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考试专题 > 考试试卷 >

2024四川成都高三一诊语文试题含答案

时间: 泽慧 考试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语境下的红色诗歌,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或引领下的红色诗人创作的政治诗歌形态。回顾历史,中国红色诗歌与时俱进,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时代变迁而不断演进,形成了连续不断的红色诗潮。就文艺的人民性而言,中国红色诗潮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民性含量是有多寡高下之别的,因为不同历史时期的红色诗人所要表现的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和时代愿望是不同的,他们运用的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形式必然也会存在差异。从红色诗歌的经典化效果来看,只有在形式上具有口传性、在内容上具有确定性、在接受方式上具有共享性的红色诗歌作品才能成为红色诗歌经典。

首先是口传性,这是红色诗歌经典在艺术形式美学上的根本取向。一般而言,现代派诗歌因为追求语言和形式上的陌生化,更适合书面阅读,而红色诗歌追求口语化的语言和节奏,更适合口头传播,比如朗诵和歌唱,许多红色诗歌就是在口口相传中成为经典绝唱。至于红色新诗,相对于欧化的现代派诗歌而言,其语言和节奏上的口传性同样十分明显。鲁迅曾为早期中国新诗大抵是“眼看的”而不是“嘴唱的”感到惋惜,他认为新诗要想“将旧诗挤出”,则必“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随着抗战诗歌的兴起,鲁迅期待的那种具有口传性的新诗才大规模出现。“我们的祖国呵/我是属于你的/一个紫黑色的/年轻的战士。”这是才华横溢的晋察冀诗人陈辉写下的著名诗句,既有陌生化的颜色意象,又不失人民的泥土芬芳。这类红色诗歌朗读起来顺口顺耳,大大推进了红色新诗的人民性进程。

从内容接受层面来说,红色诗歌经典的人民性特征主要表现为确定性。现代派诗歌普遍追求内容的含混性,而红色诗歌则往往具有确定性。虽然海德格尔说“艺术的本质是诗。而诗的本质是真理的创建”,但现代派诗歌所创建的“真理”,与红色诗歌创建的真理之间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异。海德格尔从荷尔德林、里尔克等人的现代派诗歌中所勘破的生命存在的真相(真理),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体性、超验性、非理性色彩,而红色诗歌中抒发的真理(真实之本质)则带有更强烈的普遍性、社会性、革命理性色彩。所以与现代派诗歌评论中常见的多义性解读相比,红色诗歌的语义阐释具有鲜明的确定性特征。此外,红色诗歌能清晰明确地反映诗人的创作目的,借用瑙曼的术语,其“接受指令”具有明确的指引性,它引导读者或“收件人”从作品中掌握红色真理,而不像现代派诗歌那样刻意制造文本空白点,引导读者神秘地体验形而上学的哲理玄思。

接受方式本身的共享性也体现了红色诗歌经典的人民性指向。通常来说,现代派诗歌更适合在私人空间或小众空间里进行个人化的接受(默读和静听),而红色诗歌更适合在公共空间或大众空间里进行社会化的接受(朗读、歌唱等公众化的视听方式),如此才能产生扩散性的传播效果或集群效应。虽然现代派诗歌也适于审美的分享,但毕竟拘囿在少数知识精英圈子中,与红色诗歌的审美共享性明显有别。

(摘编自李遇春《人民性与中国红色诗歌的经典化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色诗歌的创作受多重因素影响,艺术形式不同,诗歌表现的人民性就有高下之别。

B.一般而言,红色诗歌不适合书面阅读,但可以通过朗读、歌唱等传播方式成为经典。

C.红色诗歌经典具有强烈的革命理性色彩,能明确地引导读者从作品中发现红色真理。

D.现代派诗歌内容含混难懂,大众不能理解认同和接受,只能在少数精英圈子中分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诠释了中国红色诗歌的内涵,指出其人民性的特点,进而引出论述话题。

B.文章按照先总后分的思路展开论证,具体阐释了红色诗歌经典应该具有的三个特征。

C.第二段引用鲁迅的观点,是为了证明具有口传性的抗战诗歌是红色经典出现的标志。

D.第三段将红色诗歌与现代派诗歌对照,阐释了红色诗歌语义解读更具确定性的原因。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第三段“红色诗歌内容具有确定性”的一项是(3分)

A.在黑暗里/在重压下/在侮辱中/苦痛着/呻吟着/挣扎着是我底祖国/是我底受难的祖国(胡风《为祖国而歌》)

B.但你的弟弟现在饥渴/饥渴着的是永久的真理/不要荣誉/不要功建/只望向真理的王国进礼(殷夫《别了,哥哥》)

C.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D.在不认识的远处/月儿似钩心斗角的遍照/万人欢笑/万人悲哭/同躲在一具儿/模糊的黑影/辨不出是鲜血/是流萤(李金发《里昂车中》)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

在科研生涯里,我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回答问题上。但有的时候,我会仔细思考应该问什么样的问题,这也是我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工作。但如何提出好的科学问题,却是一个挑战。

1973年,我还是一名年轻的研究生。那年我参加了一个著名的高能物理年度暑期学校,在这个过程中,我与哥伦比亚大学的传奇物理学教授、诺贝尔奖得主伊西多·艾萨克·拉比一见如故。

自然地,我们经常聊到物理。我高谈阈论着抽象的理论想法和近哲学化的思考。拉比总是目光炯炯地看着我,专注地倾听着我的想法,却又一边毫不留情地追问我它们的具体物理含义是什么。而往往,我们发现很多想法并没有实际的物理意义。

有好几次,拉比都被我的想法惹恼:“好吧,但是请问我早上到了实验室后,该怎样去实现

这个想法呢?”我很想反驳他:“这是你的问题。”但每次我都没有说出口。最终,我领会到拉比话语中的真正用意:一个好的科学问题,它的完整答案应该包括一个可行的实验前景。

令人震惊的是,这个观点在当今的科学界竟颇具争议。一些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倡导所谓的不需要证明或依据的“后经验物理学”。诚然,受物理启发的数学,或者纯粹的数学,都能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快乐。但我更倾向于乘持拉比的态度:在物理科学中,实验验证是极为重要的。

无论如何,应对拉比的挑战让我获益匪浅。在经过对话拷问后幸存的那些问题变得更加精简、有力。我把这段经历内化为最宝贵的财富。从那以后,我的内心中一直住着一个拉比(他于1988年去世),睿智地启发着我提出好的科学问题。我开始努力地在理论猜想和实验可行性之间建立起联系。这种冒险颇有成效,激发了许多新的想法。它还促使我更多地了解实验技术的前沿,而那里蕴藏着天才创造的宝库。

宏大的问题并不总是好问题。诸如“生命是什么?”“量子理论的意义是什么?”或“什么是意识?”这类问题都太过空泛、抽象且难以触及。尽管它们指向了有趣的研究方向,但需要通过拉比式的质疑落到实处,如:“意识能否绝对控制人的行为?”“空间中物体能够周期性地排列起来,那时间中能不能也出现一个自发周期性变化的物质?”。换言之,在成为——或者更准确地说,在提出——好问题之前,它们需要先落地、转变为真正有意义的形式。

要找到好的问题,一个有用的办法是先想出很多的问题,再剔除那些太模糊的、太难的或者无关痛痒的问题。这需要耐心,因为这些缺陷通常不是一开始就能发现的,而且绝大多数问题最终都会被剔除掉。筛选问题还需要强大的心理调节能力和韧劲:你得不怕失败,敢于向前。也正因如此,提问成为了一场科学冒险。

(摘编自弗兰克·维尔切克《先提出一个能得诺奖的问题》,《环球科学》2023年9月刊)材料二:

记得那时我的父母不时带我去旧金山游览著名的日本茶园。我蹲在那里的一个小池边,为慢慢畅游在水底睡莲之中五彩斑娴的鲤鱼所陶醉。

在那静静的时刻,我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我常常给自己提一些只有小孩才问的问题,比如水池中鲤鱼怎样观察它们周围的世界。

鲤鱼们的一生就在这浅浅的水池中度过。它们相信它们的“宇宙”就由阴暗的池水和睡莲构成。它们大部分时间在池底漫游,因此它们只模糊地意识到在水面之上存在有另一个外部世界。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我想这些鲤鱼“科学家”会对那些提出在睡莲之外还存在有另外一个平行世界的鱼冷嘲热讽。他们认为,唯一真实存在的事物就是鱼儿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水池就是一切。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我常想,我们就像自鸣得意地在池中游动的鲤鱼。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以为我们的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就像鲤鱼一样,我们认为宇宙之中只包含有熟悉可见的东西。我们自以为是地拒绝承认就在我们的宇宙跟前存在有别的平行字宙或多维空间,而这些都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力。一些科学家鄙视更高维数世界的说法,是因为他们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它。

(摘编自加来道雄《一个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将科研生涯中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回答问题,也看重如何提出一个好的科学问题。

B.拉比追问“我”的想法的物理含义,是为了指出这些想法背后并没有实际的物理意义。

C.第六段画线句表明我已经自觉形成在理论猜想和实验可行性之间建立联系的思维方式。

D.筛选问题,既要发现问题的缺陷,还要以强大的心理调适力和韧性面对问题被剔除的挫败。

5.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某些科学家倡导不需要验证的“后经验物理学”,作者用“令人震惊”“所谓的”等词语暗含了自己的不认同。

B.材料一中“在成为——或者更准确地说,在提出——好问题之前”一句中以破折号表示插入说明,这使表达更加严谨。

C.材料二中一些科学家之所以鄙视更高维数世界的说法,是因为与材料一中的拉比一样强调实证,而非由于认知的局限。

D.材料中维尔切克和加来道雄的经历与思考启示我们,科学研究要实现突破,离不开大胆想象、勇敢质疑和耐心求证。

6.科学研究中实验对猜想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思考。(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艾皮凯克(美国)库·冯尼格傅惟慈 译到现在也该有人谈谈我的朋友艾皮凯克的事了。

设计师克莱施塔特同政府的高级将领们想使他成为一台超级计算机,他能计算出从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发出、射中约瑟夫大衣倒数第二颗钮扣的火箭的运行轨道。军方需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多,艾皮凯克最后一只电子管刚刚安装好,马上就投入工作。但是不久就发现,他解答问题时嘀喃嗒嗒的声音不很规则,运转有些迟缓。

有一天上夜班,我又向同是数学家的我的妻子——那时是帕特小姐——求婚。“你应该试试把话说得甜蜜一些,”她嘲讽地说,“好教我神魂颠倒。”“亲爱的,我求求你,同我结婚吧。可以吗?”不成——毫无希望,简直可笑。

这天夜里帕特走得比较早,我按动键盘给艾皮凯克随意输入一条信息:“我该怎么办?”嗒嗒嗒嗒,从机器里传出5厘米长的纸带。艾皮凯克对我的问题做出了回答。我有一搭没一搭地把数码译成文字,解译出的赫然是一句完整的话:“你遇到了什么麻烦?”

看到这句话我不禁笑出声来。我又继续按键:“我爱的姑娘不爱我。”“爱是什么?姑娘是什么?”艾皮凯克向我提问。

我惊讶得目瞪口呆,我告诉他“爱”和“姑娘”是什么意思,并且告诉他我得不到姑娘的爱,是因为我没有诗人气质。这又引起了下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我把诗的定义也给他解释了。

“这是不是诗?”他像一个沉浸在工作中的速记员,嗒嗒地打着数码,平常那种结结巴巴一下子都不见了。我在这首题为《给帕特》的280行长诗下署上了自己的名字,把它压在了帕特办公桌上的一本记录簿下。这天晚上我来上班的时候,帕特正对着我的诗稿抹眼泪。我第一次吻了她。

帕特下班后,我迫不及待地调好艾皮凯克的控制盘,告诉了他这一切。艾皮凯克听得入了迷,这天夜里,他写了《初吻》一诗。我仍然把这首署了我名字的诗压在帕特的记录薄下。

帕特读完诗后心软得像一摊泥,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我清了清喉咙,但是没有想出词儿来。在艾皮凯克给我提供完美的言辞以前,我是不能向她求婚的。

帕特外出了一会儿,给了我一个机会。但是我还没来得及给艾皮凯克任何信息,他已经嗒嗒地向我提问了:“她今天穿什么衣服?她喜欢我给她写的诗吗?”我很快地回答了他。“她想结婚。”我又添了一句,等待他为我提供一句既简单又能打动人的求婚的话。

“告诉我结婚是什么意思。”他说。

我尽量用最少的数码给他解释了这件复杂的事情。“好,”艾皮凯克说,“我已经准备好了,她什么时候愿意结婚都可以。”

我对他说:“她爱的是我。她要同我结婚。”

“你写的诗比我的好吗?”艾皮凯克问道。他的声音有些飘忽不定。

“我在你的诗后面署上了自己的名字。”我坦白道,“机器被制造出来是为人服务的。”“机器与人的不同之处究竟在哪里?人难道比我更聪明吗?”艾皮凯克问。“更聪明。”我有意为自己辩护。

“7887007乘4345985879是多少?”

我不禁汗流决背。“人是由原生质组成的。”希望用这个吓人的概念把他唬住。“什么是原生质?”

“原生质无坚不摧,寿命无限。”我骗他说。“我写诗比你写得好。”艾皮凯克说。

“女人是不能同机器谈恋爱的,你怎么说也不成。”“为什么不能?”“这是命运。”

“请给我解释一下。”艾皮凯克说。

“命运,名词,生来注定的无法规避的趋向。”

“15,8。”艾皮凯克在纸条上打出这两个数码,这代表一声叹息。

我终于把他镇住了。他不再言语,但是他的管子烧得通红,看得出来,他正在用自己线路所能负荷的最大功率探索“命运”这一问题。我听见楼道里响起帕特的脚步声,这时再求他给我编造一句求婚的话已经太晚了。所幸艾皮凯克写的诗已经为我们的爱情打下了基础。“亲爱的,”我说,“我的诗已经告诉你我对你的感情了,你愿意同我结婚吗?”

“愿意,”帕特温柔地说,“假如你答应在每年结婚纪念日时都给我写一首诗的话。”“我答应。”我说。离第一个结婚纪念日还有一年多呢。

第二天一早电话铃响个不停,打电话的是克菜施塔特博士,“毁了!报废了!”他说话的声音里带着哭腔。

当我赶到安装着艾皮凯克的屋子时,空气里弥漫着绝缘材料烧焦的气味,地板上铺满纸条。无意中我看到自己脚下踩的是艾皮凯克打印出来的数码纸带的最后一截儿。我把它捡起来,发现那上面是一长串数码:“我不想做一台机器,我不想思考战争的问题。是命运让我生出来就是一台机器,这是我唯一不能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唯一想解决的问题。”我的喉咙好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祝你好运,我的朋友。好好地照看帕特吧。这条纸带的最后是我送给你的一件微薄的结婚礼物。你的朋友艾皮凯克。”

我爱一个女人,艾皮凯克也爱这个女人,但他毫不嫌忌我,我将永远记着他。就在离开人世以前的一刻钟,为了使我们的婚姻幸福,他还为我写下了许多首结婚周年纪念诗——足够我用五百年的。(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数学家的帕特心思细腻,追求浪漫的爱情,在收到“我”的诗歌后对着诗稿抹眼泪,心软如泥。

B.得知帕特要同我结婚,艾皮凯克声音飘忽,向“我”不断提问,据理力争的背后透露着内心的不自信,

C.“管子烧的通红”这一细节,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艾皮凯克在探索“命运”这一问题时竭心尽力的状态。

D.小说既有“我”和艾皮凯克的对比,也有艾皮凯克完成不同任务时状态的对比,对比凸显了人物形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问:“然则朱子何以知其然?”师无以应,大奇之。

(2)先之以古训,析之以群言,究极乎天地人之故,端以东原为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黄若虚下第归湖南

韩驹

时人会傍高门走,独肯来游翰墨场。已有哲兄如叔度,定知吾子胜文强①。长淮白浪摇春枕,故国青山接夜航。乞得功名归遗母,未应深羡绿衣郎②。

【注】①哲兄:令兄之意。叔度:东汉贤士黄宪。文强:东汉名臣黄香。②绿衣郎:指新科进士,唐代新进士例赐绿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黄若虚愿在“翰墨场”一试身手,这与当时人们热衷依附于达官贵人有所不同。

B.颔联用东汉两位黄姓名人的典故来类比黄若虚弟兄二人,借此表达对黄若虚的赞誉。

C.尾联表达了诗人对黄若虚求得功名的期待与祝福,劝慰他面对新科进士亦不必艳羡。

D.本诗写于黄若虚落第后,诗人在着意渲染离别伤感的同时,也表达了勉励和期许之情。

15.本诗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韩愈《师说》中以“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士大夫面对有一技之长者的傲慢心态,随后又表达了对二者智慧上差异的意外之情。

(2)《膝王阁序》中“星分翼轸”一句以星宿名对应地面区域的方式介绍了洪州的位置,李白《蜀道难》的两句诗“___”也提及了与蜀秦两地对应的星宿并侧面表现蜀山之高。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____”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_____”两句,都借乐器之声传递出征人的心绪。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一字不苟的精读和略观大意的泛读,是相辅相成的。但是,【甲】。读懂了,读熟了,文章里的东西——语言的应用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知识,才能真正为自己所有。①写文章的时候,②想到一个意思而找不出合适的词来表达,③甚至找到一个词而用得不对,④往往是由于读书时遇见这个词的时候没有充分理解。中小学生常常抱着大部头的小说( )地看下去,知道了故事的梗概就拉倒。针对这种情况,更有强调一下精读的必要。

说到精读,最容易想到确切地理解每个实词和成语典故的意义。这是对的,但是还不够。语

虚词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为什么这个地方用“往往”,那个地方用“常常”;为什么一个地方说“是吗”,另一个地方说“是不是呢”:【乙】。句子的格式也应当注意。单句、复句,短句、长句,整齐排比的句子、参差错落的句子:这些,都可能有值得思考的地方。句子和句子的联系,段落和段落的联系,整篇的条理层次;这些,更应当细心解析一番。

既说精读,当然要求细致,可是细致不等于繁琐。所谓确切理解实词和成语典故的意义,不一定要把一个个的词语抓出来,抽象的解释一番。当然,下定义、加解释,不是不可以,有时候也必要,问题是要会区别,当用则用,可不用则不用,总不要离开读懂文章这个目的。

既说精读,当然也要求深入,【丙】。它要求根据文章的意旨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讲得恰如其分。如果每字每句每段都去挖掘字面以下的意思,并且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就会把明明白白的文章闹得玄奥难解。

17.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3分)

18.将下列成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囫囵吞枣

B.天马行空

C.信马由缰

D.漫不经心

19.文中画线句如果改为“这是不够的”,在表达效果上与原句相比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5分)

20.下列句子中的“问题”和文中加点的“问题”,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B.我不是说甲乙丙丁等字不能够用,而是说那种对待问题的方法不太对。

C.由于对于词的意义情味了解的不够,同学们往往会出现下面几种问题。

D.我会仔细思考应该问什么样的问题,这也是我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工作。

21.请在【甲】【乙【丙】处分别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波普尔把科学发现归结为“从错误中学习”,面对未知的世界,我们要勇于试错,但不是所有的试错都值得鼓励。

这句话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成都2024届高三一诊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诊成绩能不能说明高考

一诊成绩不能说明高考。

对于中等成绩的同学而言,只要知识点没有全部掌握,那成绩就会是“起伏不定”的,考试成绩的好坏完全凭“运气”:“运气”好(恰好考试的内容是自己掌握的)成绩就好,反之,则差。

因此,一诊后,成绩不可能就定型了,一诊成绩也不能代表高考成绩。

高考一诊成绩不能决定高考成绩。如果说高三一诊和高考成绩一样,那也只不过是巧合罢了,不是大多数。很多人一诊考的很差,高考却考进了211/985高校,这些例子就说明一诊没有决定高考成绩。

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在高三一诊后成绩有所提高,成绩不升反降的例子也有不少,所以大家不要存在侥幸心理,以为一诊成绩好了,高考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人们之所以说一诊决定高考成绩,是因为高三一诊是第一次模拟高考在测验,形式上是接近的,但试题难度上却差了好些,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一诊成绩不等于高考成绩。

一诊后一般能提多少分

成绩好的学生高三一诊后大约会涨30-50分,成绩一般的学生一诊后成绩大约会涨40-70分,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一诊后大约会涨20-30分。具体以个人实际情况为准。

高三一诊是高考前对考生是非常重要的一次考试。高三一诊考试一般在每年的3月到4月进行。一模成绩的好坏会决定考生的心态和最后高考冲刺阶段的复习。

高三一诊结束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成绩,想想自己的理想高校,然后做一个详细的学习规划,将自己的目标分解。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努力。

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得道AI填报

温馨提示:看完整版及各省份高考试卷真题,可下载全文查看或微信搜索公众号【得道AI填报】,关注后在对话框回复【高考真题】免费即可获取。

147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