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卷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2022·黑龙江·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人类利用海洋、以海洋为纽带开辟的进行经贸交流与人文交往的海上通道。它不仅是沟通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海上交通网络,还是沿线国家和地区邦交往来、文化交流、宗教传播的通道。
现有史料与考古发现显示,公元前2世纪前后,中国的沿海地区已经开启通向东北亚、东南亚乃至印度洋的海上航路。南方越人素有行舟致远的航海传统。秦汉之际崛起于中国南海之滨的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成为南海北岸的著名都会和舶来品集散中心。
公元3世纪以后,佛教通过海路传入,经广州等地在岭南传播,并北上传入内地。其中最有影响的是527年印度僧人达摩从海路来到广州,在今华林寺附近建西来庵,后北上中原,成为禅宗初祖。广州不仅是泛海东来弘扬佛法的外国僧人的重要基地,也是国内僧人泛海前往西天求法取经的主要出航地。唐宋时期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商人、阿拉伯商人常住广州“蕃坊”,从事各种贸易,建立宗教场所进行宗教活动,保留至今的怀圣寺和光塔,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最早建立的清真寺。
明朝中叶以后,天主教传教士伴随西方商人来到澳门,继而进入广州和内地。第一个来华的天主教传教士、耶稣会创始人之一方济各·沙勿略来到珠江口的上川岛,准备进入中国传教,后因病逝世,葬在岛上。此后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耶稣会传教士带来了欧洲的地理、历法、数学、几何学等科学,印刷、火器制造等技术,以及绘画、音乐等艺术。19世纪初,基 督新教传入中国。新教传教士成立学校、医院,开设印书馆,创办报刊,并翻译各种书籍,广州成为“西学东渐”的重要门户。
18世纪以前,葡萄牙语是亚洲许多港口的通用商业语言。澳门开埠后,华夷混杂的澳门、广州出现了广东方言与葡语的交融,产生了中外贸易的通用语言“广东葡语”。19世纪,随着英帝国的兴起,广州中外贸易中逐渐形成以粤方言与英语混合的新商业用语“广东英语”。鸦片战争后,各通商口岸需要外语人才,于是,能讲一口流利的“广东英语”又兼通夷务的广东通事与买办成为江、浙、闽各地广为招徕的人才。
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渠道,纺织、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制瓷等工艺技术,绘画等艺术手法,经由此实现了彼此间的传播与交流。近世新航路开辟后,广州口岸聚集了众多外国商人、船员、传教士、旅行家,他们通过各种形式向欧洲介绍“中国印象”,把中国经典古籍译介到西方,儒家思想等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很大影响。一些产自中国的精美服装、手工艺品、家具等被带到欧洲,成为上层社会崇尚的时髦物品,并加以模仿制造,在制瓷、绘画、建筑等领域,出现了被称为“洛可可”艺术的新风格。
自秦汉至明清,广州始终处于中国对外贸易、海上交通的前沿之地,历两千余年而经久不衰,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东方大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在东西方商贸活动和文化交流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编自李庆新《广州:海上丝绸之路上长盛不衰的东方大港》,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广州是外国僧人弘扬佛法的重要基地,其中印度僧人达摩从海路来到今华林寺附近建西来庵,并在此成为禅宗初祖。
B.广州成为“西学东渐”的重要门户,耶稣会传教士带来了欧洲的科学艺术并开设学校、医院、印书馆,创办报刊等。
C.广州逐渐形成新商业用语“广东英语”,精通“广东英语”或通晓夷务的广东通事与买办成为江、浙、闽抢手的人才。
D.广州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枢纽,我国生产的精美服装、手工艺品、家具等经海上丝绸之路被带到了欧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接受与输出两角度,对比论述了广州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B.文章着眼于经济文化交流,阐明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上长盛不衰的东方大港。
C.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并用事实论述了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D.文章提到“洛可可”是为证明中华文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输出产生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海上航路历史悠久且路线甚远。秦汉时期崛起的位于南海的港口城市番禺(广州)就负有盛名。
B.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传教士在国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直接进入广州传教从而传播到内地。
C.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有助于外国人形成“中国印象”,而且也拓宽了中国工艺技术、思想文献等“走出去”的渠道。
D.自秦至清,广州始终是海上沟通沿线国家的要地,在中外商贸活动和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答案】1.D
2.A
3.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印度僧人达摩从海路来到今华林寺附近建西来庵,并在此成为禅宗初祖”错,原文中是“后北上中原,成为禅宗初祖。”
B.“耶稣会传教士”张冠李戴,开设学校、医院、印书馆,创办报刊的是新教传教士。
C.“或通晓夷务”错,原文中是“能讲一口流利的‘广东英语’又兼通夷务”,是“又”不是“或”。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错在“对比”,文中无对比。文章写了“公元3世纪以后……广州不仅是泛海东来弘扬佛法的外国僧人的重要基地,也是国内僧人泛海前往西天求法取经的主要出航地”,“明朝中叶以后,天主教传教士伴随西方商人来到澳门……带来了欧洲的地理、历法、数学、几何学等科学……”“澳门开埠后,华夷混杂的澳门、广州出现了广东方言与葡语的交融,产生了中外贸易的通用语言‘广东葡语’……19世纪……‘广东英语’”,可见用的是并列论证。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直接”错,天主教传教士是先到澳门继而进入广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2022·内蒙古赤峰·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华东政法大学大学生思想动态大数据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赛金对追星现象进行了长期观察和研究。他认为,青少年之所以容易产生偶像崇拜,是因为他们处于青春期,心理上急于摆脱家长的管束,对高度理想化、浪漫化的偶像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依恋。
调查数据也支撑了这一观点。青少年追星的原因何在?18%的家长认为孩子被偶像的颜值吸引是其主要原因。另外,“崇尚偶像的内在品质与精神”“将偶像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给自己前进的动力”“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追星以寻找和同龄人之间的共同话题”也是重要原因。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心理研究所所长陈锐表示,青少年本身处于叛逆期,追星其实也是青少年自我认知的需要,通过喜欢不同的明星表达自我,通过与他人的对比、对喜欢明星的定又表达自己的态度、倾向。
一些家长认为,追星能舒缓孩子压力,帮助孩子融入集体。但同时,也有不少家长认为追星会花费孩子大量时间,影响其学习生活,担心孩子沉迷网络,减少对实际生活的关注,更害怕对孩子形成错误的引导,形成不良的人生观。
陈赛金认为,青少年可以从偶像身上学习他们努力、为梦想坚持的一面。但盲目地追星,易导致极端行为的发生。
对此,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影视从业人员、理性追星是关键。温州高铁新城实验学校校长黄建刚介绍,学校在青少年追星方面的教育应着重于“导”。“一方面,我们以‘向演艺明星追什么’‘我们应该追怎样的星’等为主题开展‘追星’系列大讨论,通过广泛深入的讨论,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追星观;另一方面,我们还举行了以‘寻星’为主题的活动,通过推荐身边的‘榜样星’活动,鼓励学生们去发现身边的‘平凡星’。”
陈锐建议,应扎实开展好青少年党 史学习教育,引导青少年以科学家、爱国志士为偶像,这就需要让这些“星”变得更加容易“接近”、更加丰富、更加立体。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青少年该不该追星》)
材料二:
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就“青少年追星”相关话题展开了专项调查。
材料三:
近年来,青少年追星日渐成为普遍现象。然而,部分失德艺人让人大跌眼镜,无疑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今年上半年,教育部党组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中特别提到,要加强对青少年的人生规划指导,化解追星、“饭圈”等负面文化的影响。
在今年全国两 会上,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追星乱象予以关注。比如对于“倒奶事件”,有政协委员表示,这件事看似孤立,但折射出以青少年为主体的“饭圈”为“爱豆”疯狂打投形成的“饭圈文化”。平台追求流量至上,资本推波助澜,使“饭圈”变质成砸钱斗狠的怪圈,不仅“圈”住了青少年的钱财和宝贵的时间与精力,还扭曲了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严重冲击。
这些年,很多出道不久的明星,如流星一样划过。其中有作品不佳的原因,也有因道德失范乃至触犯法律而跌下“神坛”。对青少年来说,追这样的星,不仅会产生巨大的认知失调和心理落差,还容易使其丧失对人的信任。青少年理性追星,需要正确引导。正如专家建议,家庭、学校、社会必须采取行动,正确引导青少年理性追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需要对正在成长时期的孩子进行正确教育、严格要求。尤其要正视处于特殊生理和心理成长时期的孩子,加强沟通和陪伴,减轻其对偶像的崇拜和迷恋;对孩子的错误想法和行为,要及时制止,绝不纵容,这样才能使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使观看优秀影片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内容,教育学生深入学习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先进人物和美好事物,学校应当成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阵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追星观。
近年来,社会上涌现出许多选秀节目,使偶像崇拜似乎成为一种“全民运动”,青少年被卷入其中,极尽激情和疯狂。全社会需要综合运用意识形态和法治化路径加以规制和引导,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摘编自付彪《引导青少年理性追星需多方合力》)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少年追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将偶像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给自己前进的动力”是追星的重要原因之一。
B.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就“青少年追星”相关话题进行了调查,追星程度为“经常关注及以上”的孩子占到48%。
C.一些作品不佳、道德失范,甚至触犯法律的所谓的“明星”,极易给一些百日追星的青少年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D.社会上出现的众多选秀节目,让青少年卷入其中。他们疯狂追求节目催生的偶像,使偶像崇拜成为一种全民运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盲目追星会使青少年出现很多极端行为,只要将明星变得更加丰富,更加立体,就可以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追星观。
B.中国教育报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的青少年时刻关注明星动态,这说明青少年追星现象在我国并不普遍存在。
C.部分失德艺人、“饭圈文化”都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正确引导青少年理性追星势在必行。
D.在引导青少年理性追星方面,家庭重在沟通和陪伴,社会重在规制和引导,相比较而言,社会所起的作用会更大。
6.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理性追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D
5.C
6.(1)国家出台政策法规,如《指导意见》,为给青少年创设环境提供坚实的政策动力;(2)社会要综合运用意识形态和法治化路径加以规划和引导,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3)学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阵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追星观;(4)家庭要对正在成长的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成为一种全民运动”错,文中“使偶像崇拜似乎成为一种‘全民运动’”,是“似乎”而非“成为”。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只要……就”过于绝对,原文“让这些‘星’变得更加容易‘接近’、更加丰富、更加立体”只是避免青少年盲目追星的一个方面。
B.“并不普遍存在”错,原文材料三是说“青少年追星日渐成为普遍现象”。
D.“社会所起的作用会更大”错,原文“青少年理性追星,需要正确引导。正如专家建议,家庭、学校、社会必须采取行动,正确引导青少年理性追星”没有强调哪个作用更大。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从国家层面,结合材料三“教育部党组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中特别提到,要加强对青少年的人生规划指导”“《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指出”概括出:国家出台政策法规,如《指导意见》,为给青少年创设环境提供坚实的政策动力。
从社会层面,结合材料三“社会上涌现出许多选秀节目……全社会需要综合运用意识形态和法治化路径加以规制和引导,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概括出:社会要综合运用意识形态和法治化路径加以规划和引导,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从学校层面,结合材料三“《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指出……学校应当成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阵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追星观”概括出:学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阵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追星观。
从家庭层面,结合材料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需要对正在成长时期的孩子进行正确教育、严格要求……对孩子的错误想法和行为,要及时制止,绝不纵容,这样才能使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概括出:家庭要对正在成长的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2022·黑龙江·哈尔滨三中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三姊妹出嫁
汪曾祺
秦老吉是个挑担子卖馄饨的。他的馄饨担子是全城独一份,他的馄饨也是全城独一份。
这副担子非常特别。一头是一个木柜,上面有七八个扁扁的抽屉;一头是安放在木柜里的烧松柴的小缸灶,上面支一口紫铜浅锅。铜锅分两格,一格是骨头汤,一格是下馄饨的清水。扁担不是套在两头的柜子上,而是打的时候就安在柜子上,和两个柜子成一体。扁担不是直的,是弯的,像一个罗锅桥。这副担子是楠木的,雕着花,细巧玲珑,很好看。这好像是《东京梦华录》时期的东西,李嵩笔下画出来的玩意儿。秦老吉老远地来了,他挑的不像是馄饨担子,倒好像挑着一件什么文物。这副担子不知道传了多少代了,因为材料结实,做工精细,到现在还很完好。
别人卖的馄饨只有一种,葱花水打猪肉馅。他的馄饨除了猪肉馅的,还有鸡肉馅的、螃蟹馅的,最讲究的是荠菜冬笋肉末馅的,——这种肉馅不是用刀刃而是用刀背剁的!作料也特别齐全,除了酱油、醋,还有花椒油、辣椒油、虾皮、紫菜、葱末、蒜泥、韭花、芹菜和本地人一般不吃的芫荽。馄饨分别放在几个抽屉里,作料敞放在外面,任凭顾客各按口味调配。
他的器皿用具也特别精洁——他有一个拌馅用的深口大盘,是雍正青花!
笃——笃笃,秦老吉敲着竹梆,走来了。找一个柳荫,把担子歇下,竹梆敲出一串花点,立刻就围满了人。
秦老吉就用这副担子,把三个女儿养大了。
秦老吉的老婆死得早,给他留下三个女儿,大凤、二凤和小凤。三个女儿,一个比一个小一岁。三个姑娘,像三张画。
三姊妹都有了人家了。大姐许了一个皮匠,二姐许了一个剃头的,小妹许的是一个卖糖的。
皮匠的脸上有几颗麻子,一街人都叫他麻皮匠。他在东街的茶食店廊檐下摆一副皮匠担子。麻皮匠每天一早,茶食店才开了门,就拿起一把长柄的笤帚把店堂打扫干净,才支起担子,开始绱鞋。只见他把锥子在头发里“光”两下,一锥子扎过鞋帮鞋底,两根用猪鬃引着的蜡线对穿过去,噌,——噌,两把就绱了一针。流利合拍,均匀紧凑。他绱鞋的时候,常有人歪着头看。大概什么事做得很精熟,就很美了。
二姑娘的婆家姓时,老公公名叫时福海,他开了一爿剃头店,字号也就是“时福海记”
下等人不避父讳,大儿子叫大福子,小儿子叫小福子。
大福子很能赶潮流。他把“时福海记”重新装修了一下,门窗柱壁,油溱一新,全都是奶油色,添了三面四尺高、二尺宽的大玻璃镜子。
他还置办了“夜巴黎”的香水,“司丹康”的发蜡。顶棚上安了一面白布制成的“风扇”,有滑车牵引,叫小福子坐着,一下一下地拉“风扇”的绳子,使理发的人觉得“清风徐来”,十分爽快。这样,“时福海记”就又兴旺起来了。
二凤要嫁的就是大福子。
三姑娘许的这家苦一点,姓吴,小人叫昊颐福,是个遗腹子,他卖的是“样糖”。他跟一个师叔学会了一宗手艺:能把白糖化了,倒在模子里,做成大小不等的福禄寿三星、财神爷、麒麟送子。高的二尺,矮的五寸,衣纹生动,须眉清楚;还能在糖里加了色,不用模子,随手吹出各种瓜果,桃、梨、苹果、佛手,跟真的一样,最好看的是南瓜:金黄的瓜,碧绿的蒂子,还开着一朵淡黄的瓜花。这种糖,人家买去,都是当摆设,不吃。
师叔死后,这门手艺成了绝活儿,全城只有昊颐福一个人会,因此,他的生意是不错的。
麻皮匠、大福子、吴颐福,都住得离秦老吉家不远,大姑娘,二姑娘、三姑娘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她们的女婿。姐儿仨有时在一起互相嘲戏。
“十个麻子九个俏,不是麻子没人要!”
“姑娘姑娘真不丑,一嫁嫁个剃头匠。
“敲锣卖糖,各干各行! ”
秦老吉正在外面拌馅儿,听见女儿打闹,就厉声训斥道:“靠本事吃饭,比谁也不低。麻油拌芥菜,各有心中爱,谁也不许笑话谁!”
三姊妹听了,都吐了舌头。
姐儿仨同一天出门子,一顶花桥接连送了三个人。
秦老吉有点小灾小病,头疼脑热,三个女儿抢着来伺候,比没出门时还殷勤。秦老吉心满意足,毫无遗憾,他只是有点发愁:他一朝撒手,谁来传下他的这副馄饨担子呢?
笃——笃笃,秦老吉还是挑着担子卖馄饨。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两处写秦老吉卖馄饨的梆子声、前一处是为了招徕顾客,后一处是为了表达秦老吉担忧无人继承自己馄饨担子的落寞。
B.麻皮匠每天早上扫茶食店的店堂,体现出麻皮匠的勤劳以及懂得人情世故的特点也表现了中国传统市井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C.“金黄的瓜”“碧绿的蒂子”,类似的短句在小说中的使用,使语言干净简明,质朴自然,体现了汪曾祺独到的语言风格。
D.这篇小说平和淡远,没有强烈的冲突和波澜起伏的情节,让读者在淡淡的故事中感悟生活,颇有“散文”的韵致。
8.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秦老吉这一人物形象。
9.小说题目是“三姊妹出嫁”,而在开头部分用了很大篇幅写秦老吉的馄饨担子,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7.A
8.(1)秉持传统,热爱自己的手艺。从他担心自己的担子没有人继承,以及教育三个女儿手艺人应该被尊敬可以看出。(2)勤劳能吃苦。靠着馄饨担子养大了女儿,并且在女儿出嫁后依然坚持卖馄饨。(3)老实本分,心态平和。他为女儿选择的都是手艺人,不在乎家世,认为手艺人都是靠本事吃饭。(4)有一种脱俗的情趣!他的馄饨担子为精木所制,并有文人画。
9.(1)从人物关系上看,秦老吉是用馄饨担子养活了三姐妹,可以很顺畅地引出三姐妹长大出嫁的故事。(2)从情节内容的安排上看,秦老吉的馄饨担子与后文为三位女儿选择的三位女婿家都是手艺人,他们的手艺特点形成呼应。(3)从小说主题表达上看,三姊妹出嫁与秦老吉的馄饨担子的描写都是市井风俗,共同营造出一种淡远悠长的民俗情韵。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后一处是为了表达秦老吉担忧无人继承自己馄饨担子的落寞”错,后一处的梆子声主要是为了表现秦老吉对传统手艺的坚守。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根据“他的馄饨除了猪肉馅的,还有鸡肉馅的、螃蟹馅的,最讲究的是荠菜冬笋肉末馅的,——这种肉馅不是用刀刃而是用刀背剁的!作料也特别齐全,除了酱油、醋,还有花椒油、辣椒油、虾皮、紫菜、葱末、蒜泥、韭花、芹菜和本地人一般不吃的芫荽。馄饨分别放在几个抽屉里,作料敞放在外面,任凭顾客各按口味调配”“他的器皿用具也特别精洁——他有一个拌馅用的深口大盘,是雍正青花!”他的馄饨品种多,作料齐全,器皿用具也特别精洁,可见他秉持传统,热爱自己的手艺。
根据“秦老吉就用这副担子,把三个女儿养大了”“秦老吉的老婆死得早,给他留下三个女儿”“笃——笃笃,秦老吉还是挑着担子卖馄饨。真格的,谁来继承他的这副古典的、南宋时期的、楠木的馄饨担子呢?”,他靠着馄饨担子养大了女儿,并且在女儿出嫁后依然坚持卖馄饨,可见其勤劳能吃苦。
根据“三姊妹都有了人家了。大姐许了一个皮匠,二姐许了一个剃头的,小妹许的是一个卖糖的”“靠本事吃饭,比谁也不低。麻油拌芥菜,各有心中爱,谁也不许笑话谁!”他为女儿选择的都是手艺人,不在乎家世,认为手艺人都是靠本事吃饭,可见其老实本分,心态平和。
根据“这副担子是楠木的,雕着花,细巧玲珑,很好看。这好像是《东京梦华录》时期的东西,李嵩笔下画出来的玩意儿。秦老吉老远地来了,他挑的不像是馄饨担子,倒好像挑着一件什么文物。这副担子不知道传了多少代了,因为材料结实,做工精细,到现在还很完好。”他的馄饨担子为精木所制,并有文人画,可见其有一种脱俗的情趣!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由开头对馄饨担子的描写“他的馄饨担子是全城独一份”“副担子是楠木的,雕着花,细巧玲珑,很好看,这好像是《东京梦华录》时期的东西,李嵩笔下画出来的玩意儿”“他挑的不像是馄饨担子,倒好像挑着一件什么文物。这副担子不知道传了多少代了,因为材料结实,做工精细,到现在还很完好”可知,塑造形象上,可见写秦老吉挑担卖馄饨的情形是为了突出他手艺精湛,做的馄饨很受欢迎,同时也引出下文秦老吉靠卖馄饨把三个女儿养大的内容。
情节结构上,后文三位女儿选择的三位女婿家都是手艺人,秦老吉也是靠馄饨担子生活的,它们都是手艺人,开头描写秦老吉的馄饨担子与他们的手艺特点形成呼应。
主题上,着意突出馄饨担子精美和古老,秦老吉手艺独特精湛,营造出一种淡远悠长的民俗情韵,表达了作者对手艺独特精湛、靠手艺自食其力、生活朴实美好的手艺人的赞美。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2022·河南焦作·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成祖永乐二年四月,册立世子为皇太子。先是,洪武二十八年,太祖亲册为燕世子。时秦、晋、燕、周四世子,太祖皆教而试之。一日,使分阅卫士,燕世子还独后。问之,对曰:“寒其,士方食,俟朝食而后阅。”太祖喜。七年春正月,敕皇太子监国。仍命吏部尚书蹇义、兵部尚书金忠、左春坊大学士黄淮、左谕德杨士奇辅导监国。二月,都御史虞谦、给事中杜钦奉命巡视两淮,启颍川军民缺食,请发廪赈贷。太子遣人驰谕之曰:“军民围乏,卿等从容启请待报,即发廪赈之勿缓。”十二年三月,帝发北京,亲征瓦刺。六月,班师,驻跸沙河,太子遣兵部尚书金忠等赍表往迎。八月,帝至北京,以太子所遣使迎车驾缓,且书奏失辞,怒曰:“此辅导者之咎也。”汉王高煦复谮之,遂遣使逮尚书蹇义,学士黄淮,谕德杨士奇,洗马杨溥等至。中途有旨宥蹇义回南京,黄淮先至北京下狱。二十一年夏五月,常山中护卫总旗王瑜上变,言:“常山中护卫指挥孟贤纠合羽林卫指挥彭旭等,举兵将推赵王高燧为主,而谋不利于上及皇太子。”上命急捕。贼既悉得,遂召太子、赵王及文武大臣皆至。上御右顺门亲鞫之。先是,上以疾多不视朝,中外事悉启太子处分。太子往往裁抑宦侍,宦官黄俨、江保尤见疏斥。俨等日谗之于上,且素厚高燧,常阴为之地。因伪造毁誉之言,传播于外,谓上注意高燧,以绐外廷,由是孟贤等遂起邪心。贤等邪谋益急,与兴州后屯卫老军高正等,连结贵近,图就宫中进毒药于上。候上晏驾。豫令高正伪撰遗诏,付中官杨庆养子。至期从禁中领出,废皇太子,而立赵王高燧为帝。布置已定,正密告其甥王瑜,瑜力止,不从,瑜遂入告。上览伪撰遗诏,震怒,顾高燧曰:“尔为之耶?”高燧惴栗不能言太子为之营解曰高燧必不与谋此下人所为耳上命文武大臣及三法司鞫治群臣奏贤等所犯大逆且有显实当并置极典。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太子监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燧惴栗不能言/太子为之营解/曰/高燧必不与/谋此下人所为耳/上命文武大臣及三法司鞫治/群臣奏贤等所犯大逆/且有显实/当并置极典
B.高燧惴栗不能言/太子为之营解/曰/高燧必不与谋/此下人所为耳/上命文武大臣及三法司鞫治/群臣奏贤等所犯大逆/且有显实/当并置极典
C.高燧惴栗不能言/太子为之营解/曰/高燧必不与/谋此下人所为耳/上命文武大臣及三法司/鞫治群臣奏贤等所犯大逆/且有显实/当并置极典
D.高燧惴栗不能言/太子为之营解/曰/高燧必不与谋/此下人所为耳/上命文武大臣及三法司/鞫治群臣/奏贤等所犯大逆/且有显实/当并置极典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子,古代诸侯王嗣子之称号,在明清两代为亲王嗣子,世袭亲王爵位。
B.监国,特指皇帝外出时,由太子留守宫廷代替皇帝处理国家日常事务。
C.谕德,唐代始置太子左右谕德各一人,掌对皇太子教谕道德,随事讽谏。
D.“驾”,帝王所乘的车子,晏驾,车驾晚出,是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为考察诸王世子的才华,让他们检阅城卫卒,而燕世子看到卫卒们此时正在吃饭,就等他们吃完了饭才检阅,虽然比其他世子晚,但太祖知道后十分高兴。
B.成祖回朝后,认为皇太子派遣使者前往迎驾不及时,并且所上奏文语词不当,便勃然大怒,说这是辅佐太子的大臣的过错。
C.成祖由于生病,朝廷内外事务多交给太子处理,而黄俨等宦官经常在皇上面前诽谤太子,并且暗地里为朱高燧扩大影响,因此遭到太子的压制。
D.王瑜揭发孟贤勾结彭旭等人将要举兵推举赵王朱高燧为君主,成祖看了他们假造的遗诏后大怒,责问朱高燧,朱高燧惊恐万分,口不能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遣人驰谕之曰:“军民困乏,卿等从容启请待报,即发廪赈之勿缓。”
(2)因伪造毁誉之言,传播于外,谓上注意高燧,以绐外廷,由是孟贤等遂起邪心。
【答案】10.B
11.B
12.C
13.(1)太子派人快马前往告谕:“如今军民困乏,你们这些人还不慌不忙地禀报朝廷等待答复,应立即开仓放粮赈灾,不许拖延。”
(2)(黄俨等人)趁机伪造了诋毁和赞誉的言论,在朝廷外传扬,说皇上十分注重高燧,欺哄外廷大臣,因此孟贤等人心中就起了邪念。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此时高燧早已是惴栗不止,口不能言。太子急忙上前替他解脱,说:“高燧决不会参与谋划,这些不过是手下人所为。”皇上遂命文武大臣以及三法司审理此案,群臣齐奏,孟贤等人所犯之罪乃大逆不道,且有真凭实据,应当以极刑处之。
“不与谋”中“与”“谋”作谓语,即参与谋划,不需要断开;且“此……耳”表判断,为完整语句,不需要断开,“此”前面需要断开,排除AC。
“群臣”为“奏”的主语,不需要断开,排除D。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由太子留守宫廷代替皇帝处理国家日常事务”错误。监国也可由重臣担当,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黄俨等宦官经常在皇上面前诽谤太子,并且暗地里为朱高燧扩大影响,因此遭到太子的压制”错误,因果倒置。结合“太子往往裁抑宦侍,宦官黄俨、江保尤见疏斥。俨等日谗之于上,且素厚高燧”分析,黄俨等宦官是因为遭到太子压制后,才对太子进行诽谤,抬高朱高燧。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谕”,告诉,告谕;“报”,答复,回复;“廪”,粮仓,仓库。
(2)补充主语“黄俨等人”;“因”,趁机;“注意”,十分注重,关注在意;“绐”,欺骗,哄骗。
参考译文:
明成祖永乐二年四月,立世子朱高炽为皇太子。起初,洪武二十八年,太祖亲自册封为燕世子。当时有秦王、晋王、燕王、周王四世子,太祖都进行严格教育并不断地对其缜密考察。一天,朱元璋叫诸王世子分别检阅城卫卒,燕世子朱高炽很晚才回来奏报检阅结果。朱元璋问他原因,他回答说:“天气很冷,卫卒们正在吃饭,我等他们吃完了饭才检阅,所以回得迟。”太祖听后很高兴。永乐七年春正月,下诏书命皇太子监理政事。仍命吏部尚书蹇义、兵部尚书金忠、左春坊大学士黄淮、左谕德杨士奇辅导太子监理国政。二月,都御史虞谦、给事中杜钦奉命巡视两淮地区,上书奏说颍川军民正闹饥荒,请朝廷开库放粮救济百姓。太子派人快马前往告谕:“如今军民困乏,你们这些人还不慌不忙地禀报朝廷等待答复,应立即开仓放粮贩灾,不许拖延。”永乐十二年三月,成祖率军从北京出发,挥师征讨瓦刺。六月,班师回朝,驻军沙河,皇太子派遣兵部尚书金忠等携带着奏表前往迎驾。八月,成祖到达北京,因太子所遣使迎车驾缓慢,并且奏文语词不当,致使成祖大怒说:“这全都是辅佐大臣之过错。”汉王朱高煦又乘机进谗言,遂遣使者逮捕尚书蹇义,学士黄淮,谕德杨士奇,洗马杨溥等到了皇帝所在之处。中途又下旨宽恕蹇义罪让他返回南京,黄淮先到了北京下了大狱。永乐二十一年夏五月,常山中护卫总旗王瑜上奏皇上,说:“常山中护卫指挥孟贤纠合羽林卫指挥彭旭等人,将要举兵推举赵王朱高燧为君主,此举动不利于皇上及皇太子。”皇上命人急捕众叛贼。及至贼众全部捕到,遂召太子、赵王及文武大臣上殿。成祖亲自到右顺门审问。当初,皇上由于生病,不经常上朝,内外事均由太子处理。太子常常制裁压抑宦官,宦官黄俨、江保尤其被排斥。黄俨等人平素在皇上面前总是诽谤太子,抬举朱高燧,暗地里为其扩大影响。(黄俨等人)趁机伪造了诋毁和赞誉的言论,在朝廷外传扬,说皇上十分注重高燧,欺哄外廷大臣,因此孟贤等人心中就起了邪念。孟贤等加快了叛乱的筹划,与兴州后屯卫老军高正等人,勾结近处贵族,打算在宫中进药毒害皇上。等皇上晏驾。预先令高正伪造一份遗诏,交给中官杨庆的养子收藏。时机成熟之后再从禁宫中领出,废除皇太子,另立赵王高燧为皇帝。布置已定,高正将此事秘密告诉他的外甥王瑜,王瑜竭力劝阻,高正执意不听,王瑜遂上朝奏禀成祖。成祖亲自览读伪造的遗诏,大怒,对朱高燧说:“你都做了些什么事?”此时高燧早已是惴栗不止,口不能言。太子急忙上前替他解脱,说:“高燧决不会参与谋划,这些不过是手下人所为。”皇上遂命文武大臣以及三法司审理此案,群臣齐奏,孟贤等人所犯之罪乃大逆不道,且有真凭实据,应当以极刑处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2022·山西太原·高三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阙题①
刘昚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②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释】①阙题,即缺题,原诗题缺失。②每:每当。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山路伸展到白云深处,春光宛若融入青溪,天地一体,给人以仙境之感。
B.颔联描写的是落花时节,花香也随流水而去,一种流水无情的伤感溢于言表。
C.前两联句句写景却处处“有人”,人在山路,远闻花香,给人以景物之外的遐想。
D.尾联写穿过柳荫的清幽光辉映照着衣裳,烘托出一个志趣高雅的人物形象。
15.颈联在全诗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结合这一联谈谈你对“闲”字的理解。
【答案】14.B
15.结构:过渡作用。由外到内,由自然环境过渡到居住和读书的环境。
含义:一方面表示家居环境清静,无人相扰;另一方面因为“闲门”面朝山路,也在暗示热爱自然的情趣。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一种流水无情的伤感溢于言表”分析错误。颔联“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意思是时有落花随溪水飘流而至,远远地就可闻到水中的芳香,表现出了环境的清幽可人,并没有伤感。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结构及炼字的能力。
从结构上看。
颈联前写自然环境,如“道”“清溪”“落花”“流水”,突出了户外的优美清幽的特点,颈联中“闲门”“读书堂”是写住处在“山路”“深柳”这样的环境中,尾联“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意思是每当太阳光穿过柳荫的幽境,清幽的光辉便洒满我的衣裳。
综上可见,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由外到内,由自然环境过渡到居住和读书的环境。
关于“闲”字。
颈联“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中“山路”是“道由白云尽”,可见所写的这座别墅,处在白云深处,清溪岸边,山路蜿蜒,柳条掩映,环境清幽可人。由此可见“闲”字体现在环境清幽,无人相扰。
诗人身处闲门,在欣赏大自然之美“路”伸到“白云”尽头,“清溪”与春天延伸到天边,“落花”使得“流水”香气绵延,连“日光”照在身上,也让人惬意舒畅;写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体现了诗人感悟大自然的“悠闲”的心。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2022·吉林·高三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类比得出“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的观点,说明大鹏只有飞到万里高空,才能乘风而行。
(2)在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最能体现鲁迅先生指出的“中国人是健忘的”这一国民劣根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铁衣”是用铁甲编成的战衣,也借指战士。在古诗词中,透过“铁衣”,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边塞将士不畏严寒、刻苦训练、奋勇杀敌的身影,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2)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3)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乐府诗集·木兰诗》)或: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或:红颜岁岁老金微 砂碛年年卧铁衣(唐·王烈《塞上曲二首》)或: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唐·高适《燕歌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正确书写:佛狸、朔、柝、砂碛、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2022·陕西武功·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我们的先人因彼时交通工具简陋,难以到远处游历,曾发明“卧游”的方法。所谓“卧游”,即通过欣赏山水画来体悟山水的内涵。通过众多的文人雅士浏览画作,透过理想化的山水,“徜徉”在画作里,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使内心深处产生出多姿多彩的投射效应。如此就产生了一种仿佛 的审美体验。范仲淹被贬邓州期间,好友滕子京被贬岳州。滕执政岳州仅一年便“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于是重修岳阳楼并托范仲淹“作文以记之”。在没有亲历实地的情况下,范仲淹仅凭着一幅洞庭晚秋图就 写下了千古名篇 《岳阳楼记》。 三百六十字,叙述、言情、说理,既勉励好友,又抒自己家国情怀, ,感人肺腑。据说这样的卧游还有治病的功效。北宋著名词人秦观,因心境忧郁以致患疾卧床不起,友人高符仲携王维的画作《辋川图》供他欣赏,秦观数日卧床,徜徉其中,数日疾良愈。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身临其境 一气呵成 洋洋洒洒 文情并茂
B.身临其境 一蹴而就 洋洋洒洒 文情并茂
C.设身处地 一气呵成 洋洋大观 形神兼备
D.设身处地 一蹴而就 洋洋大观 形神兼备
18.下列选项中双引号的用法,与文段画横线处相同的一项是( )
A.我们常常将阅读和写作并举,但二者并不相同。阅读时,我们尤其注重“沉浸感”。
B.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这个地区的“希望工程”又继续进行,温暖之火又重新燃起。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家常式的话语中,蕴含着浓浓的思念之情。
D.重庆银保监局力推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为企业量身打造“护身符”,保障企业正常运转。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通过众多的文人雅士浏览画作,使内心深处产生出多姿多彩的投射效应,透过理想化的山水,“倘徉”在画作里,来丰富自己的想象力。
B.通过众多的文人雅士浏览画作,“倘徉”在画作里,使内心深处产生出多姿多彩的投射效应,透过理想化的山水,丰富了自己的想象力。
C.众多的文人雅士通过浏览画作,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使内心深处产生出多姿多彩的投射效应,透过理想化的山水,“倘徉”在画作里。
D.众多的文人雅士通过浏览画作,使内心深处产生出多姿多彩的投射效应,“倘徉”在画作里,运用自身丰富的想象力,获得了理想化的山水。
【答案】17.A
18.B
19.C
【解析】
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环境中。由“仿佛”可知,此处是形容通过画作产生一种好似到了那种境界的感觉,应使用“身临其境”。
第二处,“一气呵成”形容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形容完成整个工作的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此处形容写文章,应使用“一气呵成”。
第三处,“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洋洋大观”形容事物繁多,丰富多彩。此处形容文章,应使用“洋洋洒洒”。
第四处,“文情并茂”,文采感情都非常丰富。“形神兼备”指书法和雕塑绘画作品,不但有美妙的形态且有神韵。此处形容是形容文章,应使用“文情并茂”。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卧游”的双引号表特定称谓。
A.表强调。
B.特定称谓。
C.表引用。
D.表特殊含义。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一处,“通过……”成分残缺,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可以把“众多的文人雅士”提到“通过”前面,排除AB。
第二处,“透过理想化的山水,‘徜徉’在画作里,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使内心深处产生出多姿多彩的投射效应”语序不当,“浏览画作”之后,应是先“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才能让“内心产生多姿多彩的投射效应”,接着“透过理想化的山水”“‘徜徉’在画作里”,这就排除D。
全部修改正确的是C。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2022·江西上饶·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材料一∶
注射器是通过注射针头向体内注射药物或抽吸血液的,与注射器相比,①__________,把针刺入人体再拔出来却不放出血液或其他任何液体。毫无疑问,一根针灸针本身不具有任何治疗作用,但扎到人身上就产生了疗效,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人体自身。经过千百万年的自然进化,②__________,当人体感受外部伤害或自身出现失衡状态时,会自我调整恢复正常的功能,这种能力被中医称为“正气”。针灸的治疗作用,就是通过针刺或艾灸体表的穴位,激活或加强人体内在的自我调节作用,这种作用既包括目前为止已知的人体自我调节作用,③__________。很多患者在"冬至"节气前后根据病情,选择特定穴位予以针刺、艾灸或贴敷,能起到顾护初升阳气、扶正固本、调节阴阳、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从而调节人体潜能,激发正气,祛除病邪,恢复健康。
材料二∶
针灸诊疗已经走向世界,但在我国本土发展却是不容乐观,特别是在技术等领域,针灸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针灸的适应症没有真正确立,国家没有系统地对其所治疗的疾病进行过科学的评价。其次,对于临床一线的针灸工作者来说,一个很大的困扰是缺少可依据的确切地规范和准则。标准和规则的缺失也导致从事针灸临床工作的医师水平参差不齐,针灸临床的专业化始终难以形成。
材料三∶
随着社会发展、医学技术进步,针刺工具不断改进,制作工艺不断提高。如今,随着现代科技元素的引入,针具日益丰富,未来的中医针灸,将在医学领域、保健领域等,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无限的应用前景。
20.请在材料一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简述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辩证地看待问题,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90个字。
【答案】20.①针灸最不可思议(最神奇、最独特)之处在于
②人体形成了一种自我调节功能
③也包括那些未知的自我调节作用
21.针灸诊疗仍存在适应症不明确、评价不科学、标准和规则缺失等诸多问题(材料二),但它具有激活或加强人体内在的自我调节作用的优势(材料一),只要我们充分利用现代科学使之专业化,针灸前景无限(材料三)。
【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前文“与注射器相比”可见,此处要提到另一种治疗方法,从后文可提取出关键信息“针灸”;而再从后句“把针刺入人体再拔出来却不放出血液或其他任何液体”可见,这是“针灸”特别奇妙的地方,故可填写“针灸最不可思议(最神奇、最独特)之处在于”。
②根据后文“当人体感受外部伤害或自身出现失衡状态时,会自我调整恢复正常的功能”可见,该空是对这句话的总结,即“人体形成了一种自我调节功能”。
③根据前句“既包括目前为止已知的人体自我调节作用”,可推知下句要填“也包括那些未知的自我调节作用”。
21.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概括要点的能力。
首先概括每则材料的内容,材料一主要是说明“针灸的治疗作用,就是通过针刺或艾灸体表的穴位,激活或加强人体内在的自我调节作用”;材料二则是说明“针灸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针灸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针灸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缺少可依据的确切地规范和准则”;材料三则是展望针灸的前景,“随着现代科技元素的引入……未来的中医针灸……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无限的应用前景”,即利用现代科技可以使针灸有广阔的前景。
要求辩证地看待问题,即对于针灸的优缺点都要提到,同时要根据前景明确其中最需要肯定的是其优点,最终才能得出前景广阔的结论,学生根据要求组织语言即可。
四、写作(60分)
22.(2022·安徽·高三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事物的价值呈现,主要有三种时间方式:一是即时呈现,即指人们在付诸实践之后马上便可得到预想的结果;二是延时呈现,强调人们在一定的过程积累之后才能有所收获;三是永不呈现,喻示人们无论怎样努力与探求,也不能或者无法完全洞悉其中的价值。有时候,怎样的人生更有价值,如何让人生富有价值,往往先要面对并选择价值呈现的方式。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在追求人生价值的道路上,应该如何面对并选择价值呈现的方式?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部分主要谈论“价值呈现”的三种时间方式。
第一种——即时呈现的价值,指努力实践之后立刻就能得到预期的结果。一方面,这种价值呈现方式展现的是满足预期,知足常乐,安和平静而不思进取和超越的人生状态;另一方面,浅表的快乐容易让人消磨掉耐心、努力和奋进的勇气,是值得批判的。
第二种——延时呈现的价值,指的是经过一定的努力和实践之后才有所收获,强调的是努力提升自我要经受一番寒彻骨,要有一个努力付出的过程。选择这种价值呈现方式,有时候付出没有收获预期,在期待总会出现心灰意冷,这也是应该批判的。
第三种——永不呈现的价值,这种价值呈现一方面说的是人们的努力终归是徒劳,这种坚持没有意义。显然,这种观点是虚无颓废的。但从另一方面来看,那些看似毫无意义、不可能有所收获的追寻和探索却往往呈现出更永恒的价值。
新时代的青年,不思进取、虚无颓废不可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坚持付出,努力奋进,不被功利思想和浅表满足所裹挟,人生才能光华无限!
行文可反向立意,结合当下快节奏的生活实际,比如短视频滑手机的瞬时满足,网络虚拟世界及时变现的快乐等现象,批判即时呈现的价值不过是浅表的快乐与满足,从而肯定延时呈现价值的意义。
立意:
1.青年追求价值呈现不能沉醉及时变现。
2.青年追求价值呈现要相信努力和付出终有收获。
3.青年选择价值呈现当追求更永恒的意义。
4.半途而废,价值永难呈现。
高考语文高效学习方法
新教材文言文篇目数量增多,课文难度增大。即便将古诗、古代戏剧单元除去,还有十一个单元。高中生在两年半时间里(一般高三上学期就结束课本教学了),需要学习这么多古诗文,其记忆理解背诵的难度,可想而知。如果复习不及时,巩固不理想,学生对于所学的文言文只能留下浅淡的痕迹,课上出现不知所云、答非所问的现象是丝毫不足为奇的。
然而,分析历年高考试题,我们就会发现,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默写名篇,无一不是源自于课内,几乎历年的考点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这里,我就不再举例了),尤其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以及名篇默写,其中例句和考查内容,全部都是课文原句。可见,学好课本,巩固基础知识,是关键。那么,知识如何得到有效的巩固?如何做到迁移,转化成能力?归根结底,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不能有三隅在胸,便不能以一隅反之,只有基础扎实,才能触类旁通。
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那么为什么要复习三遍呢?这是遵循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而确定的,为了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三遍复习法,采取由浅入深、由零散到集中、由个体到群体的方式。
第一步,从高一开始,每学完一册书,利用寒暑假,要求学生将所有要求背诵的篇目(这里也有老师要求的),在假日里,复习背诵并且默写在作业本上,三年一贯,“学而时习之”。这是疏通重点的一步,旨在熟记要点,形成口笔交互效果,增强记忆。
第二步,在高三上半年,利用晨读,将1---6册课本所有文言篇目(这时,不包括古诗与戏剧,这两部分单独复习,效果会更好),采取5、4、3、2、1、6的先后顺序,每周三节晨读,一周一个单元,十一周可以复习完。要求学生每篇必读两遍,第一遍连注释一起读,重点读注释,解义;第二遍,通读全篇,如有背诵,复习背诵。之所以照前面顺序安排,是为了提高复习的效率(一般高三先讲第五册,大约两个月后能讲到第六册,如此安排这两册就可以及时复习)。这一步,是以学生个体的活动为主,教师仅指导而已,目的在于熟悉课文内容,在浅表意义上,力图增强语感和熟悉程度。
第三步,在高三上学期末,利用一个月的课上时间,师生共同逐篇复习课文。这一步,是最关键的一步,尤其是对于第二步的深化与提高。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形式上,好象是在串讲文言文,而实质上,教师一定要对全套教材每篇文言文的知识要点烂熟于胸,在课上复习时,要拎出要领,触类旁通,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总结规律,授之以渔。所以,这一复习过程中,一定要突出重点,做到每课有得,充分体现知识体系的连续性相关性和取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的精神。只有如此,才能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才能从浅表的熟识达到深层的理解进而从容的运用。
怎样学好语文
最根本的问题是培养我们自己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只有文化底蕴丰富了,以后才能够做到对学习各种阅读训练材料、写作指导之类的东西游刃有余。因此,一要多读一些史、传、文摘之类的书,多看一些现代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之类的著作。但是仅仅多读多看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还必须要把学习到的知识有机地组织起来。当读了一定数量的书后,我们的眼界便开阔了,思考问题也全面了,于是文化底蕴便开始丰富了。二要重视读史、(包括社会发展史、文学史、科学史等)读传、读文摘,这样收获会很大。读史,可以增长我们的才、学、识;读传,可以让我们时时感到一位历史伟人的精神力量,明确自己的人生之路该怎么走;读文摘,可以让我们学会如何取舍。我们注意到有许多学生买了许多介绍培养阅读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的书,读书时抄抄写写、录文断句。不可否认这对学习语文有一定的帮助,但这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提高我们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