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科学习方法 > 地理学习方法 >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时间: 子文2 地理学习方法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1. 理解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熟悉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类型,结合实例分析各功能区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它们的区位特征。

  3.分析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等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

  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里。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外部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的作用,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一、城市形态

  1.概念: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我们看到的每个城市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

  2.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

  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平原地区;

  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山区或丘陵地区(因为城市用地比较破碎)。

  3.类型划分:

  类型 团块状 条带状 组团状

  分布地区 平原地区 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沿此延伸 地形的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区

  举例 我国的成都(左图)、合肥,美国的华盛顿 兰州、洛阳、西宁、宜昌等。 重庆

  过渡:城市不仅有一定的形态,其内部还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功能分区

  (1)形成:

  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而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形成功能区。

  (2)功能分区的特点

  ①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

  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如,住宅区里常常也有商店、工厂等,只是商店和工厂用地面积所占的比率较低而已。

  3.几种常见的功能区

  A商业区

  I商业区的形成:

  商业活动要求接近消费者,只有便捷的交通才可能带来大量的消费人口,因此商业活动大都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商业活动在某地发展起来后会带来众多的消费者,这又会吸引饮食、交通、邮电、银行等其他的服务,这些方便的服务设施又会吸引更多的人和服务,这就是集聚效应。通过集聚效应,商业区逐渐形成。

  II商业区的分布

  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

  III中心商务区(CBD)

  分布: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

  功能:商业活动的中心和服务中心

  B住宅区

  城市的住宅区,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和居住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一项职能。在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住宅功能用地,约占城市用地的40%到60%。

  分化: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结合图2.3 香港的中高级住宅区(a)和低级住宅区(b)分析说明

  中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

  布局区位 城市的外缘 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房屋面积 较大(有的是独立庭院) 狭小(拥挤密集)

  环境 优美 较差

  配套公共设施 齐全(如学校、医院、商店和绿地等) 不齐全

  C工业区

  I形成: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形成。这些工业企业专业化程度较高,而且它们之间往往有很强的协作性。

  II布局: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由于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运输需求)

  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是城市地域的基本组成,是各类城市所共有的,最基本的功能区。有些大城市因功能复杂,还会形成其他的功能区,例如行政区、文化区等。而这些功能区在中小城市里就不那么明显,但并不是说中小城市没有或不提供这种功能,只是这种职能的用地较分散或占地面积较小而已。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所学内容,指明重点,让学生了解城市形态和不同功能区的基本特点及发展趋势,联系实际,分析事例,灵活运用。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说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第一个课时。接下来,我会从教学背景分析,教法策略,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评价五个方面来对我的教学设计加以说明。

  一 、首先首先首先首先,第一块是教学背景分析第一块是教学背景分析第一块是教学背景分析第一块是教学背景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位于必修2第二章的第一节,承接着第一章人口的学习,转而对人类活动空间的学习。对整章内容来说,本节又起着开篇引导的作用,同时又为之后工业区位的选择奠定了学习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承上启下,地位重要,是学生们了解自己生活环境的重要章节知识。

  2.课时安排

  《第一节 城市的内部结构》我计划用两个课时把它讲完。第一课时的侧重点在于城市形态以及城市功能分区;第二个课时着重讲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及形成原因。

  3.学情分析

  本次课程的教授对象主要为城市学生,他们比较了解城市,因此比较容易理解本节内容。同时,高一学生经过初中两年和高一前半学期的地理学习,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地理知识基础,以及地理学习意识,这对于掌握本节知识是很有利的。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城市与农村对比区分,更加深刻的体会城市的深刻含义,这为随后内容的学习奠定了一个理解的基础;

  2)通过特殊城市的举例分析,掌握不同类型的城市形态,以及城市形态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学会看图分析城市形态形成的原因;

  3)了解城市中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方式;

  4)掌握城市主要的功能区,理解各种功能区的特点和位置要求,并联系实际生活,分析平顶山市的功能分区,学会将理论联系到实际,灵活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班级交流的形式,探讨城市与农村的区别,理解城市概念,易于学生积极进行思想交流;

  2)读图2.1,掌握不同类型的城市形态;读图2.3、2.4、2.5,理解并掌握三大功能区。通过读图,培养读图习题能力;

  3)分班级小组,对平顶山市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平顶山市的功能分区,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5.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城市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城市内部常见的三大类功能区。对于教学重点的处理,我主要采用读图分析法,和联系实例法让教学重点变得浅显,更加容易理解。

  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城市内部功能区的形成、特点和区位要求。教学难点的处理,我主要让学生进行角色反串活动,更加深刻理解不同功能区区位选择的要求。同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平顶山市进行调查研究,便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将难点知识理论运用到实活动中去,既加深理解,又记忆深刻。

  二 、说教法

  我的设计理念是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不仅更加容易的理解本节知识,还让他们学会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有:

  1.讨论教学法

  在新课导入和活动环节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生活,进行自由讨论,加强学生思想交流;2.讲解法

  对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专业性的讲解,便于学生理解的更明确;

  3.谈话法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4.实践操作法

  要求学生进行课后实践调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三 、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合作探究法

  学生分组进行自由讨论,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四 、说教学过程说教学过程说教学过程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新课导入这一环节,我通过一个小活动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自由发言,让他们在进入正课之前,联系自身实际生活环境,正确理解城市概念以及城市形成过程,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新知学习]

  首先要求学生带问题预习第一个小标题内容——城市的形态。通过预习,让学生对城市形态及其种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再通过我的讲解和板书设计,让学生明确城市形态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组织学生读图,联系实例,了解城市形态种类及其形成原因。

  接着,我利用讲解法为学生讲解城市内部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地类型,及对应的城市功能区。通过提问,对城市内部三大类常见功能区即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逐一讲解,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并联系实际,重点讲解每种功能区的区位要求。

  [课堂小结]

  在课堂最后,对本节学习的内容进行串讲,以便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


  看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6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