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语文 >

高一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方法(2)

时间: 柚子2 高一语文

  四、虚实与比喻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

  诗人用这种方法对具体景物作生动形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国亡家破,妻离子散,一国之君,沦为囚徒,终身受辱,千古蒙羞,胸中怨恨,难以尽言。词人用一比喻,极言愁苦之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像东流。”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把“愁”物化为一江东流的春水,多而不绝的愁绪被形象地表达出来。又如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词人想像女子生活的情景:大概她是在桥上踏月,深院赏花,或者生活在有着雕花窗子的朱阁里面吧。“月桥花院”写室外环境幽美,“琐窗朱户”写居室富丽清雅。虽然这八个字写的是虚境,但璀璨绚烂,给人以恬适惬意的感觉。但接着以“只有春知处”,显出了词人的思念和落寞。晨花夜月,良辰美景更反衬出词人的凄凉寂寞。“试问闲愁多几许,一川烟柳,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词人用带有夸张色彩的比喻,变无形为有形,写出了自己心中无限的感伤和愁苦。“一川烟柳”、“满城风絮”及“梅子黄时雨”,极言闲愁之多,无法排遣。这种用比喻来抒情的写法,以实写虚,化无形为有形,比直抒胸臆更形象,所以更富感染力。

  五、当前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为虚已逝之景,或是作者经历过的,或是历史上发生过的景象。

  作者把这些景物写入诗词中,大多是通过与当前的实景构成某种关系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中的“雕栏玉砌”、“朱颜”是词人对故国的追思,“雕栏玉砌”也许还在,红颜也已迟暮。但这些都不是眼前的实景,所以是虚写。“只是”二字以惋惜的口吻传达出国亡家破、物是人非的无限悔恨与怅惘。又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这首词的“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三句,极写往昔的繁华生活,与词人当时无限凄凉的处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虚衬实,以虚写实,虚实结合,凸显出梦醒后的浓重的悲哀。这种通过写已逝之景,虚实结合表达感情的诗不少。特别是借古讽今的怀古诗大多运用这种写法。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前四句叙说的是西晋王濬率大军征服东吴的情景,是虚写。诗人用东吴由兴盛走向衰亡的特例作为下边议论的基础。“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四句诗告诉人们:山河依旧,人事已改。

  秉政者若不按社会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办事,失去民心这个最根本的东西,都会由兴盛走向衰亡。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李唐王朝在“四海为家日”的表面繁荣所掩盖下的危机的深深忧虑:现今江山一统,四海一家,可是又有谁能保证那令人悲伤的往事不再重演呢?又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上一页1234下一页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举破吴,胜利而归的的往事。诗人极力渲染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王城故址上只剩下鹧鸪乱飞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再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作者塑造了三国时周瑜风流儒雅,才华出众,英俊伟岸的形象,再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赤壁之战时的场景,这是虚写。对历史人物的景仰和歌颂,正包含了诗人对自己的现状的不满,虚实结合,相反相成,在古今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也有虚实之间相辅相成的。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用宋文帝”草草“(草率的意思)北伐终于惨败的历史事实来告诫当权者:如若伐金,须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

  六、当前之景为实,设想未来之景是虚。

  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是设想未来之境,诗人把它与当前之景当前之情进行对比或烘托,以虚衬实,来抒发心中的情怀。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酒醒梦回所见到的景象。弱柳扶晓风,残月挂枝头,这是虚写。词人设想的这种凄清的景象为面前与恋人分别的场景平添了一层惜别感伤之情。又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后两句是作者设想将来团聚的时候能把自己今夜听着秋雨思念亲人的情景向妻子讲述,深切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再如杜甫《月夜》:“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两句是诗人设想他日与妻子相聚时的情景。劫波度尽,夫妻团聚,情到深处,泪流成行。这种未来团聚的喜悦(虚)正好反衬了分离的悲凉和伤痛。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