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高考 > 高考辅导 >

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6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

时间: 嘉欣2 高考辅导

  考情解读

  重点知识梳理

  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是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的。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应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1)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2)以作品中的“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意境深远,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韵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二、快速阅读,整体把握点拨

  (一)读懂,才能做题

  文学作品阅读需要两大能力,一是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二是解题能力。解题其实并无神秘之处,关键在于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理解能力不够,任何解题方法都不能真正起作用。而要提高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不能单靠多做练习题。编者认为,认真阅读、仔细揣摩几篇散文,要用细读的方法,真正把它逐句读懂、读透了,做题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二)考场阅读要求:快速阅读,整体把握

  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它要求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对一篇千字文读两遍。它是考生必须练就的本领,只有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快速阅读,方能在考场上方寸不乱,成竹在胸。

  快速阅读要善于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意蕴深刻处,同时圈点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语句。

  快速阅读的目的是在做题前整体把握文章。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只有整体把握了全文,将文章的骨骼、精髓看得透彻、明白,才能把命题人的命题指向、意图看得清楚、明晰,才能快速而准确地答题。

  所谓整体把握,就是要把握整体文意和思路层次。简单地说就是两个问题:(1)内容——文章写了什么?基本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2)形式——文章是怎么写的?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是如何展开思路的。

  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文意的方法有:

  1.关注标题,揣摩文意。

  标题往往蕴涵一些重要的信息,有时甚至集中反映文章意旨。

  2.观察首尾,整合信息。

  文章首尾,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表现或流露出作者的表达意图或情感倾向。阅读时要把开头和结尾联系起来思考,揣摩作者的想法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如首尾一致,就要总结一下相同点在哪里;如首尾落差较大,就要想想作者的感受和想法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这样,文章的整体意思就容易被我们捕捉。

  3.扫描全文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和作者议论抒情的语句。

  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和作者议论抒情的语句,往往与文章的中心主旨有联系,有时就是文章的中心。找到这样的词语句子,文章的整体意思就容易捕捉了。

  4.综合层意,概括文意。

  阅读时能够逐段逐层地归纳内容层次要点,并把这些要点和内容连续起来,就能发现作者在说什么了。

  三、快速阅读,整体把握训练

  (一)写景状物散文

  写景状物散文就是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散文。作者往往借助对自然之景、物的描绘、抒情、议论来表达对时代、社会、人生的认识与理解。它是高考散文阅读的首选。阅读写景状物散文,首先要看它描写了什么景、物,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写出了景、物什么样的特点,以此感受景、物的形象特征,进而分析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理解全文的主旨。

  因为高考多把状物散文当作首选,所以下面重点介绍其读法。

  1.要注意理清文章脉络,沿着从表象到精神的顺序把握所写之“物”的特点。即要由表象到思想,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捕捉被注入到这个“物”中的思想感情。

  2.要把握所写之“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在品质,进而把握所言之“志”(情)。作者对所写之“物”进行具体描绘,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赞美它,而是以它为载体,表达自己特定的情感、志趣。

  3.把握内容类别,辨识表现手法。

  状物类散文从内容上可分为托物喻人、托物抒情、托物寓理三种。通过描绘事物的特征而曲折地表现人物形象风貌的,是托物喻人;通过描写客观物象,委婉曲折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是托物抒情;由具有某种特性的具体之“物”联想开去,由此及彼地思考社会人生,揭示深刻哲理的,是托物寓理。阅读时,除了把握内容类别外,还要辨识它的常用的表现手法,如托物言志(喻人或寓理)、象征、拟人、对比、衬托、类比、反复等。

  (二)写人叙事散文

  这类散文重在写人叙事。有时写人与叙事很难分得开,故高考重点考写人散文。阅读写人散文,一要关注其文体特点:

  A.人物形象鲜明。写人散文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主,与小说的重要区别是,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来自于生活,并非虚构。写人散文的素材紧紧围绕着人物形象的刻画精心选择、组织。这些素材同样是实有其事,而且不像小说那样有集中而尖锐的矛盾冲突,往往具有片段、局部、零碎等特点,一颦一笑、一怒一喜皆可入文。

  B.注重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的目的是写人则如见其人,活画出人物鲜明的性格。写人散文因为篇幅所限,一般没有长篇的叙事,所以就更注重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C.情感深切动人。写人散文,作者之所以写这个人,是因为对这个人有着某种深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秀的写人散文都能“写山情满于山,写海意溢于海”,以真实深切的情感叩开读者的心扉。

  二要关注其结构模式:

  A.开头:(1)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我”和该人,重点在该人。介绍该人,如肖像描写。(2)两者关系及该人精神特质的议论。

  B.中间:(1)一件事。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叙述和描写。(2)几件事。每件事即每层次前,可以用该人精神特质的一个因素领起,以对该人的感情体验及整体议论来贯穿几件事。

  C.结尾:(1)重申特质,照应开头;(2)深化感情关系,发出感慨。

  三要熟悉其表现手法。写人手法同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方法大致相同。叙事技巧要关注顺叙、倒叙、插叙、平叙等,以及围绕中心而确定的详略等。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

  人只能单独地接近上帝。 ——《托尔斯泰日记》

  ①1910年10月28日,可能是早上6点,列夫·托尔斯泰像一个小偷一样,只由他的医生陪同,从他的生活的监狱中冲出来,呼唤向他发出了一个不可辩驳的坚定信号。当妻子夜里暗地里和歇斯底里地乱翻他的文件时,他再一次当场抓住了她,这时决定突然钢铁般坚决和果断地在他心中响起,离开“离开了他的心灵”的她,逃走,到任何地方去,到上帝那里去,到自身中去,进入自己的,分给他的死亡。他将大衣套在工作衬衫上,戴上一顶粗笨的帽子,穿上胶鞋,他的财产中没有带走别的,除为了向人类表达自己精神所需要的东西:日记,铅笔和羽毛笔。然后他们上了车,坐在一个三等车厢油腻腻的长椅上,裹在大衣中。

  ②列夫·托尔斯泰不再这样称呼自己了,像对待他的钱、房子和荣誉一样,他也把他的名字扔在身后;他现在称自己为T·尼古拉耶夫——一个想为自己构想一种新生活和纯洁而正确的死亡的人的虚构的名字。现在他终于摆脱了一切羁绊,他可以在陌生的街道上做朝圣者,做学说和正直的话语的仆人。

  ③但他的生活、他的学说的可怕的对手——荣誉,他的折磨人的魔鬼和诱惑者,仍不放弃它的牺牲品。世俗不允许“它的”托尔斯泰属于自己。这个被追捕的人几乎还没有在火车车厢里坐下,旅行者中有人已经认出了这位大师,于是火车上所有的人都知道了,男人和女人们已经挤到车门口看他。他们随身带着的报纸带来一栏长长的、对这逃离监狱的珍贵动物的报道。他已经被出卖和包围了,荣誉再一次,最后一次拦住了托尔斯泰通向完满的去路。所有的车站都被警察告知,所有的公职人员都被动员起来,家里他们已经订好特快车,记者们从莫斯科,从彼得堡,从尼什尼叶——诺高奥特,从四面八方追踪他这只逃跑了的野兽。列夫·托尔斯泰不应该也不可以单独同自己一起,人们不容许他属于自己和实现他的神圣化。

  ④他已经被包围了,没有他能投身进去的灌木丛。无论他想在哪里脱身,荣誉都将置身于他的对面,它无所不在。但这时突然一阵冰冷的恐怖寒颤抖动着老人苍老的身体。他筋疲力尽地靠在坚硬的木长椅上。汗从这个颤抖的人全身的毛孔中渗出来并从额头上滴下来,发烧从他的血液中出现。为了救他,疾病袭击了他,死神已经举起了他的大衣——黑暗的大衣,在追踪者面前盖住了他。

  ⑤在阿斯塔波瓦,一个小车站,他们不得不停下来。没有一家旅店、一座旅馆、一个豪华的地方让他藏身。站长羞愧地提供给他火车站大楼两层的木屋中的办公室。人们领这个打着寒战的人进去,突然他梦想过的一切都是真的了:这里就是那小房间,低矮而沉闷,充满了污浊气味和贫穷,铁床,煤油灯暗淡的光线——一下子离他所要逃离的豪华和舒适很远很远。在死的时候,在最后的时刻,一切都变清楚了,像他所期望的:死神作为一个庄严的象征,纯洁地、无瑕地完全顺从他的艺术家之手。

  ⑥高尔基曾将列夫·托尔斯泰称为“一个人类的人”——这是一句精辟的话。因为他是同我们所有人一样的人,由同样龟裂的黏土塑成,带有同样世俗的不足,但是他更深刻地了解这些不足,更痛苦地忍受它们。列夫·托尔斯泰从不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一个比他同时代的其他人更高的人,只是比大多数人更具人性,更有德行,更敏锐地思考,更清醒和更热情——仿佛是世界艺术家(指上帝,译者注)的工作室中那个看不见的原始形式的第一个因而是最清晰的模型。 (选自茨威格《自画像》,有删改)

  3.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文由托尔斯泰的出走写起,叙述了他在行程中被人们发现并被追踪和包围的情形,表现了托尔斯泰决心逃离世俗的决绝和急切以及无奈,反映了托尔斯泰对真实、朴素和自然的追求以及更具人性和德行的特点。

  (三)议论说理散文

  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涵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它与一般的写景状物等散文有所不同,它的思想内涵是理,是对关于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其目的在于启发人、教育人,散文只是它的写作笔法。

  议论性散文不是规规矩矩的议论文,它不是按照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来推理表达的,也不完全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形式来组织成文的。它的写法比较灵活自由,套用一句现成话来说,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这类散文也频频出现在高考试卷中。阅读这类散文要注意借事说理、寓理于事、因情悟理、情理交融的特点,重在分析材料和观点的关系,进而品味其情趣、理趣。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生命的暗示

  欧阳斌

  ①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燥热的苦夏,燥热的心总算静默下来了。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我骤然从昏睡中惊醒。远方的钟楼上,响起了悠长的钟声。又一列火车隆隆驰过——

  ②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是生命的暗示吗?

  ③我在想,秋虫因何要昼夜而鸣?是因为它强烈的生命意识么?是因为它深谙生命的短暂,而必须高密度地显示自己的存在么?是因为它那生命的全部价值,都隐含在这微弱却令人感泣的生命绝响里么?那么人呢?仅仅因为生命比秋虫千百倍的绵长,就可以以生理需求为由,将千百个最美丽最令人激动的黎明慷慨地遗弃么?

  ④这是一个荒诞的联想。

  ⑤惟有钟声,以其绝对接近精确的殊荣,当之无愧地充当了生命的量尺。它那周而复始的切切欢呼里,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提醒。然而昏睡了的那些人是不知道的,在混混沌沌之间,生命就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丧失了。

  ⑥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当它最充分地展示出黑暗、龌龊、卑鄙、虚伪的一面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当它展示出光明、纯洁、崇高、真诚的一面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在这样两极之间交错延伸的。

  ⑦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渺小的存在,当物欲、情欲、利欲,在蝼蚁般的人群中横行恣虐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伟大的结晶,当它在强暴、苦难、灾害中显示出牺牲的悲壮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渺小和伟大的“混血儿”,由此我们也就没有理由产生绝对的崇拜和蔑视,再伟大的巨人也有他渺小的瞬间,再渺小的凡人也有他伟大的片刻。

  ⑧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有一种珍惜生命的本能,似乎没有一个人来到世上就梦寐求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地增值。毕竟,生命只属于这一个人,而且仅仅只有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只要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因为失去的一切,又可能在新的层次上复得。当然,在极少数的时候,我们也渴望着悲壮的牺牲,那是因为苟且偷生已严重地亵渎了神圣的生命。那时,死亡反而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反而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⑨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了,他们的生命价值何在?有的人有一个轰轰烈烈的生,却有一个默默无闻的死;有的人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生,却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死。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这一切绝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⑩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扰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倘若能真正将其置之度外,烦恼就真正超脱了。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回答,却没有任何一本哪怕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教科书能给出最完美的【答案】。人其实是最难认识自己的,也就更难找到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这正是一些人拥有一个失败的人生之根源。更悲惨的结局则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是南辕北辙。所谓天才,无非就是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的人。

  ⑪生命,这神秘而美丽、不可捉摸而异常珍贵的存在,你究竟隐逸着多少暗示?而哲人的终生存在,就是捕捉这样一些暗示么?

  快速阅读,整体把握

  5.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主要探讨了生命带来的“暗示”,即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启发人们要珍惜生命,要让生命体现出价值与意义,要寻找生命价值的有效转化形式。

看了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散文阅读还看:

1.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注意事项

2.2017年高考语文总复习方法

3.2017年高考语文复习计划

4.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病句专题

5.2017高考语文备考策略

6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