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通用学习方法 > 课堂学习 >

散文写作教学范文3篇

时间: 如英2 课堂学习

  散文是一种情文并茂的美文。今天学习啦小编就与大家分享:散文写作教学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散文写作教学范文一

  一、写作课堂缺少“教学”

  教师通过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而做出的种种尝试与努力,是教学的本质。②没有教师的这些努力与尝试,在课堂上发生的“活动”只能称为学生的“个人学习”。

  对照上述对教学本质的说明,我们来看语文写作课的教学。语文写作课通常分为两大板块。第一板块为写前,写前教师的行为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积极行为是教师精心设计,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消极行为是教师直截了当地出示作文题,宣讲写作要求。之后教学进入第二板块,叫学生写作。教师“教”的行为主要集中在第一板块,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学习”;而在第二板块中,学生是“没有教师指导下的个人学习”,因为在写的过程中,教师是静默的,有的教师甚至离开了教室。

  写作教学不仅缺教,更令人忧虑的是,许多教师还认为,写作根本就不需要教,学生自己多读多写就会了。甚至还有人认为,写作教学的问题就在于“教了”,有教师呼吁:“改革作文教学现状,一要取消集中辅导和训练;二要取消内容、文体及字数的限制,仅作数量的要求。”③作为一门课程,连“教学”的可能性、必要性和有效性都成为一个问题,可见问题之严重。

  二、写作教学中的散文取向

  谁该为写作“教不了”负责?我们认为,写作课堂上“教学”的缺席,主要是文体选择的结果。

  选择三大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作为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的课程内容,是特定课程取向下选择的结果。

  写作按照功能分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用文写作,主要承担社会交际与服务功能,包括公文语体写作、交际语体写作、科研语体写作以及各类专业写作(如经济合同和法律文书)等;另一类是非实用的写作,也叫文学写作,主要承担社会认知与自我发现的功能,包括小说、诗歌、剧本和散文等四大文体写作。长期以来,文学写作被排除在语文课程内容之外:“中学生不必写文学是原则,能够写文学却是例外。”④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对文学写作的价值与功能存在片面、狭隘的理解,以为文学写作是作家的专务,而中小学是不培养作家的,自然无需教文学写作。因此,实用性成为我国百年写作课程的目标取向,叶圣陶先生说:“至于写作,最好在实用方面下工夫。说清楚一点,就是为适应生活上的需要而写作。”⑤张志公先生说:“要把'文以致用'的教学原则上升、提高为具有先决性和根本性的教学思想来指导教学。”⑥

  那么,为什么在“实用”取向下,不是应用文,而是三大文体进入写作课程内容呢?这又源于一个误解,即认为应用文写作只需要掌握格式就可以了,对应用文类型的认识也仅限于通知、启事、电报、请假条等。纯粹格式的模仿,使应用文写作训练变得机械枯燥,最终被师生所抛弃。而在另一方面,人们认为,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是一切写作的“通用”基础,只要学会写这些“通用文”,在此基础上再去学“应用文”,“只是一个格式的问题了,即使从来没有写过,找有关的应用文书籍查一查,问题就解决了”。正是这种对三大文体“包打天下”的训练企图以及对实用文体教学的误解,使“三大文体”长期成为中小学写作训练的核心内容。

  “三大文体”的写作训练,导致写作教学“两头落空”--学生在12年的写作训练后,既不能应付生活、工作中的实用写作,也不能应付文学创作。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让我们写所谓“记叙文”或“议论文”,我们所接触的真实文体,是“调查报告”、“论文”、“总结”、“简历”等。所以,写作课上训练学生写记叙文、议论文或说明文,最大的问题是与实践脱节。而与实践脱节,又严重地束缚了教学的开展。

  作为课程和教学内容的三大文体,在课堂上,就变成了散文写作。尤其在中学,叙事说理散文成为教学的绝对文体。

  为什么写作教学明着抵触文学写作(有哪个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生写小说、诗歌与戏剧创作呢?),实际上教的却偏是具有文学范儿的散文呢?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

  一是传统写作教学的影响。传统的写作教学强调文以载道,基本上走文学写作的路子,以经世济国的政论文和微言大义的儒家学说阐释文为训练内容。

  二是语文教材选文的影响。阅读教学以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主,在读写结合的教材编写模式下,阅读教学的文学性自然影响到写作教学的文学性。

  三是写作测评的影响。考试评价“有文采”的标准直接影响了写作文风的“文学化”。

  四是教学方式与条件的影响。在课堂有限的时空内可以完成的,是记叙文和短论。而一般实用文的写作,比如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文学评论、读后感等,往往无法在课堂限定的时空内完成,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调查或者深入的阅读探究才能完成。而在我国,一个写作教学单位时间通常是两课时,这也使散文写作成为不选之选。

  三、散文写作所造成的难题

  (一)散文的体式特征

  1.“无特征”

  南帆说,“散文的首要特征就是无特征”,“散文含有反文类倾向”⑦,因为散文所涵盖的文类极“散”。1963年语文教学大纲曾对“散文”的外延作了这样的界定:散文“包括故事、寓言、特写、传记、游记、杂文、说明文、议论文、科学小品等”,叶圣陶先生甚至说:“除去小说、诗歌、戏剧之外,都是散文”⑧。散文所包含文类的杂与广,使得散文的体式特征很难概括。正因为此,无论在阅读教学还是在写作教学中,除了“形散而神不散”这样的笼统点拨外,我们对于散文读与写的指导,基本上近乎失语。

  2.自然

  散文写作,往往是一件比较随性的事情。在生活中,人们无需受制于特定的读者或任务,而是在情动而辞发的状态下写散文。所以,相对于其他文体而言,散文写作是自由与自然的,想写就写,可长可短。

  3.内容大于形式

  对散文写作的要求,通常不在形式,而在内容。散文写作必须融进作者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与体悟,做到情真意切。情感的真实和思想的厚实是好散文的两大指标,而对于其他文体而言,得体可能是首要的指标。

  (二)散文教学之难

  散文的上述体式特征,使得课堂教学的展开困难重重。

  1.散文基本上不需要教

  散文的“无特征”与写作的率性自然,意味着在所有文体中,散文可能是最不需要教的。因为散文就像走路。对于一个正常的成人来说,走路真的不是需要教的事情。但是,中小学12年,写作教学恰恰选择了散文来教。由此我们不难理解,课堂上为什么会缺乏“教学”。

  最近网络上流行写微博。微博,是散文在当代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应用文体,随心所欲、随时随地、简单分享,这大概就是散文写作的极致--信息至上,零技巧,谁不会?用散文写作的极端文体--微博为例,是想强调一点,在整个中小学,拿最自由、最少限制、最随心所欲的散文作为训练的第一文体,一写就是12年,这是很值得语文教育研究者反思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散文写作训练,耽误了写作课程专业性与有效性的提升。

  2.重要的教不了

  好的散文有两大标准,第一是“真实的感情”(真实的感受与体悟);第二是有“思想力”。两者为血与水的关系。作者的思想力越强,笔下的情感也越崇高、优美、真实与感人。

  就上述两个标准而言,好的散文似乎的确教不了。首先,真情实感是散文写作的前提,生活中我们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流淌为散文;所以散文写作本来不存在缺少真情实感的问题。而课堂上的写作是为训练而写,因此存在为材料或话题“寻找情感”的问题。前者为水到渠成,后者为掘井找水,差别很大;至于思想力,则是直接和间接人生体验的结果,是语文教师无法教的,至少也是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收到可测量的效果的。

  以人生来譬喻文体,诗歌是少年文体,在年轻气盛、激情飞扬的青少年时代,应该鼓励学生写诗;散文是中年文体,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好的散文需要生活的沉淀,把世事与人情辗转揉碎在字里行间,文字才有厚重真实之美。从这个角度来说,让少不更事的少年人去写中年体的散文,并且要求“深刻”、“丰富”、“有创新”,多少有点脱离现实,而这不现实的要求,反过来又促使一些“机灵”的学生“伪装成熟”,借助古今中外的事例和华丽铺陈的语言“包装”自己单薄的思想。

  3.教的不一定有效

  由于散文重在思想与内容,所以,写作课堂上,以解决写作的思想内容为目的的“内容教学法”俨然成为写作教学主流方法。

  所谓“内容教学法”,是相对于形式(结构、技巧)教学法提出的,以创设情境、开展活动为载体,以解决学生“无兴趣”、“无内容”、“无思想”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比如在低年级,教师让学生在作文之前先好好玩一玩,做一做,比一比,动一动,借此给学生提供直接素材,训练记叙性散文的写作。而高年级的教师喜欢给学生提供间接素材,比如新闻事件、故事或者其他一些资讯,通过它们来激发学生写作动机,提供写作主题与内容,训练议论性散文的写作

  以“制造”写作内容为目的的活动,是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的。比如,教师在写作课上组织了一场拔河比赛,然后要学生写一篇记录拔河比赛的文章,我觉得,这样的活动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并无多大作用。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经历的这类“活动”,基本上是他们日常生活的“简单重复”,学生在其中顶多算是过了一次熟悉的“语文生活”(有的还不是语文生活,比如“拔河”)而已,这样的活动和有效的“语文学习”是两回事;其次,一堂写作活动课充其量只能解决“这一次”写作的内容问题,属于无法累积的“一次性消费”,学生难以形成有效的能力迁移。决定学生能不能写出好文章的,还是他们原有的经验和能力。

  对散文写作而言,通过活动或情景设置复制生活,以解决写作缺乏内容的问题,可能无助于散文写作能力的提高;而另一方面,散文写作训练可能无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希洛克(Hillocks,1987)曾选取39篇典型的写作教学方案,将其中的教学内容归纳为六大类,分别是语法、范文、句子组合、评量表、探索和自由写作,然后利用“元分析”法对上述六类教学内容进行了“效果量”的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语法教学的效果最差,语法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非但没有效果,甚至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其余五类教学内容的效果由小到大进行排列依次是自由写作、范文、句子组合、评量表和探索。而在我国语文教学中,历来重视“自由写作”,教师鼓励学生课外练笔,通过写日记、周记或读后感来弥补课内练笔的不足,而课堂内散文的写作,除了话题限制外,也接近“自由写作”。希洛克认为“自由写作”效果很差的研究结论,为我们反思写作教学的低效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写作课,我们应该教什么

  训练学生当堂完成散文写作,在整个写作教学内容中所占的比率是需要认真斟酌的。那些需要到课堂之外去探究发现的写作,比如调查报告、研究性论文,那些在真实世界需要宽松、安静、自由氛围的文学写作,比如诗歌,还有一些需要合作讨论的写作,比如学科写作等,我姑且把它们称之为“非散文写作”,也许,写作课堂应该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它们。散文,作为应试的主要文体,可以传授的也仅仅是应试的写作技巧,但是,作为生活散文,我的态度是:放手,随他!好散文不是教出来的,是“活”出来的“自然”。写作教学的种种努力,应该致力于满足学生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表达需要,而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是教学过程与学生写作过程同步,在学生写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写作策略与技能。

  注释:

  ①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新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编号:DHA090190)及子课题“学习方式的自我调适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②崔允漷.有效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9-20.

  ③周玉林.关于文体的思考[J].江苏教育,2001(23):22-25.

  ④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A].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63.

  ⑤叶圣陶.写作是极平常的事.叶圣陶论语文教育[C].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87-88.

  ⑥庄文中编,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60.

  ⑦南帆.文学的维度[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278-279.

  ⑧叶圣陶.关于散文写作[A].见俞元桂主编.中国现代散文理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156

  散文写作教学范文二

  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从平凡中挖掘不平凡、用生活琐事讲述深刻的道理。作者在散文中的形象比较明显,常用第一人称叙述,个性鲜明。因此在散文写作教学中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强调真情实感的贯穿。

  第一:散文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

  散文的美是个性的美,散文的魅力是人格的魅力。因此在指导学生写作散文时,强调不要遮掩,不要伪饰,是怎样的性情就写怎样的性情,是什么本色就显什么本色。在散文中,作者的品格、情操、文化积蕴,甚至个人的性格魅力,决定着文体运作的成败。因此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这样的作文应该是学生的一种心灵的表达,一种情感的宣示,但许多学生把作文当作一种任务,一种听命于老师的苦差事,关键是缺少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因此,如果能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眼前闪动着精彩的画面,耳际回荡着清晰的话语,必能涌起写作的灵感,恨不得将此情此景诉诸笔端,不吐不快,变老师“要我写”为“我要写”。 当代散文大家贾平凹说过:散文是一种你觉得要写的,最无规则最自由最易表现情绪的文体。

  第二:散文感情真实,表达自由。

  真人真事,真情实感,真知灼见,是散文的生机所在,力量所在。因此,在散文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引导学生从心灵的体验出发,真实地再现生活,启发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感受和评估,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这很值得我们今日的为“作文而作文者学习”。学生在写作中往往会遇到“无米下锅”的问题。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极有限的,这种有限的生活范围又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 颗慧心,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要努力找出一点使你心动的东西来。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因而,引导学生学会真实的写作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

  其次,写作激情的激发,一定要以真情实感为基础,任何愚弄和欺骗只会导至学生言语和人格的分裂,作文与做人的分离。有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触景生情,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一次,神情沉重地走进教室,向学生诉说了一件“不幸”的事:我们班某位家庭困难的同学得了重病,现在请同学们伸出援助之手,给某同学予以帮助。很快同学们你一元我五元地把随身所带的零用钱捐了出来,没带钱说第二天把钱送来,场面颇为动人。没想到老师“哈哈”一 笑说:“请把钱拿回去,我是骗你们的,现在请你们把刚才的情景写下来。”这次学生的作文也许是生动的,但给学生的情感伤害可能是难以弥合的。散文作为一种文体的自立首先是一种心态的自立,是一种不带什么表演意识的直白显示。散文的写作是生活的积累在心灵中激荡之后自发流露出来的精神之泉。

  再有,学生看待事物难免偏颇,我们能容忍他们在生活中逐渐建立正确的理念吗?一 次,老师带学生祭扫烈士陵园,返校的路上,师生被大雨浇透。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烈士啊,你为什么要害得我们淋雨呢?”老师发现后,大为恼火:“惜日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今天你淋一场雨就这么怨天尤人?”责备的同时立下禁令:“这样的话不准写!”学生借助自己的笔袒露心迹,不正是我们老师所希望的吗?禁令并不能提升学生的道德评判标准,如果能让学生从烈士惜日的壮举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样被雨淋也许会发出“天若有情天亦‘泣’”的感叹。学生作文缺少真情实感正是我们作文教学的最大失误。

  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的反映。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散文写作教学范文三

  散文是对文笔要求最高的文体,中学生散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必然对学生写作的语言产生重要影响。散文写作教学还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的有效途径。因此,加强对中学生散文写作的指导研究,很重要。

  一、对散文写作传统教法的回顾与反思

  传统教学法在中学散文写作教学中,大都围绕散文“形散神不散”这一基本特征,总结一些基本要领,给出较为具体可行的操作指引,大致涉及到写作的选材、结构、行文、修改等方面。这种传统的教学法让虚无缥缈的散文写作变得有抓手,很实在,接地气,而且步骤清,效率高,一堂课下来,师生都觉得这样操作就能写出像样的散文了。

  但细想之下,这些要求和方法是有明显的缺陷和不足的。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些指导在观念上尚未准确地把握住散文的本质与写作规律。笔者认为,要写某种文体,只有抓住这种文体的根本特征,也就是要理清该文体与其他文体的本质区别。能不能从散文的文体特征出发,归纳出它的写作路径思维和教学基本模式,这正是传统教学法带给我们的反向思考。

  二、语文味教学法在中学散文写作教学中的创新与应用

  在十多年的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基础上,程少堂水到渠成地提出建构一种新的教学语言——语文味教学法。他将其定义为:

  语文味教学法,是以语文味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教学过程中师生共生、共创、共享、共鸣、共融、共进(共同发展)为教学宗旨,以既要就语文(文本)教语文(文本)又要跳出语文(文本)教语文(文本),使教学成为真、善、美、乐相统一的过程等为教学原则,以“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和其变式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为教学内容要素和教学过程层次,以融合文本思想内容与师生生命体验打造新的教学主题为教学重心,以营造教学审美意象与意境、建构教学艺术作品为教学追求,同时又充分具备语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文教学来抒情言志,并实现价值推送之功能的一种“有温度”的表现性教学法。

  语文味教学法和其他语文教学法最本质的区别是,其他语文教学法是再现性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法是表现性、抒情性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法之核心模式“一语三文”的基本精神,说的是语文味教学既以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为教学的内容要素,也以它们为语文教学的过程层次。

  下面,笔者对语文味教学法在散文写作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展开理念生发和具体阐述。

  (一)语言层面

  语文味教学理论所希望的写作不是主观宿构的写作,而是自然生成的写作。心里没有写的意识和冲动,是写不成真正的文章的。但写作意识和冲动不是任何人任何时候都能具有的,这就需要唤醒和激发。靠什么来唤醒和激发呢?语言。语言环节在散文写作中主要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

  写作前,大多数学生处于“没有”的状态,“没有”却要硬写,当然很难。这时,教师就要善于“无中生有”,因为“有”,才能“写”。怎样“无中生有”呢?程少堂曾说:做人要“公”,作文要“私”,即要发私情,写私见,用私语。①语言环节,就从这个“私”入手,用语言点燃学生写作的灵感,创设具有语文味的写作生态环境,引发学生的“私情”“私见”。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有温度。这是语文味教学法指导散文写作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写作的情境化,也就是俗称的“暖场”,或叫做“暖笔”。

  1.语言环节的作用

  散文要释放自我,表现自我,教师必须要先把学生带入一种情境,促使他们进入强烈的情绪状态,产生强烈的释放欲望,学生心里才会自然生成一般所谓的立意、基调、情感、主题,才能发生接下来的写作思维的演绎和表达,也才可能有好的散文。这有点类似于孔子提倡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状态。写作情境渲染得好,暖场暖得好,学生就会笔下发热,渴望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好散文是情绪和欲望造就的,是浑然天成的,是“天工开文”。这个环节的语言是整个写作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散文写作的动力源泉,在一定程度上,它决定着散文境界的高低。

  2.语言环节应用例说

  老舍为什么能写出情深意重的《想北平》?因为他“有”。当时中国被侵,北平危急,作为爱国知识分子的老舍身在异乡,忧心如焚,以此勾出对北平的想念,对故乡的眷恋。浓烈的思乡之情,促使他心里“有”了一个表达情思的心理环境,故乡北平触动了他生命的神经,直抵他的灵魂深处,他到了非写不可的程度,于是,《想北平》就自然写成了。

  同样,我们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竹的散文,如果他心里没有任何情绪和欲望,是断然写不出来的。他需要“有”一种散文写作的情境,它是孕育情思的场。散文写作是抒写自我的过程,是“有我”的“热写作”。每个人对于竹,所思所悟不尽相同。他需要赋予竹更多的审美价值和生命内涵,在竹和作者之间找到感情的共通点,以竹来抒情释理,借竹看到更多,唤醒更多,感悟更多。

  教师可在这个环节讲述历史上关于竹的奇闻异事,可以展示关于竹的中国书画,可以听读关于竹的诗文曲赋,可以畅谈自己对竹的认识和感受,以此引发学生心中对竹升起袅袅的情思,才可能生成即将开笔写作的这篇散文对竹的立意和基调。郑板桥画竹,也正是因着“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与疏植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的情境。语文味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散文写作教学,要求用语言营造出类似的情境,目的就是让学生把眼中之竹化为胸中之竹,再把胸中之竹生成笔下之竹。这个过程是让学生从生活状态进入审美状态,再由审美状态走向艺术创作的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运用哪种语言开场,都不能游离话题,必须贴合题目(或话题)本身,目的是“无中生有”。这个环节的语言是直观感性的、基础性的、引入性的、生发性的,不涉及语言深层的品味赏析和运用。

  (二)文章层面

  语文味教学法相较于传统教学法的一大特点,就是区分了文章和文学的教学。关于文章和文学环节的写作指导,我们采用程少堂提出的“丰肚法”。所谓“丰肚法”,就是为解决作文教学中学生在有了初步立意之后,仍然觉得无话可写或内容干瘪这一普遍性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深层次的写作思维训练方法。“丰肚法”依次由抽象主题轮廓化——抽象主题层次化——抽象段意波澜化三个层面构成,它们对应着传统的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趣三个步骤。文章环节主要由“物”和“序”两步构成,文学环节将涉及“趣”的问题。下面以“丰肚法”为理念,探讨散文写作的主体部分如何展开的问题。这是散文写作的重心,主要解决的是“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

  1.文章环节的作用

  如果第一环节的语言引入成功,一篇散文的主题立意、感情基调,就能比较顺利地确立了,文章的轮廓框架也随之而生,因为这时学生心里已经“有”了。接下来要做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把这个抽象的、模糊的主题轮廓具体地、明晰地描画出来。以下分两个步骤说。

  第一步:抽象主题轮廓化。当代写作学理论认为:“在结构布局中,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不是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这些文本表层的篇章问题,而是在一篇文章中,你用什么基本的事实材料来体现你的文章中心、立意,这几个方面的事实材料,就成为了你一篇文章的大体轮廓,也是你文章的主要结构。”②可见,轮廓化就是围绕文章的初步立意或主旨,选择材料,使文章形成一个概貌的过程,或者说,就是选择典型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渲染(重复)和反衬(对比)主题、立意的过程。③

  第二步:抽象主题层次化。“丰肚法”认为,层次化即是将文章抽象的主题、主旨或中心具体化的那些材料或分论点,进行有序化、结构化。当代写作学理论研究表明:抽象主题层次化的思维路径,即典型材料层次化的思路大体有三个角度,一是按照时间顺序层次化,二是按照空间顺序层次化,三是按照逻辑顺序层次化。④这就是言之有序。需要强调的是,散文这种形象性、抒情性很强的文本,其中也是很讲逻辑的。逻辑性强的抒情散文,艺术表现力也更强。形象思维中善于讲逻辑,逻辑思维中善于讲形象,这就是语文味教学法的辩证法。

  2.文章环节应用例说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在定下了对故都的秋的向往眷恋的主旨和情感后,继而确定了以下结构:头尾均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主体部分写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逐一描绘与故都自然风物有关的五种景况来“渲染”主旨情感,这就是抽象主题轮廓化;作者将主体部分分成记叙和议论两层,记叙部分以“清”、“静”、“悲凉”三个主题词按情感逻辑的顺序提纲挈领,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北国之秋,这就是抽象主题层次化。全文首尾“对比”照应,回环往复;主体充分“渲染”展开,酣畅淋漓,“丰肚法”的有物、有序两个步骤完整呈现。文章就是这样从宏观到微观依次展开、明晰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素材和层次的重复或反衬。素材不是拼凑的,而是从感情立意这棵大树上“生”出来的。散文写作,因作者感情深挚饱满,素材源源而来,只需从中“选择”而非“硬找”,然后按逻辑次第展开,有条不紊。

  当学生对他所要写的竹的散文的主旨情感确定为“不屈的气节、高洁的操守、坚贞的韧性”之后,就可以放笔开写了。比如,看到翠竹上一节一节瘦硬的竹节,就会感到竹子瘦硬的气质,进而联想到具有瘦硬气质的人和民族,这就是文章的大体之“物”。这是一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实到虚的事理逻辑,它构成了文章环节的“序”。显然,这时的竹已不再是最初完全植物的青青翠竹了,它已赋上了人格国格的文化属性了,它已是具有象征性的美学意象了。这样,文章如何不丰满呢?整个过程,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发学生围绕主旨情感这个“神”,不断展开丰富、合理、有序的联想,即反复的渲染(对比)。散文中的联想强调合理、有序,其实强调的是联想虚构的逻辑性问题,这一点不可忽视。

  马正平说得好:“写作行为的最大特点是时间性、过程性,正是这个历时性,才产生了写作的复杂性、随机性、语境的变化的当下性,而共时的构思对写作过程中的随机因素是无法预料的,因此,构思的共时性、静态性天生与写作行为的历时性相矛盾,对写作行为具有宿命的破坏性。” ⑤

  文章环节定了散文的“神”。“神”可以生“物”(轮廓化),由“神”吸附的素材,再散也不会偏不会乱,而是形中见神,杂而有章;“神”可以生“序”(层次化),散文的“神”决定着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内在逻辑、深层结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过渡,都要依顺着这个“神”。

  (三)文学层面

  文学环节在散文写作中主要是指表达的艺术化。具体而言,主要是解决写作中语言的表现形式,遣词造句依语境而产生的动态性和个性化,还包括如何运用艺术手段和技巧刻画文学形象等问题。这些都可以概括为“丰肚法”中的“趣”。文学环节主要解决“怎样写得有趣,写得美”的问题,目的是让散文更吸引人,给人美的享受。

  1.文学环节的作用

  温儒敏在《语文教科书编写(修订)的十二个问题》和《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及建议》中,一方面说要鼓励有新意的表达,一方面又强调不要过分追求文笔,摒弃“文艺腔”。这个意见当然是中肯的,因为“过分”和“腔”说的都是过犹不及。然而同时笔者也认为,散文的文学性决定着散文写作至少要比其他实用类写实性文体多点文笔和“文艺腔”,甚至要鼓励一点语言的创造性,也就是表达上要多点艺术化、个性化,否则难以凸显其文学性,更何况新意呢。解决文学环节的艺术化问题,我们可以从形象的波澜化和语言的诗意化入手。

  2.文学环节应用例说

  先说“有趣”。“丰肚法”第三步即抽象段意波澜化,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所谓“波澜化”,就是采用多种方式,避免段落内部的行文刻板单调,使其变化曲折、跌宕多姿,充满盎然的生机,其基本的思维方法,也是对文段、文句的“意思”的渲染(重复)或对比(反衬)。⑥语文味教学法主张写作不仅要写出文章一般的“意义”来,更要写出文章特别的“意思”来。其实真正的好文章,“意思”往往比“意义”更高级,更能吸引人,这个“意思”说的也就是“趣”。

  那如何制造波澜呢?偶尔添加一两笔反常、变形的镜头、片断,会给读者造成审美心理的落差,从而获取一种“第一次”的新奇的艺术效应。这就是我们说的波澜化,也就是言之有趣。这些反常、变形,我们称为“艺术的陌生化”。按照什克洛夫斯基的说法,艺术之所以需要陌生化,有两个目的:一是抵制审美疲劳并消解日常生活的“机械性”,二是增加艺术感受的难度进而延长这种感受。⑦

  再来说“美”。老舍表达爱北平,是用爱母亲作类比间接来写的。写爱母亲,仅用两件稀松平常的小事,仅用几句话概写,仅用“独自微微地笑着”“欲落泪”几乎白描式的短语烘托,最后只用“近乎这个”一笔带过对北平的爱,真可谓委婉曲折、语浅情深,妙极了。欲语又止,幽深含蓄,这就是中国散文表达的节奏之美,语言的留白,让感情更加真挚深切。郁达夫写槐的落蕊,从形、声、味去充分感受,极写故都的秋的景色之“清”;写树影下灰尘丝纹,能看出其“细腻”也罢了,竟还看出了“清闲”,看出了“落寞”,看出了“深沉”,这是作者的心境,非一般记叙文的写实可比拟。他把感官全部打开打通,用诗意的语言和艺术的手法谱出了一段忧郁孤独、幽婉动人的秋思之曲。

  大作家打磨语言尚且如此,初学者更是。比如一篇写竹的散文,开笔从竹的自然属性写起,为了强化、映衬竹的特点,可宕开一笔,用梅、兰、松、菊、莲等植物作类比,写出它们相同又各异的气质,更渲染凸显出竹的形象,为全文定下基调;接着由竹想到相关的人物、故事和诗文,可通过白描或细描,把人物的精气神勾画出来,这里可能会运用细节的虚构,以凸显像竹子一般的人的品格;由此又发现竹和中国文人之间有着内在的相似性,于是又可展开想象,运用象征手法层层渲染,放笔去写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写中国文化的君子之风,写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竹文明。相较于第一层眼前之竹的实写,后面几层的联想想象,几乎全是虚笔,这就是借竹来抒怀言志,就是诗意的语言、艺术的手法、文学的创作。这宕开的笔墨、横生的枝蔓,便构成了文章之“趣”。每一次的旁逸斜出都是艺术的虚构,而每一次的艺术虚构里,又都彰显着情感的逻辑美。承前所述,散文的“神”不仅可生“物”生“序”,还可生“趣”。

  文学环节,重在指导学生写出形象的波澜化,精心打磨语言的表现形式,通过大量艺术手段和技巧的运用,含蓄有致又淋漓尽致地抒发自我,从中体验个性化表达的乐趣和创造的美妙,以培养学生对语言鉴赏和把玩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品位,提升他们的人文智慧和素养。这既是语文味教学法对传统教学法的突破,也是新课程对散文写作的要求。

  (四)文化层面

  传统教学法止步于文学的探讨,“但是,在此基础上对文本作文化意蕴的探讨,是语文味教学流派的个性特点”⑩,四川师大许书明教授如是说。阅读教学如此,写作亦然。应该说,文化环节是语文味教学法对语文教学的发明和贡献。

  本文所说的文化,就是把散文写作从文学的层面上升到哲学、美学、人性和人生感悟的高度,它最终是生命体验和写作主题的融合。文化环节要解决“怎样写得深刻、写得感人”的问题,目的是引发共鸣,给人警示,实现价值推送。本环节是真正体现散文写作境界高低之所在。

  1.文化环节的作用

  之所以把文化放在最后一个环节,是因为它是整个教学(整篇文章)的亮点,当然也是难点。说它是亮点,因为走到这一步,也是散文写作突破庸常,走向更深、更高、更远境界的一步。散文,固然可以写景状物记人叙事说理,但你从景物人事理中联想到什么、发现了什么、又感悟到什么,你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这就很能看出你的文化视野和写作功力了。其实,这些都是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深层结构,都是文化问题。说它是难点,因为传统教学法从未提及此,一般的写作教学思维不习惯向这个深层次开掘,缺乏文化观照的文章如何出境界呢?或者说,你的散文不是为灵魂的触动、生命的召唤而写,就会感到隔膜得很,牵强得很,说到底就是生拉硬拽,为了文化而文化。如果我们的思维与表达,习惯了向文化层面开掘,那么一切写作文化的生发都将水到渠成。

  2.文化环节应用例说

  少不更事的年青读者最初一定会迷醉于那充满诗情画意的“荷塘月色”。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年纪的增长,经历过一些事的年长一些的读者,特别是看过清华园真实的荷塘之后,就开始能真正体会到当年朱自清笔下的诗情画意里隐藏了多少难以言说的情怀。朱自清的灵魂深处有太多太复杂的情感了,他把这哀愁这喜悦寄托在了静谧的荷塘与朦胧的月色之中。

  史铁生“把写作当做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他用精神丈量生命、思考生命、充盈生命,在轮椅上抒写着生命的沉重与尊严,也歌咏着生命的静穆与美好。他的以《我与地坛》为代表的散文充满了哲思理趣,具有感人肺腑、摄人心魄的力量,“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对于史铁生而言,与其说写作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不如说写作就是他的生命。

  这些大家用生命写就的散文再次印证:你“有”什么,才能写什么;你“有”多少,才能写多少;你的生命体验有多深,你的散文境界就有多高。

  前文说教学生写竹的散文,要写出竹的精神品格,由此折射出中国文人的精神品格,还要进一步写出中国文化乃至整个民族的精神品格,这样的写作要求就是跳出竹子看竹子。当竹的气节风貌深深烙印在你心上,你看人看事看物,都会自然而然地用竹的形象去思量,你就会发现某类人、某些事、某些物,他(它)们与竹的内涵神韵是相一致的。这时你笔下的这些人、事、物就有了竹的气节风貌,而你笔下的竹也不再仅仅是竹了,它已经成为审美意象了。写作散文时,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养成这种对外界事物进行普遍联系从而对之形成一种情感的关系状态的智慧和习惯,学生的散文写作就有了文化高度,也就具有审美情趣和哲学品位了,也就变得深刻感人了。

  你把对竹的这份感情倾注在字里行间,写竹便是写你自己,你的散文里就渗透着你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生命体验,你的散文写的就是个性独特的“这一个”。你对竹子刚健有为的歌颂,就是你对一切刚健有为之人的崇尚,就是你对刚健有为的精神气质的礼赞,你的散文就具有积极的人生导向,也就实现了文化意义的价值推送。价值推送是语文味教学法的一大创造,也是一种生命的终极关怀,它将引领着学生在语文写作中养成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情怀。

  要说明的是,不要把文化看成是一个很高深的字眼,其实我们的生活生命、我们的世界,到处都是文化,关键是你对这些无处不在的现象有没有关注,有没有进行文化感悟和文化思考。同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的写作,都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要靠慧心慧眼去发现并展示这些关联。文化环节选点不宜琐细,必须从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旨立意、情感基调中来,从大局生发开掘,也就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角度要新巧,既让人觉得眼前一亮,细想之后,又觉是在情理之中。可以说,语言、文章、文学三个环节全在循序渐进地为这第四个环节文化而张本。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教学法对散文的写作指导难成理论体系,很多指导侧重于支离破碎的形式技法,如隔靴搔痒,没能深入到散文本质,缺乏教学的深度和高度。语文味教学法当然也讲技法,但技由道生,这个“道”就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散文的基本创作规律,且系统性强。可以说,“一语三文”教学模式之语言、文章、文学、文化这四个维度,共同构建了语文味教学法这一开放的教学系统的核心。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大致正对应着一篇散文的起、承、转、合,也正对应着散文写作的动机、内容、方式、价值。这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而是散文的基本特征和语文教育教学规律发展融合的必然所致。

  【注释】

  ①参见程少堂.程少堂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213.

  ②③④⑥引自程少堂.“快”时代如何写出“慢”文章[J].语文味网.

  ⑤引自马正平.非构思写作学宣言——后现代写作学观念、原理与方法[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3).

  ⑦参见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42,202.

  ⑧引自许书明.当代名师智慧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9).214.

27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