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题(2)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题答案
1.D 2.C 3.D【解析】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易错用为贬义成语。A项 不绝如缕,比情势危急;也形容声音细微悠长。B项 铤而走险:因走投无路而采取冒险行动。用在本句与句意不符。C项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此句式说天然的“大石”,使用对象不当。
4.A(B项成分残缺,应在“添加剂”的后面加上“的专项活动”;C 单谓语与双宾语搭配不当,“效率”不能用“完善”,应用“提高”。D项语序不当,应将“一系列”放在“促进”的前面) 5.B
6. C(A项,原文是“一直有观点认为”,并非作者的观点;B项,说法绝对,原文只是说“让所有学生接受同样模式的教育,绝不是教育公平的体现”;D项,原文是“并不能说取消分科,就能完全改变高中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 7. C(C项是说取消文理分科的条件)
8. D(D项是说我国高中教育已形成了系列化举措,与解释理由无关)
9. D庶几:希望、企图
10. C(A作为;治理B被;我C都为音节助词D顾念;回头看)
11. C【解析】A.项:①第一段:“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句子是说其志向没能实现; B项:②第一段:“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这是孟德介绍猛兽情况;D项:②第三段:“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是本文作者的评论感想。
12. B【解析】B项:宋孝孙并没有派人向上级报告。该项无中生有。
13.(1)(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省略主语) (2)张安道正好掌管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适 知 除) (3)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 (意 “被之以威”倒装 被)
14.诗歌鉴赏
⑴①动静结合,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雁横塞”这是动景,“人倚楼”这是静景,动静结合,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
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情与景自然融合。
③烘托,渲染。作者通过廖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听笛之人等意象渲染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饶有情韵,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④引发联想,韵味清远。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怨,让人联想起人生如晨星之易逝的慨叹,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的情思,那长笛一声引发无穷的联想,使闻者黯然神伤。(对艺术特点的概括2分,结合诗歌具体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⑵第一问:寄托了诗人思乡归隐的思想感情。(2分)
第二问:理由只要能答出两点即可:(2分)
㈠寓情于景。篱菊的意象与诗中的南归之雁、时令之秋结合在一起,传达的是思乡归隐的情绪。①篱菊的意象,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潜,寄托的是归隐三径之心。
②诗中把南归之雁、时令之秋结合在一起,传达的是思乡的情绪。
㈡尾联借用典以明主旨,写家乡鲈鱼正美,我不归去,却如囚徒般羁留长安,甚是无谓,表示的是归隐事不宜迟的决心,篱菊的意象与之相和谐。
16.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2分),形象表现了鸟的空巢随着时光流逝,日渐残损、破败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鸟去巢空的怅惘之情。(2分)
17.描写了三类“空巢”:①乡村空巢(或乡村现代气派的住宅),豪华气派却没有人气,是主人炫富的象征。②市井空巢(或古四合院),曾经兴旺,如今岑寂。③南方空巢(或漂泊者的空巢),主人居无定所,四海为家。(每点2分)
18.“起点”意味着曾经寻常而温暖的“空巢”是名人走向广大世界、无限量地展示才情的出发点,(3分)如今又寄寓了人们探寻名人成功足迹、获得教化的心愿。(3分)
19.首尾呼应,与文章开头北方鸟的空巢的破败景象形成强烈反差。(2分)作者展开想象, 描绘了北方空巢雏鸟欢叫、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寄寓了呼唤游子归巢、亲人团聚,向往温暖和美生活的愿望。(4分)
20.教育部考试中心将定期公布国外正规高校名单(4分)
21.(1)答案示例:一千多年前的春韭,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至今仍散发着清香。(4分)
(2)答案示例:多情的小草,在春风和雨露的歌吟里,在大地上排列着,把自己排成诗行。(4分)
.22.作文(60分)
以上是由小编分享的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题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看过“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