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期末试卷试题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试题
A. 油渍(zì) 佝偻(lóu) 胚胎(pī) 日薄西山(bó)
B. 媲美(pì) 龟裂(guī) 押解(jiè) 呱呱而泣(gū)
C. 婆娑(suō) 缱绻(quǎn) 逶迤(yí) 荷薪而归(hè)
D. 整饬(chì) 癸丑(guǐ) 船坞(wù) 股肱之臣(hó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厮守 谛听 偏安一隅 放浪形骸
B. 颠簸 掺杂 声誉雀起 芸芸众生
C. 青睐 旋涡 琅琅上口 陨身不恤
D. 廖落 咂摸 金瓯无缺 绿草如茵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嫦娥三号”已经携“玉兔号”月球车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并将对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等进行科学探测。
B. “霾”和“雾”是有区别的,“霾”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C. 曼德拉的伟大不仅在于他所获得的奖项,也不仅在于他为南非新民主政权的诞生所做的贡献,而在于他的平和、宽容和理性。
D. 青奥会日益临近,南京随处可见志愿者忙碌的身影,迎接青奥会已成为展现南京国际形象和志愿者风采的广阔舞台。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由杂剧和散曲构成的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学样式,它的影响力可以和唐诗、宋词平分秋色。
B. 前段时间,本来十分热闹的小镇竟然万人空巷,原来是政府发出空气污染红色预警,市民都呆在了家里。
C. 有些地方剧种歌词十分优美,可惜一唱起来,不瘟不火,激发不了人们心中的热情,得不到年轻人的喜爱。
D. 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持续挑衅及其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中国果断划出了东海防空识别区,目的在于防患未然。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古时纪日有特殊说法,“晦”指农历每月初一,“朔”指最后一天,而“望”则指十五。
B. 元杂剧一般每本分为四折,基本上由正末或正旦一唱到底,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C. 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主要有《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
D. 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楚辞》,所以“楚辞”又成为文体的专称,也称“骚体”。
二、(16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6~10题。
【甲】
初,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侯皆附。及赵高已杀二世,使人来,欲约分王关中,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乙】
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乃以秦王属吏 属:属下的
B.贾竖易动以利 贾:商人
C.秦将果畔 畔:通“叛”
D.宜缟素为资 资:依托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乃用张良计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B.诸所过毋得掠卤 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C.且人已服降,又杀之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8.下列各句分别选自【甲】【乙】两段,不是表述同一事件的一组是(2分)
A.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 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B.因袭攻武关,破之 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C.益张疑兵旗帜 益为张旗帜诸山上
D.秦军解,因大破之 不如因其解击之
9.上面两段文字表现出刘邦的哪些主要性格?(3分)
▲
10.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3分)
▲
(2)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4分)
▲
三、(10分)
阅读下面一首现代诗,完成第11题。
怡 园 茶 话
(台湾)林绍梅
窗前对坐品茗
依稀听到
两岸啼不住的
猿声
台湾的茶
故乡的茶壶
倒出来的都是
一杯杯苦涩的
黄河 长江
天涯犹有
未归人
且止不住话匣子
喝吧 喝吧
万里江山
尽在
这一壶中
一九九三于新店怡园
11.对这首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首段跳跃性极大,由眼前品茗思接千载。化用李白诗句,引发读者想象品茗人的遭际和心情,大大拓展了诗的内涵。
B.第二段是第一段的情感深入,思路却与第一段相反,本段是由虚入实。“苦涩”一词,既照应前文中的“品”字,又一语双关,带出情感。
C.第三段开头两句点出品茗人的身份。“喝吧 喝吧”,劝慰的口吻充分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魂牵梦绕的故土的孺慕之情。
D.作者以“品茗”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入诗,又融入了古诗重要意象以及“黄河”“长江”等能牵动民族情感的重要元素,容易引起共鸣。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浪淘沙 丹阳浮玉亭席上作
陆游
绿树暗长亭。几把离尊。阳关常恨不堪闻。何况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 清泪浥罗巾。各自消魂,一江离恨恰平分。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
(1)词人何以“清泪浥罗巾”?请简要概括。(4分)
▲
(2)请赏析“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的妙处。(4分)
▲
四、(8分)
13.根据要求在横线上填写诗文的原句。(每空1分)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 ▲ ; ▲ ,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
(2)沧浪之水清兮, ▲ 。(《渔父》)
(3)桃李不言, ▲ 。(《史记·李列传》)
(4)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 。(司马迁《报任安书》)
(5)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李密《陈情表》)
(6)了却君王天下事, ▲ 。(辛弃疾《破阵子》)
(7)夕阳古道无人语, ▲ 。(王实甫《西厢记》)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17题。
人在草木间
刘梅花
①人在草木间,说的是茶,可是不单单指茶,也是禅。
②陆羽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嘉木在野,《诗经》里的一段风雅。那百年的古茶树,老得禅意,老得孤独,动不动还要开花吧?
③我的南方嘉木,从《诗经》里一路寻来,才找到我的。《诗经》有多浪漫,我的茶树就有多浪漫。茶树要一直长在我的梦里,从童年一直开花到现在。我的梦都是茶树的枝枝叶叶里长出来的。
④我喝茶,一直喝那种黑茶,也叫砖茶。很大的一块,坚硬,可以拿来打狗,砌墙。从小,喝清茶。茶块在炉火上烤一烤,变得酥软了,很轻松地撬成碎块儿,盛在匣子里。煮茶的时候,取一块。那茶叶,粗糙,黝黑,却有一脉暗暗的清香,像我的日子。清早,生了火,先熬一壶茶。要熬得酽一点,不要太淡。茶熬得有了苦味儿,好了。伸长脖子灌下去一杯,上学去了。这样的一天,神清气爽。若是哪天缺了这一杯,总是蔫,打盹,头疼。我爹说,这丫头喝茶喝得有了瘾。
⑤冬夜里,写完作业,爹熬着的茶已经清香扑鼻了。若是有钱的话,还能买了红枣,在清茶里下几枚,喝枣茶。没钱了,就丢几片姜,抗寒,暖胃。一家人围着火炉喝茶,任凭我说一些废话,狼筋扯到狗腿,没来由地乱说一气。我说,茶树应该很高,都长到半天里去了,仰头看,那茶花儿就开在蓝天里,和我一样大的花儿呢。爹听着,黄瘦的脸上还是笑容,吸一口烟,慢慢喝下去枣红颜色的老茶。有时候,弟弟谴责我说:爹啊,梅娃子最能胡诌,你信她做什么?爹一笑,不说话。漫长的冬夜,煮沸在一壶茶水里。炉火红红的,照在我脸上。爹笑着说,你看,我的黄毛丫头,红脸蛋。又说,梅娃子刚生下来,猫儿一样大。我隔着门看了一眼,脸上皱皱巴巴的,很难看,谁知道长大了这么让人心疼的。
⑥天祝藏区的人唱酒曲,最有名的真兰歌是这样唱的:
对有恩的犏乳牛要知道报答。你如果没有喝过淡茶,你就不知道犏乳牛的恩情,你喝过淡茶才知道了犏乳牛,犏乳牛却在哪儿呢?
对有恩的父母要知道报答。你如果还没有接近暮年,你就不知道父母的恩情,你如果到了暮年才想起父母,父母亲却在哪儿呢?
⑦我的朋友是一位藏族诗人,大眼睛,黑皮肤,鬈头发。他最喜欢唱这首歌,他先用藏语唱,再用汉语唱,一遍一遍,歌声清亮真挚。唱到最后,我常常泪流满面。我的父亲,一直喝清茶。等我煮好满满一碗奶茶的时候,我的父亲又在哪里?他去世那么早,还未来得及给我筹备两麻袋砖茶的嫁妆。
⑧草木是有气脉的,茶有灵魂。有些草木成了草药,有些却成了茶。水煮草木,你知道哪个是药,哪个是茶。草木不说话,却把味道交给你,把心交给你。人在草木间,天地自有玄理。至于做茶做草药,都行,在于自己喜欢哪个。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14.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表达特色和效果。(4分)
▲
15.第⑤段两处划线句分别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4分)
▲
16.第⑥段引用“真兰歌”有什么作用?(4分)
▲
17.请依据全文探究文题“人在草木间” 的丰厚意蕴。(6分)
▲
六、(8分)
18.从《史记》中另选内容,任择其一,对出下联。(4分)
(1)负荆请罪,廉颇改错世人赞许; ▲ 。
(2)战功卓著,惜乎李广未封侯; ▲ 。
七 、(30分)
19.以“从未如此阳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