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语文 >

高二语文第五单元重点

时间: 如英2 高二语文

  高二语文第五单元重点:

  唐宋散文选读 第五单元

  【阅读指导】

  《原毁》

  1、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望郡昌黎,世称韩昌黎。早孤,由嫂抚养。刻苦自学,贞元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学上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

  2、基本解读

  所谓“原毁”,即推原毁谤之由来。韩愈所生活的中唐时代,在封建士大夫中滋生一种嫉贤妒能的恶劣风气,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则务求宽容,即所谓“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为正视听,引起当权者注意,并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韩愈奋笔写下这篇《原毁》。

  文章从待人、对己两个方面,通过古、今“君子”的对比,指出他们的不同表现和态度,进而得出“怠”与“忌”乃是毁谤根源的结论。

  第一段先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是“古之君子”的表现特征,也是本段的中心论点。责己、待人是论题并列的两个方面,论证也从此入手。首论“责己也重以周”。文章以一向被古人尊为圣君或圣贤的舜和周公为例,这就增强了说服力和可信性,因为取的是楷模,是无可非议的典范。但两人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前者取其“仁义”,后者取其“多才多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德才并举。古之君子去掉自身那些不如他们的缺点,努力符合他们所代表的道德行为规范,这正是责己重以周的表现。次谈“待人也轻以约”。于人“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这是对他人缺点的态度;而对他人的优点却唯恐其做了好事而得不到应有的利益。本来,做一件好事不难,具一技之长亦是易事,可是对他人来说,能做到这些亦足称善了,这正是待人轻以约的表现。以上是古之君子责己待人的正确态度,但对本文来说却非正题,而是陪衬,是客体,因为要探求谤毁之源的对象是“今之君子”的态度,那才是正题和主体。所以第二段马上转到对“今之君子”的表现的剖析上来。

  紧承上文,一个“则不然”即昭然揭示了“今之君子”的态度。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文章谈古之君子的态度时用的是“责己”、“待人”;而现在谈“今之君子”却作了一个颠倒,变在“责人”、“待己”。虽是一字之差,表现却恰好相反,同时也给论证提供了便利:只需点明其与古之君子的态度相悖即可。例如,对人的缺点,一个是“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一个是“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对人的优点,一个是“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个是“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等等。最后得出结论:今之君子责人详、待己廉的实质是“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对自己比对普通人的要求还低,而对他人却拿圣人的标准来衡量。当然,这种人连对己也谈不上自尊,更何况他人了。行文至此,在充分摆事实、讲道理之后,突然用一评论句收束,简捷有力,而又见得跌宕有致,开合自如,诚非大手笔不能为之。

  说完今之君子的表现,接下以“虽然”急转,探究其所以如是的本原,于是引出“怠与忌”的毁谤之源这个不仅是本段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切中要害,一语中的。“怠者不能修”,所以待己廉;“忌者畏人修”,因而责人详:既论证了“怠与忌”必然产生的结果,也给下文“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结论作了铺垫。两个“尝试语于众”则是以其亲验来揭示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党同伐异、嫉贤妒能的恶劣习气。有理论概括,又有试验说明,进而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地得出“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这个根本结论。至此,既点明了题意,又终结了论证,似乎可以立刻收住了,然而又补上“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以企求二句,顺手指出它的危害不可低估,也是令人深恶痛绝的,同时也提醒“得吾说而存之”者:斯弊不除不得了。

  最后一段用三句话,既交代了本文的写作目的,呼吁当权者纠正这股毁谤歪风,又语重心长、寄托了作者对国是的期望。

  韩愈的议论文一般都具有结构严谨、说理透辟、逻辑严密的特点,《原毁》也不例外。文章的宗旨在于探索毁谤之根源,从古今君子之对比入手,先古后今,由正到反,最后揭示根源,间架细密,环环相扣,足见作者结构布局之匠心。《古文观止》说它“全用重周、轻约、详廉、怠忌八字立说。然其中只以一‘忌’字,原出毁者之情,局法亦奇。若他人作比,则不免露爪张牙,多作仇愤语矣。”所见颇是。

  然而本文最突出的特点还是对比和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通篇以古今君子相对比,比较他们对人对己态度的不同;而在描述古或今之君子的表现时,其对人对己的不同又构成一比;最后再以“某良士”、“某非良士”的一反一正的“试语”相对比,甚至把对比和一定的形象性描写结合起来,揭露的作用更鲜明尖锐。两个“责于己曰”、“早夜以思”等排比手法有运用,使文章往复回环,迂曲生姿,大大增强了表达效果。

  本文的重点并非是赞颂古之君子,而是抨击今之“君子”的责人详、待己廉,在于挖出其思想根源,因而文章对此着重予以论述。“毁”的思想有两方面,但主要是“忌”,文章对“怠”一笔带过,而着重分析了“忌”。

  本文虽是说理文,但作者善于运用形象的手法来讲道理。如语言描写,第一段穿插了古之君子责于己的话:“彼,人也……”如行为描写,“日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如情景描写,写作者当着众人的面评论某人为“良士”或“非良士”,众人或表态或不表态,其心情都是嫉妒。

  《心术》

  1、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字明允,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间,因得欧阳修延誉,以文章闻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所作《审势》、《审敌》、《广士》、《田制》等文,主张抵抗辽的攻掠,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权,深为不满。语言明畅,笔力雄健。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世传其《辨奸论》一文,李绂、蔡上翔等谓系他人假托。所著有《嘉缹集》。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苏洵的著作,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柘集》十五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嘉祜集》。

  2、基本解读

  北宋中期,国势日弱,民族矛盾十分严重,来自西夏、契丹的侵略气焰日益嚣张。为求苟安,宋每年都得向契丹、西夏纳币输帛,结果,极大地削弱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针对这种情况,苏洵花了很大精力研究古今兵法和战例,《权书》十篇就是他系统研究战略战术问题的军事专著,本文是其中一篇。

  本文讲将领的心理修养,制下御敌之道,以及运思、机权之术,全文都是围绕着为将的心术发挥,故题作《心术》。

  第一段,论“将”。“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治心”,就是心理修养。作者认为,主将的心理品质最重要的有二:第一,超人的镇定,临大事而不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第二,极度的沉静,能有效地排除一切干扰,“麇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能如此,就能把握利害得失,能够抵御敌人。

  第二段,论“兵”。“凡兵上义”。

  上义就是崇尚正义,“不义,虽利勿动”,把正义性作为军事行动的准则。苏洵是从利的目的性出发提出尚义原则的,因为背义逐利的战争只能获得一时之利,最终将弄到“不可措手足”的地步,那就大不利了。依利而行,则可尽天下之大利。因为“惟义可以怒士”,怒士,就是激励士气,“士以义怒,可与百战”,正义之师无往而不胜。

  第三段,论“战”。“凡战之道”,有四养:“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接着作者提出了四养的方法:“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然后作者着重讲了这四养当中最重要的“养心”。即培养和保持士兵积极的心态、高昂的战斗意志。“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暗合了现代管理学适量刺激、不断刺激的理论。不断刺激,则能保持士气而有“余勇”;适量刺激,则时常有所追求而有“余贪”,士兵永远保持旺盛的斗志,“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这就是“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的道理。反之,“不养其心,一战而胜”,士兵既骄且怠,“不可用矣”。

  以上三段论“将”、“兵”、“战”,着眼大处,、讲为将、治兵、待战之大道。以下一再论将、兵、战,讲战时为将之道、战时用兵之道、战时运思之术。

  第四段,论临战之将应“智而严”,士则应“愚”。

  这样士兵才能委身听命,与将共生死。苏洵将智士愚的观点当然不好,但要求士兵应绝对服从和无条件执行命令也有合理成分在内。

  第五段,论动兵之道,在知敌之主与将之后可以动险——即知己知彼。

  下面举例论证。三国时邓艾之所以敢“动于险”并出奇制胜,在于他“知敌之主”一一“刘禅之庸”。能知敌则“去就可以决”。

  第六段,紧承上文,论主将(即治军)之道还要知己,“知理、知势、知节”。

  “理”是事理,知义之所在为知理;“势”是战略形势,要知自己所处的形势;“节”指军事指挥应掌握的法度节度,能正确确定作战方案,调度兵力为知节。“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知己知彼,知节是关键,也是其他四知的目的和表现。苏洵认为“知节”之将,能“忍”能“静”,具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心理品质。在战机来到之前,能以忍待勇,以静止动,不因小利小患暴露作战方略,以应付大利大患。能如此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第七段,论运用长短之术,出奇制胜。

  作者认为,“兵有长短”,谁都想用避短以避实击虚,但战争是双方的事,“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兵有奇正,兵不厌诈,要用用长避短之正,需设暴短阴长之奇:“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抗暴吾短使敌疑却;阴养吾长使敌狎堕,这就是苏洵对避实击虚和暴短阴长的辩证思考。

  第八段,论善用兵之道,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作者认为,“善用兵者”要使军队“无所顾”、“有所恃”,打仗才能勇敢。一切有利地形如地形之固、兵器之利都是“所恃”,凭所恃可以坚定斗志,鼓舞士气。作者先从正面比喻论证,“尺笙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有恃则勇,无恃则怯,“人之情也”。后从反面比喻论证,“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意思是说,如果以为“有所恃”而麻痹涣散的话,其“所恃”将不可恃。善用兵者注意发挥有利的精神作用,以振起军心,巩同阵容,这就是“以形固”,能用有利的形势巩固自己,“则力有余矣”。这是苏洵对用兵应“有所恃”而不可徒恃的辩证认识。

  文章切实讲理,以理服人,以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战争中的“义”和“利”的关系;战争与财、力、心、气的关系;战争的阴长和暴短的关系等。另外,文章还阐述了智与愚、理和势、忍和勇、静和动、尝敌和自尝等众多双方因素的关系。

  文章的语格十分鲜明。起语多用“凡”字,使行文理直气壮;转接多用“然后”“而后”“故”,语气果断斩截;排比和对偶句有十几处之多,音韵铿锵,气势不凡。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能力训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

  B.《六国论》和《过秦论》的“论”都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

  C.苏洵的《嘉祐集》之“嘉祐”二字取自苏洵的书斋名。

  D.《六国论》的中心句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此二者必然之势 B.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

  C.古虽扰攘之际 D.犹有贤能若是之众

  3、下列句子中有相同的词类活用的一组是( )

  ①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④日削月割,以趋于王

  ⑤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4、下列四组句中的加粗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此言得之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C.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D.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5、下列各组句子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其贾宜五十 以求贾技于朝

  B.吾爱其黄而泽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其行水者一去一来不相承 马相踶

  D.当其分则善 当其有事

  6、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其贾宜五十,必曰五万 B.视其首,则拳蹙而不遂

  C.举之,翲然若挥虚焉 D.今之栀其貌、蜡其言

  7、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余乃召僮爚汤以濯之 B.其理若粪壤,无所赖者

  C.则遬然枯,苍然白 D.其节朽墨而无文

  8、下列各组句子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一项( )

  ①市之鬻鞭者 ③翲然若挥虚焉

  ②泽者蜡也 ④马踶不已,坠于地,伤焉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9、与“以求贾技于朝者”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持以夸余 B.向之黄者栀也,泽者蜡也

  C.复之以五十,则伏而笑 D.后出东郊,争道长乐坡下

  10、下列不属判断句的一项是( )

  A.此二者必然之势 B.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

  C.有贤而用,国之福也 D.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苏洵的《心术》,完成11—13题。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11、下列各加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知理而后可以举兵 举:发动

  知势则不沮 沮:沮丧

  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支:应付、支撑

  B.不足以辱吾技也 辱:玷污

  吾蔽而置之 蔽:隐藏

  使之狎而堕其中 狎:阴险

  C.此用长短之术也 术:本领

  使之无所顾 顾:回头

  知此者,可以将矣 将:出发

  D.乌获不敢逼 逼:靠近

  冠胄衣甲 衣:衣服

  据兵而寝 兵:武器

  12、下列各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说明行军打仗要有全局战略眼光,不能贪小失大。

  B.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

  ----意为要尽量掩盖自己的短处,使敌人发现不了而犹豫不决。

  C.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用兵打仗既要无所顾忌,又要懂得利用外物。

  D.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善于用兵的人懂得凭借和利用形势,那么就有多余的力量了。

  13、下列各个句字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作者所主张的用兵“心术”的一项是( )

  ①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②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③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④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⑤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⑥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列几首诗,完成14~17题。

  (一)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③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⑤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⑧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⑨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⑩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14、下列加粗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秦以攻取之外 B.与战胜而得者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与战败而亡者

  C.犹抱薪救火 D.然后得一夕安寝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15、与“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理”字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B.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C.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D.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

  16、本段层次切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17、对本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C.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D.这一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夹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

  (二)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照要求完成18~21题。

  蒋堂侍郎为淮南转运使日,属县例致贺冬至书,皆投书即还。有一县令使人,独不肯去,须责回书,左右谕之皆不听,以至呵逐亦不去,曰:“宁得罪,不得书不敢回邑。”时苏子美在坐,颇骇怪,曰:“皂隶如此野狠,其令可知。”蒋曰:“不然。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乃为一简答之,方去。子美归吴中月余,得蒋书曰:“县令果健者。”遂为之延誉,后卒为名臣。或云乃天章阁待制杜杞也。

  景佑中,审刑院断狱,有使臣何次公具狱,主判官方进呈。上忽问:“此人名次公者何义?”主判官不能对。是时庞庄敏为殿中丞审刑院详议官,从官长上殿,乃越次对曰:“臣尝读《前汉书》,黄霸字次公,盖以‘霸’次‘王’也。此人必慕黄霸之为人。”上颔之。异日复进谳,上顾知院官问曰:“前日姓庞详议官何故不来?”知院对:“任满,已出外官。”上遽指挥中书与在京差遣,除三司检法官。俄擢三司判官,庆历中遂入相。

  (沈括《梦溪笔谈》)

  18、下列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右谕之皆不听 劝说

  B.乃为一简答之 简要回答

  C.乃越次对曰 越过级别

  D.俄擢三司判官 提升

  19、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蒋堂侍郎为淮南转运使日 是时庞庄敏为殿中丞审刑院详议官

  B.或云乃天章阁待制杜杞也 乃越次对曰

  C.乃为一简答之 遂为之延誉

  D.乃为一简答之,方去 主判官方进呈

  20、对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上两则故事讲的都是用人问题,告诉人们要知人善任,应该允许一个人存在缺点,只要有才能,就要敢于起用他。

  B.蒋堂能判断出来人的的县令是个治政强有力的人,是因为在座的苏子美感到来人的举动奇怪,并向蒋堂诉说出自己的看法。

  C.《前汉书》书上记载,黄霸字次公,庞籍读过《前汉书》,他认为大概因为黄霸比君王次一等,所以这个人就取名叫次公。

  D.由于庞籍学问深,得到皇帝的喜爱,不久在他调出任地方官时,皇帝还下诏书为庞籍在京城安排官职。

  21、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①皂隶如此野狠,其令可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子美归吴中月余,得蒋书曰:“县令果健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是由小编分享的高二语文第五单元重点全部内容,希望对你的学习有帮助。

31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