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散文教学范文3篇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散文的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以下是学习啦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浅谈初中散文教学范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初中散文教学范文一
摘要:散文教学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思想,积累优美的词句,发展语感,提高他们驾驭语言的能力;吸引他们揣摩散文的构思和艺术技巧,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散文的线索教学是散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意境赏析是“画面再现”和“寄情于境”。要积极组织学生赏析散文的语言,体会散文语言的自然美、含蓄美和音乐美。要以读促写,做到读写结合。
关键词:散文;特点;线索;语言;意境
散文作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散文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意义。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形象和意境,能够起到提高认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美感情操的重要作用;通过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能够丰富学生的词汇,发展学生的语感提高他们驾驭语言的能力;通过线索与思路的分析,能够启发学生揣摩散文的构思和艺术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散文的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初中的散文教学。
一、抓住散文的特点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素有美文之称。它融合着自然美、诗情和哲理美,同其他文体相比,散文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形散而神不散”,做到形散神聚,和谐统一。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应用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么自由,都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文章的主旨)。理解这一特点,对我们把握散文的构思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白杨礼赞”,它的中心词就是“赞”无论作者怎么写,形式怎么变化最终都要归结到“赞”来。因此,抓住散文的特点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
二、把握线索,理清思路
从形式上看,散文的结构是散的。在取材上,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涉及的事情,可以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凡睹物之情,思路所及都可以联缀成篇。所以,线索对散文来说,它的作用更大。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是这样强调线索的:“启行之词,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膢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綺交,内义脉注。”因此,散文教学必须把握线索,理清思路。这样,才有利于把握作者的构思艺术和文章的主旨。
《腾野先生》从结构上看来,似乎是一篇很“散”的散文。文章一开头就以冷嘲热讽的笔触描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时的种种丑态,写了“我”从东京到烟台学医,人们待“我”如北京的大白菜运到浙江一样的稀罕。但这与高度赞扬藤野先生的伟大品格有关:中国留学生醉生梦死,对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漠不关心,而作为日本人的藤野先生却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他对中国表示出了异乎寻常的同情;一般日本人对来自弱国的“我”怀着“物以稀为贵”的奇异心理,而藤野对“我”却是特别关切,给予不倦的教诲。这篇短文内容丰富,时间跨度20年,大小事件10多件,人物众多(“我”、藤野先生、清国留学生、日本教员、日本的“爱国青年”)。作品中的记叙和抒情,都是围绕着赞颂藤野先生的品格而设置、开展的。作者按时间的顺序,以自己情感的变化为线索,将繁多的题材和生活片段串联起来,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线索的作用,并通过精心的提问设计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帮助学生把握全文的结构,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这样一来,就把握了全文的思想意义和协作特色。
散文的结构线索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以人物为线索,如《回忆我的母亲》就以母亲为线索,按年代先后,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有的寄情于物,如《记一辆纺车》以纺车为线索;有的以景物的变化为线索,如《听潮》就是以海潮的景色变化为线索;有的以时间的推移或空间的转变为线索,如《海滨仲夏夜》就是以时间的推移为文章的线索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散文的不同写法,把握不同散文的构思线索。这样,散文的线索教学,自然也就成了“审美”和“取义”的重要途经。
三、品味语言,明其特色
散文的语言灵活多样,参差错落,富于变化。各种类型的散文,乃至同一种类型的散文,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特点。许多优秀的散文家都在各自的作品中体现出各具特色的语言风格。有的清淡自然,有的铿锵有力,有的含蓄委婉,有的韵味悠然。散文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以求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茅盾的《白杨礼赞》,语言是非常优美的。写高原,写白杨,都能抓住其特点,运用贴切的词语来描写。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广”,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写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扣
挠,对抗着西北风”。着墨不多,但把白杨树高大、坚强、挺立、奋发向上的特征都刻画出来了。作者遣词造句精炼形象,饱含着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语言的表现力。
散文的语言是很讲究文采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作者多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如《海滨仲夏夜》是这样写霞光的:“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这一比喻生动形象,贴切自然。教师应当启发学生明确这样写出霞光的色彩和动态,就是要使人具体感受霞光随着海浪摇曳、翻腾的情状。又如《听潮》是这样写海潮的:“波浪轻轻吻着岩石”,“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海熟睡了”,“远处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它恼怒似的激起波浪的兴奋”,“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大海以人的灵性、资态和动作。教学时,教师要启发学生明确这样写的好处是:把潮水的涨落比作是人的酣睡、苏醒、愤怒,用人的神态动作写海潮的情态,就显得更为生动、逼真,读者也就会由此而感受到大海具有一种伟大的力量和一种雄壮的美。同时,作者描绘大海的不同情状,实际上也是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这样,就真挚地表达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四、分析意境,领悟内涵
优美的散文,其意境可以与诗比美。抒情散文,作者往往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所描绘的具体形象之中,创造深邃的意境,使人在诗情画意中受到陶冶;叙事散文,作者往往在叙事之时,借用景物点染,将自己的独到见解融入其中,从而构成了情景交融的意境,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井冈翠竹》的意境是是这样的:“毛主席下山去了,红军北上抗日去了,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的人一样坚贞不屈。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青青翠竹!”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绘形绘神——写井冈山翠竹这个自然现象,就是为了以物喻人,歌颂井冈山人们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和雄伟的战斗力。在这里,竹子的“形”和井冈山人的“神”两者兼具,“景——人——情”三者互相交错,创造出了暂新的意境。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透过作者流露的情思和作品蕴涵的意象,去洞察生活,去领略历史,去进一步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
由于意境是由“意”和“境”统一构成,所以散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意境。
一是展现画面。画面是由客观物象构成。如朱自清的〈〈春〉〉,展现出描写春景的画面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全文由“盼春”、“绘春”、“颂春”三个层次构成了三大艺术境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展示的是一幅奇妙的“冬天里的春天”图。在那里,有阳光,有温暖,有笑脸,有绿草的气息,有白云的蓝天,有灿烂的晚晴……。作者创造出了一个恬淡明丽的“春”的艺术境界。分析这些作品所展现的画面,就要讲清画面中各种物象的特色,同时也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启发联想,引导学生进入情真意切的艺术境界,从而感受作者所寄托的情感。
二是以情析境。即恰切分析作品中因鲜明的主体意识所形成的感情基调及所附托的客观物象,并由此而升发出的艺术境界。如茅盾的《风景谈》,表面上是谈风景,实际上写主宰风景的人。文章的感情基调就是赞美以辛勤劳动和崇高精神征服自然、改造环境振兴民族的延安儿女——他们是“伟大之中最伟大者”。作者所托付的客观物象就是所谈的六个风景片断——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园即景、北国晨号,除一个作为“序曲”外,其余五个都是写延安。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明确:作者的感情由写沙漠风光开始,对延安的挚爱之情又由一幅幅“风景”画面逐步加深,这样就升华出了精湛的艺术境界。又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章中淡雅的色调不仅是全文景物描写的色调,也是作者主体意识的反映。当时作者心理颇不宁静,他憎恶黑暗现实,但又无能为力,只有将自己的心头的愁绪融入荷塘月色清幽美丽的境界中去。作者要与荷花为伍,与明月同光,这就是作品的深刻寓意。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明确:“荷塘月色”只是作者所托付的客观物象,而借“花”抒怀,借“月”言志,才是作者的思想真谛。
优秀的散文固然常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但也常常在展示心里波澜的同时,运用点精之笔,点出文章的主旨。如杨朔的《荔枝蜜》,描写了作者由不喜欢蜜蜂到喜欢蜜蜂,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的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作者在歌颂蜜蜂的同时,想到了在田里分秧插秧的农民,说他们“正用劳动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子孙后代酿造生活的蜜。”这就是揭示文眼的点精之笔。在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文眼的作用是表露意境的深邃——作者以写蜜蜂来写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歌颂他们的辛勤劳动和奉献精神才是作者的本意。
五、借鉴手法,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原则,散文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范文为例,帮助学生吸取思想的精华,借鉴、模仿立意谋篇、选材组材、精心策划、遣词造句等写作技巧。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师要善于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真正做到把读写结合起来。
散文门类繁多,而体态风韵又各呈其秀,几乎每篇散文都具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以朱自清的回忆散文《背影》来说,在写法上就十分独特。它并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去描写人物的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从父亲为儿子送行时一连串细小的事情,特别是买桔子这件事中,作者抓住人物形像的一个特征“背影”,采取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去表现“爱子亲如天”的真挚感情,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遇下对父亲的倍加怀念之情。文章用平实质朴的语言直抒胸臆,感人至深。教学这样的散文,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习其独到之处,并可在教后要求学生以空间为序,写出模仿性的文章。
回忆性散文,侧重写人的,还有《回忆我的母亲》、《藤野先生》、《我的老师》等篇。《回忆我的母亲》写母亲的本质特征——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是按时间顺序,通过一些典型事情表现出来的。《藤野先生》写藤野先生严于治学,工作认真负责,真诚、正直,没有民族偏见,是选择几个有关教学生的片断来叙述的。《我的老师》也是由几个生活片断连缀成篇的。教学时,要使学生明确这类散文并不要求刻划完整的人物形象,叙述完整的事件,而是集中笔力以对人物感受最深的一些典型材料,去刻划人物思想性格的某些特征。教后要指导学生借鉴教材,练习写作。如可要求以时间为序,紧扣中心仿写《我的母亲》;也可要求学生围绕自己某一方面的进步,以思想发展过程为线索,或是将几件平时的小事用一条思想红线联缀起来仿写《我的老师》。
初中语文教材中,借物喻人的散文也不乏其例。如《荔枝蜜》、《白杨礼赞》就是如此。教学这类散文,通过阐明“借物”与“喻人”的关系问题,可概括出下面几条重要的写作规律:⑴借物喻人,取材广泛。(如可借蜡烛、砖、瓦等喻人写成赞歌。)⑵取其神似,喻之适宜。(神似:就是共同特征,如蜜蜂与农民的共同点就是辛勤劳动,无私奉献。)⑶写物在前,喻人在后。⑷为了喻人,详于写物。⑸由物及人,过度自然。(有过度段或过度句。)学生把握了这些规律,习作时就会大为开窍。
还须提及的是,散文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是一般记叙文的提高。因此,散文教学不能忽视形象思维的培养。形象思维不能离开具体的形象。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和体验。所谓:“搜尽奇峰打草稿”,强调的就是观察和体验的积累。长期的观察积累,会使最深刻最鲜明的印象出现在记忆之中。它所反映的往往是观察对象最突出的特征。老舍写《济南的冬天》,就是捕捉最富于济南冬天特征的事物来表现的,文中所描绘的“温情、美丽、清亮”,就是作者经过长期的观察所反映出来的济南冬天的特点。这对学生写作来说,是很有启示意义的。观察是认识的基础,也是写作的基础。教师只有指导学生对周围的事物认真的进行观察,学生才能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学生学会观察事物,并逐步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应当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观察时既要注意事物外溢的风采,又要注意透视其美的内涵。这样,习作时才能做到笔力精细入微,真实、生动地再现事物的特征。
教师不仅要结合范文的教学去指导学生认真地观察事物,而且要指导学生深入地进行体验。体验是观察的深化。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细心体验,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内涵,才能不断的丰富学生的写作源泉。
总之,散文教学是指导学生向范文学习,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写好文章;作文是让学生仿效、借鉴范文的练习,目的是要使学生化所学范文的知识为技能。如此读写结合,不断回复往返,学生的读写能力就会得到显著地提高。
浅谈初中散文教学范文二
内容摘要:我国古代散文历史悠久,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要弘扬和培育我们的民族精神,就不能不学习我国古代散文,学习我国古代散文,就不可能越过唐宋散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唐宋散文占了较大比重。无庸质疑,唐宋散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初中语文唐宋散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探讨了初中语文唐宋散文的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唐宋散文;散文教学
唐宋是我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转折期,“散文发展到唐宋,可谓真正从经史子中分离出来,由应用性向文学性转变。”“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写景、抒情、言志的广阔天地。” [ 1 ]可以说,唐宋散文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唐宋散文的这种特殊性,使唐宋散文成为我国初中语文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初中语文教材选入了较多的唐宋散文,尤其是八年级语文,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周敦颐的《爱莲说》、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周密的《观潮》、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等。整套教材(必修)共有36个教学单元,古代散文有38篇,其中唐宋散文有8篇,占到21%的比例。而且这只是个开始,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更多的唐宋散文。由此可见教材编者对唐宋散文的重视。
初中语文唐宋散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唐宋精神。唐宋散文中的唐宋精神,其最突出的特点是“鲜明的主体精神”与创新精神,作者借用散文这种文学艺术形式的创新传达自己对社会、对现实的关注之情。所以唐宋散文教学既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与革新精神以及审美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它们缺一不可。而当今的唐宋散文教学现状是怎样的呢?
不少语文教师忽视散文教学本质,忽视散文与普通文章教学的本质区别,把散文当作普通文章来教,为应付考试,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文言知识、篇章层次结构和解题技巧等方面,把散文一块一块地分割,作为语文知识“灌”给学生,或视其为“写作宝典”,很少把散文教学提到审美的高度,教师过多的课文分析,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
尽管现阶段大力提倡“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在当今的唐宋散文教学中,在工具层面、技术层面花费的力气过多,人文性的重视还不够,因而其缺陷是十分明显的。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试做以下探索。
(一)在教学思想上,树立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理念
语文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这就要求教师应努力构建与学生对话、沟通合作的渠道,将思考、发现、批判的权利交还学生,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超越文本,超越教师,超越前人的勇气。通过课堂上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构成多向互动交流沟通的网络,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人与人之间平等交流的教学行为,真正实现课堂上学生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和谐对话沟通关系确立,才能进行真正意义的散文教学。
(二)在教学内容上,重视挖掘文本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唐宋散文教学内容要反映唐宋散文全景,既要看到著名作家和作品,也要看到其他有特色的作家和作品。唐宋散文教学内容要反映唐宋散文的整体特点,要突出唐宋散文文体、散文风格的多样性,展示唐宋散文的语言艺术。在教学中,首先要以教材为本。教材中的唐宋散文是通过精选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唐宋散文教学要抓住其思想内容,艺术内容和语言这三大内容。思想内容主要学习其主体精神,学习其中的创造与革新精神。艺术内容要深入体会散文中的意境,感受其意境美。要了解唐宋散文的行文思路,了解散文的结构。语言方面的,着重了解唐宋散文新奇而言简意赅的语言艺术。
(三)在教学方法上,综合运用各种阅读教学方法
散文是文质均美的文体,特别是古代散文,在美的形式和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因子,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而教师只要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掌握方向,不使学生产生离心力,散文教学就能取得成就。
唐宋散文教学,绝不能束缚于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要从教学法产生的规律入手,找出教学方法产生的渊源,许多新的教学方法是凭以往的经验和灵感临时创造的。这种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往往能产生很好的效果。要有创新精神,要勇于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敢于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也不必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方法,而应本着“旧瓶装新酒”的理念,给传统教学方法注入新的内容,要遵循散文教学最一般的规律,要树立散文文体意识。
(四)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种地方文化资源
新课程告诉我们,不仅课本是教学资源,凡有利于教学的许多东西都可作为课程资源,如学生、社会、网络等等。课程资源的利用要因地制宜,只要合理的资源都可以进入我们的散文教学课堂。唐宋散文教学要因时因地充分利用和挖掘当地的课程资源,以配合课文教学,创造出富有特色的唐宋散文教学,这就需要教师能用一双慧眼及时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并加以挖掘。如教柳宗元的散文,柳宗元的许多散文是在永州写的,写的是永州的风土人情,山川景物。永州地区的语文教师可利用地域人文优势,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柳宗元散文中的形象,帮助学生领悟与理解柳宗元这位生命中充满荆刺与不幸者的情感和人格力量。
初中语文唐宋散文教学,应审视散文教学现状,找寻其缺陷并研究改进的方法。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创新教法,仔细斟酌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教师也要打破彼此界限,相互学习,交流教学经验,这样,唐宋散文教学才能取得成就。
浅谈初中散文教学范文三
本周讲朱自清的散文《春》,我特意再次复习了散文的知识,并有一些自己的观点。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散文的特征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怎样自由,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段。从细处落笔,以小见大,是它表现主题的常见形式。散文被誉为“美文”,具有丰富的美感。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现代散文,其中不乏此类。有些散文的语句描写非常优美,带给我们愉悦的审美感受,那么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引导教师从语言、意境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
1、把握散文的线索 散文中“线索”的作用就是将这些零散的片段和场景连缀起来,组织成篇。理出了文章的思路,再来分析文章结构,就能感受到作者构思的妙处。
2、抓住散文的文眼 “文眼”往往是作品中最精彩,最传神,最使人动情,最耐人 寻味的语句,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也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的作用,好的散文总是以“眼”显“神”。阅读时只要抓住这个“眼”,就可以把握文章的主旨。需要注意的是,“文眼”句有的是直接明示性的,有的则是委婉含蓄些的;有的在篇首,有的在片末。
3、借助联想、想象领会散文 把自己的想象和作者的想象融合在一起,在散文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生动的画面,领会到作品的内涵,欣赏散文之美。
4、体会散文的意境 散文创造意境的重要方法之一是融情于景。欣赏散文的意境时就要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进行感情的体验,这样才能使自己如身临其境,在心灵上产生强烈共鸣。感受意境中蕴涵的感情,必须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否则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很难体会出景中之情,物中之意。散文创造意境的另一重要方法是托物抒情。这类散文创造意境的特点是把某物作为自己表达的思想和工具,将思想凝聚在足以吸引打动读者的艺术形象上。
5、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优美,隽永,生动,要通过默读,朗读,结合语境推敲字句,辨析词义,体会词语感情色彩等多种途径,反复体味其语言,随处留心玩味佳语美句的妙处,,这样就可以在对语言的感受能力的同时,获得精神的充实和艺术的享受。具体说来,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仔细品味: a.品味散文语言的朴实自然美。散文语言朴实无华,准确逼真,简洁,流畅,清新绚丽,是自然美具体表现。b.品味散文语言的含蓄美。好的散文,语言携永,让人百读不厌,常读常新。如:c.品味散文语言的音乐美。好的散文,诗情画意,语言富有音乐美。如用叠词构句,用稍加变化的排比句,这种语言节奏明快,音节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富有韵律,细细品味,能给人音乐美的享受。
散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语言、意境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注重领悟散文感悟中的“悟”,情思中的“思”。培养学生的“独特意识”,抓住散文的特征即贵在自我,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深入挖掘作品的“独特与深刻”的情思,找到作品中的那个“我”,体悟出“我”的个性;培养学生的“鉴赏意识”,首先进行审美阅读,然后是“审美的感受”,最后是 “鉴赏”。审美阅读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和审美鉴赏力,读散文,不仅要感受到它的美,而且能从遣词造句、音韵节奏、文脉气势、修辞手法上分析它何以产生美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引导学生披文入情,高度重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高质量地培养“语感”,抓住作品中那些最有价值的语言加以咀嚼,还有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色彩的描写以及述说式的表达,熟练掌握和运用鉴赏的方法,透过字里行间,领悟其中的审美因素。
总之,散文要注意线索、文眼、意境,运用想象、联想的方法,结合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欣赏散文的“美”,体会浓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