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语文 >

廉江高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时间: 如英2 高二语文

  廉江高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讹诈(è) 应届(yìng) 兴奋剂(xìng) 三缄其口(jiān)

  B.抹脸(mā) 舷梯(xuán) 杀手锏(shā) 鳞次栉比(zhì)

  C.城垣(huán) 龟裂(jūn) 露头角(lù) 沆瀣一气(hàng)

  D.口讷(nè) 伛偻(lǚ) 奔小康(bèn) 否极泰来(pǐ)

  2.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坐镇 吊胃口 甘之若饴 一筹莫展

  B.缅怀 捅娄子 待价而估 察言观色

  C.亵渎 跌眼镜 张皇失措 寥若晨星

  D.砥砺 入场券 皇天后土 沸反盈天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党的群众路线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勤政为民,扎实工作,为人民群众谋取实实在在的利益。

  B.新一轮的课程教育改革,不只是减负,更重要的是增效。

  C.巴西世界杯英格兰队首战告负,比赛中球队在战术意识、进攻手段和体能上的表现很不理想,简直就是差强人意。

  D.如果每个人都能见贤思齐,以人之长补己之短,那么我们每天都会有进步,生活也会因此变得更加美好。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生命是十分完全的,无论多么恶劣的环境,都能找到一些忍耐力超强的生物。”参与研究的德国科学家斯坦因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些看似环境恶劣的外星上也许生活着一些我们难以理解其生态的生物。”

  B.时间匆匆,但在飞逝的光阴中,却留下了奋斗者深深的印记。回望过去的2013,历史将记住什么。

  C.传染病要在人群中传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染人群,否则就无法传播流行。

  D.人对时间的感觉取决于生命的长度,生命的长度是分母,时间是分子。年纪越大,时间的值越小,如“白驹过隙”;年纪越轻,时间的值就越大,“来日方长”。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汉字书写大赛、猜谜语、写成语等节目的成功不是偶然,它将文化的现代性危机以最为单纯、直接的方式展示在世人面前。

  B.最大限度的减少烟害,特别是劝阻有烟瘾的青少年戒烟,对预防肺癌和其他呼吸道疾病有重要意义。

  C.中秋节现已成为亚洲和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的传统节日,虽然同为中秋,但各国习俗不同,其原因是各国文化不同造成的。

  D.我们应该把自己的梦想和民族的梦想紧密相连,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用青春谱写壮丽的梦想。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6---8题。

  国学的学格

  每一种学术都有自己的学格。国学作为一门学问,自然拥有相对独立的学格,否则很难称之为“学”。所谓学格,是某一种学问或学科的基本特质,关乎该学术的本体论问题。但迄今为止,“国学是什么”一直未有一致的回答,国学学格也就难以确定。那么国学究竟有什么特质,国学的学格是什么,换言之,它之为学的理由何在?

  首先,国学是中学,不同于西学。国学是在清末民初受到西学严峻挑战后产生的一种新的学术概念。面对西方列强的步步入侵及西学的兵临城下,国粹学派首先打出了“国学”的旗帜,他们针对“外人所惎者,莫黄人自觉若,而欲绝其种姓,必先废其国学”(章太炎《清美同盟之利病》)的情况,以及中国士子“专崇欧语,几有不识汉文者”的现象,提出了“保存国粹”的主张(黄维熙《国粹保存主义》),但未能扭转西学冲击的趋势,中国学术西化趋势加剧,国学受到较大的冲击。直到20世纪90年代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才再一次形成“国学热”。显然“国学”的复兴与西学的刺激和挑战密切相关。尽管国学的部分内容如佛学也曾经是西学和外学,但经过长期的汉化后,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国学包容外来文化需要有一个“缓冲”期,否则会被铺天盖地的西学所同化(即“全盘西化”),故今日国学强调其“中学”的身份就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人急切地想把西方现代文化精髓纳入国学,提出“新国学”的概念,用心良苦,但实际上有悖国学与西学相区分的初衷。其实,除国学之外,各种现代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如哲学、伦理学、美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西方文学等都浸透着现代西方观念和理论。在此情形下,没有必要赋予国学过多的内涵和功能,而模糊了国学的个性。

  其次,国学是民学,不同于君学。国学先驱邓实在《国学真论》中明确提出:“和国学相对的是君学,后者是只知有君的伪儒之学,其弊病在于颂德歌功,缘饰经术,以媚时君,希冀富贵。”可见,国学提出时便试图与君学相切割。在古代,国学主要的内容是君学,但经过近代百年历次变革,中国的君学已经“西学化”,传统国学则退出君学舞台。进入21世纪后,国学迅猛发展,各地出现了许多读经班,大学和社会机构纷纷举办各种国学讲座,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等高等院校纷纷开设国学院。但总体上看,国学未被视为统治之学,而多由学界和民间推动,仍然保持着民学的特征。

  最后,国学是通学,不同于专学。1906年邓实在《国学讲习记》中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他又在《国学真论》中称“至于国学的内容,则是经、史、子、集无所不包,一句话,国学即是神州之学”。可见,国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的综合学问。近代学术分科之前,国学有经、史、子、集之分,但并未形成十分明确的此疆彼界,国学大家都是各部兼通的通才。像清初三大儒顾炎武、黄宗義、王夫之和乾嘉考据大家王鸣盛、钱大昕等,基本上是各学兼通的。钱大昕在经学、史学、子学和集学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经学上与修《音韵述微》,提出“古无轻唇音”的学说,史学上撰著《廿二史考异》《元史氏族表》《元史艺文志》等,子学上撰著《三统术衍》等,集学上著有《潜研堂文集》和《元诗记事》等。在传统国学体系下,没有专业化概念,只有通学体系下个人学问的擅长和偏好。从国学与专学的经典上来看,二者并不相同。国学只以五经、四书、前四史、春秋战国诸子之书为其通用的经典,古人无论是擅长史学还是偏重文学,都只强调上述“中华元典”的经典价值。而专学则有各自不相同的经典,如隋唐史的经典首推《隋书》和新旧《唐书》,宋代哲学专业的经典则为程朱文集和《朱子语类》,古典文学专业的经典则有《文选》、四大小说等。

  由于国学的“通学”性导致了它的灵活性特点。国学经史子集无所不包的博通性,使其可以随着不同时代和不同环境,自由地选择其不同的部分和侧重面,通过取舍和整合,形成自己的主要面貌。国学与君学相对,曾指超越统治之学的所有学问;与西学相对,曾指中国固有之学问,即国故。后来,随着君主专制的式微和西方势力的侵凌,国学日益倾向于保存国粹,渐渐等于“国故”。又由于宋学即理学多倾向于宣扬纲常伦理,有“君学”之嫌,国学又倾向于指称汉学(即朴学)。时至今日,国学不再负有20世纪初期反“西学”和“君学”的政治任务,那么它当前的迫切任务便是纠正专学的片面性和学术“碎片化”之弊,强化其会通的特质,凸显其通学的学格。分科之学的弊病是一旦形成专学(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便固定不变,而国学虽然讲究综合和统一,但却能随机变化和因人而异,有较大的灵活性。

  概而言之,国学的学格是以“通学”为基础、兼具“中学”和“民学”特性的学术个性。会通是其学术方法,传统文化是其基本内容,服务民间是其价值取向。

  6.下列对“国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拥有独立的学格,但迄今为止,对于“国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

  B.“国学”这门学问是在西方列强的步步入侵及西学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下产生的,它发端于国粹学。

  C.佛学既是西学也是外学,还是“国学”的内容,可见,“国学”对外来文化也不是全盘否定的。

  D.“新国学”是“国学”的进一步发展,包含了更多的西方现代文化精髓,赋予国学更多的内涵和功能,使国学和西学的区分更加鲜明。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热”的形成有其必然性,国学的复兴与西学的关系不大。

  B.虽然在古代,国学主要的内容是君学,但国学是民学,和旨在颂德歌功的君学是不相同的。

  C.“国学”不是指单一的某个学科,而是中国传统学术的综合学问,国学大家也都是通才。

  D.国学经史子集无所不包的博通性,显示了其灵活性,使其能够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环境,形成不同的面貌。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虽具有“中学”和“民学”的学术个性,但强化其会通的特质是当前的迫切任务。

  B.国学自产生之日起,就从未被视为统治之学,一直由学界和民间推动,仍然保持着民学的特征。

  C.国学因其服务民间的价值取向,和只知有君的君学相对;国学因其基本内容是传统文化,又和西学相对。

  D.会通是国学的学术方法,传统文化是其基本内容,服务民间是其价值取向。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汪广洋,字朝宗,高邮人,流寓太平。太祖渡江,召为元帅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置正军都谏司,擢谏官,迁行省都事,累进中书右司郎中。寻知骁骑卫事,参常遇春军务。下赣州,遂居守,拜江西参政。

  洪武元年,山东平,以广洋廉明持重,命理行省,抚纳新附,民甚安之。是年召入为中书省参政。明年出参政陕西。三年,李善长病,中书无官,召广洋为左丞。时右丞杨宪专决事。广洋依违之,犹为所忌,嗾御史劾广洋奉母无状。帝切责,放还乡。宪再奏,徙海南。宪诛,召还。其冬,封忠勤伯,食禄三百六十石。诰词称其专删繁治剧,屡献忠谋,比之子房、孔明。及善长以病去位,遂以广洋为右丞相,参政胡惟庸为左丞。广洋无所建白,久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而帝心终善广洋,复召为左御史大夫。十年复拜右丞相。广洋颇耽酒,与惟庸同相,浮沉守位而已。帝数诫谕之。

  十二年十二月,中丞涂节言刘基为惟庸毒死,广洋宜知状。帝问之,对曰:“无有。”帝怒,责广洋朋欺,贬广南。舟次太平,帝追怒其在江西曲庇文正,在中书不发杨宪奸,赐敕诛之。

  广洋少师余阙,淹通经史,善篆隶,工为歌诗。为人宽和自守,与奸人同位而不能去,故及于祸。赞曰:明初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管领枢要,率以勋臣领其事。然徐达、李文忠等数受命征讨,未尝专理省事。其从容丞弼之任者,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三人而已。惟庸败后,丞相之官遂废不设。故终明之世,惟善长、广洋得称丞相。独惜善长以布衣徒步,能择主于草昧之初,委身戮力,赞成鸿业,遂得剖符注开国,列爵上公,乃至富极贵溢,于衰暮之年自取覆灭。广洋谨厚自守,亦不能发奸远祸。俱致重谴,不亦大负爰立之初心,而有愧置诸左右之职业也夫?

  (选自《明史》)

  【注】剖符:封建帝王对有功之臣分封、授官。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劾广洋奉母无状 状:礼貌,礼节

  B.寻知骁骑卫事 知:主持

  C.广洋颇耽酒 耽:沉溺

  D.淹通经史 淹:长久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刘基为惟庸毒死 吾属今为之虏矣

  B.及善长以病去位 奚以知其然也

  C.久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D.于衰暮之年自取覆灭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11.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广洋“谨厚自守”的一组是

  ①廉明持重,命理行省

  ②广洋无所建白

  ③帝问之,对曰:“无有。”

  ④责广洋朋欺,贬广南

  ⑤在江西曲庇文正,在中书不发杨宪奸

  ⑥与奸人同位而不能去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⑥ D.②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汪广洋职务多变。从太祖渡江后,职务一再变换,每次变换都相隔较长的时间。可以看出太祖对汪广洋的器重,对他提升的慎重。

  B.汪广洋治政有方。山东刚平定时,他抚慰接纳归附的人,老百姓感到很安心。

  C.汪广洋仕途多舛。受杨宪的诬陷,先后被太祖放还乡里,流放海南。直到杨宪被处死后,他才得到了平反,回到朝廷任职。

  D.汪广洋学识渊博。精通经史,擅长篆书、隶书,也擅长写诗。本应为朝廷尽力,因为触怒了皇上,先被贬谪,后被赐死。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以广洋廉明持重,命理行省,抚纳新附,民甚安之。(4分)

  (2) 诰词称其专删繁治剧,屡献忠谋,比之子房、孔明。(3分)

  (3) 广洋谨厚自守,亦不能发奸远祸。(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

  李石

  有宅一区家四壁,年年花柳深村。父兄随处宴鸡豚。折腰归去,何苦傍侯门。

  拟射九乌①留白日,假饶立到黄昏。卧龙老矣及三分。不如把手,堂上宴芳尊。

  【注】①九乌:九个太阳。

  (1)上阕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2)词的下阕运用了两个典故,分别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辞》)

  (2)穷且益坚,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3)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

  (4)画图省识春风面, 。(杜甫《咏怀古迹》)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______。(苏轼 《定风波》)

  (6)子曰:“ ,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五、(12分)

  16.将下列句子组合成一个长的单句,可以增删个别字词,但不能改变原意。(4分)

  ①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知识分子之一。

  ②传统的知识分子,被“四书”“五经”吃空了灵魂。

  ③他创作的《怀旧》《孔乙己》等作品,表达了他对传统知识分子的嘲讽与同情。

  17. 2014年3月18日,是刘和珍遇害88周年纪念日。如果你参加此次纪念活动,请用第二人称的方式,写一段颂扬刘和珍的文字,要求恰当运用修辞手法,100字左右。(4分)

  18.当前大学生消费状况令人震惊。阅读下面抽样调查图表后,请你从不同的角度归纳出一个观点,并写出一个可以进行研究的问题。要求观点鲜明,表达简洁,语言连贯。(4分)

  (1)如果你是教育工作者,观点是 ,可以进行研究的问题是 。

  (2)如果你是商人,观点是 ,可以进行研究的问题是 。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知己话

  吴回老家看望父亲。晚饭以后两个人坐在院子里说话,一问一答,很亲切。

  秋天的夜,月亮很好,气爽风柔。田野里的瓜香果甜悠悠晃晃飘过来,绕着人的头顶转;有不知名儿的虫儿在他们身旁的菊花丛里叫,还听见露珠噗噗地跌在黄土院里。

  问过了老人的身体,问过了村里的变化,吴说:“爸,我回来一趟不容易,咱俩再说说知己话,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不搞虚的假的!”

  老汉很倔,一下子就激动起来:“小子,你说什么?连你爹也不相信了不是?我多会儿和你说过假话?我这一辈子和谁说过假话?”

  吴说:“爸,你看你,一说话就上火——我这不是回家看你嘛,官还不打送礼的呢。”

  老汉笑了:“真是真是,儿呀,你别和你爹一样,我就是这脾气。有什么话你尽管说,我再不闹腾了就是!”

  吴说:“爸,你什么时候心里最舒坦?”

  老汉抬起头来看着天上的星星、月亮,看着那游动的云丝,看得心驰神往,如痴如醉,好像把儿子的话忘却了,半天没有吭声。

  闻着父亲浓重的汗息,吴说:“爸,没有吗?”

  老汉说:“有,想起来了!春天我站在房檐下,看外面下雨、听庄稼拔节时,心里舒坦得不行。”

  吴说:“爸,你那是官话、套话,是迎接上级检查的话!常言讲,春雨贵如油。春天下雨,哪个农民不喜欢不高兴?你这话没有个性!”

  老汉说:“儿呀,这就奇怪了,我成天从土里刨食,连个村民小组长都不是,从哪里来的官话?那么我问问你,你什么时候最舒坦?”

  吴说:“爸,我不和你打官腔,说心里话,县里那些科长局长们给我汇报工作的时候,我最舒坦惬意!”

  老汉说:“那有什么听头儿?一群人这个说了那个说,想听也得听,不想听也得听,乱糟糟的,还舒服?”

  吴笑了:“爸,这你就外行了。他们给我汇报工作,从来不说我不想听的话,都是顺耳的,遂心的,可意的;如果有一两个意外,我一个眼色,一皱眉,一咳嗽,一端一放茶杯,一抬腕子看表,或者挪挪椅子稍微弄出一点声响来,他们就会立刻把话打住……”

  老汉说:“你办法倒是挺多,不显山不露水的,很灵验吗?”

  吴说:“非常非常灵验!我举手投足之间,他们就改变了话题,所以那个时候最舒坦最惬意!爸,你是没有体验过,那才叫……打个比方吧,那才叫我是太阳,他们都是向日葵!”

  圆圆的月亮升到了头顶,雾气渐渐弥漫开来,凉风也从雾霭中渗透下来,带着水星,带着潮气。老汉肩膀一抖,打出一个沉闷的喷嚏。女人应声从屋里走了出来,给他们续了热茶,摸了摸老汉的额头后,又拿出一件厚厚的褂子,让老汉穿好,还随手帮着抚平衣襟。

  吴说:“爸,我妈待你真好——咱们再谈另外一个话题,你什么时候心里最慌最乱最没底最着急?”

  老汉脱口而出:“小子,这还用问?老天爷噼里啪啦下雹子的时候!”

  吴说:“老人家,你这又是迎接上级检查的话!下雹子是严重的自然灾害,哪个农民不慌不乱不着急不上火?还有哭的骂的呢!爸,你也学会逢场作戏了,这话是大路话,谁都会这么说。没个性!”

  老汉的声音硬了:“你说!那你什么时候心里最慌最乱最没底最着急?”

  吴说:“爸,我说的还是体己话心里话,我给领导汇报工作的时候心里最慌最乱最没底最着急,因为我不知道领导想听什么不想听什么。我得煞费苦心地察言观色,注意动向,哪怕人家眨眨眼挠挠头吐口痰,我也得用心琢磨琢磨,品品什么味道。稍有不慎,一句话错了,就会后悔莫及,寝食不安……”

  老汉在他的鞋底上磕旱烟锅,用的力气很大,磕出的声音很响,啪,啪啪,啪啪啪!

  吴说:“爸,你怎么了?发脾气啦?”

  老汉说:“不怎么。小子,这一回我悟透啦,我重说。我最舒坦的时候是你娘守在我跟前的时候,刚才的事情你都看见啦……”

  吴鼓掌说:“爸,这才是你的心里话知己话。那么你什么时候心里最慌最乱最没底最着急?”

  老汉说:“我这一辈子心里最慌最乱最没底最着急的时候是有你在我跟前的时候!”

  吴愣了:“老人家,你这话什么意思?”

  老汉说:“你小肚鸡肠,疑神疑鬼。真不知道你以后会是什么样子!”说完起身就往屋里走。

  吴激动了,马上喊道:“同志,你站住!我还没说散会,你怎么敢走?回来!”

  (取材于赵新的同名小说)

  19.小说在故事情节推动上使用的突出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20.文中划线部分所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21.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 “吴”的形象特点。(4分)

  22.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现实加以分析。(6分)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国当代文学女作家王安忆说:“我是庄稼人,我只知道春天种什么,秋天就长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葫芦得瓢。”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43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