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期末复习方法详解
物理试题命题正由“知识立意”为重向“能力立意”为重转变。除了《考试大纲》中要求考查的五种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之外,还考查到学生的对外来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处理能力,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有关高三期末的物理复习方案,欢迎大家参阅!
一、高考总复习的侧重点及时间安排
从今年九月到次年六月高考,一共是九个月的复习时间,除去学校安排的期中、期末及模拟考试,总复习时间约为36周,我们一般将物理高考复习分为三轮,安排如下:
1.第一轮复习:打好基础,以全面复习知识点为主,构建中学物理的知识网络。高中物理知识大致可分60个考点,平均每周复习3个考点,约需20周。实验复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既可以在一轮复习的最后安排(这样便于在实验室集中完成一次实验),也可以在每章复习之后将本章的实验一起进行复习。
2.第二轮复习:以专题复习为主,侧重在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上下功夫,突出知识的横向联系,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提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大致可分16个专题。平均每周复习4个专题,约需4周。这一轮复习的专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安排。
3.第三轮复习:以模拟训练为主,针对前面的复习查缺补漏,强调解题的规范性。以模拟试题为主,建议做一些各地的模拟试题,这些考过的试题,往往是各地骨干教师经过认真研究、充分考虑而命制的,无论在题型、题量及难易程度上均较贴近高考。
二、高考总复习的目标和复习方法
(一) 第一轮复习要全方位多角度地扫描知识点,掌握物理问题的基本分析方法
1.全面系统地进行学科基础知识的复习
一般按课本的章节顺序进行复习,同时配备一本第一轮复习的参考书。在课堂上老师一般很难详细述及所有内容,主要是理出要点,突出重点,解决疑难,总结提高,并辅以典型例题,因此除了上课认真听讲外,自己还要认真阅读课本章节内容,包括阅读材料,并熟记公式,以免形成知识的缺漏,要努力拓宽知识广度。
2.对每章的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网络化的知识结构具有知识存贮准确、提取迁移快速等特点,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只要触及一点,就能通过联想,迅速形成一个相关的知识群,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复习时要抓住知识间的联系,结合《考试大纲》中的“知识内容表”,把相关的知识编成一定的结构体系。例如第一章“力”这部分,可总结出知识网络如下:
3.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分析方法
基本分析方法是解决高考物理试题的主要方法,通过第一轮的复习,要熟练掌握各种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分析方法,纵观2004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试题中所用到的各种基本分析方法不外乎以下10种:①受力分析方法;②运动分析方法;③过程分析方法;④状态分析方法;⑤动量分析方法;⑥能量分析方法;⑦电路分析方法;⑧光路分析方法;⑨图象分析方法;⑩数据处理方法。
4.独立完成配套试卷,检查自己对所涉及的概念及规律的理解程度
本轮复习要尽可能多看一些习题,对不同类型的习题,要认真解答,做到对解决物理问题有明确的思路,并能得到正确的答案,但由于时间较紧,所以对解题的规范性不作很高的要求。另外每一章复习结束后,要做一次全章训练题。对于本轮复习中做错的或理解不够透彻的题,可以用红笔圈出来,以便在第三轮复习中再看一遍。
(二)第二轮复习重在抓住知识的横向联系和解题能力的提高
1.采用归类、对比的方法进行专题复习,加深对双基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图象法在解题中的应用”这一专题中,可以将原来散见于力学、热学、电学、光学等章节的图象,如v-t图、p-V图、U-I图、Ek-v图进行对比分析,可将这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点综合起来,从图线的纵轴、横轴的含义,截距,斜率,曲直,所围面积等诸多方面全方位认识图线的物理意义,这样对专题的认识和应用能力会有大幅度提高。
2.逐步形成力、热、电、光、原子板块的知识网络,提高学科内综合的能力
在物理学科内,力、热、电、光、原子各板块是有联系的,通过专题复习,要能够理清思路,找出其联系所在。主要有两条主线将它们联系起来,一是“力”这条主线,除了力学部分的重力、弹力、摩擦力之外,还有热学部分的分子力、电学部分的电场力、磁场力(安培力或洛仑兹力),原子物理中还有核力。另一个是“能” 这条主线,除了力学中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外,还有热学中的分子势能、电学中的电势能等等,注意对物理中“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3.领会各种解题方法和技巧
除了基本分析方法外,还有其他一些更巧、更简捷的思维方法,如:解静力学、动力学问题常用的隔离法、整体法;处理复杂运动常用的运动分解法;处理其他问题的图线法、等效代换法等等。掌握这样一些方法,可以使自己举一反三,灵活解决各种问题。
4.通过专题复习使掌握的知识得以延伸和拓展
以实验复习为例,虽然近几年的高考实验通常不是课本上的原有实验,但也往往是建立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的,所以平时复习要注重将基础实验进行拓展。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去把握实验的实施方案(如实验所需测量的物理量、实验仪器、实验步骤),并能够根据自己所学的有关理论对实验进行必要的改进、改编。同时要重视课本上的课后小实验,通过对课本小实验设计的具体操作,培养自己将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迁移到新的实验情景中去的能力。例如在专题“物理实验的设计与创新”中研究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我们测的是周期T和摆长l,再由公式g=来计算,书本上采用的是多测几组再求平均值法,而高考曾考过的方法是:以l和T 2/4л2为坐标轴,用测得的数据描点画出直线,求直线的斜率即是g。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还可以延伸出这样的问题:①我们可以想出哪几种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②若实验中缺少螺旋测微器而无法测出单摆球的直径,如何测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的值?③若实验中缺少小铁球,用一个砝码(或钩码)来代替小球,如何测出重力加速度的值?④某单摆的摆球是一个极不规则的重物,且由于悬点(在天花板上)很高而无法测量其摆长,你能否在仅有一只秒表和一根米尺的条件下,用一个简便易行的方法测量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⑤利用单摆这一套实验装置,给你一块磁铁、一块铁板、秒表、刻度尺、木架、细线、弹簧秤等,你如何测出当磁铁与铁板相距1cm时相互作用的磁力?能适应这样一种拓宽,也就不怕试题的千变万化了。
(三)第三轮复习侧重思维的周密性和解题的规范性
1.精选模拟试题,避免题海战术
解题是复习巩固的必要手段,也是提高知识迁移、知识应用能力的有效方法。但由于时间有限,第三轮复习时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教材上的知识点面面俱到,不能采取见题就做的方式而浪费大量的时间。每周可做3~4份模拟试题,把重点放在综合性强及涉及新知识、新事物、新发现等问题方面,通过这些试题去发现本身知识、能力的漏洞和缺陷。对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寻求症结所在,并查缺补漏,另外新题一般是在已有模型中变换得来的,所以要培养联想与变通的本领,不妨这样思考一下:①本题是否有其他的求解途径,即一题多解;②和其他的题是否有相似之处,即多题一解;③本题还可以做哪些变化,即一题多变。
2.培养思维的周密性
第三轮复习的目标是考试得分,考生要有强烈的“分数意识”!有些考生,题会做却拿不到分,可能是思维的周密性还有欠缺,例如2004年江苏高考试题的第16题:“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两个小圆环分别在哪些位置?”题目本身并不难,但出现了四解,如果平时不是训练有素,考生很难答全。
3.训练解题的规范性
考试得分不高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解题不规范,第三轮复习中一定要注意训练,在这一阶段,对于很多考生来说,“如何做对”比“如何会做”可能更重要,训练时对解答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解答题中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即对非题设字母符号要加以说明;对物理关系的判断要加以说明,如两个物体分离时弹力N=0,或分离时加速度a、速度v仍然相同;对方程的研究对象、研究过程要加以说明;作出某项判断的依据要加以说明,如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等等;对结果中的矢量要说明“+、-”号的意义。
(2)要有主要的解题步骤。一般分三步:原始方程,代入量,结果(如果是矢量应交待大小和方向)和 结果的讨论(如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解要讨论取舍)。其他次要的步骤可以省略,如:解方程的具体步骤;几何关系只要求会正确判断(如三角形相似),不要求证明。
(3)书写要讲究规范。如每一个小题号要分开;具体数字相乘应该用符号“×”,不能用点“•”;方程两端同样的字母不能在方程中约去,如qE=qvB;如无特殊要求,最后结果一般取2~3位数字就可以了;以字母表示最后结果的不要把具体数字写进去,如,不能写成,等等。
总而言之,物理三轮总复习要做到有计划、按步骤合理进行,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提高复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