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生物 >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时间: 子文2 高一生物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思路

  生物膜结构模型的建构历程比较长,这方面的资料也比较多。教材仅选取了部分主要内容,基本按照时间进程排列,未加小标题。要想让学生自己理清脉络并体验结构模型的构建方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可以对探索历程的内容添加小标题以凸显脉络,像层层剥去笋衣一样,将小标题作为思考讨论的切入点一一展开,帮助学生梳理并体验结构模型的建构方法,同时理解并能够描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层层剥去笋衣”的过程无不显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以及实验技术的进步对科学模型建立和发展所起的作用。以下思路供参考。

  小标题一:从生理功能入手的科学探究

  早期对于生物膜结构的探究为什么首先是从生理功能入手的呢?这是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人类还不能亲眼看到生物膜,无法想像它的结构是什么样的。但尝试探究哪些物质能够透过生物膜则是可行的办法。正是有了实验观察,科学家才有了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像。膜是由脂质组成的这一假说在19世纪被提出。

  假说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和完善。20世纪红细胞膜的提取和分离不仅证实了细胞膜含有脂质,同时表明还含有蛋白质。细胞膜为双层脂质分子的结构也在此时提出。

  小标题二:单位膜模型的提出

  针对蛋白质分子的位置问题,有人提出了单位膜模型,即教科书中所说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型。这一模型的直接证据来自电子显微镜的观察。但这一模型将生物膜描述为三明治式的静态统一结构,解释不了膜的许多生理功能。

  小标题三:新技术带来新模型

  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让科学家发现,膜蛋白并不是全部平铺在脂质表面,有的蛋白质是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的。

  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的融合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又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在这些新的实验证据及观察的基础上,又有学者提出了一些关于生物膜的新的分子结构模型。其中流动镶嵌模型因能够比较好地解释生物膜的生理功能,逐渐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最后说明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实施的程序

学生活动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教学意图

1.回忆上节课的探究活动,思考生物膜对物质的选择性吸收是否与其特定的结构相关?
2.阅读教材正文第二、第三段,讨论对膜的研究为什么是从生理功能入手?
3.思考与讨论(1)
4.继续阅读教材正文,讨论“单位膜模型”是怎样提出的。
5.阅读教材有关“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中余下的全部正文,完成思考与讨论(2)。
6.阅读有关流动镶嵌模型的正文。
1.通过生物课的学习,我们早已有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主要是限于当时的条件。实验、推理想像—假说—进一步验证完善。
3.“提出假说”的科学方法介绍。
4.提出技术进步推动了假说发展。
5.随着技术进步,假说不断被修正和完善。突出模型建构方法:实验、推理想像—提出假说—进一步验证完善—不断发展。
6.归纳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引起对生物膜结构探讨的兴趣。
2.开始学习模型建构的方法。
3.假说是怎样提出的。
4.了解技术进步对科学研究发展的作用。
5.总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
6.复习强化: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知识点归纳

  一、应牢记知识点

  1、欧文顿(E .Overton)的发现和结论

  ⑴、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

  凡是脂溶性物质都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⑵、结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1925年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发现和结论

  ⑴、实验:提取人红细胞中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层分子。

  ⑵、发现:单层分子的面积为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⑶、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3、1959年,罗伯特森(J .D .Robertsen)的发现和论断

  ⑴、发现:电镜下,发现细胞膜有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⑵、论断: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4、“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的发现和结论(P—67图4—5)

  ⑴、发现: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370C下40min后,

  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

  ⑵、论断: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5、1972年,桑格(S .J .Singer)和尼克森(G .Nicolson)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⑴、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⑵、蛋白质分子或镶或嵌入或横跨磷脂双分子层。

  ⑶、磷脂和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

  6、糖被——糖蛋白

  ⑴、位置:细胞膜的外侧表面。

  ⑵、组成:蛋白质和多糖。

  ⑶、功能:细胞识别作用、信息传递等。

  保护和润滑作用。如消化道、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

  二、应会知识点

  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

  2、细胞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3、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质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看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59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