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语文 >

高二语文必修5人教版名著导读

时间: 如英2 高二语文

  高二语文必修5人教版名著导读: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以时间为顺序,交错叙述魏、蜀、吴三国形成的历史。小说一开始,描写汉末大乱,各路英雄陆续登场。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开始了“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伟大事业;董卓进入洛阳,祸国殃民,终被消灭;曹操与袁绍又展开争斗,官渡之战成为高潮。在这一段落,张飞怒鞭督邮、关羽温酒斩华雄及青梅煮酒论英雄等精彩的片断,展示了刘、关、张不同的英雄风采,特别是关羽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会等,更突出表现了他义薄云天、勇武神威的性格特点。接着,重点描写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决策,拉开了三分天下的序幕。刘备在与曹操的当阳之战中失利,迅速采取联吴抗曹的政策。诸葛亮舌战群儒,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于是,赤壁之战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蒋干中计、草船借箭、曹操赋诗、借东风等,高潮迭起,构成了全书最为紧张的智慧较量,大大提升了小说的文化品位。随后诸葛亮三气周瑜,刘备不仅稳定了根据地,同时占领益州,夺取汉中,又得到马超、黄忠等大将,势力不断壮大,并进位“汉中王”。最后,曹操用司马懿之计,挑起孙吴与刘蜀的矛盾。关羽被杀,致使联盟破裂。而曹操病死,曹丕篡权,刘备随之称帝。不久,张飞又遇害,刘备执意伐吴,遭遇惨败,白帝城托孤后病逝。诸葛亮忠心耿耿,继续为刘蜀南攻北伐,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以及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等,进一步充实了他的智慧形象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完美人格。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愿,继续北伐。但因刘禅昏庸,被迫班师,前功尽弃。而司马氏也取代曹氏政权,建立了晋朝。晋兵先后消灭了蜀、吴,统一天下。

  作为最早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在塑造英雄形象方面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称道。小说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几百个,不少形象堪称性格鲜明的艺术典型。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关羽的“义绝”、孔明的“智绝”。罗贯中善于抓住人物基本的性格特征,通过不断的渲染、强调、夸张,并辅之以相互间的对比、衬托,使人物形象异常鲜明生动。例如关羽重义尚勇的性格在作品中就得到了不断的强化,“屯土山约三事”将一个处于逆境中的英雄,塑造得大义凛然;曹操费尽心机的笼络,一次次渲染出关羽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高尚气节;而“过五关、斩六将”的果敢之举,更将他排除万难、矢志于义的信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但如此,罗贯中还着力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比如对曹操,作者在第一回就借人物之口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所谓“奸雄”就是曹操性格最全面的概括,他有奸诈的一面,但又不同于董卓之流的小人之奸,因为他还有谋取霸业、统一全国的雄才大略。有时他很狭隘,甚至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样极端自私的话,但他有时又具有宽容的气度。当刘备、关羽委屈于他手下时,他都曾以礼相待。这种看似矛盾的言行,使他成为一个具有历史深度的典型人物。

  诸葛亮可以说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从作者的描写看,仿佛也是他一直在左右着时局的演变。他的出山,意味着三分天下的局面拉开了序幕;他的去世,则意味着三国局面的瓦解。诸葛亮被作者赋予了超人的智慧,因此,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也深谙“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却为刘备“三顾茅庐”的真诚所打动,毅然投入到了“复兴汉室”的事业中,知其不可而为之,构成了《三国演义》最为悲壮的故事情节。实际上,“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可以反过来读作“成事在天,谋事在人”,意思虽没有大变,但给人的感觉却是不一样的。《三国演义》重点描写的恰恰是人物殚精竭虑、出生入死的“谋事”。在顺昌逆亡的历史法则面前,并不是只有惟惟诺诺的被动认同,他们义无反顾、前仆后继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有什么比这更激动人心的?小说为我们展现了一幕幕传奇性的故事,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只有放在与命运抗争的大背景下来看,才更显得慷慨激昂。“秋风五丈原”将这种反抗命运的悲剧渲染到了极点:“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这就是令杜甫感叹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无论如何,历史不能改变,人的命运却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应该是《三国演义》给予我们的最宝贵的启示。

  与作者用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反思三国历史相适应,他对三国故事的描写也采取了一种全景式叙事方式。在这种宏大的叙事方式中,芸芸众生只是一种人心向背的象征,重要的是在历史的前台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我们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帝王将相,确实看不到普通人的生活。不过,《三国演义》毕竟不同于历史,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下层民众是息息相通的。在他笔下,刘备曾经“贩屦织席为业”;关羽“温酒斩华雄”时,只不过是个受人轻视的“弓手”;诸葛亮也曾被人讥讽为“村夫”,这些描写都使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更接近普通人。更重要的是,作者还赋予了英雄豪杰世俗的精神品格,而这正是《三国演义》有别于传统观念的关键。从“桃园三结义”开始,我们一直可以感受到刘、关、张祸福与共、生死不渝的慷慨大义。这种“义”就是一种源于社会下层的团结互助、肝胆相照的高贵品质,温润的兄弟之谊、手足之情,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君臣关系。特别是当这种深情厚谊与他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崇高理想联系在一起时,“义”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充实。作者还借人物之口反复表明“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思想,表现了一种进步的历史观、社会观。

  《三国演义》最吸引读者的,还有书中数不胜数、精彩纷呈的斗智斗勇。罗贯中有意通过三国之间军事、政治、外交较量,揭示了当时矛盾重重、动乱不安的局面,并总结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全书共写大小战争数十次,重点却极为突出,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关乎全局,同时也关乎主要人物性格与命运的战争,写得最为出色。作者对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都作了生动细致的描写,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过于惨烈,具有昂扬向上的格调。在表现方式上,则从容不迫,娓娓道来,动中有静,有张有弛。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还能在尊重基本史实的前提下,表露鲜明的倾向,例如当阳之战,刘备遭到惨败,丢妻撂子,三千军马只剩百余骑。作者没有回避这一事实,却从不同角度为刘备的失败作解释。作品描写刘备宁肯逃亡,也“不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没有把荆州作为安身之地,又不忍抛弃追随他的百姓,这就从道义上为刘备的失败争得了读者的同情。他还别具匠心地把关羽、诸葛亮这两个关键人物安排到外地,既使他们免受战败之辱,也暗示了刘备失败与此有关。同时,作者又极力描写刘备集团在大败中的小胜,突出了“赵子龙单骑救主”和“张翼德大闹长坂坡”两个精彩片断,给人以刘备集团虽败犹荣的印象。

  作为最早的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创造性也值得称道。它采用浅近的文言,简洁明快,雅俗共赏,同时又具有历史感。而它的结构则在宏伟壮阔中,不失严密精巧。小说时间跨度之大、人物形象之多、事件头绪之繁,在此之前,还从无先例。罗贯中以刘蜀集团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精心组织故事情节,笔法千变万化,叙述有条不紊。富于创造性的章回结构使各回既能独立成章,又能联合若干回构成一个情节单元(如写赤壁之战的数回),并勾连全书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种有主有次、脉络分明、曲折多变、前后连贯的小说形式,为后来的历史演义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以上是由小编分享的高二语文必修5人教版名著导读全部内容,希望对你的学习有帮助。

3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