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通用学习方法 > 课堂学习 >

中学散文教学目标散文教学总体目标

时间: 如英2 课堂学习

  要达到精简教学环节,增大教学容量,高效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自学习惯等单元教学目标,就必须在单元教学中真正体现整体性原则。那你知道中学散文教学目标散文教学总体目标吗?今天学习啦小编就与大家分享:中学散文教学目标散文教学总体目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中学散文教学目标散文教学总体目标一

  一、研究背景: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就成为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的问题,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应首先关注的是“教什么”的问题。这就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在平时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并没有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制定阅读教学目标,或者干脆照抄教参或者教案书,导致阅读教学的目标往往简单化,表述不清,缺少甚至根本没有对学生需求的分析和有针对性的行为结果的描述。有的目标设计笼统、偏执,有的死板缺乏灵动性,有的淡化了目标,有的甚至没有目标等等。这些问题和误区制约、阻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很值得我们反思和改进。

  二、研究意义:

  确定好教学的目标是备好、上好一堂阅读课极其重要的环节。为了克服阅读教学目标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弊病,使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具有精确性、可观察性以及可测量性,从而确定本课题,目的是探索出一条适合新课标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的路子,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的效率,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实现有效课堂和高效课堂提供一个有利条件。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一、关于教学目标:

  当代教育心理学把教学目标定义为“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激励、自我评估、自我调控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支配、调节和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选择教学策略、使用教学媒体以及调控教学环境的基本依据。

  二、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指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根本依据,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基准,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从阅读教学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出发,按照不同的课文类型和课时需要来设置教学目标。其核心目标可以概括为:使学生通过语文阅读教学能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情趣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重点在于形成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掌握基本的语文阅读技能,促进语文阅读素养的提升,使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重点:

  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取决于教师对语文学科性质和语文教学规律的认知,对教学内容熟悉和掌握的程度,也取决于对学生认知状况的把握。鉴于此,“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研究”拟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研究:

  (一)从文本特点出发确立教学目标,以避免教学目标设计的盲目性

  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是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而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以及定位之后的有效实施,要靠设计者对文本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对文本的准确解读。这就要求设计者能够依据新课标精神,深入解读教材,将教材分成不同的类型,根据不同的体裁、题材等文本特点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力求阅读教学目标设计适合文本特点,真正实现新课标要求的“用教材教”。

  以散文教学为例。

  我们知道,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形散神聚,不同的散文,又有不同的形式,有不同的学习、欣赏角度。比如,叙事性散文的学习欣赏可抓住形象,理清结构,品味语言和赏析技巧来确立目标,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对文学作品也是这么要求的:“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而对于议论类的散文,我们则可通过品味语言,理解文章的观点来确立目标,进而把握其结构,分析其论证方法。

  (二)从教材整体出发设计教学目标,以避免教学目标的淡化倾向

  确立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既要从文本特点出发,又不能只盯在一篇课文上,要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念。从整体出发,把眼前所教的“这一课”放到一单元、一册书、一个学年、一个学段乃至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上来考虑,使其上下关联,互为照应,分解合理,体现出科学的序列性。这样,就不会为教一课书而教一课书,以致脱离教材,淡化目标,使教学失去“语文味”。

  一篇课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其思路是:基于课文,紧扣教学单元,体现一册书、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段的要求,关联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找准位置,分解合理,落实到具体课文教学中。

  这样从教材整体出发,在关照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和单元目标的前提下设计每课书的教学目标,就不会出现象热热闹闹做秀、深究目标不明的课了。

  (三)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确立教学目标,以避免教学目标设计的偏执性

  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的精神,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根据学生的求知需要、情感需要和发展需要确立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发展的理念是符合新课程精神的。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一般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全体学生,这就从根本上背离了新课标的要求。一方面,学生语言和思维发展是渐进的,情感体验也是逐步深入的,要达到预设的终极目标,其间必然经历一个个低层次的目标,如果忽视这些过渡目标的设定,必然影响终极目标的顺利达成。因而,教师设计目标时必须认真研究目标的分解,提出整体目标的层次要求,实施分步到位。另一方面,学生间存在着个性差异,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就同一内容达成同一目标,是不科学的。因此,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分层提出要求,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和语文素养,走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偏执的误区,真正体现新课程“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理念。

  (四)预设与生成相结合设计教学目标,以避免教学目标设计的随意性和缺乏灵动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学目标大致是预设的,而且教学目标大多是教师照教学参考书制定的。在这种背景下,上课时教师执行教科书编者的目标,学生执行教师的目标,这是典型的过去式“目标教学”模式。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许多人对此提出了反思,认为课堂教学目标不应是预设的,而应是自动生成的。

  “目标教学”最大的缺点在于教师所预设的目标往往不切合教学实际,不利于培养与发展学生的阅读个性,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不符合新课标精神。而非预设性教学的确可以弥补这一缺憾,但如果完全靠学生的课堂自动生成,那就势必会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因此,只有将预设和生成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才是最佳选择。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本课题研究分五个阶段,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3年4月到6月初。

  初步确定研究内容和目标,确定课题负责人和课题成员各自负责的部分,制定研究方案,填写《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小课题立项申请•评审表》,报送我校教研室申请报送立项。并及时开通博客,接受专家指导。

  第二阶段:培训和开题阶段,2013年6月到9月上旬。

  学习相关立项知识,认真学习与小课题研究相关的文件、书籍,思考、讨论和明确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计划,开始酝酿和撰写开题报告,网上开题。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3年9月到2014年元月上旬。

  开展课内外实验研究,并总结经验,在博客上撰写反思。每月进行一次小组汇报交流,反思得与失,进一步完善研究目标。撰写课题中期报告。

  第四阶段:课题完善阶段,2014年1月到2015年3月。

  通过各位实验教师分阶段的实验研究,开展观摩研讨,总结成果。本着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不断进步,共同提高的原则,积累经验,完善实验过程。撰写实验报告。

  第五阶段:课题结题阶段,2013年3月至2013年5月。

  按照课题实施方案的要求,进行资料整理,成果收集,完成课题结题报告和成果汇编,并做好课题结题和鉴定的准备工作。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根据课题组的要求和本课题的特点,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如下:

  课题成果的主件为结题报告,附件预计包含以下内容:

  本校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目标设计水平调查报告,新课程阅读教学三维目标的内涵及相互关系的论文,语文课听课案例,座谈会记录,问卷调查表,课堂实录,新课程阅读教学三维目标有效实施策略论文,中学语文教材的体系和文本特征梳理论文,汇报课设计及说明,自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集》。

  中学散文教学目标散文教学总体目标二

  摘 要:本文在十篇案例研究和一篇问卷调查报告的基础上,梳理和归纳了高中阶段散文和小说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五种典型问题:由言入象落实不力、轻视体裁特征教学、忽视阅读的个性化、三维目标区分不清、目标描述主宾混淆。并依据课程标准和文学鉴赏的基本要求和规律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散文 小说 文学作品 教学目标

  1.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问题的提出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检查和评定教学效果的依据,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前提和纲领。然而,观察我们的教学实践不难发现,语文教学目标设计常常出现随意性、模糊性和操作性不强等特点。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与语文学科的特点有关。与中学阶段的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不是按照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安排教材,每一篇课文不过是例子,都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服务。而其他所有学科都是按照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安排教材。其他所有学科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都是由教材决定的,具有教材的规定性。而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在宏观把握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独立设计,不具有教材的规定性。可以说,就其他所有学科而言,不同教师对同一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基本上是完全相同的,而语文学科,不同教师对同一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则往往完全不同。加之语文教师个性不同,在教学目标尤其是阅读教学目标设计上就常常表现出个性化、多样性色彩;又因教师专业基础、工作态度参差不齐,一些教学设计就难免表现出随意性、模糊性和操作性不强等缺点。

  1.2.研究的意义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笔者认为高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值得研究。因为教学工作应该首先是一门科学,只有把它视为科学,才能把握内在规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语文课教学质量虽有所提高,但总体而言还不够好,全社会语言文字水平相对较低,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这显然与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不足有重要关系。

  2.问题的界定及研究方法

  2.1.问题的界定

  我们说语文教学目标设计常常出现随意性、模糊性和操作性差等不足,并不是就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而言的。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语言基础知识及应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写作三个部分,其中第一个部分的教学目标显然是清晰的,课程标准对表达与写作的教学目标也有清晰的界定。只有在阅读鉴赏部分,课程标准只是提出了教学的总目标,而具体到每一篇课文中,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编写思路和学生实际做具体设计。

  实际上,即使在阅读与鉴赏部分中,论述类、说明类、实用类甚至文言文的教学目标也具有教材的规定性。只有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更需要结合学生实际具体设计,教师的个性化色彩也才表现的更为突出。由于诗歌和散文同属抒情文学,小说和戏剧同属叙事文学,而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又以散文和小说居多,因此,本文只涉及散文与小说教学目标设计问题。

  2.2.研究方法

  2.2.1.案例分析法

  笔者在网上搜索了《药》、《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等五篇小说教学目标设计和《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小狗包弟》等五篇散文教学目标设计,完成了十篇案例分析。分析过程依据课程标准和文学作品鉴赏要求、鉴赏规律,指出设计的优点与不足。

  2.2.2.问卷调查法。

  设计“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问卷”,撰写《户县二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抽样调查报告》一份。

  2.2.3.实验法

  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对比分析不同设计的不同效果,得出相关结论。在进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自行设计了《荷塘月色》这篇散文的教学方案,并在课堂上进行了实验。总结了实验的效果和得失,验证了在课题中提出的观点。

  3.散文和小说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案例分析、抽样调查和教学实验,笔者归纳出了高中散文和小说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几类典型错误,现逐条阐述如下;

  3.1.由言入象落实不力

  众所周知,文学作品的基本规律是通过语言塑造文学形象,借助文学形象表情达意。那么欣赏文学的基本能力就是“由言入象”,即品味语言,感受形象。很显然,如何落实这个过程,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由言入象”的能力,应该是文学作品教学的主要环节。

  且看小说《药》的教学目标设计:

  ①领悟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②了解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③学习分析情节结构和归纳主题的方法。

  这份教学设计强调了解人物性格,分析情节结构,理清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领悟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很显然,设计者注意到了小说鉴赏中的人物形象、思想内容、表达技巧三个要点,但是忽略了语言这个要点。就这篇小说而言,必须首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尤其是人物语言,学生只有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才能感受华小栓、华老栓、驼背五少爷等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只有在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才能领悟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才能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这份教学设计对“品味语言”这一个要点完全没有涉及,显然谈不上“由言入象”。至于设计者把领悟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放在首位,把了解情节与人物性格列于其次,更不符合鉴赏的真实过程。

  3.2.轻视体裁特征教学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本只是例子,教是为了不教。这一论断简明扼要的说明了语文课本最为基本的特点,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指明了方向。语文教师教读任何一篇课文,都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文学作品教学,因为其难度相对较大,更应该着眼于使学生理解各种文学体裁的内在特点,为培养学生的独立鉴赏能力服务。在案例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散文和小说教学目标设计,没有体现出这一重要的思想,仅仅针对这一篇作品设计教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请看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目标设计:

  ①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把握他被逼上梁山的心理过程;

  ②理清本文草蛇灰线的结构特点;

  ③理解本文的社会意义,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问题。

  这则教学目标设计,关照到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主题思想,应该说是符合教学的要求的。然而,设计者丝毫没有从小说的体裁特点上进行考量,忽视了鉴赏方法的指导。小说是一类通过语言描写构造故事情节,通过环境描写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通过人物语言和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并借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样式。小说的教学,只有站到领悟体材特点,发展鉴赏能力这个角度,才算是用好用足了教材,才能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这一点不应该被忽视。

  3.3.忽视阅读的个性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明确指出,阅读与鉴赏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

  阅读鉴赏活动是一项个人化、私人化很强的活动,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确的阅读鉴赏课,必须是师生之间就同一文本的阅读所进行的对话活动,而不是教师大谈特谈专家和教师自己对文本的阅读体会。笔者在案例研究中发现,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散文和小说教学目标设计时忽略了这一问题。

  例如小说《边城》的教学目标设计:

  ①了解作者沈从文及边城全貌。

  ②深入理解沈从文的小说及其创作意图。

  ③整体理解节选部分的内容,初步感受其中之美。

  小说《边城》所描写的湘西生活风情极具地方色彩,应该说,学生对这篇小说的阅读体验是多样的,即使专职评论家也认为,边城的生活既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略带“原始野性的生活方式”。边城的生活既真诚、淳朴,也保守、苦涩。生活在当代的青年学生对这种生活方式会向往还是会排斥,这都值得探讨。这篇小说的教学设计也应该是开放的,不能一味强调这种“人性之美”和这种“生活方式之美”,因为在许多人看来,它也许并不美。

  所以,个性化的阅读,不仅是新课程的一个培养目标,也是准确解读文学作品的一个必要条件。尤其在接受美学被广泛认同的今天,读者在阅读中参与结构、参与创作的观念深入人心,封闭化的教学观念已经非改不可。

  3.4.三维目标区分不清

  从三个维度区分教学目标,把这说成是教学活动向科学化方向买进的一次革命也不为过。教学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由经验主导的,直到今天,教学活动能不能产生规模效应也存在争议。教育学及教育技术学,把教育活动上升到科学和技术的高度,试图改变经验主义的弊端,使其产生规模效应。

  教育技术学把知识区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同时认为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还是情感渗透和价值观的建构过程。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仔细区分教学目标。这显然有利于教学思路的清晰化和教学活动的科学化。

  但笔者在进行案例研究的时候,发现大多数教学设计忽略了这一点,既没有从形式上也没有从实际上对上述三维目标加以区分。

  请看散文《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的教学目标设计:

  ①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②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重点剖析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八段。

  ③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④学习演讲的一些技能技巧。

  ⑤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文学,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这则教学目标设计,既没有从形式上区分三维目标,也没有从实际上加以区分。例如第②条和第④条,不清楚设计者是要让学生“知道”或“了解”在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和演讲技巧,还是要学会在实际的叙述和演讲中去应用。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表述模糊,操作起来思路不清,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3.5. 目标描述主宾混淆

  现代教育技术学提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以学习目标代替教学目标,描述教学目标时,主语应该是学生。这一点与新课程理念是完全吻合的。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而不能以知识为本,不能以教师的教为本。这一理念是新课程的核心要义之一,必须在教学中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

  而事实上,笔者在案例研究时发现,很多教学目标设计完全忽略了这一点,这表明教师的观念还没有得到明显的转变。

  继续以上文《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例:

  ①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②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重点剖析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八段。

  ⑤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文学,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类似这样的描述,把教师作为目标陈述的主语,设计者更加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这必然导致对学生及其学习的活动的忽略。这种主宾混淆的描述方法,极容易颠倒课堂教学的主体与客体,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在理性、科学、清晰等要求上失去应有的标准。

  4.解决问题的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根据课程标准和散文、小说的鉴赏规律,简要提出以下对策。

  4.1.落实“品味语言、感受形象”的课程目标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载体,是描写景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凭借,也是语文课的最为核心最为关键的元素。忽略对语言的品味会直接导致文学鉴赏活动被架空成道理说教,也将使语文教学失去灵魂,变成政治课、常识课、文化评价课,总之会丧失语文课的基本特征,把语文课变成非语文课。相反,如果能带领学生品味语言,那么不仅景物形象、人物形象会自然而然地被学生感知到,而且学生的语言素养、语言能力能得到有效的积累和提高。

  4.2.加强散文和小说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的教学

  “语文课本只是例子”,“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师应该时刻铭记这一著名论述。根据体裁特点,散文无非两类:写景抒情、叙事抒情。写景和叙事只是手段,抒情是目的。小说的文体特征更为明显,构造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借人物形象表达主题。语文教师应该牢牢把握散文和小说的基本特征,努力使学生对这些基本特征加深体会。

  4.3.为个性化阅读预留空间,培养个性化阅读意识

  平心而论,入选高中语文课本的散文和小说,都是文质兼美、思想内涵丰富,能给人以启发和美的享受的文学精品。可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他们为什么会把阅读散文和小说当成负担?这与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封闭解读,与考试时设置的问题的封闭化、僵化有直接关系。只有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宽容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使学生把阅读文学精品看成一种享受。

  4.4.仔细区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按三维要求设计教学目标

  简而言之,陈述性知识是回答“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回答“怎么做”的知识。一项程序性知识在最初被接受的时候,是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被学习者习得的,经过大量的练习之后,才能变成一种动态的操作技能。因此,在三维目标的划分中,“知识”和“能力”并列,都是陈述性知识;“过程与方法”指的才是程序性知识。教师应仔细把握这一区别,努力使教学活动向科学化方向迈进。同时要加强情感态度教育,以开放的心态,建构的方式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5.按照主体、行为、条件、标准四个要素的要求描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描述要以学生为主体,行为动词应清晰确切,行为条件应具体直观,行为标准应清晰易辨。具体来说,行为主体应是学生,不要使用“使学生……”、“让学生……”等句式,争取使用“能认出……”、“能解释……”等句式。行为动词要清晰确切,不用“了解”、“体会”等模棱两可的动词,而要使用“描述”、“列举”、“比较”等清晰确切的行为动词。在描述行为条件时,争取使用诸如“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讨论……”等限定条件的方式。行为标准应能反映行为合格的最低要求,一般描述方法为加在行为动词之前的状语,如“能准确无误地说出……”、“详细地写出……”、“客观正确地评价……”等。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语文教学论》,李景阳,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苏立康,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4.《教育技术学》,顾明远,高等教育出版社;

  5.《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高等教育出版社;

  6.《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与阐释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师红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年第1期);

  7.《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三维目标设定与描述》,师红强。

  中学散文教学目标散文教学总体目标三

  一、现代散文研究成果

  长期以来,影响中学现代散文教学最主要的理论观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这一观点的提出者肖云儒近期发表文章《“形散而神不散”的当初、当年和现在》,指出“二十来年的散文创作,随时代生活的变迁,随着一代一代作者观念的变化,早已远远超出了‘形散而神不散'那个时代的话语场和欣赏场”,认为“随着时代的变化,应对散文之‘神'作更宽泛的解释(如意蕴、情绪、甚至一种心理场)”,而不仅仅是主题和中心思想。对于这个观点的争论与现代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流程的设计都密切相关,它提醒我们思考,在现代散文的话语方式和写作手法都越来越丰富的今天,现代散文的教学是否还能够沿着“概括内容——提炼主题——分析手法”的路径行进?

  刘锡庆教授曾撰写《当代散文创作发展的几个问题》一文,从大和小、外和内、实和虚、文和野、热和冷等十个字、五对关系总括了当代散文创作发展所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指出散文在表现人、人性的深度上,大体有五个层面,即“实生活”层面,“情感”层面,“性灵”层面,“心灵”层面,“生命体验”层面。从这五个层面来看,我们教学中对解读散文的角度是否过于单一?能否从这样五个角度去解读散文,设计我们的教学活动?

  著名的散文研究理论研究者陈剑晖提出要将“诗性”作为散文理论建构的核心词,他认为散文的“诗性”是“建立在人的个体存在、人的生命本真和丰饶的内心世界,是建立在事务的本原之上的诗性”“是散文最具心灵性的表达和情绪起伏的内在旋律,是人对社会生活,对大自然的总体性感受”“是流荡于万事万物和人的心灵深处的一种纯真的美质”。在这一论述的基础上,他推演出精神诗性、生命向度、人格智慧和文化本体性等层面来具体阐释“诗性”内涵。进而,他进一步指出“散文是极自由极潇洒的文体,它的规矩就是没有规矩,它的形式就是没有形式。所以作为一个散文研究者,他要做的事就是以纯正的精神去接近散文的精神,以自由的心态去感受散文的自由,以炽热的心去拥抱散文的心。”陈建晖的观点提醒我们,在散文教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散文的诗性非常重要,散文的教学应该是挥洒诗性的教学,过于理性的概括、分析、阐释恐怕并不合适。如何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感受更为重要,而并非仅仅知道。

  与其他文体的理论研究来说,散文研究相对薄弱,上述研究成果未必能代表散文研究的最新成果,但与教学的关系最为密切。这些研究成果启发我们反思现代散文的教学内容该如何选择,如何根据文体特点确定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下面,我将用课例分析的方式跟大家交流一下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

  二、现代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般来说,选择教学内容要考虑到课文特点和学生需求。不同教材版本中选入的现代散文篇目不同,根据选文的特点其学习方式可以分为三种: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基于这三种学习方式,我们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阅读现代散文主要存在三类问题,一是阅读目的不明确,没有根据文体特点确定阅读目标的能力;二是阅读意识不到位,文本细读的能力不强,该读到的地方没有读到,该读出来的东西没有读出来;三是生活体验的积累不丰厚,无法感受到文章的妙处。综合考虑课文特点和学生需求,确定教学内容要重点从两个方面分析:

  (一) 课文应该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二) 根据学生需求,实际确定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下面结合教学案例具体分析现代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过程。

  【教学案例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的课文,看似浅显的文字背后有很多值得深入挖掘的地方,适宜采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对于这篇散文的阅读,学生的阅读意识很明确: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要弄清楚写了什么事,这些事情能够表现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或者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境、情感。学生有过听演讲的生活体验,也能够体味到作者描写的演讲过程的精妙。基于上述分析,文本研习过 程中 老师的着力点应为强化学生文本细读的意识,帮助他们读到那些尚未读到的内容,关注那些尚未关注的细节。

  基于这种认识,确定教学内容前的学情调查尤为重要。怎么调查学情呢?我认为可以采用做批注的方法。先给学生两个批注示例,请学生阅读课文后用批注的形式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案例二】《荷塘月色》

  我们再来看一篇课文《荷塘月色》。《荷塘月色》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篇目,写于 1927 年“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之后,面对社会现实,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思想感情非常复杂——悲愤、不满而又无可奈何,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无能为力。单元说明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揣摩人物言行心理,体察人物个性情操;体会作者在描写叙述中的情感。根据这一要求和《荷塘月色》的行文特点,我们可以预设这样两个教学内容:

  (一)《荷塘月色》中作者情感的变化;

  (二)《荷塘月色》的语言特点。

  怎样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呢?我们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要求各小组针对这两个学习内容完成鉴赏文章,老师根据学生的鉴赏文章确定学习的起点。如果学生已经在鉴赏文章中看到了作者的哀愁和喜悦,但感受不到那种淡淡的味道,我们的教学内容就可以确定为: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如果学生能够分析出课文的语言特点集中表现在比喻句的使用和叠词的运用上,但还不能分析其表达效果,我们的教学内容就可以确定为:比喻句和叠词的情感表现。也许有的学生不喜欢朱自清文章中“哀婉”的调子,“柔媚”的比喻,我们的教学内容就可以确定为:朱自清语言运用的妙处。

  如果说学生的需求是一条纬线,课文的特点是一条经线,每一个经线与纬线的交点才是我们要选定的教学内容。

  三、 现代散文教学流程的设计和教学策略的使用

  下面我们再谈谈现代散文教学流程的设计和教学策略的使用。巴班斯基说“是教学目的和内容‘选择'方法,而不是其相反”。在确定了教学内容之后,我们就已经明确了学生需要学什么,教师应该教什么,设计教学流程时我们要重点考虑,怎样教学生才能学好。因而,教学流程的设计既包括教的活动,也包括学的活动,换言之,就是教师如何组织学生学习。我们继续用上面谈到的两个案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和《荷塘月色》为例,说明如何设计教学流程帮助学生学得充分,学的有成效。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

  (一)品味局部、感受整体的意识。

  (二)抓住核心、关注边缘的意识。

  (三)探究文内、联系文外的意识。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内容,教师设计了如下的学习流程。

  (一)课前准备:印发相关资料,布置学生阅读。阅读资料包括如下内容:

  1.梁启超简介。

  2.《箜篌引》的创作缘起与意义。

  3.《桃花扇》内容简介及《哭主》一出的唱词。

  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诗及注释。

  (二)课上出示批注示例,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做批注。

  (三)在学生批注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批注作为教学资源。

  (四)展示学生批注 1、2、3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前三段的内容,将三条批注整合起来写一条批注,借此提醒学生在局部感受后要回顾、关照整体。

  (五)展示学生批注4,提醒学生关注边缘的文字,并要求学生修改自己的批注,借此提醒学生抓住核心之外还要关照边缘。

  (六)展示学生批注5,要求学生结合阅读资料修改批注,借此提醒学生借助课外资料解读课文。

  在这个教学流程的设计里,我们能够比较清晰地看到“教师组织下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有机融合。在教学策略的使用上,教师突出表现了“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转化为新的学习资源”,在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修正。教师在处理某个教学流程的时候还自然使用了朗读、修改批注、查阅资料等策略,教学策略的使用集中指向教学流程的顺利推进。

  在《荷塘月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一)请学生自读课文,在以下三个题目中选择一个完成鉴赏文章。

  1.浅析《荷塘月色》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2.《荷塘月色》的语言特点

  3.我看余光中对朱自清的评价

  (二)学生上交作业后,教师将写作同一题目的学生分为一组,要求各组整合本组成员的作业,在全班展示。

  (三)各组派代表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并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教师在学生提问过程中随机指导,完成教学内容。

  教师在设计流程时仍然关注到了怎样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转化为新的学习资源,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组织学生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形成新的观点。教学流程,就是依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从学习起点到教学目标的过程,流程是有流向的,在合理的教学流程中,学生开展着有指向、有组织、有结构,能够看到成效的学习活动。

  我想用美国中学的“准备工作表”和“课后反思表”来说明现代散文的教学不能实施“零起点”的,因为学生都读得懂现代白话文,但也不能是“停留在原点”的,因为学生的语文能力要在阅读过程中得到发展。刚才谈到的种种规则在下面的两张量表里都有所反映,希望这两张量表能成为我们进一步思考现代散文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教学策略的起点。

  正式观察前的准备工作表

  1.对该班学生进行简要介绍(包括有特殊要求的学生)。

  2.该课的教学目标.即学生在这堂课会学到什么?

  3.为什么教学目标是适合这些学生的?

  4.这些目标是怎样来支持学区课程以及内容标准的?

  5.这些目标是怎样与更广泛的课程目标相联系的?

  6.计划怎样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你怎样做?学生怎样做?

  7.在这一领域,学生面对的主要困难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去克服这些困难?

  8.你上课需要哪些教学器具(列举)?

  9.你打算怎样去评价学生?你用的评价程序是什么?

  10.你对评价结果将如何处理?

  课后反思表

  1.据我回想,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了教学活动?

  2.学生都学到了我想要教给他们的东西了吗?我的教学目标达到了多少 ?

  3.在教学中,我是不是改变了我的教学计划?如果改变了,为什么?

  4.如果有机会再次给同样的学生上同样的课程,我会在教学时作出哪些调整?为什么?

  5.提供学生的作业样本.样本应该反映本班同学的能力水平以及你对学生提供的反馈。

  对照这两张表格,反思一下我们现代散文的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流程的设计上是否太过随意,是否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

  最后,我还想谈谈现代散文的教学评价问题,要评价学生在一节课上的学习成果,首先需要学生“呈现”,呈现的方式无外乎“说出来”和“写出来”两种,其中“写出来”的静态的文字更能够说明问题,比如说让学生写一段鉴赏文字、评论文字,抽取课文中的某段某句让学生仿写,让学生写自己阅读后的感想等等,写的内容多种多样。怎么评价呢?我建议采用表现性评定的方式,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评定维度,利用评定结果引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通过留存不同的评定作业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走上自觉发展、提高阅读现代散文能力的道路。

28126