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历考试 > 考研 >

成功考研经验秘决分享_考研成功心得体会

时间: 小龙 考研

 

  成功考研经验秘决分享【1】

  一、关于坚持

  考研之路,异常艰辛,我是那种比较喜欢学习的人,在某些时候,边听歌边学习,能给我极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说这个,不是为了说别的,只是想说明考研真的是一场战争,和自己的战争,熬心,熬体力。考研过程中,我有三次面临精神极度崩溃的状态,第一次是暑假上考研强化班,太累了,而且事实证明,这一个多月除了让我情绪低到谷底,身体情况低到谷底,报班几乎没什么用。第二次是12月份,12月一号,从这天开始,我所在的考研自习室的人数从300多人锐减为三四十人,我也觉得很夸张,但这是事实,我以为大家只是暂时去弄毕业论文了,但是直到考试之前,还是只有这么点人。第三次是复试的时候,后面说。所以,考研第一关,最难的一关,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记得当初看到这种话的时候,我总是不屑一顾,觉得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可是,到后期,真的是身心俱疲,很多人就是在12月倒下的!

  我从小最爱的都是数学,数学也一直很好。但是今年我栽在数学上了,原因是,状态提前爆发,直至考试找不到状态。我是从寒假回来开始正式进入考研模式的,但是之前已经准备工作做好!我用三月份一个月完成了第一轮数学复习,边看教材边归纳边做去年的大纲解析(因为题型经典,题量也少),暑假之前的我,数学上堪称神级的状态,几乎没有不会的题,所以考研的时候就悲剧了,状态爆发得实在太早,暑假后就一直没有感觉,所以,我建议数学好的同学,准备稍微晚点,战线最后不要太长,后面效率会很低的,但那时候又应该是冲刺的时候了。

  数学我总共复习了4轮,建议不要把微积分、线代、概率分开,各个击破应该是第一轮的任务,之后就必须顺着复习,到11月之后,就要一起复习(注意是并列的),都要看看,防止遗忘。数学比较要基础,不好的同学提前把基础补上;然后进入真正复习后,要重归纳!关于教材,我觉得用自己的!一定不要盲目买新书,我有个同学专门买了一本经济类教材来看,

  结果我都开始第二轮复习了,她那本都还没有看完!而且你并不知道哪些是大纲要求的,哪些不是!所以第一轮看完自己的教材后,我推荐线看考试大纲,查漏补缺,然后后面就老老实实的做题——归纳——做题。。。关于复习用书,其实都差不多,整个下来,我用的是旧的大纲解析(第一轮基本做完)、李永乐复习大全(第二轮开始用,做了两遍半,很难,有的难得过分了,自己判断着做,有的绝对绝对不会考,特别是泰勒公式那块,数三的没必要太纠结,所以压根不用看;而且我用的是旧版,无所谓,都差不多,学习最怕过于纠结,把别人用的书都买来,我只能说你在浪费钱和安慰自己)、李永乐的线代讲义(必买必看,有了这本书,线代就ok)、660题(有精力就做,没时间就算,我做了一部分)、模拟400题,就是完整的几套卷子,最好做吧,今年就考了一道原题。

  最后提醒一句,所有的学习方法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情况

  成功考研经验秘决分享【2】

  日思日睿 笃志笃行

  考研心得体会 考研是一段沉默的时光,那是一段付出了努力和汗水,不抱怨,不诉苦,日后想起连自己都被感动的时光。本以为很多微不足道的坚持,静静地发现,这一切都有着无法细数的刻度——题记

  翻开昨日的日记,考研的味道依旧那样熟悉,飘逸着快乐和辛酸,写满了充实和感动,更散发着追寻梦想的执着和喜悦!感谢那段弥足珍贵的经历,感谢我的学校、老师和同学。现在我想把一些个人的考研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帮到一些准备考研的师弟或者师妹! 首先,决定是否考研。一定要有自己清晰的目标,不是盲目的跟风,不是逃避的借口,而是给自己精确的定位和足够开始的理由,考研不是一劳永逸的开始,也不是投机取巧的幸运,明确的目标会是自己前进的不懈动力。我当时考研,曾经也不停地追问自己:为什么考研?是工作还是升学呢?爸妈年纪大了,自己应该如何选择?后来,我把自己的想法和家人、老师、同学进行了交流,再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做了清晰的总结,这样,仰望着星空,也感觉到了脚踏实地,选择了远方,便能只顾风雨兼程!

  其次,选择学校。我觉得学校的选择要根据个人的追求和自己大体的实力水平进行衡量,如果你想求稳就选择比较有把握的学校;如果你想要对自己提出挑战就选择相对有些难度的学校,应该也会因人而异。我只想说的是:在暑假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定好学校,因为专业课的复习要根据自己所定的学校进行,收集资料也是学习的一种能力。

  在定好学校之后,最好能够找到你报考学校相应专业的师哥师姐,因为他们毕竟是过来人,不仅在专业课上的复习会给你一些建议,而且能告诉你导师的一些学术动态,这些信息的把握很重要,尤其是选择报外校的同学,一定要注意这个。当然,没有师哥师姐的也无所谓,自己努力就是了,毕竟主观这方面是最重要的。至于找不找导师,我觉得初试之前自己努力就是了,等分数下来有复试机会的话再找也不迟。然后就是加入一些复习群或者所考学校专业的论坛,在这里,你能结交到志同道合的人和找到很多复习的资料和经验。

  再次是讲到复习。我觉得心态和方法很重要,心态上,要知道考研是一次持久战,如果把考研比作成长跑,我想最适合不过了。有些人也许会赢在开始,但是骄傲的心理会拉下前进的步伐,有些人拼命地奔跑却不知道什么时候选择了放弃,也有些人在弯道的时候,摔倒的一塌糊涂。诚然,考研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很少有人说考研是快乐的,既然本身就是痛苦的,就不要以战线长为借口来怠慢考研。考研就是要不留遗憾,要对自己说我要努力,不停的努力,天天努力。考研是对心志的一种磨炼。当你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不妨提醒自己“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我是考研复习准备相对比较早的人,而且一开始便竭尽全力的奔跑,在暑假下来的时候,我感觉到了自己基本上累得不行了,生理和心理的折磨让我感觉到了效率的持续下降,后来我坚持每天的跑步,而且一跑就是八圈,在跑步的时候,我也不是随意的奔跑,我把最外圈的跑道作为起点,最内圈的跑道作为终点,在跑步的时候,不时的和考研复习结合起来,从中也学会了计划、坚持和自我激励。这样,身体素质加强了,心理素质也提了上去。

  随后,说到复习方法,我不想侃侃而谈,我只想说几个字,计划+行动+总结=效率,这是自己总结最深的学习方法,我会有自己很清晰的复习计划,从总体再具体到每天、每个小时,我都会列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并且在复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总结,每天按时完成任务之后,我便会适当的放松自己,比如给自己画一个微笑,听一下音乐,喝一杯茶„„对了,想重点提一下总结,很多人认为心里知道就行了,或者不愿意花时间,我觉得这样会得不偿失,有时候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少走弯道,从总结开始!当然,复习方法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以前也听过很多师兄师姐说过考研方法,不尽一样,但是从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能真正对自己有所帮助。

  最后谈一下辅导班,我觉得这些都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精力来把握!有自己的主见,不要轻信别人的结论,非常有用或者一点用都没有之类的话,前提是我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缺少什么,更重要的一点是自己的努力总是在辅导班和别人的帮助之前的,千万不要有打算靠辅导班而坐享其成。要知道,考研,很多时候要靠自己走过来! 落笔之际,将蒲松龄说过的一句话送给考研的师弟师妹: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任何事,只有用心对待,努力去做,坚持到底,终会有所收获!以上这些便是我对自己考研的一些总结,希望能帮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但许多东西只有自己经历后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所以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计划。我相信只要你功夫做到了,该准备的都准备好了,成功不会离你太远的,总之主观的努力与坚持是最重要的。

  人生有很多值得我们永远回忆和珍藏的东西,逝去的岁月见证着我们成长的轨迹。每经历一件事,我们就比原来变得更加成熟。

  慢慢的,手开始合上了考研的日记,心,暖暖地收藏起这份美好的岁月!

  成功考研经验秘决分享【3】

  我去年考的研,一路走来,各种意外事件不断,最后好歹把整个流程走了下来。虽然最后没过初试线,但这一年的历程还是给了我不少难以从别处得到的经验。成功的经验固然好,我这失败的经验更能给人启发。

  我报考的北大ccer,因为我对经济理论比较感兴趣,既然研究生又要上三年,不如选个好点的学校考考。这里我要说的是,很多事情,如果不去尝试,很可能自己把自己吓着。而一旦开始去做了,就会发现其实也没什么。

  考研中最不可饶恕的“罪行”是什么?不是学不进去,身在曹营心在汉。也不是光说不练,整天瞎混。而是做太多无用功!

  太多的人在“假装”学习!考研自习室里面,那么多人,几个人在真正学习?学习就是练习和背记,除此以外,都是无用功!

  曾经快临考的时候,我的一个研友有一道线代题和我讨论。这个哥们做笔记的功力令我大开眼界,他的笔记,和印刷的没两样。但就是这样做数学笔记,我发现他对这道题涉及的最基本的概念不理解。课本上白纸黑字的东西,他也做过笔记,但是他根本没理解。就导致做起题来似是而非,理不清头绪。试问这样的工整笔记对我们的成绩提高有何益?

  还有一个无用功就是不及时复习。专业课厚厚的一本,有人说看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这样的话,等看过一本之后,还得回过头来重新看。这看完一本的时间大部分就白白浪费掉了。头脑里没留下多少印象。为何要求进度,搞那么快?其实如果采用看完一部分,立马复习的策略,看完一本书的时间反而用不了那么多,结果却更好,头脑里印象更深刻。所谓欲速则不达。

  再有一个无用功就是不分主次,平均用力。帕累托的二八法则想必各位都有所耳闻,但几个人真正在生活中运用过这个法则?

  无论哪门功课,都有基础和末节之分。基础的核心的东西只占两成左右的课本容量,而由这些核心引申出来的东西占八成。如果平均用力,不分主次,胡子眉毛一把抓,就会白白浪费时间还得不到好结果。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对核心的东西理解不透彻,会影响对整体内容的掌握程度。如果核心的东西理解得非常透,掌握整体易如反掌。如果有十个小时学习时间,要把八个小时花在理解核心上面,剩下的2小时用去掌握其他。

  要以理解去代替记忆。死记硬背虽然也有好处,但要把东西运用灵活,出神入化,就不是死记硬背能带来的效果了。理解看起来很费时间,其实是最省时间的。因为一旦理解了,记忆就是小菜一碟了。理解越到位,记忆越深刻。单纯的死记硬背是出力不讨好的事情。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书里面有段话,他说单纯的“学习”是不用脑的容易事,看书加一些下划线,摘抄什么的都是表面功夫。最好的方法应是用你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总结。小曼同学这个哈佛天才把他的方法都公开出来了,我们这些凡人又怎么好意思视而不见?单纯的看教材,很多东西你就不知道你不明白。题目还是要做,而且在做的过程中问自己,为什么我就想不到这种程度?如果叫我自己出题,我会怎么出,我又该怎么答我自己出的题?

  看书要精。精到这本书好像是你自己写的一样。考研自习室里面动辄就是书的海洋。敢问诸位大神搞这么多书来,能看完几本?看完了能理解多少?理解了能够应用多少?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克劳塞维茨的经典,战争论里面说,战争的胜败,在于能否在战局整体中具有决定意义的点上面形成局部的兵力优势。很多书必然导致精力的分散。精力一分散,付出远远不够收获。经典书籍,学校指定的参考书,历年真题,这些都是精华,要把你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研究这些东西上面。彻底搞会这些才能游刃有余。

  关于占座问题。占座在各地已成为蔚为壮观的场面。很多人打破头为了争一个位置。我不禁感到有些难以理解。禅宗里面说,手指指月,手指非月。意思是,我用手指指着月亮,是为了叫你自己去看月亮,不要把我的手指当成月亮。占座也是如此。一切都是为了考上研,为了让学校录取你。很多人抢座位的那个阵势好像是占到座了就等于自己考上研了一样。越到最后,自习室里不务正业的越多。有人甚至座位占到了,自己反而不去上自习了。或者是在那里坐着神游太虚。看到此情此景,我不禁想到自习室刚开门那阵,那么多人挤在门前,快把门都挤爆了,究竟是为了什么?真是荒谬。

  所以我这一年压根都没占座,天天打游击,去教室里面自习。图书馆开门挤到暴的时候我在宿舍里面睡大觉。关键是精力集中,要心无旁骛到忘了时间。精力集中了,看书所需时间是很短的。这个我深有体会。曾经尼克尔森的微观经济理论那么厚一本我很是畏难。天天觉得时间不够用,一分钟也不愿浪费。却因为畏难好几天没看几眼。最后我觉得再这样下去要完蛋。狠狠心,不管那么多,踏踏实实一点一点看下去,没想到心一沉下去,六天多一点我就看完一遍了。这个速度是我没想到的。

  看到论坛上有人说要考名校的研每天必须奋战十几个小时,拿身体健康玩命;还剩四个月,有人就说晚了,来不及了。现在的同学还真是浮躁不堪啊。四个月,每天十小时的话,考全中国任何一个学校都够用了。前提是你这十小时是有价值的十小时,而且必须是十小时,不能缩水。人和人的智商相差并不大,为什么别人每天八小时名校都考上了,而有人口称自己每天奋斗十几个小时累到快死却考不上哪怕是一个非名校?关键在于你是否把功夫用到了正确的地方。每天奋斗十几个钟头,让明眼人过来一看,真正起作用的不到一个小时,那就不是奋斗了,是瞎折腾。死学不如聪明的学习。每个人每天都有那么24个小时,可是每个人对于自己的时间怎么用却有各自的用法。造成最终结果天壤之别的就在于日积月累的时间使用差异。每天起来,最重要的事情要先做,要划分出来重要的事情与不重要的事情。不重要的事情不做也罢,重要的事情不去做一个人的命运就没法改变。不做完重要的事情就不做别的事情。明白这个道理,100%的时间管理书籍可以不用看了。

  很多人觉得考研难以坚持下来。甚至觉得必须像苦行僧一样才有可能成功。我这一年坚持得不是那么痛苦。累的时候也是每天十几个小时,坐的屁股都疼。但是我只是生理上的疲劳,我的心不累。我感觉这是一个非常好玩的过程,每天能领会这么多东西,太充实了。而且每天都知道还有那么多道理我不明白,这个探索的过程也很有意思。学宏观那时候,每天睡觉一闭眼眼前到处是各种曲线移动。这么有意思的理论,怎么会痛苦呢?集中能够带来趣味。无论什么东西,只要你能够在那上面进行集中思考,都会慢慢变得有趣起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你能够把书本像打魔兽一样去研究,自然乐趣无穷。

  一定要培养成就感,无法坚持就是因为没有成就感,老是挫败感。先从比较容易的地步开始,为大于细,图难于易,培养成就感。培养成就感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每天看书八小时坚持不了?ok,每天看书三十秒总能做到吧。内容看不下去,目录总能看吧?别小看这看书三十秒,慢慢你就会养成习惯,从高山上滚下的一丁点雪没什么吧?等到它滚到山下,就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大雪崩了。

  有本书叫《Talent is Overrated》。中文译名叫《天才哪里来》。里面的核心概念就是刻意练习。刻意练习没什么神秘的。所谓刻意练习,就是挑出来一些特定的任务,一般来说是稍有难度的任务。然后反复练习,进行微小改进。天才就从这里面出来的。遵循这个原则,能够培养出来世界级的能力。表现在考研上面,就是拿出一块你感觉比较有难度的内容,或你掌握不好的部分,进行刻意练习,真正去尝试运用它。做题要反复,还要有微小改进。这次做了要比上次有进步。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哪个不是整天上班?花的时间还少吗?为什么行业精英了了无几?为什么绝大多数人一辈子工作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就?他们缺乏的就是刻意练习这种过程。得过且过,每天重复,成了一个智能机器人,而不去思考改进,练习。单纯的重复虽然也能培养一点能力,但是要达到比较高级的层次是不可能的。

  毛主席说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固然很难,但看不懂的东西要像敌人一样去攻击它。读不懂的书要不留情面地硬攻。有的人不取攻势而取守势,这样不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绝对不会让步。我认为这是一个真理。是解决你与知识间的矛盾的根本方法。毛主席没有像成功学一样去忽悠人,你自信就行了,关键是自信。也没有叫人去遵守什么吸引法则,羊皮卷。他告诉你要硬攻。没自信怎么了,攻下来不就有自信了?如何解释人的能力差别?形而上学的观点是人的天赋决定,不是那块料也没办法。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就不是这样。人的认识是能动的反映过程。能力不够是因为实践不够,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这是一个循环。能力的强弱与这样的循环经历过多少次有关。而不是什么天生注定的,一成不变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是这么个道理。

  我考研前和中间,看过数不清的经验介绍。可是这些成功者都不知道自己是为什么成功的。我看到,他们的做法和普通人别无二致。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人家的天赋,学也学不来。其实这些成功同学不知道,他们看待问题的方法,做事的方法,和普通同学是完全不同的。还是那句话,智商的差别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我的英语,高考137,四六级都是裸考,连单词都没背,都是六百多分。考研因为专注于专业课了,英语也是裸考,单词连书都没买过,最后考了68分。其实我的做法就和别人完全两样。语法我根本不懂,但不妨碍我选出正确选项和翻译对句子。辅导班我根本也没上过。但是我要告诉你我做过什么。王若平老师编的一本书里的序言道出了真理。里面说英语真正的阅读能力都是实践出来的,写作能力也一样。给出的建议是简单的英语,即初中生也能看懂的英语要看够100万字,不然无法练出真正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我听从了这个建议,把书虫那些简单的英语英汉对照丛书看了个遍。十几本书,什么大战火星人啊,九十九级台阶啊,都利用闲暇时光看完了,而且从互联网上面下载了不少英文书籍直接看,什么肢体语言,心理学,小说,喜剧写作乱七八糟的英文书籍都看。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全集都是看的英文原版,怎一个美字了得啊,翻译过来的实在不能看,把柯南的好文笔都浪费了。高中时候,我把一本新概念第四册里的文章都背下来了。没背过的就可惜了,因为你不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语言的艺术之美。

  什么是秘诀?这才是真正的秘诀。如果要克服阅读问题,不是什么阅读方法,什么划段落,长句分析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能解决的。当你看过了几十本英文原版书了,要说你的阅读还不得分那简直就是个笑话了。

  我考研的失败都是因为直接或间接的违反了以上我列出的这些原则。当然在其中的时候,我是不知道的。考完研了,仔细总结分析过后,我才明白了这些。如果没有那么多弯路,我不会明白的如此快和彻底。希望后来人看完之后,能够领悟点什么,少走弯路就是更快的达到目的地。


  看过“成功考研经验秘决分享”的还看了:

1.

2.

3.

4.

5.

96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