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风筝课堂拓展
《风筝》,作者鲁迅,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课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有关风筝的课堂知识拓展,希望能帮到大家!
鲁迅风筝课堂拓展
过程与方法:
1、自主阅读,理解文章内容。
2、合作探究,体会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的自责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自省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歌曲《三月三》,创设情境。
2、彩屏显示小诗:
同学们,这首小诗写的是什么情景?想到风筝,你们会有怎样的情感?(生谈感受。)可一想到风筝,文学大师鲁迅却感到悲哀。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诗《风筝》,去触摸大师那颗敏感的心灵吧!
二、介绍作者:结合屏幕,师生共同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掌握字词
3、思考:本文围绕什么展开回忆?写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
四、研读,合作探究
彩屏显示: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
2、找出文中生动描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的语句,分析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当“我”发现弟弟在糊风筝时,弟弟有什么反应?而“我”又有哪些行为?“我”在这件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4、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
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5、假如你是文中的弟弟,有何感触?生活中的你有类似的体验吗?
五、思读,质疑问难
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哪些困惑之处?
准备问题:
“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样理解?
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怎样理解结尾的句子?
六、多角度探讨文章主题
可从下列角度任选一个做深入分析讨论
1、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的角度:
2、从手足之情的角度:
3、从游戏的意义这一角度:
4、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的现象上看
七、联系生活,课外延伸
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一个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听听。
八、课堂小结
《风筝》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形象地叙写了同胞兄弟之间的浓浓亲情,表现了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精神。它吹奏了人情美的温馨之歌,使我们沉浸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