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区位分析原理
地理区位分析原理:区位选择与放弃
地理学的一个根本性的论题是:何事发生在何地,以及为什么?即地理学的“3个W”(what, where, why)。地理包括自然和人文现象。“人们面临区位选择”是对地理学“3个W”中关于人的活动那部分进行分析的起点。因其他区位的利益为代价的,所以,地理学家在对这个问题分析时,必须设置分析的背景,即人们面临在哪些区位设想要建设一座水库,如果坝址已定,比如三峡大坝,接下来还有很多问题:坝高是多少,不同的坝高的淹没范条件,人文地理状况,移民数量和职业结构等;不同坝高的社会利益,包括发电、防洪和航运。这些都是水库建地理学家为了使他们的分析具有一般性,情景设计常常是抽象的、概括性的,尤其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中。场和与市场的远近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设定各种农业产品的生产是在与市场中心的不同距离上进行选择。在韦伯是在燃料地、原料地与市场地之间选择,然后是在运输成本最小和劳动成本最低之间选择,最后是在生产和运输降低之间进行选择,以反映生产要素的分布和工厂区位选择本身对工厂区位配置的影响。在克里斯塔勒[14]的中的中心地体系中的选择,以反映企业的必要生存空间对产品生产位置的作用。以地理学家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有差异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空间中进行选择,即强调所谓的经济体在社会文化中的“嵌入”。因此,区景设计,或者说,思考人们面临什么场面的区位选择,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原理,本文将它概括为“人们
地理区位分析原理:区位选择是一种空间优化
区位选择不仅仅是选择一个地点,重要的是选择与这个地点相关的在其他地点上的自然、经济和社会要素。比如类别、户型相关,也与住房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治安有关,与住房与工作地点、服务设施,包括医院、学校、既要看备选地点的通航条件、停泊条件和筑港条件,也要考察它的经济腹地条件,同时还有他与其它港口,比如最佳方案。在经济特区的选择上,中国就比较成功,比如深圳、珠海和厦门的选择,就充分地利用了这三个城市邻,且在社会文化上的密切关系。在前面的例子中,坝高的增加可能导致淹没面积的扩展和移民数量的增多,但益,社会应该选择最佳的方案,以求得最大净利益。
韦伯[13]的工业区位分析充分地体现了“区位选择是一种空间优化”这个思想。首先是工业区位尽可能地接近原尽可能地接近运输最佳点和劳动成本最低点。最后是工业集聚到一个因集聚而导致成本降低和因移出运输与劳动点。工业区位多种成本要素的综合分析,其要义是将工业分成若干个环节,把每一个环节配置到最有利的位置,略之一。
地理区位分析原理:地表差异性原理
差异性的度量和解释受到尺度和规模的影响
地理空间如果对个体或群体没有差异性,就不存在所谓的“区位选择”问题。差异性的度量显然是要从对人的意和规模[4]既影响对差异性的度量也影响对它的解释,进而言之,地理学的尺度和规模原理十分考究地理变量的尺度和规模原理的基本要点是,不同尺度和规模的地理现象,它的作用机制和对它的解释具有显著的差别。比如化对大气环流几乎没有影响,但是对城市气候来讲也许就不可忽视。可是,对城市气候变化的分析,不仅要考虑而且要考虑整个气候空间模式的变化对城市气候是否具有实质性的影响。在人的世界中,如果是在国际进行选择如果是在一国城市之间选择,则应该在国家的尺度上看,可是如果是在城市内部进行选择,就可以大大地缩小范着简单,因为考虑的角度有所差别。比如,在国家间选择,主要是考虑政治、文化、发展机会和收入;在一国的发展机会,而在城市内部,也许对地点与服务设施和就业的距离、房价上的因素的权衡就十分重要。
尺度和规模原理还涉及地图的使用,对城市气候和城市土地利用而言,地理学家应使用较大比例尺地图,可是对较小比例尺的地图也许足矣。
地理区位分析原理:热力差异
地表差异性产生的自然基础之一是地表的热力差异,它在地球表层的作用无处不在。
大气环流、水循环和生物循环是地球表面上直接与太阳能相关的几个联系十分紧密的自然过程[5,6,16~18]。首先到达地面,被地表吸收后其温度升高。地表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一部分被大气吸收,一部分射向海洋的大于陆地的,因而海陆之间的温度不同,其上空大气膨胀的高度也不等,造成大气上部的压力不同而产生这样就发生了海陆之间的大气环流。海陆之间对水分蒸发和吸收的差异以及降水导致了海洋从空中向陆地输送水营养元素而生长,并进行着生物循环。这些过程中各个环节物质的量变和质变,以及热力学的环境效应十分重要效应,海岸带和江河湖泊的水生物化学效应等。去掉太阳能这一项,以上这些均不存在,它们是地球表面对太阳力差异不仅是大气环流、水循环形成的动力之一,也是形成地表多样性景观的主导因素。
热力差异的作用可以发生在不同地理尺度,并出现在不同的地理现象中。在全球尺度上,比如海陆之间热力差异尺度上,高山和山前平原之间的热力差异引发的昼夜之间的风向变化;在较小尺度上的山风和谷风;中国北方山因蒸发差异导致的水分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植物组合和长势。地球上从赤道向两极,从山底到高山顶,由于热的分带和分层现象,在地理学中被分别称作纬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而在海陆之间由于热力差异导致的降水的变化称为经向地带性。
地理区位分析原理: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原理
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是基本的地表过程[5,6,16~18],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地表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岩石的风则是土地生产力损失的直接因素,而搬运和堆积却是河口地貌、冲积平原、洪积扇等形成的基本因素。所以,风貌形成的外营力因素。进一步讲,地貌会在不同尺度上对气候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水和生物的分布。因此,风化、形成和演变上的解释力是十分重要的。
值得关注的是,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渗透在各种地理环境问题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季风气候,在中国地区土壤的破坏不可轻视,可是在南方山区,水蚀却是最重要的。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不仅仅造成了当地土壤价在河道的堆积形成了中下游河床的加高,在中国称之为“地上河”和“悬河”。可是,在黄河入海口大量的泥沙条件。
地理区位分析原理:相互作用原理
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即影响两地发生作用的其他因素不变,地理空间的任何两地之间的相互作用随其距离的增加距离的衰减作用既表现在自然地理过程中,也表现在人文地理学诸领域。在自然地理学中,距离往往通过物质运作用的降低。在人文地理学中,距离往往通过交通成本、或中间干预机会起作用,削弱两地的交流,因而距离衰由于距离衰减作用,对任何均质的空间,只要某一物质或事物先占据了某一位置,空间就被异化了。对这一物体大。
在经济地理学中,距离衰减作用被分解为:经济体对距离和对其他方面投入的替代性,经济要素对距离的敏感性漓尽致的是“单中心模型[21]”。该模型提出城市的工业和居住竞标地租分别是单位土地工业和居住活动的所得减和对其它投入的替代性,它们都随着与市中心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少。然而,单位土地上工业与居住活动关于交通者,这样就造成了增加单位距离而引起的地租减少幅度的差异:工业活动的减少幅度较小,而居住的减少幅度较的倾斜度较小,居住地租竞标曲线的倾斜度较大。在接近中心,工业竞标地租较小,而在较远的地方,居住竞标况做出反应,将土地租给付出最多报酬的活动。最终,居住活动占据中心附近,工业活动在居住活动周边。 在自然地理中,距冷高压越远,空气运动的能耗总量越多,冷高压对当地气候的作用越小。同样的情形是:花粉物的扩散、沙尘暴的扩展等,都因为在这些地理现象中,事物从发生的源地向四周运动时消耗了能量。一个典型与夹杂在其中的其它固体物质一起从山前的出口向外涌出时,随着距离的增加,总体上看水流的冲力在减少,大最后是黏土。这样在洪积扇的边缘就形成了隔水层,能够拦截来自于山区的地下径流,可供动植物的生长之需。
地理区位分析原理:人口迁移、产品贸易原理
迁移和产品贸易(地域分工)是人类对空间差异性的一个重要反应,也是塑造差异性的主要因素,它具有深刻的迁移发生的基本因素是推力和拉力,起因于自然环境、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诸多方面[1,3]。应该说推力和拉可以依据各方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区分迁移是由推力还由有拉力所主导。比如:伊拉克难民逃往他国,可以说是伊政府放宽移民限制而引发迁移的增加就是拉力主导的。迁移还可以分为强迫的和自愿的:当年黑奴被贩卖到美洲洲却是自愿的。
迁移同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目前关于迁移的解释有:空间互动,人力资本,预期收入假设,两部门理论,家庭移找寻理论,不完全信息、动态和多次迁移理论等,但迁入区与迁出区之间的差异性是其基础。
产品贸易也是区域差异的结果。两地贸易的基本条件是它们之间关于某种商品的价格差不小于它们之间的运输代是它们之间的相对成本差。如果一地的某种生产要素的数量相对较多,同时某种产品对这种要素的需求也较密集就比较低,它的价格也较低,反之亦然。这是地区资源相对丰裕程度产生的贸易基础[25]。可是地区之间的生产一种产品而言,只要两地的生产技术有差别,在生产要素相同分布条件下,技术先进的必然生产成本低。生产技术一为地区的创新力,二是技术的空间扩散。当代对创新的研究发现,如果企业集聚,它们的创新会在相互之间得如果你怕自己的技术被别人利用,你选择离开集聚区,但你会落后,因此,产业发生了集聚,地理因素再一次对在新经济地理学家看来,地区竞争力或地区生产成本的降低是它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制度等诸多因素综研究地区的生产、贸易和竞争力也十分重要。
看过“地理区位分析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