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末试卷试题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试题
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2分
A.臆(yì)造 亵渎(xiè dú) 廉(lián)价 万籁(lài)俱寂
B.愕(è)然 轻蔑(miè) 噩(è)梦 大逆(nì)不道
C.姗姗(shān) 执拗(niù) 惩(chéng)戒 贻(yí)笑大方
D.豪恸(tòng)璀璨(chuī càn)踉跄(niàng qiàn)强聒(goū)不舍
2、选出下列无错别字的一组是( )2分
A、勤俭诚实 门当户对 兴高彩烈 B、余音饶梁 叹为观止 金碧辉煌
C、融会贯通 抑扬顿挫 出类拔萃 D、屏气凝神 全神贯注 雅雀无声
3、选出加点的字意义全不相同的一组( )2分
A、春分得意 春分化雨 春分满面 春分怡人
B、文过饰非 文如其人 文以载道 文质彬彬
C、日暮途穷 日新月异 日暮西山 日积月累
D、老羞成怒 老于世故 老生常谈 扶老携幼
4、下列短语结构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炎暑逼人 奇珍异品 赏心悦目 冰消雪化
B.明净如意 灵花异草 若断若续 结构巧妙
C.呕心沥血 斩钉截铁 披荆斩棘 惊心动魄
D.炯炯有神 精神饱满 绿草如茵 翩翩起舞
5、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2分
要享受读书的乐趣,﹍﹍﹍得思考﹍﹍﹍通过思考,你﹍﹍﹍获得知识,为认识真理﹍﹍﹍兴奋,为解决疑难﹍﹍﹍激动,真正体会到创造的愉快,﹍﹍﹍感到愈读愈有味道
A、 就 只有 才能 而 而 因而 B、可 只要 才能而 而 因而
C、 就 只有 才能 而 而 所以 D、可 只要 也能 却 却 因而
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恰当的一组是( )2分
(1)我在艺术殿堂的短暂的巡礼中……只能获得一个_______ 的印象
(2)也许对到手的东西_________,却在追求自己所没有的东西,是人之常情吧
(3)由于我只能看到一个剧,我难免会感到___________,因为我想看的剧有好几十个
(4)我会流连于橱窗之间,久久不肯离开,因为展出在那儿的货品一定是琳琅满目__________的
A、走马观花 泰然处之 众说纷纭 灿烂夺目
B、粗枝大叶 听之任之 举棋不定 光怪陆离
C、浮光掠影 漠然置之 莫衷一是 美不胜收
D、一知半解 不闻不问 莫名其妙 目迷五色
7、下列加线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敕(chì)造 赤金盘螭(chī) 璎(yīng)珞(luò) 裉(kèn)袄
B、 倒也便(biàn)宜 翠幄(wò) 庑(wǔ) 宸(chén)翰之宝
C、 錾(zàn)银 莳(shì) 美人觚(gū) 啖(dan) 狎(xia)
D、 小幺(yāo)儿 惫(bèi)懒 宫绦(tāo) 两靥(yè)
8、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依次是( )2分
⑴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
⑵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⑶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虚,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⑷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
⑸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繁花无边的天山呢?
⑹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⑺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
⑻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⑼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⑽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A.比喻 通感 排比 反语 反问 对偶 拟人 对比 夸张 反复
B.比喻 比喻 反复 反语 设问 对偶 拟人 对比 夸张 反复
C.排比 通感 比喻 比喻 反问 对比 比喻 对偶 反复 夸张
D.排比 通感 比喻 比喻 设问 对偶 拟人 对比 对偶 夸张
9、下列句子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场面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
B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C “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分,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分做平均;两年来带工老板从她身上实际已经收入二百三十块钱了!
D这就是历史,没有半点含糊,于是,我们便要感谢她的经历了,使我们看见了民族的灵魂,血蒸出来的真文字
10、下列词语感情色彩全是褒义的一组是( )2分
A.众口铄金 画饼充饥 挥金如土 严阵以待
B.徇私舞弊 疾恶如仇 洁身自爱 本末倒置
C.以身作则 平易近人 光明磊落 栩栩如生
D.炉火纯青 言简意赅 鼠目寸光 心领神会
1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鸟 鸣 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A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反衬出春山月夜阒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视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12、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2分)
⑴、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阅读《林黛玉进贾府》语段,完成13~20题。(16分)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
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
13.“面善”的意思是( )2分
A 面熟 B 面容和蔼 C 貌美 D 善良可亲
14.宝玉问“可曾读书”,黛玉的回答与贾母的回答不同(她对贾母的回答是“只刚念了《四书》)这是因为( )2分
A 黛玉怕宝玉看不起自己,不敢在他面前说读过《四书》,说明她的细心
B 黛玉从刚才与贾母的对话中,得知贾母并不主张女孩子读书,所以她此时改了口,说明她处事的机敏和留心
C 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反映出她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性格特点与准则
D 是为了讨好宝玉,因为她知道宝玉是不爱读书的,说明她的机敏和聪慧
15.宝玉给黛玉取字,说明( )2分
A 卖弄自己的学问 B 他没有轻视妇女的观念,又对黛玉颇有好感
C 讨好黛玉,以博得她的好感 D 与探春开玩笑
16.宝玉对《四书》以外的评论,说明宝玉的什么思想性格,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说明宝玉对《四书》是尊重的,不敢有所违抗和不满
B 说明宝玉对中国封建文化的不满和叛逆性格
C 说明年纪尚小,对中国文化抱有虚无主义态度
D 说明宝玉的狂妄自大,目空一切
17.这段文字中,与宝玉初见黛玉“与众各别”的“形容”后,用了一个“笑”字;而前文写黛玉初见宝玉时,“便吃了一大惊”同是相见,这一“惊”一“笑”的细节描写,表现了黛玉和宝玉各自怎样的心理和性格?(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语段中画线句子表现了林黛玉怎样的特点?(不超过10字)(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贾宝玉对林黛玉有“四问”,问读书、问名、问字、问玉,为什么把“问玉”放在最后,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因为人们交往,多是先问一般情况,如姓名、干什么等,而后问到实质性的问题,这样安排符合常情礼俗
B 因为“问玉”是由“问名”“问字”引发而来的,把“问玉”放在最后,以便水到渠成形成高潮,突出人们的思想性格
C 因为先问读书、问名、问字,最后问玉,可以使情节波澜起伏,跌宕生姿
D 因两人名字中都有“玉”,宝玉又身佩“通灵宝玉”,因而由问名问字引起宝玉对“玉”的联想,所以把“问玉”放在最后顺理成章
20.对贾宝玉“摔玉”这一举动的思想意义有几项分析,最准确完整的一项是( )(2分)
A 体现了贾宝玉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世俗观念的挑战
B 体现了贾宝玉对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反叛精神
C 体现了贾宝玉背叛封建社会、渴求男女平等和个性解放的性格
D体现了贾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和对林黛玉的爱慕之情
三、文言文阅读(共2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 , 13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每空1分,共4分)
学不可以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假舆马者 君子生非异也
22.翻译下列句子。(3分)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本文段选自荀子的《劝学》,其中“劝”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1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属于到装句中的_________________。(1分)上文第一段使用的五个比喻是________________、(1分)、___________ 、(1分)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本文的中心论点(用文中的语句来概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24~27题。(8分,每小题2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4.与“师道之不存也久矣”中的“道”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B.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25.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B.作者韩愈,字退之,自谓君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C.唐宋散文八大家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D.《师说》用了六个字——传其道解其惑,就把老师的职能作用给概括出来了。
26.“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B.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C.对那些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我是无所谓的。
D.那些教孩子的老师,交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27.对这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土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D.这一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四、语言表达与语言运用(9分,每题3分)
28.日常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两个字的敬辞谦语。
示例:探望朋友,可以说“特意来看您”,更文雅一点,也可以说“特意登门拜访”。
①想托人办事,可以主产“请您帮帮忙”,也可以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您了”。
②请人原谅,可以说“请原谅”、“请谅解”,也可以说“请您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询问长者年龄,可以说“您多大岁数”,也可说“您老人家__________________”。
29.用下面这几个词描述一种现象,要求语句连贯,字数50字左右。
毁骂 赞美 置之不理 欣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据下面提供的情境,写出符合题意要求的话。
毕业前夕,父母对你百般呵护。作为家里的一员,你很想替他们分担些家务,却常被拒绝。为此,你十分苦恼。你既不想让父母伤心,又想让他们明白你的想法。这时,你应该怎样对他们说?
答:
五、作文(30分)
同学们正处在独立人格的形成时期,都希望受人尊重,也正学着尊重别人。尊重很容易做到:得到帮助时道一声谢,妨碍别人时道句歉;为演出成功鼓掌,为同学进步喝彩;一句问候,一声再见……尊重也容易被人忽视:遭人冷落,被人揭短;恶语触怒他人,讥讽同学弱点……总之,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受人尊重是一种幸福。
请围绕“尊重”这个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