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通用学习方法 > 课堂学习 >

粤教唐宋散文教案

时间: 如英2 课堂学习

  散文是语文教材的主导文类,那么教师该怎么制定教案呢?今天学习啦小编就与大家分享:粤教唐宋散文教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粤教唐宋散文教案一

  【教材简析】

  1.快哉亭是张梦得所建,由苏轼命名,苏辙作记。当时这三人都被贬了官,身处逆境,但都很达观。亭名很潇洒,文章很洒脱。

  2.文章主迹核?

  3.艺术特点:写景气势雄浑,视野开阔,种种自然景观,尽收笔底,又各具特色。议论则层层递进。先说“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后说“其中坦然”,“将何适而非快”;再申说亭子的主人张梦得胸襟旷达,不以贬官为患,而逍遥于山水之间,故“无所不快”。文章纵横开合,淋漓尽致。前段寓情于景,夹带叙事;后段议论中带写景,借说理以抒怀。全文紧扣一个“快”字,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较大致翻译课文。

  2、 能力目标:学会阅读和欣赏情、景、理浑然一体的亭台记文。

  3、 情感目标: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朗读点拨、引导赏析

  【教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疏通字词文意,理清思路)

  一、导入并初步感知

  1. 导入:以人生遇到挫折将如何面对,引出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导出课题。

  2.作者:

  简单了解作者。苏辙,字子由,晚年因为隐居于颖水之滨,故自号颖滨遗老,读书学禅以终,谥号文定。其文平稳朴实,亦如其人,作品集名为《栾城集》,人生观深受其父兄影响,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合称三苏,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苏辙被贬官的原因是他用自己的官爵为遭贬官的苏轼赎罪,因而遭到了贬官。

  3. 题解:快哉亭位于贬谪之地黄州,快哉亭为张怀民所建,苏轼所命名,苏辙作记,三人均遭贬官的命运,但面对挫折却有着极其相似的处世态度。

  4.读课文(范读或录音),正音并注意句读。

  二、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 结合课后练习三、四掌握重点字词句,以学习小组合作形式尝试翻译,教师指导点拨。

  2. 理清每段大意。

  第一段:略述水势及命名者。

  第二段:描写亭之所见及说明命名的原由,为后文议论过渡。

  第三段:引用历史,表明遇与不遇不在外物,而在于自得与否。

  第四段:以张君为例,肯定其自得、“无所不快”的人生态度。

  第二课时(抓住文眼“快”,赏析全文情、景、理浑然一体的写作特色。)

  一、朗读全文,找出全文文眼。

  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亦足以称快世俗/快哉,此风/ 将何适而非快?/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乌睹其为快也哉!(文眼“快”)。

  二、品读赏析,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快哉”的感觉呢?读出来并和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教师点拨、归纳:

  (一)景之“快”

  1、 首段连写三层水势之变,能现水势之波澜壮阔。

  2、 第二段昔今对比,赏景与思古交错,极写快哉亭四周所见——面积之见、上下之见、日夜之见,其景瞬息万变,令人惊心动魄;再从不同角度赏玩美景,所见之景磅礴雄伟。

  (二)人之“快”

  1、“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三国英雄战场杀敌之意气风发、丰功伟绩撼动人心,令人拍手称快。

  2、君(张怀民)不以谪为患,自放山水之间,无往而不快。

  (三)情理之“快”

  “士生于世,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只要心中坦然自得,不被名利伤害本性,不受外物羁绊,心中就能永远保持畅快、宁静。

  小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辙就是一个随缘自适、胸怀旷达的智者,因此境由心生,笔下才有如此气势雄伟的美景,使情景理浑然一体,全文酣畅淋漓、境界高旷。

  三、感悟艺术特色

  1、 写景自由奔放,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2、 先叙后议,借说理以抒怀。

  3、 全文紧扣一个“快”字,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

  四、结合课后练习一,对比阅读《超然台记》。

  附《黄州快哉亭记》、《超然台记》译文

  《黄州快哉亭记》:长江出了西陵峡,开始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就像是无际的海洋。清河张梦得,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时而出现,时而消失。白天,船只在亭前往来如梭;夜间,鱼龙在亭下悲鸣。景色瞬息万变,令人触目惊心,不能长久地观看。现在我能在亭中的小桌旁席上赏玩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看个够。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排列成行,烟云消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历历可数。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道理。至于沙洲的岸边,故城的废墟,是曹孟德、孙仲谋所傲视之处,是周瑜、陆逊率兵驰骋的地方,那些遗留下来的传说和痕迹也足以使一般人称快。

  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使人快乐啊!这是我和百姓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百姓怎么能和你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大概有讽喻的意味吧。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是否受到赏识的不同。楚王之所以感到快乐,而百姓之所以感到忧愁,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士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界的影响而妨害性情,那么,到什么地方没有欢乐呢?

  现在,张君不把役官当作忧患,在办完了公务之后,便任情漫游山水之间,这大概是因为他的心胸有超过一般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片做窗,都没有什么不快乐的事情,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浴,面对着西山的白云,竭尽耳目所能取得的快乐而使自己畅快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会成为失意文人感到悲伤憔悴以至难以忍受的景物,怎见得这是能使人快乐的呢?

  《超然台记》: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依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争辨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不要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象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心中充满美好和丑恶的争辨,忧愁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县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

  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象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米酒,煮糙米,大家一面吃一面赞叹: “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粤教唐宋散文教案二

  《兴贤》

  吟诵·赏析

  青玉案

  贺 铸

  凌波①不过横塘②路,但目送、芳尘③去。锦瑟华年④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⑤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⑥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⑦。

  【注释】

  ①凌波:形容女子走路时步态轻盈。②横塘:在苏州南十里许。③芳尘:指美人的行踪。④锦瑟华年:比喻美好的青春时期。⑤琐窗:雕刻或彩绘有连环形花纹的窗子。⑥冉冉:流动的样子。⑦梅子黄时雨:四五月梅子黄熟,基间常阴雨连绵,俗称“黄梅雨”或“梅雨。”

  【赏析】

  这首词抒写了因理想不能实现而郁郁不得志的“闲愁”。写“美人”可望而不可即,喻指理想不能实现,形象生动。末尾连用三个比喻来表现“闲愁”之多、乱、缠绵不断,十分生动。词中他把抽象的闲情化为可感可知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不仅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生动、准确地展现了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深得当时人们的赞赏。结尾处“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以江南景色比喻忧愁的深广,以面积广大喻愁之多,“满城风絮”以整个空间立体地比喻愁之深广,“梅子黄时雨”以连绵不断比喻愁之时间长和难以断绝,兴中有比,意味深长,被誉为绝唱。

  预习·导引

  【走近文本】

  1.背景链接

  仁宗庆历年间有庞大的军队,但军队缺乏严格的训练,养成了骄堕的习气,而战事不断,多以宋军败北而告终。真宗景德元年,宋与契丹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北宋的冗官、冗兵、政治腐败极深。神宗即位后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把希望寄托在王安石变法上。变法触及官场的腐败与用人体制,在统治阶级内部引起轩然大波,最终变法失败。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在封建时代,任贤能还是弃贤专己,是辨别明君与昏君的标尺,也是关系到国家兴衰治乱的关键。

  2.走近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嘉佑三年(1058年),向宋仁宗上万言书针砭时弊、要求改革。由于新法中关于土地改革影响到地主与相关的官僚,变法遭到他们的强烈抵制,变法失败后,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

  【咬文嚼字】

  1.识记字音

  仲虺 huī 祭公谋父 zhài 谠直dǎng

  召shào公 伍员yún翟zhái景 南宫适 kuò

  郦食其lìyìjī 万俟卨mòqíxiè 尉迟恭yù

  兴贤(xīng) 用之与不用之(yǚ)

  高兴(xìng) 参与(yǜ)

  陈蕃(fān) 其间(jiān)

  蕃茂(fán) 间行(jiàn)

  2.识别字形

  轶:超轶 慎:谨慎

  昳:昳丽 缜:缜密

  佚:佚事 瞋:瞋目

  搏:搏击 谠:谠言

  博:博大 倘:倘若

  徒:徒步 践:实践

  徙:迁徙 栈:栈道

  垮:垮台 谗:谗言

  跨:跨越 谄:谄媚

  3.理解词义

  (1)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因为)

  (2)流俗所共知耳(一般人)

  (3)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为什么)

  (4)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即使)

  (5)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连接上句,表示原因)

  (6)有之而不用(表转折的连词,却)

  (7)魏、晋而下,至于李唐(到了,到达)

  (8)今犹古也(如同) (9)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迩:亲近;远:远离)

  (10)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超过,越过)

  (11)不责人以细过(细小的过错)

  (12)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踏上,走上)

  (13)弃贤专己而衰(独断专行)

  (14)至于李唐,不可遍举(列举)

  4.通假字

  (1)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涂”同“途”,道路)

  5.一词多义

  (1)盖:①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己亭亭如盖矣(名词:雨伞、车篷)②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连词:因为,由于)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连词:发语词)④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副:表示推测,相当于“大约”、“大概)”

  ⑤日月欲明,而浮云盖之(动词:遮蔽;掩盖)

  ⑥英雄盖世(动词:胜过、超出)

  (2)治:①尧求能治水者(治理;管理)②如人犹疾,不治则以深(医治)③于是法大用,秦人治(太平;治理得好)④不效则治臣之罪(惩处)(3)虽:①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虽然)②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即使)③决之则行,塞之则止,虽有明君能决之又能塞之(仅,只有)

  (4)徒:①斑白者多徒行(徒步,步行)②其带剑者,聚徒属(徒党,同一类的人,同一派别的人)③秦令少府章邯免骊山徒(被罚服劳役的人)④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⑤用兵,非徒奋怒也(只,仅仅)

  (5)间: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③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断断续续)④怀其璧,间至赵矣(秘密地,悄悄地)

  6.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国以任贤使能而兴(贤:贤能的人;能:有才能的人)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①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迩:亲近;远:远离);

  7.古今异义

  (1)何治安之世(古义:安定;今义:社会的安宁秩序)

  (2)流俗所共知耳(古义:一般人;今义:一般的风俗习惯)

  (3)魏、晋而下,至于李唐(古义:到了,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8.特殊句式

  (1)介宾短语后置句:不责人以细过(不以细过责人)

  (2)被动句:不拘文牵俗(不受制于世俗之见)

  (3)判断句:①今犹古也②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③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

  【问题导读】

  1.《兴贤》共两个自然节,各写了哪些内容?请作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第一段提出“兴贤”的重要性,第二段论证“为什么(重要)”的道理。

  2.《兴贤》的主旨是什么?

  参考答案:作者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分析论证了中心——国家的兴盛、衰亡,能否任用贤能之人是一个决定性因素。

  3.同样有优秀的人才,但国家兴盛、衰亡却截然不同,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任用贤能的人国家才能兴盛,不用贤能之人而专凭君主一己之见国家就衰败。

  课堂·内外

  【句段赏析】

  (1)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

  【译文】国家因为任用贤能的人才而兴盛,因为不用贤能之人而专凭君主一己之见而衰败。这两点,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古往今来都是这样,也是一般人所能认同的。

  【赏析】开宗明义,从国家兴衰的高度指出“兴贤”的重要性。这是一般人都知道的,正因为如此,所以,统治者更应该重视这一点。

  (2)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

  【译文】。由此看来,有贤能之人并加以任用,是国家的福气;有了贤能的人却不用,就像没有一样。对于这种情况,怎么不应该慎重的对待呢?【赏析】这是王安石关于任用贤能的主张。得贤才者得天下,不是识别贤才困难,而是做起来困难。提醒统治者在人才的识别和选用上要慎重。

  【合作交流】 1.同学们见到的课文分为两段,有一些版本却将本文分为三段,如果分为三段,应该怎么分?

  参考答案:从开头到第四句“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第一部分提出“兴贤”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举出事例论证;第三部分论证为什么要兴贤。

  2.这篇文章结构严整、层次清晰,请简要分析一下。

  参考答案:文章开篇便掷地有声地亮出观点:“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强调“兴贤”的重要,接着一一列举盛世和乱世年代贤人所起的作用,“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最后得出结论“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途哉。”

  3.文章的论证方法灵活多样,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

  参考答案:本文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正反对比论证、假设论证、举例论证等。“兴贤则昌”,从正面例证;“反之则亡”从反面例证;假设论证:“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途哉。”举例论证也颇具气势,“商朝的兴起,有仲虺、伊尹这样的贤臣,等到衰败时,也有三仁(微子、箕子、比干)这样的贤人;周朝兴起时,有与武王同心同德的十位贤臣,等到衰败时,也有祭公谋父、内史过这样的贤臣;两汉兴起时,有萧何、曹参、寇恂、邓禹这样的人,等到衰败时,也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这样众多的贤人。”佐证有力,说服力强。

  4.王安石把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定位在“践五帝、三皇之途”,你是如何看的?

  参考答案:“三皇五帝”时代,政治清明,人才各尽其用,是儒家最为推崇的社会理想。当然,一种政治制度的优越与否应该与社会现实相符合才可以。

  【迁移拓展】

  1.王安石的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你如何评价他?

  参考答案:把任人唯贤提到国家兴亡的高度上,王安石作为一代名相、著名改革家,确实起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的作用。“得贤才者得天下”,王安石始终如如高山一样屹立在北宋帝王面前,高屋建瓴地提出指导性意见,北宋那个屈辱的年代因为有王安石而生辉。

  2.结合课文,举例谈谈千古英雄怀才不遇的原因。

  参考答案:一类是社会发展的步伐跟不上一些跑在前面的高人,如孔子向诸侯推销的“仁义礼智信乐”,社会根本跟不上。因此也就没法登上表演的舞台。第二类是被社会的车轮甩在后面的人,如弹棉花绝技的师傅,在现代化工业时代,只能哀叹生不逢时。第三类是紧跟着社会发展的大车,社会也需要他们的才能,结果却因为各种微观方面的因素没能实现抱负。这些微观因素各种各样,如人才过剩;有因为别人的排挤打压,如柳宗元、韩愈、岳飞、郑板桥之类的人物;有因为自身的条件不够成熟,贸然出动,而造成的失意。如韩非子、王安石、范仲淹之类的。此类人犯了“潜龙勿用”的忌讳。

  粤教唐宋散文教案三

  教学目的:1、学习文言知识,了解姓氏异读现象。  2、掌握本文论证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去。  3、明确“兴贤”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文章论证方法和结构。  教学难点:古人姓氏异读现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王安石是我们熟识的,谁来说说王安石?(学生介绍王安石)我们在《语文必修5》中学习过王安石的一篇文章,作者在文中充分论证了凡事应深思慎取的道理,和要想成功,要想达到目的,就要有志、有力、有外物的帮助。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为后来的改革制造声势的

28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