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指资本主义列强压迫、奴役的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
二、形成过程
1、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后,西欧的西、葡、荷、英、法进行殖民征服,亚、非、拉、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①葡萄牙:1500年占领巴西;但葡萄牙扩张的主要方向在非洲和亚洲。
②西班牙:主要目的是掠夺金银。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期,占领子除巴西以外的中、南美洲;16世纪六、七十年代又占领了亚洲的菲律宾。
③影响
A.欧洲的殖民统治给亚非拉美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印第安人几乎灭绝,土著劳动力锐减,由此又引起丁罪恶的奴隶贸易。
B.流人欧洲的巨额财富,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C.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
对亚非来地区:①政治上——欧洲殖民者开始对亚非拉进行政治的控制和渗透;②经济上——伴随政治霸权而来的是经济的剥削和掠夺;③思想文化上——由于__和西方文化的渗透,殖民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对世界:①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②有利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中国的影响:①政治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从海路相继来到中国边疆进行侵略活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同时使明清统治者走向闭关锁国。②经济上——明朝中后期,美洲高产农作物通过菲律宾传入中国,为清朝人口快速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③思想文化上——天主教从海路传入中国,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局面。
2、初步形成: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抢占商品市场,抢占原料场地,拓展殖民地,亚、非、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
①原因
A.工业革命的发展使资产阶级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开拓更广阔的商品市场,抢占更多的廉价原料产地。——根本原因。
B.经济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空前强大。——物质条件。
C.资本主义各国竭力推行对外扩张政策。
②概况:(见课本)
③对外扩张的影响:
A.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原料、市场)。
B.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C.客观上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
3、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三、评价?
1、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
2、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客观上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世界贸易额的增加。?
3、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地区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输出资本的场所,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命脉,对它们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掠夺,使它们陷入更加落后的状态。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指通过对外贸易使各国市场联系起来的总和,它是资本主义的经济涵盖。
二、形成
1、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引起了殖民侵略,西欧国家贸易范围扩大,世界市场已显雏形。
2、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并扩展至美法德俄等国,促使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国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场地,把亚、非、拉许多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使之成为资本主义经济附庸,大大促进了国际间的经济交往,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从反面证明了世界市场的存在。
3、最终形成: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列强加紧争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掀起一股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从此一统天下,在经济上世界成了密不可分的整体。
三、影响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亚非拉国家经济上饱受列强的剥削和掠夺,是这类国家经济畸形、长期贫困落后、灾难深重的总根源。
3、资本主义的入侵在客观上冲击了这些国家或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近代化的进程。
4、加剧了列强争夺世界市场的矛盾斗争,并形成了错综复杂、囊括全球的国际关系。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与崩溃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1、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①战后初期,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②英国经济遭到严重削弱,传统的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已经难以支持。
③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
2、形成:1944年夏天,44国代表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签订了几个协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3、内容: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4、实质: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5、影响:
①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美国控制了更广阔的世界市场。
②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扩大了各国间的经济交往。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1、原因:
①70年代,西欧、日本经济发展,商品大量涌入美国,美国的贸易逆差扩大。
②美国的黄金储备日益减少,美元实际贬值加剧。
③1973年石油危机的冲击。
2、表现:1973年,美国再也无法按固定价格兑换黄金,不得不宣布美元贬值,资本主义各国相应也不再承担维持本国货币与美元固定汇率的义务,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3、影响: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一、经济全球化
1、含义:经济全球化指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在经济上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竞争和制约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原因:
①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
②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根本动力)。
③国际金融的发展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
④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
3、本质: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是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4、影响:
①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
②由于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等问题,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③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转,大大促进了国际经济的发展。
④促进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促进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二、经济区域化
1、表现:;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影响: ①推动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促进参加国经济的发展。
②进一步推动贸易自由化,有利于形成多级世界。
③使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
④对经济全球化具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三、中国与经济全球化、区域化
1、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2、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基础知识三农指农业 、农民、农村。“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
指小城镇建设。
一、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1、商周时期: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极少量青铜农具。
2、春秋战国时期: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
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3、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4、两汉时期,西域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
5、魏晋南北朝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灌溉用)。水碓、水磨应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裕
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
6、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灌溉用)。
二、历代中央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3、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4、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修水利。
5、明初:明太祖采取鼓励垦荒,减免赋役,休养生息;实行屯田,推广植棉等措施。
6、清初:鼓励垦荒;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三、我国古代重大水利工程
1、春秋时已经有邗沟;春秋楚国孙叔敖修芍陂。
2、战国时期,秦蜀守李冰在成都修筑都江堰。郑国在咸阳附近修筑郑国渠。
3、秦朝开通了灵渠。
4、隋朝开通大运河
①目的:巩固统治、对江南的掠夺、巡游,对高丽战争的需要等。
②概况
A、构成: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B、规模: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
③影响 A、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统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B、开通运河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
4、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五、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吴、越等)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
2、秦汉时期: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牛耕、马耕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当地经济有所发展。
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逐渐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南移打下基础。
原因:①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
②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③一些统治者推行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④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4、隋唐时期: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原因。
①隋朝大运河开通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
5、五代时:继续南移。
6、南宋时:南移完成,标志:“苏湖熟,天下足”。
7、明清时:南方经济重心得到巩固与发展 表现:江南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
六、关于土地兼并
1、原因: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度的存在,封建制度本身无法克服
这一问题。
2、影响
①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加剧社会的贫富悬殊,激化阶级矛盾,导致农民起义。
②造成农民普遍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地主乐于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
产,阻碍资本主义的萌芽。
七、关于重农抑商问题
1、实施的原因
①农业产品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
发展会加据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②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而经营店铺、作坊等不如经营
土地有保障。
③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
④其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较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必然产物。
2、表现
①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汉初休养生息,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商人。
③隋唐沿用均田制,轻徭薄赋,实行租庸调制。
④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措施都有利于于农业的发展,同时限制了商业活动。
⑤清初实行更名田等恢复经济的措施,对资本主义萌芽进行压制。
3、评价
①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出现,重农抑商的政策就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看过“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