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语文 >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试题

时间: 如英2 高二语文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试题

  A.赍发(jī)          赏赉(lài)

  干碍(nài) 央浼(měi)

  B.曾经(cēnɡ) 仍旧(rénɡ)

  悖谬(bèi) 提防(dī)

  C.辖制(xiá) 浸渍(zì)

  吁气(xū) 擂鼓(léi)

  D.祈祷(dǎo) 荫庇(yīn)

  薄雾(bó) 饼铛(chēnɡ)

  解析 A.碍ài;B.曾cénɡ;D.荫yìn。

  答案 C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元凶 原动力 桃园 世外桃源

  B.然诺 天燃气 磺炭 低碳生活

  C.气息 水蒸汽 炮仗 明火执杖

  D.墙角 高脚鼓 码头 明玛标价

  解析 B.天燃气—然;C.水蒸汽—气,明火执杖—仗;D.明玛标价—码。

  答案 A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产业要发展,测试需先行,数字电视测试仪器作为数字电视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处于行业的前沿,与整个产业息息相关,不仅促进、影响着产业的发展,也必将随产业的兴起而成长壮大。

  B.目前在全国各个高等院校,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几率越来越高,学生外出活动的时间也逐渐从周末扩展到了平常的上课时间,那些经常外出参加社会活动的大学生学习成绩一泻千里。

  C.30多年过去了,曾家寨的鹭鸟由五六只繁衍到5 000余只,这里的村民一直视鹭鸟为吉祥鸟,与它们相濡以沫、相依相伴。时间长了,村子里的人对鹭鸟的感情越来越深。

  D.校长所领导的事业是传承文化的事业,如果我们思想僵化,以手段和弄权自诩,胸无城府,则很容易落后于时代。别说是成为文化管理的设计者、引领者,就连日常工作也会捉襟见肘。

  解析 本题中,A项“息息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合乎语境。B项“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句中适用对象错。C项“相濡以沫”:指夫妻间在困境中互相扶助。适用对象错。D项“胸无城府”:指为人坦率。句中望文生义。

  答案 A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银行贷款限制放松和两次小幅降息给中国经济提供了动力。最新迹象表明,中国可能已摆脱许多经济学家曾担心的经济增长大幅放缓。

  B.北京有个收养孤残儿童的“天使之家”,在央视举办的《梦想合唱团》电视公益活动中,北京合唱团资助了26个天使之家的残疾儿童。

  C.近日的讲话,让公众感受到了新的变化。但无论反腐还是调整利益格局都是难题,短期内要取得实质性进展都不容易。

  D.前些时候,一家位于闹市区的快餐店发生爆炸事故,爆炸强烈,造成附近房屋震动,多处居民住宅玻璃破碎,死伤几十人的严重后果。

  解析 本题中,A项,成分残缺,在“放缓”后加“的困境”。B项,语序不当,将“26个”放在“残疾儿童”前。D项,搭配不当,“严重后果”与“附近房屋震动,多处居民住宅玻璃破碎”不搭配。

  答案 C

  5.下列对文学知识的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说的三要素是指人物、情节、环境。人物性格的刻画往往直接揭示主题,情节的发展、矛盾的解决常常表现主题,环境描写对主题一般起烘托、强化作用。

  B.《水浒》是我国古代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著名长篇小说,明朝施耐庵著。最早的本子为一百回本,名《忠义水浒传一百卷》,后简称《水浒传》。清初学者金圣叹删编成七十一回本,名《水浒》。

  C.《边城》意图在于借一个中国边境小城中的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恰如其分的说明。

  D.契诃夫小说的总体特点是:运用出色的幽默讽刺手法,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揭露社会的各种病态,抨击沙皇专制制度,热烈向往新生活的到来。

  解析 C项中“边境小城”的陈述不当。

  答案 C

6.下列填 入文中横线上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乌篷船缓缓前进,透过竹篾小窗,远远望去,长堤卧波,柳条摇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织的雨水随风 而成的缥缈水雾,如轻纱般飘过。

  ①远望雨中的断桥,少了一份雪后初晴的冷艳,多了一份迷濛的忧伤

  ②雨中的西湖像西子缠绵的眼神,散发着淡淡的哀伤和忧愁;又像一曲《高山流水》,流淌着知音相惜的淡泊

③船穿过苏堤以后,天下起小雨,不一会儿,垂杨 带雨,烟波弥漫,别有一番情致

  ④湖面如镜,倒映袅袅倩影

  ⑤难怪苏东坡感叹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A.③④⑤②① B.④③⑤②①

  C.⑤②①③④ D.⑤①②④③

解析 由“长堤”而“湖面”,由“湖面”而“苏堤”,由“苏堤”而“苏词”,由“苏词”而“西湖雨”,由“ 雨”而“雨中的断桥”。

  答案 B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题。

  离 魂 记

  [唐]陈玄祜

  天授三年,清河张镒,因官家于衡州。性简静,寡知友。无子,有女二人。其长早亡,幼女倩娘,端妍绝伦。镒外甥太原王宙,幼聪悟,美容范。镒常器宙,每曰:“他时当以倩娘妻之。”

后各长成。宙与倩娘常私感想于寤寐,家人莫知其状。后有宾寮之选(优秀的)者求之,镒许焉。女闻而郁抑,宙亦深恚恨。托以当调,请赴京,止之不可,遂厚遣之。宙阴恨悲恸,决别上船。日暮,至山郭数里。夜方半,宙不寐,忽闻岸上有一人,行声甚速,须臾至船。问之,乃倩娘徒行跣足而至。宙惊喜发狂,执手问其从来。泣曰:“君厚意如此,寝食相感。今将夺我此志,又知君深情不易,思投身奉报,是 以亡命来奔。”宙非意所望,欣跃特甚。遂匿倩娘于船,连夜遁去。倍道兼行,数月至蜀。

  凡五年,生两子,与镒绝信。其妻常思父母,涕泣言曰:“吾曩日不能相负,弃大义而来奔君。向今五年,恩慈间阻。覆载之下,何颜独存也?”宙哀之,曰:“将归,无苦。”遂俱归衡州。

  既至,宙独身先镒家,首谢其事。镒曰:“倩娘病在闺中数年,何其诡说也!”宙曰:“见在舟中!”镒大惊,促使人验之。果见倩娘在船中,颜色怡畅,讯使者曰:“大人安否?”家人异之,疾走报镒。室中女闻,喜而起,饰妆更衣,笑而不语,出与相迎,翕然而合为一体,其衣裳皆重。其家以事不正,秘之。惟亲戚间有潜知之者。后四十年间,夫妻皆丧。二男并孝廉擢第,至丞、尉。

  玄祐少常闻此说,而多异同,或谓其虚。大历末,遇莱芜县令张仲规,因备述其本末。镒则仲规堂叔祖,而说极备悉,故记之。

  (选自《太平广记》卷三五八,略有改动)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宙与倩娘常私感想于寤寐 寤寐:醒着睡着,时时

  B.乃倩娘徒行跣足而至 跣足:光脚

  C.吾曩日不能相负 曩日:往后

  D.见在舟中 见:现今

  解析 C项“曩日”应为“先前、当年”。

  答案 C

  8.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现倩娘对王宙情深意重的一组是(3分)(  )

  ①宙与倩娘常私感想于寤寐 ②女闻而郁抑 ③止之不可,遂厚遣之 ④乃倩娘徒行跣足而至 ⑤凡五年,生两子,与镒绝信 ⑥喜而起,饰妆更衣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⑤⑥ D.②③④

  解析 本题筛选指向为“倩娘对王宙情深意重”,③句是张镒“厚遗”王宙,⑥句表现肉体与离魂相合前的喜悦。含有此两句的项排除。

  答案 B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倩娘和王宙长大以后,暗中相恋。张镒却言而无信,应允了他人提亲。

  B.王宙因为意中人倩娘被张镒另许他人,心生不满,借故远走长安。临行前与倩娘密约私奔。

  C.当舟中倩娘与闺中倩娘合为一体,衣裳也重合,始知当初追随王宙而去的乃是倩女离魂。

  D.小说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想象奇幻,情节曲折,倩娘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形象。

  解析 B项中“王宙临行前与倩娘密约私奔”错,原文并无此说。

  答案 B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 成现代汉语。(10分)

  (1)镒常器宙,每曰:“他时当以倩娘妻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将夺我此志,又知君深情不易,思投身奉报,是以亡命来奔。(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覆载之下,何颜独存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张镒很器重王宙,经常说:“将来定当把倩娘嫁给王宙做妻子。”

  (关键词“器”,“之”指代王宙而不是“你”。)

  (2)如今父亲强行改变我的意愿,而我又知道你对我情深似海不会改变,我想要投身侍奉报答你,所以逃亡出来投奔你。

  (关键词“夺”,“易”,“投身奉报”,“亡命来奔”。)

  (3)活在天地间(天覆地载)却不能对父母尽孝,我还有什么脸面呢?

  (关键词“覆载之下”,“何颜独存”。)

  【参考译文】

  武则天天授三年(692年),清河郡有个张镒,因为到衡州做官,就在那里安了家。张镒性情简淡好静,少有知音朋友。膝下无子,只有两个女儿。长女早年夭折,幼女名唤倩娘,端庄美丽,无人能及。张镒的外甥王宙是太原人氏,自小就聪明有悟性,貌美有风仪。张镒很器重王宙,经常说:“将来定当把倩娘嫁给王宙做妻子。”

  渐渐地,倩娘和王宙各自长大了。他们私下里时时彼此爱慕思念,家人却并不知道。后来张镒有位优秀的幕僚向张家求亲,张镒就同意了。倩娘听说此事,郁郁寡欢;王宙知道后也深深怨恨。随即,王宙托词说应当调任,向张家请辞,希望去京城。张家劝止不住,于是厚礼相待送走了外甥。王宙心中暗暗悲怆,与舅舅告别上了船。傍晚时分,船行水路穿过山峦停在了数里之外。半夜里,王宙辗转不眠,忽然听到岸上有人赶来,步履非常迅速匆忙,片刻间就到了船边。一问之下才知道,是倩娘赤着脚徒步追来。王宙欣喜若狂,抓住倩娘的手问她为何而来。倩娘哭泣着说:“你的情谊是如此厚重,我即使睡梦里都感念。如今父亲强行改变我的意愿,而我又知道你对我情深似海不会轻易改变,我想要投身侍奉报答你,所以逃亡出来投奔你。”王宙从未期望过,欢欣雀跃。于是就将倩娘隐匿在船中,连夜船行而去。两人加速赶路,不出数月就到了四川。

又过了五年,两人已经生了两个儿子,与张镒更是音信断绝。倩娘常思念父母,常常对着王宙哭泣说:“我当年不肯辜负你的情义,背弃了礼仪伦常和你私奔。到如今和双亲隔绝分离,已经足足五年了。活在天地间(天覆地载)却不能对父母尽孝,我还有什么脸面呢?”王宙听了,也为妻子的话伤心,说 :“我们这就回去,再也不必为远离双亲而痛苦。”于是夫妻二人一起回到了衡州。

  等到了衡州,王宙独身一个人先到了舅舅张镒家中,说明了自己带走倩娘的事,并谢罪。张镒诧异道:“我女儿倩娘明明卧病家中已经好几年了,你怎么这样胡说呢!”王宙说:“倩娘现在就在船上!”张镒大惊,忙派家人去察看,果然看到倩娘坐在船中,神情怡然欢畅,见到来验看的家人,还询问说:“我父母是否安康?”家人感到奇怪,急忙跑回来报告张镒。此时内室中卧病多年的女儿听闻后也欢喜地起身,梳妆更衣,笑逐颜开却不说话,这倩娘走出闺房与从外归家的倩娘相遇,二人身形叠合融为一体,就连衣服都是重合为一样。张家觉得这件事终究是离奇不正,于是隐瞒不说。只是偶有暗中知道的亲戚。后来又过了四十年,王宙、倩娘夫妇过世了。他们的两个儿子因为孝廉而获取了功名,当了县丞和县尉。

  我陈玄祐年少的时候常常听说这个故事,或雷同或相异,有人说是假的。唐代宗大历年末(779年),我遇见了莱芜县令张仲规,他向我详细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本末。因为张镒是他的堂叔祖,而且他讲述得十分细致完备,我因此记录下来。

  三、现代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1~14题。

  没有名字的东西

  奈保尔

  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的建造物只有自家后院芒果树下的那个马口铁小工棚。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盖完。不过波普可从不闲着。他总是在锤呀、锯呀、刨呀,忙得不亦乐乎。我喜欢看他工作。我喜欢那些木头——乔木、香树和蟾蜍树的香味,我喜欢那些木屑的颜色,也喜欢那些锯末像粉一样撒在波普卷曲的头发上。

  “你在做什么呀,波普先生?”我问。

  波普总是说:“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在做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

  我就喜欢波普这一点。我觉得他就像个诗人。

  我觉得波普特别健谈。他谈的都是关于生死、工作之类的严肃话题,我发觉他真的爱跟我说话。但在街上,波普却不是招人喜欢的人。哈特常说:“你们听,波普也太傲气了。”

  波普从不挣钱,都是老婆出去工作。好在他们没有孩子,这样倒也方便。波普说:“女人爱干活就让她们干吧,反正男人也干不好。”

  有一天,我发现波普在他的工棚里伤心。他坐在一块木板上,拿木屑在手指上缠来绕去。波普说:“你阿姨走了,孩子。”

  “去哪儿了,波普先生?”

  “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他说到这便再没往下说。

  波普的工棚里不再有锤子和锯子声。木屑闻起来也不新鲜了,颜色也变黑了。几乎像烂泥一样。波普开始酗酒,他身上有一股朗姆酒味,经常大哭大叫,然后就发火想打人。这使他被那帮人接纳了。

  哈特说:“我们过去错怪了波普,他是个好汉,和我们一样。”

  波普从不以为我年纪小,有些话不该对我讲。“孩子,等你到了我这把年纪,”有一次他说,“你会发现你一心喜欢的东西一旦得到后,你就不再会珍惜它们了。”他讲话就这个风格,像谜一样。

  终于有一天,波普离开了我们。波普在阿里马打伤了一个男人,那男人拐走了他老婆。那人就是以前给过我许多袋青草的园丁。

  波普回来后完全换了个人。我一跟他说话他就对我大吼大叫。

  哈特说:“你们看,女人把那家伙整疯了。”

  往日那熟悉的声音又从波普的工棚里传了出来。他拼命干活。我真想知道他是否还在做没有名字的东西。但我害怕,没敢问他。

  他往工棚里拉了一盏电灯,开始在夜间干活。他家门外总停着许多车子,将东西拉进拉出。后来波普又忙着漆房子,将房子漆成大绿色,又将屋顶漆成大红。哈特说:“这家伙准疯了。”又补充道:“怕是他又要做新郎官了。”

  哈特没有全说错。大约两星期后的一天,波普回来了,还带来了一个女人,是他老婆,我的阿姨。波普很快又恢复了过去的生活方式,他仍然把时间都花在做那没有名字的东西。他又停止了工作,他老婆又到我们学校附近的那户人家做了厨娘。

  波普的老婆回来以后,街坊几乎生了他的气。他们觉得以前对他的同情受到了嘲弄,都白费了。哈特又说道,“我早就讲过,那个该死的波普就是太傲气。”

  但是现在波普不在乎了。他常对我说:“孩子,今晚回家祈祷吧!愿你像我一样快活。”

  后来发生的事太突然,我们都不知道会出这种事。哈特也是读了报纸后才知道的:小木匠被捕入狱。

这太不可思议了,原来波普是个作恶多端的梁上君子。所有那些新家具,用哈特的话说都不是波普做的。他偷来别人的东西然后把它们重新组装起来。实际上他偷的东西太多,有时只 好把不要的那些卖掉。他就是这么被抓住的。现在我们才明白以前为什么总有许多车子停在波普家门口。

  哈特说出了我们大家的心里话。他说:“这老兄真笨,为什么他要去卖他偷来的东西呢?告诉我。为什么?”

  我们都认为他这么做确实太蠢。可是,我们打心眼里佩服波普,他是个真正的男子汉,也许比我们谁都强。

  至于我阿姨,从未离开米格尔街。她不仅继续干着厨娘的活,还开始帮人烫洗衣服。街上的人只是可怜她一个人还要坐守空房。

  波普出狱后成了英雄。他成了那帮小子中的一员。但对我来说,他变了。这种变化使我伤心。因为他开始干活了。他开始为别人做莫利斯式椅子、桌子和衣橱。

  有一次我问他:“波普先生,你什么时候再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呀?”他竟臭骂了我一通。

  “你他妈的真讨厌。”他说,“快滚开,否则我非揍你不可。”

  (《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12期)

  1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波普是一个贫民,他家境贫困,靠老婆养活,被别人瞧不起。但开始波普并不认为自己很苦,相反倒是过得逍遥自在,乐趣无穷。

  B.小说开头描写波普忙碌的情形为了突出波普工作的诗意,从而表达“我”对波普的赞美欣赏之情,也为下文写波普的转变作铺垫的作用。

  C.波普在老婆被人拐走之后,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他开始把自己变成“他们”中的一员,“你会发现你一心喜欢的东西一旦得到后,你就不再会珍惜它们了”表明他明白了生活的真理。

  D.在经历了“找老婆打架”和“偷东西组装”这两件事以后,波普变成了一个声名狼藉的罪犯。出狱之后波普变成了一个令人敬佩的英雄。

  E.本篇小说的题目与主旨紧密相连,作品使用象征手法,文中“没有名字的东西”可以代表追求诗意、精神的生活,理想的生活,波普与她老婆的甜蜜的爱情等。

  解析 本题从人物、情节、内容要点、表现手法等角度设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C项“表明他明白了生活的真理”错,这句话是波普发牢骚的话,并且从后文看波普也没有不珍惜他老婆。D项“变成了一个令人敬佩的英雄”错,对“我”而言,“他变了”,在“我”心中并不是英雄。E项“波普与他老婆的甜蜜爱情”错,由文中看,两人的爱情受生活影响并不甜蜜。

  答案 AB

  12.“我”眼中的波普与众人眼中的波普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和把握内容要 点的能力。小说中“我”是一个孩子,小说正是从孩子的视角和成人的视角的对比中来写波普。在“我”眼中,波普像诗人,很健谈,对“我”热情;而在成人眼中,波普不招人喜欢,太傲气,生他的气,觉得他无用。等到波普出狱后,对成人来说,他成了英雄;对“我”来说,他变了,他臭骂我了,并且要揍我了。这一切都在说明,儿童的审美取向(价值观)与成人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由以上整理作答即可。

  答案 “我”眼中的波普热情、健谈、具有诗人气质,后来变得嚣张,令人害怕;众人眼中的波普傲慢、无用、不受欢迎,后来变成了英雄。表现了理想世界(儿童世界)与现实生活(成人世界)价值观的不同取向。

  13.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人称的运用在文中的作用。这篇小说使用第一人称。第一人称的使用可以使作品更具有真实性;可以接近与读者的距离;可以结构全文;可以 突出主题。作答本题,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概括即可。

  答案 “我”是故事的见证人,以“我”来展现主人公,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真实自然;“我”是小说的线索,借“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叙述故事,小说借“我”的情感态度揭示作品主题。

14.波普从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到做有名字的东西,他的人生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你认为这种变化是可喜,还是可悲?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写出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性阅读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应明确“没有名字的东西”是精神,是理想,是诗意;“有名字的东西”是物质,是实际,是现实。那么,他的人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就不难答出。至于这种变化是可悲,是可喜,选择哪一个角度都可以,关键要做到观点明确,能结合文本和现实进行合理分析。

  答案 从追求精神(诗意)(理想)到追求物质(实际)(现实)。

  可悲:是对现实的妥协。消失了理想和诗意的生活,工作就会失去情趣性,尽情想象的创造性就会缺失,与世俗趋同的人生将会是平庸的人生。

  可喜:虽诗意但脱离现实的生活,必然会被生活抛弃,走出理想的空中楼阁,脚踏实地地生活和工作,是真实而理性的人生。

  四、语言表达(15分)

  15.请根据下面一段话中提供的信息,以单句的形式为作家莫言所说的“文学意义”下一个定义。(35字以内)(4分)

  文学不要求客观和统一,甚至可以说,唯有那种高度主观的,与大家的感觉不同的感觉,才属于文学。你写城里的道路是沥青铺成的,这没有什么独特的文学审美意味,但一个打工仔产生了幻觉,在幻觉中发现城里的道路像他奶奶那根用了多年的又臭又长的裹脚布,这就有了文学意义。

  文学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指凭借高度主观的,与大家感觉不同的感觉所发现的独特的审美意味。

  16.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某校“健康与生命”研究小组做了“居民禁烟支持度”的调查。读下面的调查数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1)概括图表反映出的信息。(不超过3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任选图表中的一个场所拟写一条禁烟提示语。(不超过2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图表转换为文字及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此类题目观察图表应注重整体阅读,关注图表题目,把握图表大主题或方向。本题图表反映的调查对象分别是吸烟者和不吸烟者,从图表看二者的看法基本一致。拟写一条禁烟提示语应注意所选场所的特点。

  答案 (1)除大部分吸烟者不支持酒店茶楼禁烟外,居民普遍支持公共场所禁烟。

  (2)示例:学校:儿童易模仿,请您勿吸烟!

医院:您的指尖夹着他 人的生命——请勿吸烟! 酒店茶楼:提神还是清茶,消愁莫若朋友,吸烟就是吸毒 (自杀)! 17.请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的画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2字。( 5分)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是可游、可居、可望。其中,①________。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②________,也同样要“望”。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在园林建筑艺术中,③________,有了窗子,内外就能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望出去,④________,于是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丰富了。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从一个小房间“望”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以小见大,从而获得了⑤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用主观题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作答本类题要注意,所填句子必须与整个语段的语意相协调,符合整个语段意思发展的脉络。这就要求解题时,首先要理清所供语段的意思和思路,然后依此推断确定衔接的语句。作答本题,应抓住段落中心句“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其他句子都是围绕此展开;另外,还应注意横线的前后文的相关提示,依据它们来推断填写内容。

  答案 ①“望”最重要 ②即便是“居” ③窗子起着“望”的重要作用 ④景色都不相同 ⑤丰富的审美感受

  五、写作(5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曾说:“世界是微不足道的,人是一切。”你如何理解这一句话?请结合所学内容,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 本题的命题材料为语言材料:爱默生的这句话并不是看不起世界,

而是说,这莽莽苍苍的物质世界虽然庞大,但非根本,唯有人才是根本。世界是人造的,它是人脑和人手的派生物。当今世界各国都在追逐现代化,然而高楼大厦并不等于现代化。如果现代化在缔造充塞大地的高楼之外,只造就一代又一代充塞着邪恶的人群,这种现代化的意义在哪里呢?依此立论写作即可。

看过“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试题”

46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