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陕西理工类大学高校名单
序号 | 学校名称 | 省份 | 城市 | 层次 | 备注 |
1 | 西安交通大学 | 陕西 | 西安 | 本科 | 公办 |
2 | 西北工业大学 | 陕西 | 西安 | 本科 | 公办 |
3 | 西安理工大学 | 陕西 | 西安 | 本科 | 公办 |
4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陕西 | 西安 | 本科 | 公办 |
5 | 西安工业大学 | 陕西 | 西安 | 本科 | 公办 |
6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陕西 | 西安 | 本科 | 公办 |
7 | 西安科技大学 | 陕西 | 西安 | 本科 | 公办 |
8 | 西安石油大学 | 陕西 | 西安 | 本科 | 公办 |
9 | 陕西科技大学 | 陕西 | 西安 | 本科 | 公办 |
10 | 西安工程大学 | 陕西 | 西安 | 本科 | 公办 |
11 | 长安大学 | 陕西 | 西安 | 本科 | 公办 |
12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陕西 | 咸阳 | 本科 | 公办 |
13 | 陕西理工大学 | 陕西 | 汉中 | 本科 | 公办 |
14 | 榆林学院 | 陕西 | 榆林 | 本科 | 公办 |
15 | 西安邮电大学 | 陕西 | 西安 | 本科 | 公办 |
16 | 西安航空学院 | 陕西 | 西安 | 本科 | 公办 |
17 |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 | 陕西 | 咸阳 | 本科 | 民办 |
18 |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 陕西 | 西安 | 本科 | 民办 |
19 |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 陕西 | 西安 | 本科 | 民办 |
20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 | 陕西 | 西安 | 本科 | 民办 |
21 |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 | 陕西 | 咸阳 | 本科 | 民办 |
22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学院 | 陕西 | 西安 | 本科 | 民办 |
23 | 西安汽车职业大学 | 陕西 | 西安 | 本科 | 民办 |
24 | 西安明德理工学院 | 陕西 | 西安 | 本科 | 民办 |
25 | 西安信息职业大学 | 陕西 | 西安 | 本科 | 民办 |
26 | 长安大学兴华学院 | 陕西 | 西安 | 本科 | 民办 |
27 | 西安理工大学高科学院 | 陕西 | 西安 | 本科 | 民办 |
28 |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 | 陕西 | 西安 | 本科 | 民办 |
序号 | 学校名称 | 省份 | 城市 | 层次 | 备注 |
1 |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陕西 | 咸阳 | 专科 | 公办 |
2 |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 陕西 | 咸阳 | 专科 | 公办 |
3 | 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 陕西 | 西安 | 专科 | 公办 |
4 |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 陕西 | 咸阳 | 专科 | 公办 |
5 |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陕西 | 西安 | 专科 | 公办 |
6 |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 陕西 | 西安 | 专科 | 公办 |
7 |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 陕西 | 西安 | 专科 | 公办 |
8 |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 陕西 | 西安 | 专科 | 公办 |
9 |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陕西 | 渭南 | 专科 | 公办 |
10 | 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 陕西 | 汉中 | 专科 | 公办 |
11 | 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 陕西 | 咸阳 | 专科 | 公办 |
12 |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 陕西 | 西安 | 专科 | 公办 |
13 |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 陕西 | 渭南 | 专科 | 公办 |
14 | 榆林职业技术学院 | 陕西 | 榆林 | 专科 | 公办 |
15 | 神木职业技术学院 | 陕西 | 神木 | 专科 | 公办 |
16 | 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 陕西 | 宝鸡 | 专科 | 公办 |
17 | 西安高新科技职业学院 | 陕西 | 西安 | 专科 | 民办 |
18 | 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陕西 | 西安 | 专科 | 民办 |
19 | 西安海棠职业学院 | 陕西 | 西安 | 专科 | 民办 |
20 | 宝鸡三和职业学院 | 陕西 | 宝鸡 | 专科 | 民办 |
21 | 榆林能源科技职业学院 | 陕西 | 榆林 | 专科 | 民办 |
22 | 宝鸡中北职业学院 | 陕西 | 宝鸡 | 专科 | 民办 |
陕西理工类大学推荐
西安理工大学属中央和陕西省共建、以陕西省管理为主的高校。学校前身是北京机械学院和陕西工业大学于1972年合并组建的陕西机械学院,1994年1月经批准更名为西安理工大学。学校是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入选高校、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支持高校。
西北工业大学坐落于陕西西安,是一所以发展航空、航天、航海(三航)等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是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
填报高考志愿的技巧及方法
认识自己,选对专业
选专业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与分数无关,而与考生的职业兴趣、性格、能力倾向等个体特征密切相关,需要考虑个人特征与专业的匹配性,专业与职业、专业与就业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考生在罗列出很多专业后,可以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之后,看看自己对哪些专业更加感兴趣,如果考生选择了一个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那么大学四年会感觉枯燥无味。
在填写高考志愿的时候,是分批次进行选择的,考生需要先根据自己的预估分数,看看自己属于哪个批次,是本科一批、二批、三批还是属于专科批,如果首批被退档,也一样可参加下一批次的录取。
根据“分线差”来选大学
用“分线差”填报大学志愿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分线差”指两种分数差,一种是院校招生最低分与省控线之差,另一种是考生分数与省控线之差,这两种“分线差”比较好理解,比较简单计算,我们通过数据对比很容易得出两种“分线差”高低,然后根据“分线差”选择出大学。
比如某个大学近三年招生最低分超省控线60分、65分、66分,而考生高考成绩高省控线75分,那考生就可以报考这所大学,若是高考成绩高于省控线60分,可60分却低于院校招生分数与省控线的“分线差”,那考生报考这所大学就比较危险,可能就不会被大学录取。
根据“分线差”数据可以一目了然地选出大学,但是“分线差”会因为高考试题难度、省控线高低、考生成绩高低而变化,当然也会根据大学招生人数、报考大学的人数而变化。
比如2022年财经类高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河南理科招生“遇冷”,招生最低分数仅为527分,超理科一本省控线25分,可2021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河南理科招生最低分是652分,超理科一本省控线108分,此时再利用“分线差”时,我们就需要去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2019年招生数据,否则我们很容易滑档,这一点大家要清楚。
高考填报志愿的五大误区
1、片面根据分数填报志愿
很多人肯定提出质疑,不根据分数填报那根据什么来填报呢。当然高考分数是填报志愿最重要的依据,但是如果只以当年的考试分数和去年学校的最低录取分数进行对比,这就太片面了。在填报志愿时,需要从这几点进行分析,该高校在考生所在省市近三年的实际录取分、平均分以及专业录取最低分;该高校在本省市的招生计划,一定要分析今年的计划和往年计划是否有变化;再查看招生简章里的录取规则,是否有专业级差;然后根据自己的位次(请注意不是分数),来参考往年该位次的录取学校和专业。
2、只看校名不看专业
很多考生或家长一看到学校名称里有“地质”、“石油”等字样,就认为这样的学校不能报,肯定都是艰苦的专业,还有的考生或家长认为带有林业、农业等字样的校名就业前景惨淡,还有一些是对外省的学校不了解,只要学校不是在大城市,直接就不报了。其实要认真研究学校的专业,看看自己喜欢专业的师资力量,就业前景。在报考志愿时,还需要做到省内外高校统筹兼顾,然后进行科学、合理地填报。
3、只报热门专业
在很多人眼里,热门专业就好找工作,工资也高,而冷门专业各种前景都不好。其实并非如此,其实专业并没有冷热之分。目前一些相对热门的专业并不代表几年后前景依旧那么光明,甚至现在一些冷门专业过几年就成了热门专业了。建议在综合考虑自己情况下,进行“冷热兼顾”的方式来填报志愿。
4、求学就是求职
职业是填报志愿的导向,但不应该将求学和求职等同起来。选择专业和未来的就业方向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在选择专业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提高录取率和选择到适合自己的专业。
5、拒绝专业调剂
从理论上来说,分数高会被好学校录取。但实际上并非人人都能实现这个理论,无论哪一年,都有一些考生总分超过了报考高校的录取分数线,但是却没有被录取。一般来说都因为服从调剂。其实服从调剂是一个提高录取率的好方法,而且服从调剂也许不会吃亏。很多时候调剂的专业也不一定差,本人就是从被调剂的专业,而且我们整个班的就业前景远远要比我们学校其他专业要好,就算是被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录取了,到校后也是可以转专业、辅修第二专业,甚至还可以通过考研等途径读到自己理想的专业。
2022年中国理工类大学排名
名次 | 学校名称 | 全国排名 | 星级排名 | 办学层次 |
1 | 大连理工大学 | 27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学 |
2 | 华南理工大学 | 29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学 |
3 | 北京理工大学 | 30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学 |
4 | 南京理工大学 | 43 | 5★ | 中国一流大学 |
5 | 华东理工大学 | 46 | 5★ | 中国一流大学 |
6 | 武汉理工大学 | 51 | 5★ | 中国一流大学 |
7 | 昆明理工大学 | 61 | 5★ | 中国一流大学 |
8 | 太原理工大学 | 78 | 5★ | 中国一流大学 |
9 | 上海理工大学 | 79 | 4★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10 | 成都理工大学 | 100 | 4★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11 | 浙江理工大学 | 139 | 3★ | 区域一流大学 |
12 | 长沙理工大学 | 145 | 4★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13 | 西安理工大学 | 149 | 3★ | 区域一流大学 |
14 | 长春理工大学 | 151 | 3★ | 区域一流大学 |
15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152 | 3★ | 区域一流大学 |
16 | 河南理工大学 | 158 | 3★ | 区域一流大学 |
17 | 兰州理工大学 | 169 | 3★ | 区域一流大学 |
18 | 江西理工大学 | 174 | 3★ | 区域一流大学 |
19 | 东莞理工学院 | 183 | 3★ | 区域一流大学 |
20 | 天津理工大学 | 187 | 3★ | 区域一流大学 |
21 | 桂林理工大学 | 192 | 3★ | 区域一流大学 |
22 | 重庆理工大学 | 211 | 3★ | 区域一流大学 |
23 | 青岛理工大学 | 230 | 2★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24 | 山东理工大学 | 253 | 3★ | 区域一流大学 |
25 | 安徽理工大学 | 257 | 2★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26 | 东华理工大学 | 282 | 2★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27 | 湖南理工学院 | 320 | 2★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28 | 华北理工大学 | 344 | 2★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29 | 陕西理工大学 | 357 | 1★ | 区域知名大学 |
30 | 沈阳理工大学 | 374 | 2★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31 | 厦门理工学院 | 396 | 2★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31 | 四川轻化工大学 | 396 | 1★ | 区域知名大学 |
33 | 江苏理工学院 | 453 | 1★ | 区域知名大学 |
34 | 洛阳理工学院 | 466 | 1★ | 区域知名大学 |
35 | 南阳理工学院 | 497 | 1★ | 区域知名大学 |
35 | 常熟理工学院 | 497 | 1★ | 区域知名大学 |
37 | 湖北理工学院 | 523 | 1★ | 区域知名大学 |
38 | 贵州理工学院 | 545 | 1★ | 区域知名大学 |
39 | 荆楚理工学院 | 576 | 1★ | 区域知名大学 |
39 | 营口理工学院 | 576 | 1★ | 区域知名大学 |
41 |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 600 | 1★ | 区域知名大学 |
42 | 新疆理工学院 | 640 | 1★ | 区域知名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