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政治 >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

时间: 子文2 高二政治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

  理解的基础上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史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3、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2、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这个框题的内容极其抽象,因此,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举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社会实践;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前预习作业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六、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困惑1:如何导入新课

  修改课件用网络流行词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对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及其历史现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用不同的理论解读,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利用课本86页材料及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问题

  学生:学生看书找答案。

  教师叙述:要彻底地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社会现象的本质是什么?世界尽管纷繁复杂,变化多样,但归纳起来无非只有物质和精神(或思维和存在)两大类现象。对于千变万化的社会现象来说,社会现象中的物质和意识各是什么呢?

  讲授新课: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利用学案网络热词的发展的材料,解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思考:1网络热词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2网络热词的更迭,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看书、思考、归纳

  板书或PPT: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解析图

  问题: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先进的社会形态中还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落后的社会存在也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

  学生:举手回答

  问题:你能否运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为什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学生:思考回答。

  困惑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包括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者关系中吗? 相对独立性是社会意识的特点,是关系中的一点.

  归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才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二、实践、生产方式、社会存在三者间的关系

  问题: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中,其本质是以物质生产方式为主要内容的在社会存在,为什么这样说呢?

  学生:举手回答

  因为人们要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衣食住行这个基本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不得不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人们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现实的而不是观念中的生产方式。所以说社会存在的最本质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思考: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阅读课本P89页,归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叙述:我们把握了社会现象的本质,并不等于解开了社会历史之谜。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引起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用上述基本观点认识人类社会,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内部的矛盾。

  问题:那么,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是什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又是什么?

  (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归纳: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生产方式可以看出,在生产方式内部存在着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的矛盾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板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的辩证关系原理

  (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叙述:要把握对社会整体面貌的变化发展,仅仅了解作为社会本质的生产方式的运动变化是不够的,不全面的。为此,还须进一步揭示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怎样决定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即揭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矛盾运动。

  问题:那么,什么是经济基础?什么是上层建筑呢?二者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阅读课本第89页—90也自主学习。

  归纳: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2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

  板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二者关系

  四、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及其实现途径

  学生阅读课本第91页虚框材料,

  思考:

  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社会发展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 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板书: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的基本矛盾通过阶级斗争和改革解决的

  课堂小结:

  总之,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这一奥秘,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的规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物质和意识在社会生活领域的体现,是理解并掌握二者关系,树立正确社会价值取向的前提,为学生学好下一课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做出必要准备。

  二、学情分析

  三、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理解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分析我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初步形成用所学原理看待、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独立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重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努力树立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四、重点和难点分析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本堂课教学的重点。因为这一原理是本框题论述的核心问题,也是正确理解第六、七课所讲问题的理论前提。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是本堂课教学的难点。因为这两个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内容非常丰富。而且社会存在与物质、社会意识与意识这两组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应作好比较。

  五、教学流程(重点)

  教学流程包括:课前预习、自主探究——创设情境、激发动机——合作探究,展示质疑——精讲释疑、感悟升华。

  (一)课前预习、自主探究环节

  课前,教师将本课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编制成导学案,简要揭示学习内容,确定自学提要,给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对本课内容进行课前预习,熟悉教材内容,独立或合作完成学案设计的相关问题。这样设计,改变了学生原有的被动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在阅读教材后,认真书写学案,自觉完成学案设计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前就对教材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增强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情景、激发动机环节

  教师播放“小悦悦”事件的视频,旨在创设具有教育意义的时政情境,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能过对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意识产生自己的价值判断,在情感上引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探究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的关系,增强学生深入学习本课知识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过渡到本课的学习内容。

  (三)合作探究,展示质疑环节

  1、学生依据导学案给出的学习目标,在完成课前预习任务的基础上,各学习小组在课前十分钟将自学成果分组写在黑板上,课上进行小组讲解展示,这样设计既锻炼了学生规范书写的能力,也能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展示过程中,学生自觉对知识进行梳理,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学生领会课程的知识脉络,

  2、在展示过程中,学生将疑问标记,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生间对问题进行质疑对抗,交流讨论,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升华。整个过程中,小组之间形成了有力的竞争,团队意识增强,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信、乐观的学习态度。

  小组团队合作和评价,增强了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发挥了集体智慧在学习中的作用,充分体现了让学生思,让学生学,让学生练,让学生辩,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在重难点突破上,主要通过辨析,如辨析1、邓小平理论、所有制结构、法律思想、宗教、自然地理环境、文学艺术都是社会存在。旨在突破难点:区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范畴。辨析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始终是不可分割的,社会存在依赖于社会意识。旨在突破破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教师设计易错易混淆知识辨析的目的在于,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发挥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分析探究问题的热情,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多角度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在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中得出正确的认识,提高学习效率。

  (四)精讲释疑、感悟升华环节

  在社会存在与物质、社会意识与意识这两组概念地区别与联系部分,学生虽然对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学生对他们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含糊不清,很难对两组关系进行区别和比较,这就需要教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精讲释疑。新课程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并不等于教师少讲,不等于不讲。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讲授可以传递情感,归纳所学,高效系统。

  小悦悦事件和东北人,提出开放探究性问题:结合材料中的事实,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既结合了时政热点,又走进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把本课推向了高潮。

  小结:

  记得一位名师说过一堂好课好比登山,登什么样的山(知识的高山,思维的高山,情感的高山),路径由谁选择?(由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在无数次的摔倒和碰壁中,找到正确的路线)怎样登山?(让学生自主探索,尝试解决问题)。

  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恰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只是起到引导、启发、释疑的作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欢迎各位专家评委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感谢各位各位专家评委!


  看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

66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