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历史 >

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

时间: 如英2 高三历史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①外:英、法、美、日对十月革命建立的苏俄政权进行武装干涉。

  ②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危机。

  (2)措施: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商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④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

  (3)评价: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使苏维埃政权在严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的集中全 国的人财物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

  ②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了严重的 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1)实施的必要性:①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苏俄急需恢复发展经济,巩固政权。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2)主要内容:农业上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3)目的:平息农民不满,解决危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4)意义: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迅速消除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 埃政权。

  ②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

  二、“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确立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2、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表现

  ①所有制形式:单一的公有制

  ②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调节手段: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经验教训:

  ①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②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④国民经济应按比例协调发展

  ⑤应注意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赫鲁晓夫改革

  (1)内容: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等。

  (2)评价:①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 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②但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 式的框架。

  ③脱离实际,盲目性大;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

  2、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上台之初,首先改革经济体制,实施“加速战略”,结果失败

  ②1988年后,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国内局势逐渐失控。

  ③1991年“八一九”事件: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苏联国家政权发生了质的变化

  ④苏联解体标志: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

  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一)欧盟(EU)

  1.欧洲联合原因:①欧洲各国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②吸取战争的教训;

  ③二战后欧洲国际地位下降;④来自苏联和美国的威胁与控制;⑤马歇尔计划的推动。

  2.过程:

  ①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建立——西欧国家经济一体化的开始。

  ②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建立。

  ③1967年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④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⑤欧元:欧盟单一货币,1999年1月1日正式启用。这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有利于整个欧洲 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加深欧洲经济一体化和推动欧洲政治一体化。

  3、欧洲统一进程的特征:由经济联合发展到政治联盟,从经济一体化到经济、政治一体化

  4、欧盟的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联盟组织。

  5、影响:

  ①经济:促进了欧洲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世界

  经济格局

  ②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大大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在资本主义世界里

  形成了西欧、日本和美国三足鼎立的局面。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1、成立:1992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3国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1994年开始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2、特点: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贸易集团。

  (三)亚太经合组织(APEC)

  1.成立和发展:①1989年12国第一届部长会议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召开,宣告成立。

  ②1991年,中国和中国台北、香港加入该组织。

  4、特点: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和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确立:1944年,美、英、中等44个战时盟国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

  2、内容:

  ①确立国际货币制度:具体指(双挂钩)——a.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b. 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②建立国际金融机构: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IB)

  2、意义: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形成

  三、WTO和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1、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①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

  ②世界贸易组织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形成

  2、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①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②促使各国生活水平和经济的提高;③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通过争端解决机制,为各成员国提供建设性和公平合理的解决贸易纠纷的方案。)

  3、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实行对外开放客观必然性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

  (1)客观必然性:①闭关自守的深刻教训;②经济全球化的浪潮;③发展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①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 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②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繁荣与发展。

  ③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应该积极面对,趋利避害,深化改革,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利用好世贸规则等,才能

  在世界中赢得市场.

  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环境问题

  1、含义: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 系的历史过程。

  2、过程: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开始。

  ②两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朝着经济全球化方向发展。

  ③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3、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因素:

  ①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迅速提高,是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

  ②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技术手段;

  ③两极格局结束,提供有利国际环境;

  ④市场经济制度的普遍实行为经济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

  5、问题与对策

  存在的问题:①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增大;

  ②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污染、环境污染和科技落后、发展差距拉大等问题。

  对策:①坚持对外开放;②既要快速发展本国经济,又要关注和防止环境污染等问题,和谐发展;

  ③加大科技投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④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⑤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⑥加强区域合作等。

  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百家争鸣”局面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 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4)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5)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其人: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4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