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历史 >

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

时间: 如英2 高三历史

  一、百家争鸣

  (1)出现的社会原因

  经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各国并存,没有一个统一的文化专制政策;各诸侯国招揽人才,提供一个施展的舞台。

  思想文化:私学兴办, 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

  (2)诸子百家及代表

  Ⅰ 【儒家】:

  「孔子」:

  历史地位: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主张:①思想:主张“仁”与“礼”的学说,

  ②政治: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他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③教育: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孟子」:提倡“仁政”学说。他提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这一“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

  「荀子」:战国末期,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①在天人关系上,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②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荀子对儒家关于“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入讨论。他认为,③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影响: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Ⅱ:【道家】

  「老子」:①“道”是世界的根本,②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阐发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③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庄子」和老子一样,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万物也是没有界限和差别,就叫“齐物"。要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从而逍遥自得。

  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Ⅲ

  .【法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在这样的形势下,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法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重要特点。

  「韩非」:①战国末期,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②韩非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他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

  作用:法家的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Ⅳ【墨家】

  「墨翟」:战国初期,学术团体以纪律严密著称。①墨家推崇夏朝的政治,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②墨家学说的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这与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是针锋相对的。③以此为核心,墨子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④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汉代以来,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了。

  (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

  ①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1、时代背景:

  汉武帝时代是古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了,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更适应君主专制集权的需要)。

  2、董仲舒思想内容:

  ⑴提出“天下一统”和“儒学独尊”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⑵提出“君权神授”思想——加强君权的需要和 “实施德教”学说---继续发挥儒学的民本思想

  3、独尊儒术的措施

  (1)从儒生中选拔官吏

  (2)设立太学和郡国学

  汉武帝时代,除了建立太学之外,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

  积极:①有利于维护国家大一统;②汉王朝也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这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

  消极: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5、太学创立的影响:

  ①汉武帝创建太学,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②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得到改变,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人仕的机会;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宋明理学

  一、定义:为了与佛老思想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二、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程朱理学】:

  程颢、程颐兄弟合称“二程”,他们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二程”认为,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仁者不但能化物于无形,而且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就是“孔颜之乐”。

  朱熹(南宋):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①在理气关系方面,朱熹以二程学说为主,部分吸收张载的思想.理比气更根本,气有变化的能动性

  ②理学的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朱熹还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③理学的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以道统论为依据、秦汉以来的所有帝王都是无道之君、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

  朱熹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并对之加以注解,使之成为了理学的经典。

  【陆王心学】

  陆王心学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因此,心学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陆九渊(南宋):是心学的开创者。①他提出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②他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③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 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

  王守仁(明代),世称阳明先生。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①他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心;②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由于人人都有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所以只要识得此理,则“满街都是圣人”;③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三.影响:

  ① 积极: 和谐意识、道德价值、个人自觉,对塑造大丈夫性格乃至中华民族性格有积极作用

  ②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和创造力。

41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