方法:1、本初子午线以东是东经,字母代号E;以西是西经,字母代号W

  2、经度数向右增加为东经,向左增加为西经

  B、有极点的经纬网地图的判读:

  (1)首先,确定南极还是北极。(方法:根据自转方向:南顺北逆;地图中明显的标志,如:S或N;南、北极圈;)

  (2)其次,分清经线和纬线。(通过极点成放射状的直线是经线,表示南北方向;封闭圆圈是纬线,表示东西方向。)

  (3)判断东西经。(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递增的为东经度,度数递减的是西经度。)

  C、 经纬网确定方向的方法:

  (1)同一条纬线上两点只有“东、西”之分,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前者为东,后者为西。

  (2)同一条经线上两点只有“南北”之分。离北极近的在北方,离南极近的在南方。

  (3)既不在同一条纬线,也不在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首先应该找一个参照点,这个点与其中一个点在同一条经线上,与另外一点在同一条纬线上。再判断方向。

  初三地理复习知识点: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地球公转知识点:

  (1)北半球的节气:春分日(3.21);夏至(6.22);秋分日(9.23);冬至(12.22)。

  (2)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不变。由于地球的公转在温带形成了明显的四季变化。

  (3)地球在绕太阳公转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①地球公转至夏至日位置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 北回归线 ,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地球公转至冬至日位置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南回归线 ,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

  ②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从春分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在 北半球 ,从秋分到春分,太阳直射点在 南半球

  ③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从夏至到冬至,太阳直射点向 南 移动 ;从冬至到夏至,太阳直射点向 北 移动

  (4)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夏至日,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最长,越往北白昼越长,北极圈内有 极昼 现象,南极圈内有 极夜 现象;

  ②冬至日,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最短,越往北白昼越短。北极圈内有 极夜 现象,南极圈内有 极昼现象;

  ③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从春分到秋分,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从秋分到春分,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

  3.地球上五带的形成与分布

  (1)五带的划分:依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2)范围:0°-23.5°S(23.5°N)为热带;

  23.5°N-66.5°N为北温带; 23.5°S-66.5°S为南温带;

  66.5°N-90°N为北寒带; 66.5°S-90°S为南寒带。

  (3)五带的特点: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无极夜极昼现象,获得光热最多;

  寒带——阳光斜射,有极夜极昼现象,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少;

  温带——阳光斜射,无极夜极昼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初三地理复习知识点:地图

  1.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①概念: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②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④图幅大小相同的地图,比例尺大,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细,反之,比例尺小,表示的范围大,内容简略

  (2)方向

  ①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采用“平移指向标”法。如图1.3-1,AB的走向是西北一东南走向,BC的走向是东西走向。

  ②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如图1.3-2,A位于B的西面,B位于C的北面。

  ③既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纬网的地图,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

  2.地形图的判读

  (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突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的地面高度。

  相对高度:某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在地图上用相对高度表示地面起伏大小

  (2)等高线与等深线:

  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同线同高”“同图同距”

  ①判断地势高低:数值大,海拔高,地势高;数值小,海拔低,地势低。

  ②判断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反之,等高线的稀疏,坡度缓。

  ③判断山地不同部位:

  a.顶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是中心高四周低

  b.鞍部: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

  c.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 (叫分水线或者分水岭)

  d.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叫集水线)

  e.陡崖:几条海拔不同等高线重合处,用“(示坡线)”符号表示

  (3)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一目了然看出地面的高低起伏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4)地形剖面图:能够直观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高低起伏状况

看过“初三地理复习知识点 ”

4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