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通用学习方法 > 学习经验 >

鲁迅孤独者读后感

时间: 欣欣2 学习经验

  鲁迅《孤独者》所写的男主人公魏连殳是一位接受过民族思想熏陶、接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份子,但辛亥革命失败后他陷入了“仿偟”,在故乡偏僻的小山村以前他被同乡人看成为“异类”,因为他有理想又留过洋,因此周围的人们都看不惯他,而他也看不惯封建礼教看不惯那些被封建礼教毒害的人,因此他成为了这个社会的“孤独者”。

  鲁迅《孤独者》读后感一

  《孤独者》是一个独战多数的孤独者的悲剧。魏连殳常说“家庭应该破坏”,乐于接待失业、失意的人,认为孩子总是好的,将老屋无限期地租给女工住,爱发没有顾忌的议论,可见不乏进化论、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思想及民主、自由的新观念,是个敢于独战多数的具有五四新时代精神的新青年,对于闭塞、停滞、守旧、自私、愚昧而且容不得异类的一般大众而言,他确乎是个异类。魏连殳的思想、个性与强大而守旧的环境的冲突,决定了他孤独者的悲剧的命运。通过魏连殳的故事,鲁迅在小说中展开了“现代”受到传统中国围困的主题,其提出的“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与道路”的主题,在中国现代思想史、小说史上具有开创意义。

  “送殓”一场表现了魏连殳独战多数的丰采。族人排好了阵势,村人们兴奋地等待两面的争斗,可是魏连殳一句“都可以的”,便以无戏可看向看客们复了仇。虽然复仇,被那些呆滞、冷漠、麻木的“群”包围着,其内心是痛苦、孤独的。鲁迅小说中曾经反复写过孤独的个体被麻木的“群”围困的场面:路人向“狂人”射出吃人的目光,黑暗中看客们伸长了如同鸭颈般的脖子品味夏瑜的就义,咸享酒店的长衫客与短衣帮合力赏鉴孔乙己的尴尬、颓唐,鲁镇的人们用研究的眼色盯着祥林嫂额上“耻辱的记号”的伤疤,(它们都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习时“幻灯片事件”经验的纷繁多样的表现,参见《呐喊•自序》、《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这些眼睛对于被围困个体意味着什么?鲁迅在小说中曾写过懵懵懂懂的阿Q和复仇者眉间尺对于看客们眼睛的感受。在阿Q,它比“又凶又怯”“远远地穿透了他的皮肉”的“狼的眼睛”更可怕,“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远不近地跟他走。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对于眉间尺,“遇到这样的敌人,真是怒不得,笑不得,只觉得无聊,却又脱身不得”,置身于此的魏连殳的感受则二者兼而有之,如同置身无物之阵、荒原,“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孤独导致悲伤,却并不必然就失败。他有所希望(“孩子总是好的,他们全是天真…。”“我以为中国的可以希望,只在这一点。”),有所眷顾(“还有人愿意我活几天”),“有所为”(“喜欢发表文章”,“发些没有顾忌的议论”)。他有韧的精神,他“愿意为此求乞,为此冻馁,为此寂寞,为此辛苦。”然而,不久,愿意他活几天的“已被敌人诱杀了”,对于孩子的信心也动摇(“一个很小的小孩,…指着我道:杀!他还不很能走路…”),而且他被解职了。活的意义、的价值、的条件均已失去,这是内外双重的压迫。生命已经没有意义。“我自己也觉得不配活下去;别人呢?也不配的。”为爱、为希望而活既不可得,乃为恨而活。“偏要为不愿意我活下去的人们而活下去”―――“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以自己的生命向社会进行复仇。

  魏连殳的悲剧不在于他的死,也不在于他的失业,他的悲剧在于生命意义的丧失。生命已经无处立足,死亡就不是悲哀,死亡只是他自由地使用生命进行复仇的盛典――为了恨!然而这样的复仇除了啃啮自己的心――目睹自己的腐烂――之外,于大众的愚昧、于社会的守旧、于旧势力无损丝毫。倒是那戴着肩章“不妥贴地躺着”的带着“一柄纸糊的指挥刀”的尸体,对于主人公不啻是个讽刺,人物的尴尬结局显示了作者对于其人生道路的冷峻态度。小说的深刻之处还在于,这是一个几乎无事的悲剧,“这也是向来如此的”,“S城人倒并非这一回特别恶。”并没有特别的人、特别的事件、特别的迫害,围困是由“无主名”的日常性的社会生活环境完成的,如此,小说显示了社会改造的艰巨性。

  小说如一首诗,具有峻峭幽深的艺术风格。小说中的人物“我”既是叙述者,也是一个与魏连殳在精神、气质上颇有相通之处的人物,他们仿佛是精神上的孪生者,然而他与魏连殳的取向颇有差异,他不信进化论,对魏连殳的多疑,看得人们太坏也不以为然。他对魏连殳是牵挂的,但又会不由自主地在内心对于魏连殳的“我还得活几天!”的声音冷峭地反问“为什么呢?”。这两个人物其实可以看作双重性对偶式主人公,他们的关系正是一种论争性关系,它是鲁迅对于中国传统小说中正副人物分身法的创造性运用。众所周知,无论是魏连殳还是人物“我”都带有鲁迅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某些特征,鲁迅运用这一独特的方法表现了他对于孤独的知识者的命运的复杂情思。

  鲁迅《孤独者》读后感二

  在《呐喊"自序》中,先生提出了著名的“铁屋子”的比喻,接着就写到他和老朋友金心异(即钱玄同)的不同看法。金心异认为:“既然已经有几个人醒来,就不能说没有毁坏这黑屋子的希望。”先生“虽然自有他的确信”,但仍然不愿“抹煞希望”,终于答应了他写文章的要求,于是便有了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

  这篇小说故事讲述的方式是“双重第一人称独白式”。小说前面的引言说:“某君昆仲……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这种讲述故事的方式已经表明,这位叛逆者和“精神界之战士”的思想见解是不能被他的听众所接受的,只能被视为精神病人的狂乱呓语。狂人的见解越是特别、不凡,在他人看来就越是显得狂乱,病得不轻,他从而也越是遭到冷遇并被迫害包围的:“但是我有勇气,他们便越想吃我;沾光一点这勇气。”他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的才能,但不能使自己真正解放出来;相反,他还明白了自己也曾参加吃人,现在又轮到自己被吃以后而更加痛苦。

  而且,我们发现,随着故事的发展,狂人似乎愈来愈明白、清醒了:“我怕得有理”(一)“我明白了,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二)“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三)“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四)“现在晓得他们讲道理的时候,不但唇边抹着人油,而且心里满装着吃人的意思。”(五)“我晓得他们的方法……”“我诅咒吃人的人,先从他起头;要劝吃人的人,也先从他下手。”(七)“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九)“你们立刻改了,从真心改起!你们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十)“有了四千年吃人的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十二)“救救孩子……”(十三)

  之所以引用这么多的文字是想说明:狂人是越来越清醒,而个人越是清醒他的行动和言论越是受限制的,他也越是不能对庸众施加影响来改变他们的思想(喊完“救救孩子”之后,还是“早愈”了)。事实上,狂人的清醒反而成了对自身存在的诅咒,注定他越来越处于一种孤独的状态中。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狂人应该是较为清醒者之一,但先生似乎是为了不让他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而让他重新昏睡,并且到某地候补去了。这样一来,小说结尾似乎最有振聋发聩效果的那一句“救救孩子”的力量就减弱了,和开头形成一种强烈的反讽。我在想,先生既然让他喊出了这样一句,又为何要让他去候补呢?真的是忍心?也许,下面这段话可以作出说明:

  “作为一位思想家,鲁迅的特点就在于,他最深刻、最充分地体现了五四运动的理想,但同时又对这一运动及其体现者的命运抱有深刻的怀疑。鲁迅对自身的这种内在矛盾性有着清晰的理解:对人的解放的追求,对历史进化的信念,对传统秩序的反叛作为时代的理性选择构成了鲁迅小说的基本价值取向;对自我及其代表的运动与理想的忧虑,对‘唯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的体验,对自身及新文化代表面临的无法克服的灵魂的分裂的自觉,又同上述价值取向并行不悖,在小说中构成了一种论争性的悖论式的反讽关系。”

  我仿佛能体味到先生制造这种“悖论式反讽”时内心的痛苦:“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悲剧就是把最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是先生对“悲剧”下的一个很有名的定义。在《狂人日记》中,先生也是把狂人毁灭给自己看的。只不过,这种毁灭是以“到某地候补去了”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一个花环,……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先生似乎又不忍心狂人的再次昏睡,塑造了另一个孤独者——夏瑜。“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发了疯了”、“疯了”,其实,从这些话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夏瑜和狂人一样,在别人看来也是一个疯子、狂人。不同的是,狂人是由清醒到重新的昏睡而最终在昏睡中死灭,并不会感到就死的悲哀,而夏瑜则是少数清醒的并且有“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的人。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并且把华家的故事作为明线,可以看作是人物活动的前台。但是,在前台活动的都是庸众;暗线讲的是夏家的故事——孤独的烈士始终被置于后台。有关他的一切都是从一个刽子手康大叔的三言两语中道出的。这样处理,显示了这样一种悲剧意义:烈士的痛苦是人们所不知道的(甚至包括他的母亲)!烈士被庸众所疏远和虐待,成为孤独者;但这孤独者却只能从拯救庸众,甚至为他们牺牲中,才能获得自己生存的意义,而他得到的回报又只能是被关进监狱,被剥去衣服,被殴打甚至杀害。他想拯救的人们看着他死去,然后买他的血去“治病”。写到这里我又在想:假如小栓吃了药后,阴差阳错病真的好了呢?当然,人血馒头是绝对治不好痨病的。但如果小栓的病真的好了呢?我无法想象假如真的会怎样。不知先生当初是否想到?

1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