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论述类文章阅读
1、是锁定题目的阅读区间,在第几段第几行,特别是涉及到第一、第二自然段的词语、句子的理解题。
2、是一般第1、2题比较容易,可以直接找到原文中的位置,根据题干指向。表述一般与原文一致的,大都正确。
3、是第3题的设题难度稍微大一点。设题的错误项大都与原文有些偏差。细微处要搞清楚。
二、古诗鉴赏
1、古诗鉴赏重在字句的理解。要从诗中找答案,各种方法要学,但关键是对本诗的理解,特别是在意境上要把握好。意境就是作者写这首诗表现的心境。或低沉、或昂扬、或沉郁、或思念、或冷漠等等,由此再落实到词句中。
2、记住的关键一点就是:答案在诗歌内,在字句内在作者表达的情景内,如“冷、清、寂、绝、暗、阴、闹、笺、泪”中。
3、诗歌鉴赏的表述,要紧贴诗句展开,可贴标签,不可夸大或缩小,实实在在的表述为好。
三、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阅读
1、打破现代文阅读的神秘感,要有“答案都在原文中”的观点。
2、紧紧抓住文中的一些带有提示性的词语,如“因此”“所以”“但是”“尤其”;或概括总结性的较理性的词语,如思想、意识、现实主义、浪漫气息、奥秘、象征等。来具体推断其理性内涵和层次含义。
3、现代文阅读的核心是“概括”内容,这一点解决的办法。就是在阅读的段落内,以句号为单位,每一句概括一个意思,分条列出,不要被有些题目的“意思”“作用”“好处”所迷惑。
谈“作用”“好处”“意义”,也要依托内容去淡,不可简单地说“强化了主题,深化了中心,增强了效果,十分生动形象”等词语,就应付了事。
4、多答。因为现代文阅读字数逐渐放开,那么多答一点,就会多得分。况且答多了也不扣分。多答要注意两点:
(1)分条列出,概括作答,一般分数多的题,答案要与分数一致,即6分题。答3个小点即可。
(2)答案不要重复或从反面去说,正面作答即可,不要用形象或描写的语言。
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解析【篇2】
一、现代文阅读(9分)
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书法作品、艺术装饰到书信往来都要用到书法,同时书法活动既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又可以调心养气,收到健身的效果。北朝人曾经说过:“尺牍素书,千里面目”。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书法被人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
(1)下列关于“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汉语中,“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
B.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
C.在历史上,“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D.真书书写方便,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出现,形成颜体、柳体等不同的字体,这些字体是依据“书”的艺术风格划分出来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
B.秦隶和汉隶都是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于是到了晋朝后,真书应运而生,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
C.在古代,起初没有专门写字并且因为书法而出名的人,直到唐朝文人写碑成为风气,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由此成为书法家。
D.在古代“书法”是指书写的方法,“法书”是指好的书法作品,到现在则把这两者合而为一,都称为“书法”。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要超过真书,甲骨文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可以说这是真书使用时间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
B.古时候书法流派不多,当时甚至没有“书法家”这一称呼,而到唐代书法大盛,流派逐渐增多,看来书法的发展跟社会的崇尚有很大的关系。
C.中国人自古就把书法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所以北朝人所谓“尺牍素书,千里面目”,也就是今人所谓“见字如见其人”的意思。
D.在唐代有些无名书法家的水平也很高,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只是因为它们是皇 帝、大官所写,才为世人所推崇。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2.(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云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郜赴水死。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注】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
(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注】偾军:溃败的军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杖剑谒太祖于临濠 | 杖:拿着 |
B.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 | 翼:保护 |
C.贼非吾主敌,盍趣降 | 趣:归顺 |
D.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 | 徇:掠取 |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是
①拔剑跃马冲阵而进 ②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③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 ④贼缚云,云奋身大呼
⑤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 ⑥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B.花云勇猛超群他的才能深受太祖赏识。至正十三年他拜见太祖,曾在遇险时挺身而出使太祖免于难;此后又多次带兵打仗,建立显赫战功,得到太祖提拔。
C.花云的妻子决心为丈夫殉节。花云妻子看到战况紧急,知道丈夫生命危险,表示自己决不独活,将三岁的儿子托付给家中仆人;花云被服后,妻子没水而死。
D.花云的儿子花炜历尽艰辛后安全存活。花云妻子死后,侍儿抱起花炜逃命,被掠至九江,侍儿将他托养在渔家,后来又带他渡江,一年后才来到太祖身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译:
②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
译: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3.(11分)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问题。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4.(6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2)千里马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不以千里称也。(韩愈《杂说(四)》)
(3)莫笑农家腊酒浑, 。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5.(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保护人
【法】莫泊桑
玛兰做梦见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
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
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有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抑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权力的。”
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那儿已有个老神父。在当参事前,他并不喜欢神父。自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的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他看看神父,关切地问:“请问您到那一区去?”
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宫方向去。”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我到行政法院去。我是那里的参事。”
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
玛兰接着说:“您来巴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神父回答:“不,我有事。”
“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
神父好像挺为难。吞吞吐吐地说:“啊!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点小误会。您不会感兴趣的。是……是一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
“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您尽管吩咐我好了。”
“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您心肠真是太好了。我要去见勒尔佩、萨翁两位先生。说不定还得见珀蒂帕先生。”
“哎呀,他们都是我最好的朋友,刮刮叫的同事。我都恳切地去替您托托关系。包在我身上好了。”
神父嘟囔着说了许多感恩的话。
玛兰高兴极了。“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瞧吧,瞧吧,有了我,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他们到了行政法院。玛兰把神父领进办公室,请他坐在火炉前面,然后伏案写到:“亲爱的同事:请允许我恳切地向您介绍德高望重的桑蒂尔神父,他有一件小事当面向您陈述,务请鼎立协助。”
他写了三封信,那受他保护的人接了信,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玛兰夜里睡得很好,第二天愉快地醒来,吩咐人送来报纸。他打开报纸念到:
有个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谁 知他找到一位叫玛兰的行政法院参事做他的热心辩护人,该参事居然大胆地替这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犯,给自己的同事们写了最肯切的介绍信……我们提请部长注意该参事令人不能容忍的行为……
他一下就蹦起来去找珀蒂帕。
珀蒂帕对他他说:“唉!您简直疯了,居然把那老阴谋家介绍给我。”
他张皇失措地说:“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越狠越好。我要写信。请您告诉我要办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
他突然坐下了,伏在珀蒂帕的桌子写道:“总主教大人:我荣幸的向阁下报告,最近有一个桑蒂尔神父欺我为人忠厚,用尽种种诡计和谎言陷害我。受他花言巧语哄骗,我竟至于……“
他把信封好,扭转头对同事说:“您看见了吧,亲爱的朋友,这对您也是个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
(据郝运译文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由于同学的帮助,玛兰才当上了行政法院参事。因此他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都主动 向对方提供帮助,这是他回报的方式。
B.在当参事前,玛兰并不喜欢神父,但是在一位红衣主教向他请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这样描写达到了照应上文的目的。
C.玛兰被珀蒂帕训斥后,急于为自己辩解,并马上归罪于桑蒂尔神父。这足以看出他似乎很想保护别人,但实际上更关心自己的利益。
D.给总教主写信后,玛兰告诫同事要牢记自己的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这表明他力图文过饰非,变被动为主动。
E.桑蒂尔神父起初并不想用“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麻烦玛兰,因此他回应玛兰的请求时吞吞吐吐,这种神情表现了他内心的犹豫。
(2)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那些作用?
(4)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6.(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杂交水稻之父
1982年的一个秋日,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报告厅里,正在举行国际水稻科技界的盛会座无虚席。会议开始,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农业部前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上主席台。这时,屏幕上赫然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下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行特大黑体英文字。报告厅里顿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国际同行的推崇,确实使袁隆平感受到了心智与汗水的价值,以及来自光明正大的竞争对手的真诚友谊和温暖。想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至今仍然把自己看作湘西泥巴地里滚出来的土老冒,把杂交水稻技术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袁隆平内心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
会后,袁隆平跟斯瓦米纳森博士开玩笑说:“您今天这样‘突然袭击’,大张旗鼓地‘贩卖’我,可真叫我有点措手不及呀。”“我就是特意要给您一个惊喜呀!”“可我1980年第一次应邀来合作研究时,您竟然给我定了个每月800美元的实习研究生工资!”袁隆平笑着说。那一次他曾向斯瓦米纳森提出严正抗议,准备拂袖而去。经斯瓦米纳森反复道歉,极力挽留,并把他重新定为特别研究员,每月工资提到1750美元,他才留了下来。
“哈哈,您还记得那件事哪!说实话,那时候我们看您在国内地位也很低似的,这里给您待遇太高,反而使我们丢份。加上那时我们毕竟还没有亲眼见过成功的三系配套杂交水稻,所以给您定工资估计为您在国内的10倍,想来您该可以接受。没想到您还很有气派!而第二年我们就看到中国政府给您颁发了科技特等发明奖,而且您的伟大成果也让我们亲眼看到了。所以我们后来一直为那件事感到惭愧。今天,也算是我们正式为您正名吧!”
“哈哈,原来阁下您也曾亲自参与歧视我的‘勾当’啊!坦率地说,我们在国内是从来不争经济利益的。可是,到了您这里,拿多少钱可就关系到中国科学家的尊严了,所以我一定要跟您‘斗争’到底啊。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不打不相识’.这就像我们国际科技界的朋友们,实际都是同一阵地上的竞争对手。但是也正因为在同一阵地上竞争,才有机会成为朋友啊!我和您一见面就‘打了一仗’,所以我们的友谊也将更加长久。是不是?”袁隆平说。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20%以上。这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不仅有助于中国已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惠及全世界。为此,他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院长西瑟罗纳先生介绍袁隆平当选的理由是:“袁隆平先生发明杂交水稻技术,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专门花钱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 供在家里。
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这些研究生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外国工作。有人便跟袁隆平开玩笑说:“您老人家送出的人才都飞了,您可是白费心血了!”袁隆平则认真地回答说:“你们不要见识短浅。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的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莱,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相反,如果他们回来而又无用武之地,那又叫人家回来干什么呢?”
(摘编自庄志霞《袁隆平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斯瓦米纳森博士在他主持召开的一次国际水稻科技界会议上的隆重推介,使袁隆平作为世界著名水稻专家而广为人知。
B.袁隆平因为发明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
C.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为了感谢袁隆平给他送来了好种子,专门花钱请人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D.袁隆平的研究生经他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为了成为超过老师的杰出学者,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外国工作。
E.本文通过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博大胸怀以及勇于探索、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2)尽管被国际同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内心却“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3)有人说袁隆平送出的人才“都飞了”,他是“白费心血”,袁隆平却认为这种看法是“见识短浅”。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4)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是同行,可他们一见面就为尊严“打了一仗”,最终又成为朋友,而且认为彼此的友谊“将更加长久”。请你就对“同行”、“尊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有些人取得一点成绩,便自命不凡,洋洋自得,尾巴都翘到天上去了,这样的人终究不会有大的作为.
B.看到果农家里汗牛充栋的黄灿灿的橙子,我深感欣慰,因为这说明我们开发的新品种产量高,品质好.
C.对那些少不更事的年轻人,我们不仅要多加指导,还要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使他们尽快地成熟起来.
D.开发商们对商品房面积的计算方式一直讳莫如深,由此导致的开发商与业主之间的经济纠纷经常发生.
8.(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最近相关部门对两个小区的住房进行空气质量检测,结果有一半住房甲醛超标,而引发甲醛超标最主要的原因是居民不合适的装修造成的.
B.李先生认为服饰公司侵犯了自己的权利,将之诉至法院,要求停止伤害,并提出30000元人民币的经济索赔和元人民币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C.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建设的启动,对道路、交通、媒体、通讯等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相关,长沙商业圈无疑也将面对重新洗牌的机会.
D.国家质检总局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形成10个左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较强、知名度较高、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的世界级品牌.
9.(3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 , , , ,玉树既是“三江源头”,也是“藏獒之乡”和“虫草之乡”。
①东南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毗连
②是长江落差最大的标志点
③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等地相通
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点6621米
⑤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
⑥气候高寒。
A.②④⑥⑤①③ B.③①②⑤⑥④ C.⑤③①④②⑥ D.④⑥⑤①③②
10.(5分)下面是关于“感恩教育”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近年来,不少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都要求学生给父母洗一次脚。这引发了有关人士的质疑: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知恩图报是我们的传统美德。 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生理与心理的差异和特点,只是简单地采取 ,恐怕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且涉及到很多方面,它需要 。
11.(6分)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
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雏鹰如果害怕折翅,那它永远不能高飞;
钻石如果害怕琢磨,那它永远不能生辉。
六、写作(60分)
12.(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3寸来长。然而,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
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躲避危险,发现实物,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八个月后,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9分)
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书法作品、艺术装饰到书信往来都要用到书法,同时书法活动既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又可以调心养气,收到健身的效果。北朝人曾经说过:“尺牍素书,千里面目”。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书法被人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
(1)下列关于“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
A.在汉语中,“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
B.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
C.在历史上,“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D.真书书写方便,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出现,形成颜体、柳体等不同的字体,这些字体是依据“书”的艺术风格划分出来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A.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
B.秦隶和汉隶都是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于是到了晋朝后,真书应运而生,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
C.在古代,起初没有专门写字并且因为书法而出名的人,直到唐朝文人写碑成为风气,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由此成为书法家。
D.在古代“书法”是指书写的方法,“法书”是指好的书法作品,到现在则把这两者合而为一,都称为“书法”。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D
A.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要超过真书,甲骨文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可以说这是真书使用时间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
B.古时候书法流派不多,当时甚至没有“书法家”这一称呼,而到唐代书法大盛,流派逐渐增多,看来书法的发展跟社会的崇尚有很大的关系。
C.中国人自古就把书法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所以北朝人所谓“尺牍素书,千里面目”,也就是今人所谓“见字如见其人”的意思。
D.在唐代有些无名书法家的水平也很高,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只是因为它们是皇 帝、大官所写,才为世人所推崇。
【考点】4A:一般实用类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科普文的阅读考查,其侧重点往往在信息的筛选和分析综合上.因此,往往要对原文信息进行综合梳理.从文章中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的信息,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在文章重要内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包括: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解答】(1)C项说“它们(指“金”“石”“画”)同样因为影响深远”无中生有,也不是对“书”的表述.
(2)A项“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错误,原文是“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
(3)D项“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错误,文中说“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并不是对其代表性的否定,而只是陈述一个事实,确实有超过传世碑版的书法,只不过不为人所知了.
答案:
(1)C
(2)A
(3)D
【点评】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2.(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云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郜赴水死。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注】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
(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注】偾军:溃败的军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杖剑谒太祖于临濠 | 杖:拿着 |
B.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 | 翼:保护 |
C.贼非吾主敌,盍趣降 | 趣:归顺 |
D.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 | 徇:掠取 |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是 B
①拔剑跃马冲阵而进 ②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③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 ④贼缚云,云奋身大呼
⑤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 ⑥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B.花云勇猛超群他的才能深受太祖赏识。至正十三年他拜见太祖,曾在遇险时挺身而出使太祖免于难;此后又多次带兵打仗,建立显赫战功,得到太祖提拔。
C.花云的妻子决心为丈夫殉节。花云妻子看到战况紧急,知道丈夫生命危险,表示自己决不独活,将三岁的儿子托付给家中仆人;花云被服后,妻子没水而死。
D.花云的儿子花炜历尽艰辛后安全存活。花云妻子死后,侍儿抱起花炜逃命,被掠至九江,侍儿将他托养在渔家,后来又带他渡江,一年后才来到太祖身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译: 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②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
译: 遇上败军抢走船只把他们丢弃在江中,靠着断木漂浮进入芦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 。
【考点】51:文言文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最关键的是能够翻译出全文.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题型,采用不同的答题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
(1)解答此题可采用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法.
(2)本题从分析人物特点的角度考查删选文章信息的能力.
(3)本题从时序颠倒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4)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解答】(1)C项,根据句子“贼非吾主敌,盍趣降”,“降”是“投降、归顺”的意思.趣,通“趋”,立即、赶快.整个句子翻译就是“你们不是我主公的对手,还不快快的投降!”.故选C
(2)此题最好用排除法,答题时要围绕“艺高胆大”四个字.④没有引出“缚尽裂”一句,故只有“胆大”,没有“艺高”的内容,排除A、D;⑥写花云临死不屈,排除C,故选B.
(3)A项,根据语境“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可知朱文逊是在城破之前战死,不是在城破之后战死.这是命题者故意错乱时间.故选A.
(4)①要点:“乘”解释为“趁”;“缘”解释为“沿着”;“堞”解释为“城上如齿状的矮墙”.
②要点:“偾军”解释为“溃败的军队”;“苇洲”解释为“长满芦苇的沙洲”;“哺”解释为“喂养”.
参考答案:
(1)C
(2)B
(3)A
(4)①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②遇上败军抢走船只把他们丢弃在江中,靠着断木漂浮进入芦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
参考译文:
花云,是怀远人.面貌奇伟粗黑,骁勇善战,无人能敌.至正十三年他提着宝剑在临濠拜见太祖.太祖赏识他的才能,他率军打仗攻城,所到之处都是攻无不胜战无不克.太祖打算拿下滁州,率领数名将士骑马前行,花云也随从前往.突然遇上了贼兵有好几千,花云在太祖身边护卫着他,拔剑跃马冲破敌人的阵地而进.贼兵大惊叫道:“这个黑将军太勇猛了,抵挡不住他的勇猛.”大军来到,即拿下了滁州.太祖渡江,花云先济.在拿下了太平后,花云凭借着他的忠诚和勇猛在太祖身边随身护卫.升任总管,到了镇江、丹阳、丹徒、金坛,都攻取了下来.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花云一边前行一边和勇战连着进行了三天三夜,最终把贼匪全部消灭.太祖立行枢密院在太平,升任花云做了枢密院的院判.命令他去宁国,兵陷入乱山中达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拿起长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上却没有中一箭.回到太平后,陈友谅以水军前来进攻.花云与元帅朱文逊结好阵势迎战,文逊战死了.贼兵攻打了三日没有攻入,后来就凭借着大船随着水涨起来的机会,通过船尾攀爬到城垛上攻入城内.城池陷落,贼兵把花云绑缚了,云用尽力气大喊,绑他的绳子全被挣断了,花云乘机夺下看守他兵士的刀,砍杀了五六个人,骂道:“你们不是我主公的对手,还不快快的投降!”贼兵大怒,打破了他的头,又把他绑紧了被用乱箭射他,但花云依然大骂贼兵,到死他的骂声还十分雄壮,年龄只有三十九.太祖即位吴王,追封花云为东丘郡侯,并修建了忠臣祠堂用来祭祀他.在战斗紧急的时候,花云的妻子郜祭祀了家庙,拉着三岁的孩子,哭着对家里人说:“城被攻破,我丈夫必定会死,我也决不一个人活下去,但不能使花氏家族没有了后人,你们一定要好好抚养他啊.”花云被杀死后,他的妻子郜投水而死.侍从孙瘗毕,抱着花云的孩子出走,被劫掠到了九江.孙瘗毕在晚上乘晚上投奔到一个渔家,脱下她的簪子珥环等嘱托渔家抚养这个孩子.到汉兵败了,孙瘗毕又把孩子个人偷偷地带回来去渡江,遇上了溃败的军队,把她们的船夺走,把她和孩子扔进江里,趴着浮在江里的断木头进入了苇洲,采摘莲花的果实喂养孩子,经过了七日孩子没有死.过了一年到了太祖所在的地方.孙瘗毕抱着孩子儿哭泣着拜见太祖,太祖也跟着哭泣,把孩子放在他的膝上,说:“这是将军的后代啊.”赐孩子名字叫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追赠郜为贞烈夫人,孙瘗毕为安人,修立祠堂祭祀.
【点评】此题考查的考点有以下几个: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筛选信息;3、归纳内容要点;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培养阅读浅易古代诗文的能力,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3.(11分)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问题。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考点】52:古诗词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这道题既是考查理解、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又考查分析、综合作品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1)本题考查景物形象分析.先找到写景句,然后概括其特点.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结构和思想情感分析.好处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解答】(1)诗歌的前四句是对边塞环境的描写,不仅交代了从军的地理位置,还通过“雨雪”“狐迹”“马蹄”这些意象展示边塞环境的荒凉苦寒的特点.诗歌最后两句“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抒发诗人赴塞离家之苦,“苍苍”和“别”都用来修饰“路”,不难推知“别路”指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回答时注意从“雨雪”“天寒”等词语揣摩环境.对“别路”的理解重在“别”字上.
(2)第五、六两句是诗中的精彩之处,“天寒”“地暗”和“旗彩坏”“鼓声低”看似不具因果关系,而诗人把它们先后排列在一起,获得了特殊的效果,让人体会到戍卒在寒冷、阴暗的天气中产生的视觉、听觉上的通感.能够通过外在环境的描写,生动细微地传达人物的内心感受,不仅是这两句诗的好处,也是整首诗的好处.
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译文:
雨雪纷飞成了边塞的隔离,跟着军队度过了陇西.绕着营地能看见狐狸留下的踪迹,在山旁还依稀能看见雪地上马蹄的印记.天寒地冻,连彩旗也黯然失色,鼓声也显得低沉.乌云漫漫愁绪绵绵,路途苍茫迷失了回家的路.
作品赏析: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首联破题,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为下文营造了特定的氛围.首尾照应,前说下雪隔断了边塞,指隔断了回家的路,后说不要忘了回家的路.陇西一语双关,一指陇西边关要塞,可见戍边之寒远,陇又有坟墓之意,所以又指战争之残酷.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颔联承接首联,进一步写出了边塞的荒凉景象.“狐“字,使人联想到狐死首丘,传说狐之将死,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或对家乡的思念,与荒凉形成对比突出戍卒的思乡之情.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颈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把边地的寒冷、阴暗、萧条与士卒压抑、沉闷的心情融合在了一起.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尾联总结全诗,点出了戍卒思乡这个主题.正因为有了这个主题,则前几句诗的萧条之景也找到了落足点.“愁云“和“迷“,不只是自然景象的反映,更是戍卒内心情绪的传达.
【点评】古诗词的鉴赏的答题,最关键的是要读懂诗歌,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题型,采用不同的答题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要根据诗歌题材答感情.
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4.(6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韩愈《杂说(四)》)
而伯乐不常有 骈死于槽枥之间
(3)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丰年留客足鸡豚 柳暗花明又一村。
【考点】39:名篇名句默写.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古诗文默写首先要能够背诵相关古诗词,不能多字或者少字,多字或少字都不得分;其次更重要的是能够正确书写,只要有错别字就不得分,因此,答题时书写一定要仔细,不能出现书写错误.
【解答】(1)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重点字:砺、知、矣)
(2)而伯乐不常有 骈死于槽枥之间 (重点字:而、骈、槽枥)
(3)丰年留客足鸡豚 柳暗花明又一村 (重点字:豚)
【点评】此题考查点为“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平时学习中一是要认真背诵考纲规定的篇目,二是对考纲没有涉及的名篇名句也要有所积累,三是要注重正确书写,注意一些易错的字.总之,要做到“一字不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5.(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保护人
【法】莫泊桑
玛兰做梦见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
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
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有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抑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权力的。”
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那儿已有个老神父。在当参事前,他并不喜欢神父。自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的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他看看神父,关切地问:“请问您到那一区去?”
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宫方向去。”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我到行政法院去。我是那里的参事。”
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
玛兰接着说:“您来巴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神父回答:“不,我有事。”
“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
神父好像挺为难。吞吞吐吐地说:“啊!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点小误会。您不会感兴趣的。是……是一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
“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您尽管吩咐我好了。”
“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您心肠真是太好了。我要去见勒尔佩、萨翁两位先生。说不定还得见珀蒂帕先生。”
“哎呀,他们都是我最好的朋友,刮刮叫的同事。我都恳切地去替您托托关系。包在我身上好了。”
神父嘟囔着说了许多感恩的话。
玛兰高兴极了。“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瞧吧,瞧吧,有了我,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他们到了行政法院。玛兰把神父领进办公室,请他坐在火炉前面,然后伏案写到:“亲爱的同事:请允许我恳切地向您介绍德高望重的桑蒂尔神父,他有一件小事当面向您陈述,务请鼎立协助。”
他写了三封信,那受他保护的人接了信,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玛兰夜里睡得很好,第二天愉快地醒来,吩咐人送来报纸。他打开报纸念到:
有个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谁 知他找到一位叫玛兰的行政法院参事做他的热心辩护人,该参事居然大胆地替这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犯,给自己的同事们写了最肯切的介绍信……我们提请部长注意该参事令人不能容忍的行为……
他一下就蹦起来去找珀蒂帕。
珀蒂帕对他他说:“唉!您简直疯了,居然把那老阴谋家介绍给我。”
他张皇失措地说:“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越狠越好。我要写信。请您告诉我要办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
他突然坐下了,伏在珀蒂帕的桌子写道:“总主教大人:我荣幸的向阁下报告,最近有一个桑蒂尔神父欺我为人忠厚,用尽种种诡计和谎言陷害我。受他花言巧语哄骗,我竟至于……“
他把信封好,扭转头对同事说:“您看见了吧,亲爱的朋友,这对您也是个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
(据郝运译文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DE
A.由于同学的帮助,玛兰才当上了行政法院参事。因此他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都主动 向对方提供帮助,这是他回报的方式。
B.在当参事前,玛兰并不喜欢神父,但是在一位红衣主教向他请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这样描写达到了照应上文的目的。
C.玛兰被珀蒂帕训斥后,急于为自己辩解,并马上归罪于桑蒂尔神父。这足以看出他似乎很想保护别人,但实际上更关心自己的利益。
D.给总教主写信后,玛兰告诫同事要牢记自己的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这表明他力图文过饰非,变被动为主动。
E.桑蒂尔神父起初并不想用“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麻烦玛兰,因此他回应玛兰的请求时吞吞吐吐,这种神情表现了他内心的犹豫。
(2)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那些作用?
(4)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考点】41:小说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2)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要紧抓住小说的故事情节.通过情节中的人物语言、动作等,来认识人物形象.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作用题是现代文阅读中的重头戏,经常会考到,一般这种题要从两方面去回答,一个是内容,一个是结构,二者缺一不可.
(4)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形象、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D级.此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这些评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有赞同的,也有否定的,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这是他回报的方式”错.第四段中有“为了炫耀”“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等内容,可知玛兰“主动向对方提供帮助”,只是出于虚荣心,而不是“回报”.B项“照应上文”错误,应是交待下文他主动帮助桑蒂尔神父的心理根源,即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C项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可知他的“吞吞吐吐”“表现了他内心的犹豫”有误,应是心虚和难以启齿.
(2)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玛兰是小说的主人公,对其形象的把握,可以从小说的情节入手,从小说对人物的具体描写中概括其形象特征.如第四段中有“为了炫耀”“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等内容,可知玛兰“主动向对方提供帮助”,是出于虚荣心,可见玛兰爱慕虚荣.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答题时可以从情节安排、读者感受等方面思考;同时需要紧扣小说情节和主题,从文本出发思考.小说写到玛兰帮助桑蒂尔神父写了三封介绍信,那么结果如何呢?小说没有直接交代,而是引用报纸上的话告诉读者那个很坏的恶果:他帮了一个坏人,并被通报批评了.引用报纸上的报道,有如下作用:增强了表达效果,既交代了三封信的结果,也表明了事态的严重后果,节省了篇幅,使情节紧凑集中,行文简洁;与开头部分的玛兰飘飘然炫耀形成呼应,还与前文玛兰的高兴形成反差,造成强烈的对比,且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4)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形象、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对小说为什么以“保护人”为题做出探究,命题人给了“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探究角度,只要考生抓住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做言之有理的探究,都能得到较高的分.关键是选好角度有条理地作答.答题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比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以“保护人”为题,能更好地突出小说人物的心理特征,想处处以保护人的姿态去保护其他人,实现自己的虚荣心;以“保护人”为题,还有讽刺的意味.分析应重点讲标题是如何起到这方面作用的.
参考答案:
(1)DE
(2)①自私,趋炎附势,见风使舵;②伪善,爱慕虚荣,自高自大;③天真,热心,却没有原则.
(3)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4)观点一: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
①以小见大,揭露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和多种黑暗现实;②讽刺官场中趋炎附势、官官相护、相互推诿的丑恶现象;③揭示出一个道理:如果社会需要保护人,如果大家都寻求保护人,社会就会失去“保护”,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公正的思考与追求.
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①抓住“保护人”时刻想要保护他人的这一突出心理特征,采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性格;②以“保护人”为线索,使对比手法更加突出,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前后反差;③通过“保护人”含义的变化,淋漓尽致地集中呈现小说的讽刺特色.
观点三: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
①以“保护人”的故事构成情节发展的主体,使结构主干突出,不枝不蔓;②以“保护”与“被保护”为纽带,聚拢各种人物矛盾,使结构层次分明,井然有序;③围绕“保护人”安排相辅相成的明暗两条叙事线索,使结构收放自如,平中见奇.
【点评】小说阅读与解题步骤
阅读步骤:
1、标序号2、抓文脉(按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3、边读边划关键词,适当点评(尤其是有关人物的)
解题步骤:
1、审题干;2、定考点;3、根据模式酝酿;4、准确答题,力求准、全、通.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6.(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杂交水稻之父
1982年的一个秋日,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报告厅里,正在举行国际水稻科技界的盛会座无虚席。会议开始,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农业部前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上主席台。这时,屏幕上赫然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下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行特大黑体英文字。报告厅里顿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国际同行的推崇,确实使袁隆平感受到了心智与汗水的价值,以及来自光明正大的竞争对手的真诚友谊和温暖。想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至今仍然把自己看作湘西泥巴地里滚出来的土老冒,把杂交水稻技术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袁隆平内心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
会后,袁隆平跟斯瓦米纳森博士开玩笑说:“您今天这样‘突然袭击’,大张旗鼓地‘贩卖’我,可真叫我有点措手不及呀。”“我就是特意要给您一个惊喜呀!”“可我1980年第一次应邀来合作研究时,您竟然给我定了个每月800美元的实习研究生工资!”袁隆平笑着说。那一次他曾向斯瓦米纳森提出严正抗议,准备拂袖而去。经斯瓦米纳森反复道歉,极力挽留,并把他重新定为特别研究员,每月工资提到1750美元,他才留了下来。
“哈哈,您还记得那件事哪!说实话,那时候我们看您在国内地位也很低似的,这里给您待遇太高,反而使我们丢份。加上那时我们毕竟还没有亲眼见过成功的三系配套杂交水稻,所以给您定工资估计为您在国内的10倍,想来您该可以接受。没想到您还很有气派!而第二年我们就看到中国政府给您颁发了科技特等发明奖,而且您的伟大成果也让我们亲眼看到了。所以我们后来一直为那件事感到惭愧。今天,也算是我们正式为您正名吧!”
“哈哈,原来阁下您也曾亲自参与歧视我的‘勾当’啊!坦率地说,我们在国内是从来不争经济利益的。可是,到了您这里,拿多少钱可就关系到中国科学家的尊严了,所以我一定要跟您‘斗争’到底啊。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不打不相识’.这就像我们国际科技界的朋友们,实际都是同一阵地上的竞争对手。但是也正因为在同一阵地上竞争,才有机会成为朋友啊!我和您一见面就‘打了一仗’,所以我们的友谊也将更加长久。是不是?”袁隆平说。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20%以上。这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不仅有助于中国已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惠及全世界。为此,他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院长西瑟罗纳先生介绍袁隆平当选的理由是:“袁隆平先生发明杂交水稻技术,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专门花钱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 供在家里。
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这些研究生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外国工作。有人便跟袁隆平开玩笑说:“您老人家送出的人才都飞了,您可是白费心血了!”袁隆平则认真地回答说:“你们不要见识短浅。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的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莱,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相反,如果他们回来而又无用武之地,那又叫人家回来干什么呢?”
(摘编自庄志霞《袁隆平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BE
A.斯瓦米纳森博士在他主持召开的一次国际水稻科技界会议上的隆重推介,使袁隆平作为世界著名水稻专家而广为人知。
B.袁隆平因为发明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
C.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为了感谢袁隆平给他送来了好种子,专门花钱请人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D.袁隆平的研究生经他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为了成为超过老师的杰出学者,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外国工作。
E.本文通过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博大胸怀以及勇于探索、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2)尽管被国际同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内心却“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3)有人说袁隆平送出的人才“都飞了”,他是“白费心血”,袁隆平却认为这种看法是“见识短浅”。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4)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是同行,可他们一见面就为尊严“打了一仗”,最终又成为朋友,而且认为彼此的友谊“将更加长久”。请你就对“同行”、“尊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考点】43:传记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传记的阅读要求: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探究,答题方法:观点+文本的材料+总结)
【解答】(1)A、B、C、D四个选项是对传记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E项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和概括。B项最符合原文意思,是第一正确选项,给3分;E项中的“不计名利”虽然符合袁隆平的实际,但在原文中表现并不充分,所以是第二正确选项,给2分;C项曹宏球“为了感谢袁隆平给他送来杂交水稻种子”不完全符合原文的意思,所以只给1分;A项“斯瓦米纳森博士在他主持召开的一次国际水稻科技界会议上的隆重推介”,使袁隆平作为“杂交水稻之父”而非“世界著名水稻专家”广为人知。D项“袁隆平的研究生…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国外工作”的原因并不是“为了成为超过老师的杰出学者”,因而A、D两项均不符合原文的意思,为错误选项,所以均不给分。
(2)居第二段末,袁隆平内心的“悲哀”来自于“把杂交水稻技术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据第三段只给袁隆平800美元的实习研究生工资,据第四段开头“那时候我们看您在国内地位也很低似的”,可知袁隆平尽管在国际上有了地位,在但国内还没有什么声望。
(3)需要弄明白袁隆平为何要送他们出去(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即使他们不回来了,但他们也会为全人类的科学事业做出贡献(将来,祖国可以召唤他们).据最后一段“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的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莱,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可以回答。
(4)考生首先要弄懂这里的“同行”、“尊严”、“友谊”分别是针对什么而来的,再根据上下文,结合选文的中心观点加以分析、提炼。
答案:
(1)答B 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D不给分。
(2)①斯瓦米纳森的推崇使他产生了对比联想;②他尚未得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的承认;③杂交水稻技术被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
(3)①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②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国外一流的科研条件更有利于杰出学者的成长;③一旦祖国有条件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他们也会随时回来。
(4)
观点一:同行有可能成为朋友。
①彼此为同行,就有机会认识并可能成为朋友;②同行的认可,又能给人带来温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观点二:维护尊严,既要斗争又要有一定的让步。
①斯瓦米纳森曾因为担心“丢份”而“歧视”袁隆平,当看到他“准备拂袖而去”时就马上让步;②斯瓦米纳森亲眼看到袁隆平的伟大成果后主动为他正名;③袁隆平为维护中国科学家的尊严而严正抗议,斗争到底。
观点三:经过“斗争”的朋友,友谊才会更加长久。
①不打不相识,通过斗争可以加深了解,从而建立友谊;②竞争对手间要保护友谊,必须真诚,让对方感到温暖。
【点评】人物传记的阅读注意点:
1、阅读传记作品必须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2、阅读传记作品必须认识到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传主的心路历程;
3、阅读传记作品必须懂得传记作品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区别;
4、阅读传记作品还要关注传主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有些人取得一点成绩,便自命不凡,洋洋自得,尾巴都翘到天上去了,这样的人终究不会有大的作为.
B.看到果农家里汗牛充栋的黄灿灿的橙子,我深感欣慰,因为这说明我们开发的新品种产量高,品质好.
C.对那些少不更事的年轻人,我们不仅要多加指导,还要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使他们尽快地成熟起来.
D.开发商们对商品房面积的计算方式一直讳莫如深,由此导致的开发商与业主之间的经济纠纷经常发生.
【考点】18:成语.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解答】A.自命不凡:自以为不平凡,比别人高明。符合语境。
B.汗牛充栋: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此处形容“橙子”,修饰对象错。可改为“堆积如山”。
C.少不更事: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符合语境“年轻人”、“使他们尽快地成熟起来”;
D.讳莫如深:原意为事件重大,讳而不言。后指把事情隐瞒得很紧。符合语境。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
8.(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最近相关部门对两个小区的住房进行空气质量检测,结果有一半住房甲醛超标,而引发甲醛超标最主要的原因是居民不合适的装修造成的.
B.李先生认为服饰公司侵犯了自己的权利,将之诉至法院,要求停止伤害,并提出30000元人民币的经济索赔和元人民币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C.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建设的启动,对道路、交通、媒体、通讯等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相关,长沙商业圈无疑也将面对重新洗牌的机会.
D.国家质检总局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形成10个左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较强、知名度较高、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的世界级品牌.
【考点】27:病句辨析修改.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解答】A.句式杂糅,“原因是”和“造成的”杂糅,删去“造成的”;
B.成分残缺,“提出”缺少宾语,在句末加上“的要求”;
C.并列不当,“道路”包含于“交通”
D.表述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了解常见病句类型以及掌握划分句子结构的能力是解决此题的关键.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正确表述,也可以和同学多交流,这样就可以慢慢培养我们的语感.
9.(3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 , , , ,玉树既是“三江源头”,也是“藏獒之乡”和“虫草之乡”。
①东南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毗连
②是长江落差最大的标志点
③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等地相通
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点6621米
⑤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
⑥气候高寒。
A.②④⑥⑤①③ B.③①②⑤⑥④ C.⑤③①④②⑥ D.④⑥⑤①③②
【考点】26:排列句子顺序.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作答此题主要运用排除法,在通读语段的基础上,了解语段的主要内容,根据结构、语意关系(逻辑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等)以及语段中的一些提示性词语(如:关联词、代词等)判断先后顺序.
【解答】通读语段,要排序的六个句子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①、③、⑤句说的是玉树的地理位置,②、④句说的是这里落差大的特点,⑥句说的是这里的气候特点,这三部分内容应各自成体系,据此排除B、D项。再依据通常的叙述习惯,介绍一个地方一般先介绍其地理位置,然后才是其他特点,故⑤应排首句,排除A,本题选C.通读排列后的句子符合语感和句子的内部逻辑关系。
故选:C。
【点评】本题重点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以及文段逻辑顺序安排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正确表述,也可以和同学多交流,这样就可以慢慢培养我们的语感.
10.(5分)下面是关于“感恩教育”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近年来,不少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都要求学生给父母洗一次脚。这引发了有关人士的质疑: 难道感恩就只是给父母洗脚吗?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知恩图报是我们的传统美德。 学校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生理与心理的差异和特点,只是简单地采取 “一刀切”的模式 ,恐怕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且涉及到很多方面,它需要 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
【考点】81:综合读写.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的能力,涉及语言的连贯、准确等.解答此题,要注意寻找突破口,由“涉及很多方面”“需要”可判断⑤处填写的内容应该是综合性的.
【解答】①由“质疑”一词可判断①处应该是用疑问句.
②由“无疑”“学生的年龄…”可判断②处所填内容应该是对感恩教育活动具体内容的概括.
③由“简单地采取”可判断③处应填写体现否定态度的句子.
④由“不但”可判断④处填写的句子应以“反而”或“而且”开头.
⑤由“涉及很多方面”“需要”可判断⑤处填写的内容应该是综合性的.
答案:
①难道感恩就只是给父母洗脚吗?
②学校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③“一刀切”的模式
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⑤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中档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的连贯、准确等.
11.(6分)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
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雏鹰如果害怕折翅,那它永远不能高飞;
钻石如果害怕琢磨,那它永远不能生辉。
【考点】83:仿写.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考查类型为续写式.仿写原则,仿写句子既要做到“形似”又要做到“神似”:形似:结构、修辞、关联词等方面的相同或相近;神似:语境契合、格调高雅、思想健康、努力创新.
【解答】首先要分析例句的句式特点:什么,如果害怕怎样,那它永远不能怎样.再分析句子中的内容:种子要发芽,一定要先被埋没,鲜花盛开后肯定会凋零,这些都是它们的必经阶段.所以我们写句子,句式要符合分析的句式特点,内容必须是这个所选事物必须经历的.
答案示例:
蜡烛如果害怕燃烧,那它永远不能发光.
航船如果害怕风浪,那它永远不能到达彼岸
【点评】仿用句式的三个注意点:
“仿”的是形式,表达的内容是“新”的,仿写考查的重点侧重在内容上,即新造语句的内容是否合理,形象是否生动,含义是否深刻.
1、句式一致
试题往往给出了范例句式,或要求与某一划线句式相同.这样,就使所造语句是否符合要求、句式是否一致成了关键.有时候要仿写的是一个短语,那就要考虑到短语结构,如例句是主谓结构,仿写语句也应如此.
2、内容统一
仿造语句在内容上要与上下文衔接自然,连贯统一,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有机叙述层次或论述结构.它往往要求仿句与所给语境思想一致,内容贯通,往往还涉及到感情一致、风格一致等问题.如所给语句文采飞扬,充满褒奖之情,那么所仿写语句也应与之一致,否则就会显得很不协调,不统一.
3、修辞恰当
高考往往把句式考查与修辞考查结合起来.从考题来讲,比喻、排比、对偶、反问等修辞手法出现的几率较高.修辞恰当这一要求增加了试题的难度.
六、写作(60分)
12.(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3寸来长。然而,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
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躲避危险,发现实物,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八个月后,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