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语文 >

如何学好语文论文

时间: 如英2 高一语文

  如何学好语文论文(一)

  读书学习要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的种类很多,除了字典、辞典外,还包括文献资料、索引等供查考使用的图书。最常用的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等。工具书不仅是最好的老师,可以随时查阅碰到的疑难问题,而且也可以作一般阅读材料来读。

  二、学会独立思考

  思考是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首先要善于提出问题,思考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引起思考的最好办法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许多高一、高二的同学问:现代文阅读材料好像看得懂,但每次做题时总与老师的答案相差甚远,这是为什么?我认为原因很简单,就是你根本没有把文章读懂,看起来那些字你确实认识,而字词里面的“内核”你却没有能力发现。建议大家现代文要“多读、多思、少做题”,每读完一篇文章后,留出2~3分钟的时间给自己提出几个问题,看自己是否能回答。能回答,说明你读懂了;否则就没有效果。比如问,这篇文章的中心是什么?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些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

  三、勤读课外书籍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是读书。要学好语文,光读几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许多同学说每天的作业都来不及做,哪来时间读书?我看关键不是没有时间,关键是你想不想读书,想读书就有时间,不妨你试试!我建议大家每天要保证有一个小时的读书时间,时间可以是整块的,也可以是分散的,每天睡觉前问一问自己,今天读书有一个小时吗?欧阳修利用“马上、枕上、厕上”读书,郑板桥利用“舟中、马上、被底”背诵,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同时读书除了报刊杂志的“浅阅读”材料外,一定要有计划地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一周读一本,一学期就是十几本,一年就是30本。

  这些书,不仅可以让你自信走入考场立于不败之地,  而且将受用一辈子。

  以上三种方法,既是学习语文的技巧,也是学语文的习惯,更是打开语文这把锁的钥匙,真可谓“有了金钥匙,不愁锁不开”。

  如何学好语文论文(二)

  一、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兴趣能激发灵感,它不是自发的,而是逐渐培养起来的。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阶段,通常要借助形象直观的展示获取信息。因此,他们对直观、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老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教学《乌鸦喝水》时,我把课前准备的一个装了半瓶水的水瓶和一袋小石子放在讲台上,这时,学生个个都很好奇:“老师为什么要拿这些东西上课呢?”我立刻抛出一个问题:“哪些同学能让瓶里的水满起来呢?谁来试一试?”同学们此时的参与情绪高涨,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在学生上台表演时,台下的孩子们个个目不转睛,学习兴趣浓厚。此时,我借此导入新课《乌鸦喝水》。

  2.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卢梭说:“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具有鲜明的色彩、逼真的形象和连续的动作,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其鲜明独特的表现力和直观生动的形象性最能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入情入境,提高学习积极性。例如:《桥之思》这首散文诗阐述了人们对桥直观上的认识和心智上的联想。通过图文对照,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心桥”的赞美。由于学生没法亲身见到各式各样的桥,对作者描绘的那些各具特色的桥及作者抒发的情感理解不透。因此,在课堂开始时我以一曲富有北京小调风味的《北京的桥》(配合多媒体的演示)导入新课,吸引学生进入情境,破题而入。当学生欣赏了许多精彩的桥的图片之后,都兴致盎然,积极举手准备发言。在课文教学中,我利用丰富直观的图片,配合优美生动的音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论视觉还是听觉都调动起来。在潜移默化中,他们对桥的热爱之情便油然而生,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轻松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的共同点,尊重每一个学生,多和学生沟通交流,做学生信赖、喜欢的老师。同时老师更要时刻关注每个学生的情绪变化及学习能力特点,并根据他们的特点明确学习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乐趣,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二、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习兴趣会更浓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发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学生在自己喜爱的活动中会受到熏陶,语文素养自然会得到提高。如教学《燕子妈妈笑了》一文中,先让学生看燕子妈妈叫小燕子观察冬瓜和茄子不同之处的故事,再让两个小学生戴上头饰和面具表演燕子妈妈和小燕子,看着精彩生动的表演,学生都积极参加。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学习热情高涨、学习兴趣浓厚。

  三、增强课堂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对年幼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育科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处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教育力量。”教学本来是“教”与“学”的结合,师生关系融洽,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他们自学能力。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老师和蔼可亲的微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泼幽默的话语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亲切又专注的眼神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因此,老师应该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做学生最好的榜样。例如,在《上天的蚂蚁》一文中,我利用形体语言演示。在复述巨人的话时,我用底气不足的表情进行表演,在复述蚂蚁的话时,用坚定不移的表情进行表演。通过我直观形象的表演,学生学习兴趣更高涨。同时,还能通过观察我的表情,猜测文中作者表达的意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及学好语文的愿望。教学实践中,只要教师灵活运用各式各样的教学方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学好语文论文(三)

  语文是很有“灵性”的一门学科,其“灵性”体现在它有广阔的生长发育空间、浓烈的人文关怀色彩和灿烂迷人的创造天地。对语文教学而言,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从而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是“保鲜”语文“灵性”的不二法门。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从学生的心理与认知特点出发,让学生学会“发现”,在“发现”中享受快乐,陶冶心灵。

  这一认识,是在“接受美学”理论的启示下,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从语文学习的本质与目标出发,在反思自己的语文教育实践的基础上获得的。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汉斯 · 罗伯特 · 姚斯于 1967 年 4 月 13 日创立的。他在《作为向文学理论挑战的文学史》讲演中主张美学研究应以读者 及接受者为中心,所以称为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并不是对于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观察者都以同一种面貌出现的自在的客体,并不是一座自言自语的宣告其超时代性质的纪念碑,而是像一部乐谱,时刻等待着阅读活动中产生的不断变化的反响。只有阅读活动才能将死的语言材料拯救出来,并赋于它现实的生命。作家创作文本时留下了许多“不确定性”和“空白”,召唤着读者去寻幽探微,破译这些“密码”,从而完成作品意义的建构,换言之,读者的参与才使一个文本变成真正意义上的作品。

  无疑地,这种理论承认了读者的能动创造性,提升了读者的地位,对读者是一种肯定、激励、尊重。它与“新课程”的理念宗旨相吻合,至少可以给我们以这样的明示:阅读教学中,学生亦是读者,他们与我们与作者站在同一高度上,我们的课堂应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促使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习惯。

  当然,这一理论有着不合理之处,它认为文本本身不具意义,显然是对作家努力的否定。文本是作家思想的载体,本身就具有存在的意义,我们不能为突出读者的地位而走向另一极端。

  以“发现”观去审视自己的语文教学(以“创优课”《我的空中楼阁》为例),会发现几个问题:

  1.学生主体性的缺席。阅读,是读者和作者在交谈,唯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创造激情,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生命之所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课堂停留在对文本公众意义的泛化,即缺乏阅读主体个人独特的见解,纯粹重复着人云亦云的认识。没有了阅读主体的个性张扬,使得阅读教学成了一个平淡无味的过程。以老师的阅读代替学生的阅读,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一篇精美的课文,在课堂上、在教学中被提问肢解着,提问与答问代替了美读、美听、美析,这从本质上剥夺了学生进行真实阅读的权力。

  2. 文本阅读的开放性不够。一直以来,在读者眼中,作品是至高无上的,只是被动、谨慎、封闭地去欣赏,而且传统的课程观下,每节课的目标繁多、任务繁重,教师为保“质”保“量 ” ,注重预设方案,然后有步骤地按“预案 ” 讲演,力求达标。况且教参提供的资料是一家之言,若教师缺乏“网络 ” 意识,及时查找相关资料,往往不敢轻易创“一己之见 ” ,只做一个本色的“传道授业解惑”之师者。这样,师生都是被动地进入文本,从中获得知识,不必更深入文本的“不确定性”和“空白”处,显然,开放性不大。 (关于《我的空中楼阁》的主旨,《教师教学用书》只提供了一种“答案”:抒发的是向往“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3. 功利意识的介入。 高中教学的终极目标当然是高考,师生都把眼光的投射到高考层面上来,时刻关注着考点: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等,教与学的活动中潜意识地落实考点,讲求应试技巧:提要勾玄、筛选信息等,归纳阅读客观题干扰项设置法: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经过反复训练,学生的思维随之理性化,然而,阅读是一种心智活动,一种情感活动,理性占上风,阅读便少了体验的愉悦,精神参与的快感。 另外,由于是比赛,过多地考虑所谓的现场效果,考虑到怎样获得掌声与高分,技术操作层面的比重过大,忽略了阅读中的人文主义的机制感悟。

  说实话,对这堂课,自我感觉良好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教育理念的更新会导致评价结果上的迥异。我在一篇文章中曾写道,教师的专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理念,二是学科修养。教育理念决定着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的方向,可惜的是,悟得正道,求得真经,耗去我十几年的时间。这样的代价大大了。当然,将一节“创优课”搞得如此悲惨还有另一层原因,就是,我在上这节课的时候,自身对教材并不具备独立的解读能力,对《我的空中楼阁》我的理解仍没能跳出教参的圈子。所以我说,教师的学科修养,主要体现在你有没有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与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同样需要一个过程(照搬教参、拼盘杂烩,独立阅读与解析,创造性阅读) ,捷径只有一个,就是多读多看多思考。教师必须是一个杂家,要博览群书,只有善于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才能引领学生进入真正的“发现”的殿堂。

看过“如何学好语文论文”

46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