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语文 >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期末考试试卷题

时间: 如英2 高一语文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期末考试试卷题

  1.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l)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 。

  (2)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 ,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3)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 ,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

  A、南辕北辙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C、南辕北辙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C、买椟还珠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D、买椟还珠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2.横线处填入一句话,最恰当的是( )

  读书人的命运在外人看来是崇高的,在读书人自己看来是凄凉的,在某些有权位的人看来,读书是消谴,消谴就可有可无,有所谓也无所谓,所以, 。

  A、只有读书人自己才能体会其中的甘苦。

  B、读书于人于已都是一件艰苦的事。

  C、读书人的自尊自爱全在于你自己。

  D、读书需要一种清闲雅致的心情。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里所要讨论的“过去”,主要指的是传统,即那个在已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孕育着未来、诞生了现在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

  B、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

  C、我离去时,他是个大约六十岁左右的人,我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显得衰老、瘦弱,不断地发抖,这一次,他起先真的不认识我了。

  D、作为感性生命的极度表现,不仅西方人的体育事业为了锻炼身体,也不仅为了弘扬国威,而且是对人类感性生命力的探究,是一种肉体的沉醉。

  4.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

  A、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B、穷饿无聊,追够又急。

  C、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D、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5. 下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目:眼中

  B、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尊重

  C、当神器之重 当:主持

  D、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发:拿出

  6.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3分)( )

  A、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不如因而厚遇之

  B、吾其还也 / 发其志士之悲

  C、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 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7.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恐年岁之不吾与

  A、夫晋,何厌之有?

  B、不能容于远近

  C、以其无礼于晋

  D、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8.下面加点字中,词类活用正确的一项(3分)( )

  ①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③越国以鄙远 ④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⑤宁许以负秦曲 ⑥江海下百川 ⑦舍相如广成传 ⑧吾得兄事之 ⑨晋军函陵

  A、 ①③⑦⑨ ∕ ②⑧ ∕ ④⑤ ∕ ⑥ B、 ①③⑥⑦⑨ ∕ ②⑧ ∕ ④⑤

  C、 ①②⑧ ∕ ③⑦⑨ ∕ ④⑤⑥ D、①③⑦⑨ ∕ ②⑧ ∕ ④⑤⑥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

  邓通传

  邓通,蜀郡南安人也,以濯船为黄头郎。孝文帝梦欲上天,不能,有一黄头郎从后推之上天,顾见其衣裻带后穿。觉而之渐台①,以梦中阴目求推者郎,即见邓通,其衣后穿,梦中所见也。召问其名姓,姓邓氏,名通,文帝说焉,尊幸之日异。通亦愿谨,不好外交,虽赐洗沐,不欲出。于是文帝赏赐通巨万②以十数,官至上大夫。文帝时时如邓通家游戏。然邓通无他能,不能有所荐士,独自谨其身以媚上而已。上使善相者相通,曰“当贫饿死”。文帝曰:“能富通者在我也,何谓贫乎?”于是赐邓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其富如此。

  文帝尝病痈,邓通常为帝唶③吮之。文帝不乐,从容问通曰:“天下谁最爱我者乎?”通曰:“宜莫如太子。”太子入问病,文帝使唶痈,唶痈而色难之。已而闻邓通常为帝唶吮之,心惭,由此怨通矣。及文帝崩,景帝立,邓通免,家居。居无何,人有告邓通盗出徼外④铸钱。下吏验问,颇有之,遂竟案,尽没入邓通家,尚负责数巨万。长公主赐邓通,吏辄随没入之,一簪不得著身。于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自是之后,内宠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数也。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 (节选自司马迁《佞幸列传》)

  【注】①渐台:建在未央宫西边苍池中的台子。②巨万:犹言“上亿”。③ 唶: jiè,吮吸。④徼外:塞外、边境之外。

  9.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文帝说焉 ( ) (2)文帝时时如邓通家游戏 ( )

  (3)能富通者在我也( ) (4)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

  10.邓通最终落得“寄死人家”的原因有哪些?请分点概括,每点不超过10个字。(3分)

  11.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及课内所学部分句子。(13分)

  (1)觉而之渐台,以梦中阴目求推者郎。(3分)

  译文: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分)

  译文: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4分)

  译文:

  (4)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3分)

  译文: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①

  苏轼

  七千里外二毛②人, 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③劳远梦, 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 积雨浮舟减石鳞④。

  便合与官充水手, 此生何止略知津⑤?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赴惠州途中所作。②斑白的头发。常用以指老年人。③喜欢:地名,在大散关上。这里代指故乡山水。④石鳞:水在石上流,其波如鱼鳞。⑤典出《论语》,孔子曾问路于隐士长沮、桀溺,二人因不同意孔子的救世主张,故意不做正面回答,只说:“你是知道渡口的,何必问我们呢?”

  (1)颔联中的“惶恐”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诗《 》,此诗中包含地名“惶恐”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

  (2)首联对比极富特色,请赏析。(3分)

  (3)诗中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概括。(4分)

  四、默写

  13、默写(8分)

  (1)今两虎共斗, 。吾所以为此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

  (2)恩所加, ;罚所及, 。(《谏太宗十思疏》)

  (3)哀思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大,      。(《五人墓碑记》)

  (4)大行不顾细谨, 。(司马迁《鸿门宴》)

  (5)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大风歌》)

  (6) ,不指南方不肯修。(文天祥《扬子江》)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怀念乡村春节

  冰 客

  ①又是一年一度的春节了,因为搬了新家,这个春节我们是在市区过的。

  ②大年三十,各家各户亮出代表各家财富的鞭炮,尽情地燃放,鞭炮声一浪高过一浪,经久不息,而到了零点辞旧迎新之时,鞭炮声浪更是此起彼伏,你家放万响鞭炮,我家可能要放十万响,甚至数十万响;东家放三五分钟,西家能放十几分钟甚至半个小时,如果还不过瘾则要拿出那些烟花燃放,俨然一种比拼贫富的架式。仿佛那就是财富、身份甚或地位的象征,那火药味十足的鞭炮声已经弥漫着比拼的气势。听着这些杀声四起的鞭炮声,我的心里顿然对新年感到乏味。这早已失去了传统意义新年的热闹气氛了,我不堪与他们比拼贫富贵贱,也丝毫没有比拼的念头,我就是我,一个来自乡下的平民,在城市平凡地生活着,不与人争。那硝烟弥漫的鞭炮声,使我不由得又回想起了那让我至今念念不忘的乡村春节。

  ③乡村春节是我永生都无法忘怀的记忆,虽然那时的乡村很穷,童年的我们总是日日盼望着春节的到来,这样好改变我们贫穷的味口,可以狼吞虎咽地饱食大鱼大肉。尽管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那个年代并不富有,但春节,大鱼大肉必不可少。就在团年的鞭炮声还没有响起,大人们还在忙年的时候,我们那一群活泼可爱的小伙伴们自然会三五成群地带着一些鞭炮,去寻找我们的欢乐。那时的鞭炮当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花样,顶多只是买上一两封小鞭炮,然后拆开一个一个地放,既经济实惠,又为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只有那些父亲或母亲在外工作稍微有钱的人的子女们才会偶尔放一些冲天炮或是烟花,那才算是当时的“高档产品”,也会令众多的小伙伴艳羡。

  ④而团年时分,每家的鞭炮不过一封,长的万响,短的百响、千响,家境稍差的甚至连放鞭炮这一形式也省略了。在今天这个鞭炮声震天的新年气氛中,似乎少了年少时那种放鞭炮的欢乐。除夕夜里,村民家家必要放鞭炮,毕竟难得一年啊!都期望通过这一欢乐的形式带来来年的好景象。

  ⑤除夕夜虽然没有月亮和星星,在乡村更没有路灯,但家家户户门前必要悬挂一盏门灯,哪怕在没有用上电的日子里,挂一盏点燃煤油的马灯,也要照亮乡村的年夜。那时,我们一群孩子们自然会怀揣一盒火柴、一封鞭炮,游走于年夜里,游走在各乡邻家中,寻找小伙伴,燃放鞭炮。春节大家相互串门拜年,这时无论小孩单独行走,还是有大人在场,厚道纯朴的各个农家必是一视同仁,端出令小伙伴们欢喜的苞谷花、红薯丁,让小孩们吃;大人们则每到一家,必要端上三五个凉菜,喝酒、聊天,畅谈一年的收成,欢声笑语荡漾山间。

  ⑥如今这乏味的城市年夜,人们除了在鞭炮声中展示自己的富有之外,防盗门一关,各自在家中海吃山喝,既不知道对面的人家姓甚名谁,也不知道楼上楼下的邻居来自何方,更别说串门了。

  ⑦虽然城市这种过年的方式已沿袭已久,谁也无法改变,但我这个过惯了那种朴实的乡村春节的乡下子民,没过正月初二,我就携妻带子,再回到属于我的乡村,去寻找和体味乡村那种让我永生难忘的春节。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14.第①节交代“这个春节我们是在市区过的”,在结构上有何作用?(4分)

  15.在作者眼里,城乡春节在哪些方面存在着不同之处?请概括作答。(4分)

  16.文章结尾画线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17.本文以“我”为视角构思全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探究。(6分)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8分)

  拿来主义

  鲁迅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 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 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 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 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18.“叫作‘发扬国光’”“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这里运用了何种修辞?(2分)

  。

  19.选文第三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写这段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20.作者在阐述“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4分)

  七、作文(70分)

  21.请以“底层的光芒”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43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